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文學2.4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

老實説,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憤怒,我認為勒龐一定是個極端主義者,才會這麼絕對的看待一類事物。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思辨思維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潛意識裏一直在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中庸之道,認為絕對地認識事物是愚蠢的做法。這世界上有精英羣體,也有烏合之眾,而我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維上的訓練足以讓我在某個羣體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頭腦清醒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轉念一想,根據我這些年在各種各樣羣體中的經歷來看,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

就像我本以為讀這本書一定是一次糟糕的體驗,但事實證明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

“在羣體的心理特徵中,有些可能與獨處的個人有相同之處,另一些則完全相反,完全為羣體所特有,只有在羣體當中才見得到。”我開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發揮到極致,當我處於羣體當中或許會變得有所不同,換句話説,或許大部分時間裏我向別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個維度。就如勒龐舉的例子,眾多細胞聚集在一起創造的新生命有着與單個細胞完全不同的特徵,酸和鹼組合後會形成與原來物質完全不同的新實體,我們在羣體當中會不自覺根據當前環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它們當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們意識不到。對於這種現象我覺得很無奈,我想不出方法來讓這種積聚愚蠢的行為停止,只能盡力的保持冷靜,向別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數時間裏,我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在無意中迎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被羣體所影響,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

一個具有一定理性思維的人在融入羣體之前會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種更強大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羣體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在高中歷史中研究民粹主義和精英決策到底哪個更能維持國家的和平穩定,我一直認為羣眾的力量強大,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他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能力參與國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國家來説,公投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有一類人,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也不會對他們產生過多影響,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可以説是毫無責任意識。另一類人以為自己做出了符合邏輯的理性選擇,但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個組織所影響,做出了與自己的意願和國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選擇。在這種幾乎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民主的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就是決策者反映民眾的意願,但不要完全被羣體力量征服,因為羣體也並不完全知道他們想要得到什麼,這才能使決策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

即使這樣的羣體心理不可避免,對於以上兩類人,後者也比前者高尚許多。勒龐提到“羣體從來不渴望真理”,但羣體中的個人渴望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問題,提出鍼砭時弊的見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麼有權勢的人意見相左。有一些人則具有更大的格局,他們不會一味地向羣體中的其他人輸送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夠引起羣體中人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將他們的任務做得更好。然而事實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這些人要麼成為默默無聞的獨行者,要麼被眾人批判,被羣體驅逐。長此以往,成功只屬於個人,人們將羣體於烏合之眾畫上等號,感歎反智主義在低智商社會橫行。難道我們就這樣什麼都不做,只能在烏合之眾中做一個蜷縮在角落裏的看客嗎?

其實羣體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但我們要的是改變缺點和更多益處。就拿我個人所經歷的來説,辯論賽讓我的辯證思維得以發揮,但我的想法難免有偏差,幾個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討論就能讓這個偏差減少很多。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是我們教育環境、學習理念和思維方式不允許它有更多。“人們還是會接受我們的傳統教育的種種不利之處,雖然它只製造失去社會地位的人和不滿的人,”我們之所以無法換掉教科書和競賽,是因為我們無法找到,或者難以付諸實踐的另一種替代方法來鍛鍊人的能力,而現存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説效率低下,或者他們從未想過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記硬背,於是就造成了今天這樣一種可悲的局面。正如勒龐所説,一個國家給青年人什麼教育,就可知道這個國家以後會怎麼樣,希望有一天真正適合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大規模施行,我們能在國家和民族這個大羣體中充分展現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也希望我們能從現狀中尋找出希望,實現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積極進步的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羣眾,而不是等待聽命的羣眾,哪怕他們改寫歷史的力量再強大。文字/張鈺惠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2

這本書中最基本的觀點是:個人是有意識的,而羣體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為:推理、邏輯、智力這些理性因素在人類的頭腦中起着很小的作用。人們的大多數行動都是跟着感覺而走,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非理性因素支配着。在這個反智主義盛行的社會,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盲目跟風。今天李佳琦説這個口紅好看,大家就立刻將它放進購物車。明天在網上看到某個明星的鼻子好看,大家就迅速去醫院整一個。

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當疫情初發時香港的商店裏的衞生紙為何一掃而空到疫情蔓延時各國居民都在超市搶購衞生紙種種現象,甚至在悉尼發生一起顧客為搶購衞生紙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為啥囤衞生紙呢?並且還讓衞生紙成為硬通貨,英國人放其在賭桌上當籌碼。

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關乎人性的弱點。謠言帶來的對稀缺的恐慌,他人行為導致的盲目跟風,社交媒體的搬弄是非……個人的自我思考被這些弱點暫時剝奪,羣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就彷彿被催眠一樣,只能進行條件發射,成了無意識因素的奴隸。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下,文明人會退化成野蠻人。孤身一人時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慾望,一旦處於羣體之中,他的責任感就會消失,被無意識的本能慾望所控制,發泄出無端的情緒,退化成瘋狂的野蠻人。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3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蘭阿爾託大學交換學習,年底買好了機票飛馬德里和羅馬。沒幾天,巴黎發生了恐怖襲擊,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剛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黃馬甲”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父母反覆叮嚀巴黎危險,國內的許多公眾號恨不得把法國渲染成人間地獄。但巴黎的同學卻跟我們説沒事,聖誕節一切如常。不管哪種説法,皆是一面之詞,若非親眼所見,就不可偏聽偏信。

網上瘋傳的視頻裏一擁而上的瘋狂場面讓我想到曾經聽過的一段話:“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後來一查,此言原來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乾脆翻出來讀讀。巧的是,龐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法國在歐洲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國先行,諸國效仿。法國人對於社會運動也常常表現的很激烈。從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發生了多次重要起義,還有後來1968年的“五月運動”。金融危機爆發的這些年來,國家經濟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税,民眾的訴求得不到迴應,也難怪會採取一些極端行動。

對於這些事,我不夠了解,也不便隨意評論。只是就書論書,談談感觸,或者説僅僅是述而不作。

龐勒寫過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只有這本《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在我看來,他的言語很激烈,甚至帶着些許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他説的極為精彩,很多觀點鞭辟近裏,入木三分。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羣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羣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會被羣體的思想所取代,體現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的特徵。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羣體是一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着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龐勒在談羣體的時候也談民族。他説,遺傳賦予了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徵,這些特徵加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凡是與這種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過是一件借來的外套,一種暫時的偽裝。龐勒認為社會組織就像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複雜,我們還不具備強迫它們在突然之間發生深刻變革的智力。對一個民族有致命危險的,莫過於它熱衷於重大的變革,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説多麼出色。如果它能夠使民族氣質即刻出現變化,才能説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時間具備這樣的力量。

除了談民族,他還講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國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複的好,模仿的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龐勒認為當時法國的教育使得一個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僅此而已。這樣的狀況,中國又何嘗沒有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整個教育體制。

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説道:“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民眾之於國家,有着不可忽略的力量。龐勒説:“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雖然這本書首版於1895年,距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這樣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我很欣賞這樣有前瞻性且鋒芒畢露的作家,敢於爭鋒相對,説出自己的觀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眾人都強調真實的時候,龐勒敢説:“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着更多真理。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在大家都一邊倒地宣揚人類“理性”的偉大之時,龐勒敢説:“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動作,其神奇的複雜性令我們驚歎。理性不過是較為晚近的人類才具有的屬性。無意識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無幾。”

在中國,最具有現實意義,最受歡迎的學説多半講的都是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拋開政治立場不説,龐勒的很多觀點至少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觀內省。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並不能懂一本書,可能要讀一屋子書,才會突然明白曾經看過的某一本到底在説什麼。當下所能收穫的也許僅有隻言片語,比如那句:“在這些我們能夠明確觀察到的現象背後,另有一些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的現象,而在它的背後,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現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4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着我們自己的道理。而對於世上的大多數人來説,正義不過數量。

《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從書名開始就已對世人警示:謹慎從眾,否則烏合之眾便是下場。仔細想想,作者説的很有道理。人這種動物太缺乏安全感了。為了獲得認同,願意拋棄是非,僅為了換取讓其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事事都有兩面性。從眾與否亦然。

人從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舉例來説,編報紙的人對羣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羣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並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羣眾的感情引導,羣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也就是説,當有人牽動的時候,羣體很容易被集體帶動,這也就引出從眾的弊端——“羣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羣眾更易於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

人不從眾,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獨和孤立,因為你與我們不一樣——“數量及正義。”這也是作者痛斥也無奈的一點。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能能好的將個體文化展現,但人總是嚮往羣體的,而一旦進入羣體,個體文化便很容易泯滅。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昇華,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人寰處處有爭執,總是紛紜難解,何況是人內心所想要歸屬,更難抉擇。事無絕對,從眾的好與不好無人能給出答案。就比如《烏合之眾》這本書。人人都説它寫的精彩,直至內心,那你是否要從眾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5

最初想要讀一把《烏合之眾》是因為特別喜歡裏面的兩句話:“羣體中沒有智商,只有情緒”和“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會嚴重的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通常願意拋棄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換一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從接觸心理學開始,就逐漸地發現心理學是一門看似柔軟卻非常剛強的學問,他用温和的話語道出人最不願意面對或是有意識地隱藏起的黑暗一面。不少人聽到真相後,會惱羞成怒。無論對個人也好,羣體也罷,心理學就是那麼赤裸裸地將陰暗面剖析得一清二楚。

《烏合之眾》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是隻讀一次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的,需要多看幾次,因為着實燒腦。在最初的時候,龐勒提到羣眾的任務就是將一個已衰落的文明摧毀,他們是野蠻的,不講邏輯的。我的理解是,羣體在社會行將就木時,起着推進歷史車輪轉動的作用。

最開始閲讀是時候還帶着疑惑,若是羣體就像龐勒所説的狹隘,目光短淺;無論什麼性格職業的人走在一起都會被拉低智商以獲得羣體心理的話,難道羣體就真的一點優點沒有嗎?也許是我對歷史的片面認識,我總覺得中共的成立也應該是由羣體的開始。按照羣體的三個特點,羣體無個性,能傳染,羣體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來看,共產黨這個組織的壯大我覺得也是通過這三個特性發展而來的。他們的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拋頭顱灑熱血。尤其後期紅衞兵對待文化人的態度,他們甚至以自己的行為為榮,這也是羣體的特性。他們無法辨別自己的行為,就像被催眠了一樣。除了中共,現在的朝鮮也是如出一轍。

但是後來我突然意識到,在最開始的導言裏龐勒就説了:龐勒提到羣眾的任務就是將一個已衰落的文明摧毀。中共的出現和發展,恰恰是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候。

不過,我到現在也無法用龐勒所説的羣體領袖的特點去套用毛主席,毛主席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似乎並不像龐勒所説的羣體領袖的特質。

不得不承認,羣體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那種傳染和同化的力量。讓我想到在劇院,或者會議室的時候,當一段節目或者一段講話短暫的停歇或者告一段落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鼓掌,那麼馬上剩下的人似乎都開始無腦鼓掌,不管他們是否真的覺得這一段感染感動了他們。身處“羣眾”的一部分,是否每個個體都有“皇帝的新裝”的心裏?如果我不這麼做,就意味着向他人承認自己是一個愚蠢的人?

身處羣體的我自己本身,並不是總是無智商的。在身處無腦鼓掌的“低級羣體”(我認為這個羣體實在是太LOW了)中,我可以做得到“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喜歡就是不鼓掌,即使自己顯得特別異類。可是,如果身處單位這種“高級羣體”,我做多隻能保持不説話,不吭聲,以免成為被人針對的出頭鳥。當然被感染成無腦羣體羣眾的肯定也有過,只是次數較少,我自己都記不住當時的場景了。因為,我經常原理羣體。就像按照龐勒的觀點,羣體對比個人,總是品質低劣的。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保持人格,做一個清醒的人,這在一個羣體保持自己尤其重要。按照王*明的話,如何在亂世中保持自己,難當然是——知行合一!

最喜歡的部分還是第二卷《羣體的意見與信念》,羣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的教育部分。或許是因為我是為了教育才拐噠到心理學的原因,整本書説的最少的教育篇章,我反而感受的最深。龐勒列舉了一些教育的錯誤模式,提到了當一個人對書本的知識盲目照搬,教育如果僅僅意味着背書和服從那麼是可怕的。的確,我也認為,教育的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應該是讓人發展自己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讓孩子們為了以後的生存做準備。龐勒提到錯誤的教育制度會讓絕大多數中產階級的人,想要他們的孩子從事國家公務員一類的職業,靠着國家而生存,不想從事別的工作。我認為中國現在思想似乎也是如此,包括我的家庭,父母公婆長輩們認為公務員才是鐵飯碗,而我的意見是走到哪裏都能養活自己才叫鐵飯碗。成為公務員是現在我國的主流思想,可是作為一個公務員的我卻認為,如果一個年輕人出了校門就“成功”地加入公務員的行列,那麼他幾乎就可以被成為“活死人”了。有的人還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笑)。因為不想成為活死人,所以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不能棄療。

那句“死板的教科書和沒有價值含量的考試,與勤勞的教育比起來是多麼不堪一擊”真是深得我心,教育本來就是應該在動手實踐中進行的。去親身經歷和體驗各種生活,生活中的細節在思考中會產生新的思路這應該才是教育的方式。填鴨式教育是反天性的,與自然和社會屬性相悖的。面對學校和社會的弊端,我們當父母的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以彌補學校教育制度的缺陷。

都説教育是興國,強國和提高國民素質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徑。但是用錯了方式,教育倒不可避免地成為造成國家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了。正確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們獨立思考,認清國情和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