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精選10篇)

文學1.77W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散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隨筆散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精選10篇)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1

今年端午節分外熱鬧,全城的人傾巢出動,比過春節還熱鬧。從昨天晚上起就人流不斷,今早凌晨開始人山人海的隊伍就沒斷過溜,估計得一整天。小商販們早在頭天夜裏開始,就在山上路邊辛苦叫賣招攬生意,各種小吃燒烤,應有盡有,只為趕端午獲個小利,這一段民風無意中造就一個機會,商家趕此商機發點小財。社會逼着你,你適應着社會見縫插針的尋找可以賺到蠅頭小利的每個機會。

上山的人自動在右側走,下山的人在左側有順序蠕動,對蠕動,因為人多行走受限,只能是緩緩移動,下山返回的人手裏都拎着或艾蒿鮮花,或一串粽子,幾塊油炸粘糕,幾塊涼糕。或是買點驅兇辟邪的小工藝品。通常北方人家在端午節這天都會折一枝桃枝一對葫蘆掛在門口,取驅兇辟邪的吉祥寓意,如果把目光投在人們的手腕會發現不光是小孩子了,現如今連大人腕上也佩戴五彩絲線,只是這五彩線較我們小時候做工更精緻更華麗更具裝飾性,偶爾可看見漂亮美少女頭戴花環,點綴着人羣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青春美麗的東西無論男女都愛看,養眼愉悦。

日子昇華到無論大小物品,都在追求一個從內到外不斷精緻完美的過程沒有停留,就如這路上的人潮,只要你加入其中,你就會隨着人潮或急或慢但總是在前行的途中,想返回的車輛只能造成擁堵,而且重複的路沒有人會喜歡走,也失去前行的意義,走吧前行,不要做短暫停留,前面的風景更好。普通人生活富裕,想趁節日逛逛,即應了民俗端午節登高去百病的習慣,又可以疏舒散舒散平日勞碌繁忙的生活節奏,從中也可以窺見生活水平提高,有了尋快樂的心情,有了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心意。有條件的自費遊,走出去遊覽名山大川自有一番開闊眼界感歎平素的自己如井底之蛙的暢快。

尋常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遠走,可也要就近爬山越嶺登高望遠野外踏青。人們不知從何時起如此重視端午節了……我想已經超越了紀念屈原,超越了白娘子的神話,演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度假,一種親朋好友同學三五夥伴聚會郊遊的節日。既使平日在不喜歡早起,即使平日在辛苦也要在這一天早起,融入這絡繹不絕的人潮,呼吸這郊外清新的空氣,釋放緊張生活帶給人的壓力,融入這帶給你快樂和祥和的端午節盛宴!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2

每年到端午節來臨,網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飄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預備下划龍舟比賽的物件,緊鑼密鼓地加強訓練划龍舟比賽的“戰鬥”隊伍。而在我們北方大部分地區,端午節則是以包粽子、結花繩、做荷包、圖吉利的民間活動為主。由於缺水,村民們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舉辦划龍舟活動,因此也就不知道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紀念屈原,那還是在上了國小以後的事。

過去,我們那裏鄉下根本買不到糯米,所以每到過端午只能吃幹榆樹錢做的粑粑,最有錢的人家也只能是從集市上買回二斤幹棗,過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棗山吃。常記得我們家門前那棵老榆樹,春天,當那上面結滿一串串鵝黃色香味甜綿厚實的榆錢時,就是我們最喜歡的時候。這榆錢自古就有被食用的習慣,農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講衞生這一説辭,只要是看見榆錢,就爬上樹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幾口,解解饞。然後再揀粗大肉厚的折幾支帶回家晾乾存起來,等到過端午節時讓媽媽和着粗麪蒸粑粑吃。

記得那時侯還有個順口溜:“東家女,西家娃,採回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給媽媽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頭那棵老榆樹和着春風、映着綠色,金黃的榆錢綴滿枝頭。每到這個季節,母親都會帶領我們一羣小孩子採摘很多的榆錢來,做着各種榆錢飯,還把剩餘的榆樹錢晾乾存起來,以備過端午給我們蒸榆錢粑粑吃。也許是我們嘴饞、也許是童年記憶深刻的緣故,現在想起來那種榆錢粑粑的味道,那種嚼在口裏那麼香甜,那麼可口,百吃不厭的情景時,比現在吃肉的味道還香。現在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每每想起這些事來,心裏總是酸楚楚的……

過端午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媽媽給我們戴花線繩繩,女孩子則盼着媽媽給她們“包指甲”。10歲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繩繩和包指甲。媽媽拿來五色線,挽起褲腿,用兩隻手靈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將兩股五色線合二為一,搓成一條條花線繩,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分別給我們系在脖子裏和兩隻手腕及兩隻腳腕上,並囑咐我們在洗臉時不要粘上水。直到農曆六月六才能解除,這一個月不能下河戲水,否則花線繩遇水掉色就不靈驗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靈驗於是問媽媽,媽媽説,子孫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唄!我們一聽這話,嚇得一吐舌頭説:“還有這事?”媽媽一臉嚴肅説:“不信你就試試看!”説是那樣説,畢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聽話了,連晚上睡覺做夢都不敢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將和了白礬的鳳仙花在碗裏搗碎,放在妹妹的指甲蓋上,用南瓜葉包一層,再用白布條包一層,最後用白線扎住,並囑咐晚上睡覺要小心,不可蹭掉。還説不可以放屁,説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紅了。嚇得妹妹哭鼻子,媽説誰怕誰就不要包了。兩個妹妹搖搖頭,立馬止住哭,乖乖地讓媽媽給她們把十個手指頭都包上。眼瞅着媽媽的耐心細緻,我們幾個男孩子眼睛裏都並射出羨慕的光亮。五天後,當媽媽一個一個地打開妹妹的手指時,我們驚呆了:妹妹們的手指甲就像變魔術似的,紅紅地染上了一層顏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倆妹妹高興地一跳多高跨出門檻,在院子裏大聲嚷嚷:“我的指甲變紅了!”我們幾個男孩子羨慕地直咽口水,纏着媽媽也要包指甲。媽媽説,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紅指甲以後説娶不上媳婦!

如今媽媽離我們而去十年了,媽媽不給妹妹們包指甲也已經幾十年了,曾經的場景僅能定格在童年的記憶裏。作為我們仍然相守的這些古老節日往事和温馨回憶,伴隨着包粽子,插艾草這些古老傳統習俗,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美好的回望和駐足,維繫着人間的親情。

盼望着,盼望着時光靜淌,歲月温暖!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3

6月16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後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着泄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為這裏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後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説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裏就會有希望了。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裏,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於,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4

端午節前兩天,母親見鄰居們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聽説附近村裏有個生意人,去年端午節拉了一面包車艾蒿在西安賣了幾千元,這比種麥子划算多了,父母親也搶着割了幾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兒一早買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親。到了家裏,父母親正忙着整理艾蒿,我們幫着用繩子綁成小捆。

吃了午飯,母親催我們回家,九歲的外甥也催着要趕往新區賣艾蒿。説實在的,讓我賣艾蒿,心裏不是很樂意,一是放不下讀書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別人笑自己真會過日子。看着父母親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兒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區。

到了小區門口,我們選了塊空地擺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兩手放在膝蓋上,還吆喝起來;女兒站在後面,斜揹着個小錢包,他倆看起來很像一回事。一會功夫,就圍來幾個人,先是把他倆誇了一番:“你看這娃多懂事,都能賣東西了。”“你哪裏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儉學了。”言語之間就挑上一兩捆,付了錢還不住地打量着他倆。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勵,説話更是鏗鏘有力。

由於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廣場賣。我鼓足勇氣抱了一大捆去了廣場,妻子遠遠跟在後面,怕碰見熟人,結果一連碰見好幾個,應付似的説了幾句徑直來到廣場。還沒放下就有人要,這時來了一位廣場管理員,讓我趕緊挪走,説正在創衞,這兒堅決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裏有點抱怨父母親,又不是沒錢花,割這艾蒿幹啥?但不賣吧,他們滿山溝割艾蒿也不容易。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進賣雞,剛找個地就被人攆走了,沒想到小説的一幕在現實上演了,只是范進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兒時賣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陽光小區門口賣,比起廣場,人少了許多,自然光顧的人也少,好在沒人攆。

快九點了,我估計廣場管理員走了,就再次抱到廣場,根據剛才的情況一會就能賣掉。來到廣場,剛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來了三個工作人員,帶頭的估計是個領導,示意我趕緊挪走,先前那個年輕的管理員對我解釋説:“剛才不是給你説了,這兒不能放,你拿到小區門口賣。上面有規定,不是我硬要攆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點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裏納悶:這些工作人員真敬業,快九點了還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廣場時,聽見一個管理員對另一個小聲説:“年紀輕輕的,不出去打工掙錢,指望這能掙幾個錢?”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後有萬道目光向我射殺過來。晚上躺在牀上,想想管理員的話,覺得説得很實在,是個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來到人行道的綠化帶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這時手機響了:“爸,我賣完了,你賣得咋樣?”我説:“不咋樣,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隨後也回去了,一進門,外甥就得意地説:“看我咋樣,賣得一捆不剩,最後那三捆葉子蔫了,我一塊錢賣了。妗妗,我和我姐餓了。”妻子説:“你們不是兜裏有錢嗎?小區門口那麼多小吃,你倆怎麼不買?”女兒説:“還是算了,賣個錢也不容易,總共就一百來塊錢,還是給我爺爺和奶奶留着,他們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説每人只獎勵一塊錢,我買了幾個糖。咱還是在家裏吃,省得花錢,這錢也不好掙,把我肚子都餓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説。

我和妻子聽了很吃驚,也很高興。沒想到賣艾蒿有了這樣的體會和收穫,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來明年端午還得讓父母親割些艾蒿,不只為賣點錢,更為了讓這一代福窩窩長大的孩子有些生活體會,否則沒錢了就只知道在銀行取,從不知道掙兩錢要流汗。對於我而言,也是頗有收穫: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更是為了有尊嚴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想想這端午節,過得也別有滋味。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5

不覺又快要過端午節了,粽葉飄香,我似乎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動,思維隨動,不覺掀起了感情的波瀾,我又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節,到坡地裏去挖艾草、爬到門樓上放艾草、繫着五彩繩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字裏行間飄蕩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個年代的鄉村,每逢過端午節的時候,仍一代代相傳着古人的一種神祕説法,認為端午是“毒日”、“惡日”,會給世人帶來某種災禍,被越傳越神,人們為了避邪,便有了過端午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過端午的時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蠍也易侵入,這個時期是最脆弱的時期。不管是什麼原因,家家户户到了這個時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設法避邪氣、避蛇蠍。

兒時記得端午節這天,清晨起來就開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無色的線擰成小繩,繫到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大人們在為孩子們系“五彩繩“的時候,都叮囑要閉住嘴,不説話,直到手上、腳上都繫上了才能説話。手上繫着的“五彩繩”叫“手鎖”,腳上繫着的則叫“腳鎖”,因都是用五彩繩系的,所以統稱為“五鎖”。

繫好了“五鎖”,大人們就叮囑説,戴上“五鎖”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腳上纏着花花綠綠的“五鎖’都會離得遠遠的。還有,這“五鎖”不能隨便丟棄,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丟到河裏,把這種瘟疫類的東西徹底沖走。兒時的我不管信不信,都會像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而且戴在手上、腳上還顯得很漂亮,小夥伴們都是這樣,還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腳,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鎖”,歪歪頭、低低頭地看看別人的“五鎖”,比試着誰的更漂亮些。

有了這個避邪避蛇的“保護傘”,我和小夥伴們就嬉鬧着跑到大約四五里外的山上、坡裏採艾草,童稚的歡笑聲在路上、坡裏、山澗迴盪,處處洋溢着青葱歲月裏過端午的氣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採的艾草差不多夠了,就一起興高采烈地往家趕,身後留下一路歡樂一路歌。到家後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門樓上,據説也是為了薰蟲、避邪。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門外就是一片寬闊的場地,也是南北東西路的交界處,平時都是小夥伴們玩聚、嬉鬧的天地,端午節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夥伴們的樂園。小夥伴們把艾草放到了門樓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從家裏趕過來了,大多時候都是圍聚在我家的東牆跟下,敍説着過端午節的歡樂,做着各種有趣的遊戲。女孩跳房、踢毽子、後折腰,男孩則打楗、打陀螺、摸瞎胡……過端午節的歡樂在這裏飄蕩。那時候,小夥伴們過端午節的興致都很高,真是樂不思歸,每次直到大人們喊着吃飯了,才不情願地、戀戀不捨似的慢慢散去,過端午的信息也隨風飄去。

過端午節還有吃粽子的風俗。那個年代,除了在集市上買的粽子,大都是用葦子葉包的,兒時的東河有一片葦子,既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又是吹葦葉哨的好材料,葦葉還可包粽子,過端午節的時候,跟人家打個招呼就行了,採摘既方便,又實惠,包的粽子可一飽全家人的口福。那時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黃米,這在當時就屬於最好的了。一走進家門,粽葉飄香,一揭開鍋,香味撲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黃橙橙的大黃米粽子,心裏那個香甜啊!

記得我家過端午節時,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節時,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葉飄香,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祖母心靈手巧,包的是一個個大三角粽子,層層剝開粽葉,裏面是濕潤飽滿、略顯微黃的大黃米,迅即散發出米的香氣,美美的吃上一口,脣齒間留有餘香,味道好極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門,問一下鄰居夥伴們,大多沒吃粽子,有的是家裏大人嫌麻煩,不願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會包粽子,便把粽葉和大黃米或小黃米一起蒸,吃的雖有粽子味,但卻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覺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靈手巧的祖母,是她讓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獲得優越感的同時,也讓小夥伴們分享,有時把他們叫到我家裏,把大大的粽子分給他們吃,也等於吃上了端午節的粽子,分享了端午節的歡樂。那個年代,能吃上這樣的粽子也是一頓美餐。

粽葉、葦葉一樣飄香,飄出來的“端午”不一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從過端午的歡樂到粽葉飄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過去和現在過端午節的不一樣。過去的端午節傳統色彩濃郁,節日氛圍濃濃;現在的端午節文明瞭、時尚了,而節日氣氛淡化了。過去過端午節,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準備着包好粽子,過好端午節,忙碌中充盈着快樂;現在的平日裏都經常買粽子吃,過端午節也不用忙活了,清閒了,卻缺少忙碌着過端午節的熱鬧氛圍。過去過端午節,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別濃,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現在包的粽子質量好多了,不斷花樣翻新,也小巧玲瓏,好看多了,但我總感到缺少了點什麼,缺少了點什麼呢?

近年來,國家更重視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了,藴含着傳統節日復甦的氣息,這可謂一件大好事。尊重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接軌,與精神生活聯姻,演繹到社會活動中,延伸到家人團聚的餐桌上,過着傳統節日,享受天倫之樂,品嚐陳年佳釀,憶屈原,説秋瑾,話端午,是多麼充盈和浪漫的節日啊!願這朵傳統的奇葩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美麗!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6

又近五月端午,聞着大街上粽子散發出的香甜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節。對於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來説,端午節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給孩子們搓五色線,第二是抹雄黃酒,第三才是包我們愛吃的粽子。

奶奶説,五色線又叫“長命縷”,在端午當日給孩子們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過,我們哪懂這些,只是看五色線花花綠綠,很漂亮。絲線一般由五種顏色組成,不過大部分時候受條件限制,能找到幾種顏色的絲線就用幾種。把不同顏色的絲線整理好後,奶奶用牙齒咬住絲線的一頭,另一頭用雙手拉緊開始向同一個方向擰。等奶奶把絲線擰成一股時,我們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給我們戴上。頸間、手腕和腳腕,一戴上五色線,我們立刻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也感覺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來就開始抹雄黃酒了。雄黃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釀的黃酒中加入一些雄黃,泡一段時間後,黃酒裏就有一種濃濃的雄黃味了。其實,我們是不太樂意抹雄黃酒的。一是因為味道太重,有時刺激得眼睛都睜不開;二是因為抹在身上會留下黃色的印記,不太美觀。但奶奶説了,雄黃酒必須抹,“抹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於是,我們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黃酒,在我們的額頭、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腳心都塗抹一遍。雖然味道不太好聞,但塗抹過後,頓覺一陣涼爽,我們便也開心起來。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長的手藝,也是我們最期盼的事情。用來包粽子的粽葉是春筍生長時脱落的葉子,這種葉子寬大柔軟,而且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奶奶先把粽葉的一端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糯米填進去,卷好後用棉線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時候,奶奶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常常讓我們聽得入了神。直到聞到粽子濃濃的香甜味兒,我們才回過神來,急切地想要一飽口福。

如今,已經為人妻為人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線,不再抹雄黃酒,對粽子也沒有了幼時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會不可抑制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顰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來,在每一種物品背後,都有一份思念,一份牽掛,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7

歲月裏那不温不火的過往,最終成了難以忘懷的幸福。

——題記

一場場夏雨過後,農家的稻田裏積滿了水,就坐着看那青綠的稻苗一天天拔節了。

通常,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種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們村上就有兩棵端午李,還未等到樹葉上的雨水乾透,小孩子們就忍不住要爬上樹摘李子。樹下圍着一圈小饞鬼,盯着那黃澄澄的端午李,花貓似的臉上又多淌了兩道口水。

端午節,是要吃粽子的。起先,媽媽不會包粽子,院子裏的二孃會包。雖然她都會送給我們煮好了的粽子,但我吃不夠。恨不得把粽葉也吞了。又一年,媽媽決心要向二孃學包粽子了。

端午的前幾天,也是剛雨過天晴,媽媽和村子裏的人就提着籃子到山上採粽葉去了,粽葉採回來後媽媽把它們一一洗的發亮。

又一個晚上,二孃就來教媽媽包粽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裏面摻了花生,黃豆。我自己最喜歡吃臘肉的,但家裏沒有肉,媽媽總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過得很好。那時我家裏沒有電燈,媽媽和二孃就着一盞煤油燈邊聊天邊包粽子。我和二孃的女兒小芳趁着月光到處亂跑。媽媽就是那天學會的包粽子,以後的幾年,因為媽媽在,我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粽子。媽媽的粽子只有兩種:白味的和摻黃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粽子吊在門框上,我總是一會兒有去扯一個,我喜歡白味的,冷的,就着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媽媽會到田地裏割些艾草放在窗上,於是艾香和粽子香飄滿了小屋。

以後我念中學了,第一次離家住校。每到趕集,媽媽就要給我捎一些東西來,什麼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媽媽出去打工了。端午節,那時學校不放假。下課的時候,我聽見有同學叫我,然後我看見爸爸來了,他訕笑着,遞給我一個袋子就走了。是五個粽子。回家時弟弟告訴我粽子是二孃送的,一共還不到十個呢。爸爸知道我愛吃,就送來了。

又一年端午節,我以為我吃不到粽子了。因為爸爸媽媽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時候,那個少年送我一個大粽子。可惜沒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興。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後都只是一個人在外過,由於工作忙,也沒來得及買粽子。只是會打電話給爸爸媽媽,聽聽他們的聲音。

夜晚,我希望能夢到他們。媽媽在燈下埋頭轉動粽葉,放糯米,裹粽葉,捆紮,然後一個一頭尖一頭圓的粽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這個畫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個時候啊,我有多喜歡過端午,多喜歡和媽媽在一起!那樣的時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8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兩天,媽媽就開始買粽葉、粘米、大棗等等,然後就開始烀粽葉,泡粘米……端午節頭一天下午,我放學後就能看到媽媽坐在台階上包粽子,旁邊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於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媽媽學包粽子的心情,開始湊趣。只見媽把兩三片粽葉瞬間就捲成漏斗型,然後用右手在盆裏撈起粘米放到粽葉裏,再在裏面放上大大的甜棗,然後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鋪均勻,接着我是怎麼也學不會了。我包好的粽子幾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狀也不對,於是媽媽重又教我,可是笨笨的我怎麼也學不會,於是我索性不學了,坐在那裏看着媽媽包,媽媽手疾眼快,那麼多粽子媽媽包了幾個小時,終於包好了,就在大鍋裏煮,聞着粽香味,我和弟弟心裏饞饞的,可也只能等到時間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媽媽説將煮好的粽子要用涼水多泡一會,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節,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牀,在家裏的大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據説端午這天插艾葉可以避邪,也許這些都是風俗習慣,或者迷信吧。媽媽將頭天晚上煮好的粽子放到涼水裏,煮雞蛋、鴨蛋、鵝蛋,有鹹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後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學。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時代的端午,也是貧窮困苦的端午,也是快樂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後的端午,也是生活進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不知不覺我已經多年沒有在端午時節看到麥兒黃了。

兒時的印象裏,看見一羣婦女、姑娘圍着賣貨郎嘰嘰喳喳購買五彩絲線和繡香囊用的料子時,便知端午節就要到了。村裏的孩子全都一樣的被那五彩的靈物庇護起來,撒歡野性地滿村裏跑着。

那時的端午節總是趕在麥口,五月的麥壠早已呈現黃澄澄的氣象。含我在內的一羣小冤家總喜歡聚在地頭,各自在麥地中挑選幾穗,蹲下來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麥芒和硬殼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飽滿黃綠的麥粒,填進自己的嘴裏,香甜的肉感連同新鮮的漿液讓人滿口生香。生產隊裏看麥的“禿大辮”(我們村上的'一個光棍男人)出現在離我們五十米開外時,我們立刻一鬨而散,那感覺如山高似水長。

姐憶的不是端午,是快樂;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9

啊,又到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

對目前的我而言,端午節和平時有兩點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見有擺攤賣粽子的;二是早上要發送N條祝福端午節的短信給朋友和老師。

一説到端午節,我就想到粽子,繼而想到屈原,繼而想到“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繼而想到上中學時語文課被強迫背誦《離騷》,繼而想到大學聯考寫作文時候的抓耳撓腮,繼而我現在就想抓耳撓腮。

上高中時候,一次開學時候發新課本,清點完之後沒事翻着新課本玩,突然發現旁邊一個女生在那樂,問她為什麼這麼樂,她説“你發現沒有,這個學期語文課只有兩篇課文需要背誦,而且就一段”,繼而我也跟着樂。

晚上組裏組織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這個摳門的公司,上次組織吃飯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動輒就組織出去玩。

與往常不同,這次出去吃飯,總經理和技術總監竟然都來參加,對我們這個小小的研發組真實受寵若驚。上個星期組長就開會通知大家到時候一定不要請假。説實話,誰請假啊,着鐵公雞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還不輪圓了腮幫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飯的時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兩個月就生寶寶了,不照樣挺着大肚子來參加兮。

挺欽佩總經理的。高處不勝寒,一個八百人公司的總經理肯定有我目前無法想象的壓力和繁忙的工作,卻還能在端午節抽空來鼓舞士氣。可能這輩子我都不會達到他的那種高度,但至少我要嘗試着學習他的那種一心多用的本領。

祝願大家都能過一個美滿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隨筆散文 篇10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眾,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為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眾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説,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説,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説,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户户,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户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為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户,門口插柳樹枝,是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為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説是為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説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説都是為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説過,端午節還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為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為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國小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七年級那年,我吃上了粽子。雖然在國小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粽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粽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為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粽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粽子,只是為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粽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説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衞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為重。

對於百索兒來説,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九年級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國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説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為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説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説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為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説已無人説起,而關於粽子,屈原、女兒節的説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説。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眾,怎樣的傳説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為,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説:“因為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説,神、鬼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