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政治常考古詩文哲理分析

校園9.67K

文章摘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解讀:花落燕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在它的不可抗拒性。“無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為事物的變化具有規律…

政治常考古詩文哲理分析

【編者按】古詩文既是古人留給我們文化精髓,也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學意義,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多是很有指導性的。在大學聯考政治考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詩文哲理分析題,小編在此彙集大學聯考中常考的古詩文進行哲理分析,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1.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解讀:人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有時並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人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有意栽花花不發”是指人們違背了客觀規律,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是指人的行為順應了客觀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解讀:花落燕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在它的不可抗拒性。“無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為事物的變化具有規律性,人們無法改變。

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解讀:竹林外斜橫出兩三枝豔麗的桃花,春天的江水變暖鴨子最先知曉。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形式具有多樣性,其中有一種主要的聯繫形式就是因果聯繫,即事物之間那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春江水暖”和“鴨先知”之間就是這種聯繫。

4.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解讀:混亂和有序,膽怯和勇敢,弱小和強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亂和治、怯和勇、弱和強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賢士徇名,貪夫死利

解讀:道德高尚的人為名節而犧牲,貪婪的人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反對錯誤的意識。

6.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

解讀:要想治好心頭之病,必須用治心病的藥;要想把鈴鐺解掉,還要請來拴鈴鐺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點,即矛盾具有特殊性。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到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該名句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道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解讀:國家每一代都有才華出眾的人出現,他們都可以憑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揚數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着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着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正是發展觀點的體現。

8.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解讀:野火燒不絕那些頑強的野草,只要春風一吹,它們便又蓬勃地生長出來。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它的成長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努力促進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解讀:有和無相伴相生,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互相對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聲互相應和,前和後互相跟隨。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就是矛盾,矛盾雙方既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又互為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統一體中,同時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該句中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既對立又統一。

10.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解讀:提起漁網上的總繩一撒,網眼就全部張開;解釋清楚一卷的內容,其餘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為次要矛盾,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舉一綱”、“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解讀: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時機一定會到來,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與曲折,不能灰心喪氣。“長風破浪會有時”寓示的就是這個道理。

12.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解讀:其寓意在讚揚那種辛勤為民、毫無私心、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該句反映的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價值取向。

13.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

解讀:堆積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從量變開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又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該句寓示人們,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平時要注意量的積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解讀:君主就像船一樣,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承載船,也能夠打翻船。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民羣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關係比喻成船和水的關係,意在告誡統治者,要想坐穩江山,就要對老百姓施行仁政,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只有這樣,才能得民心,老百姓這片水才能承載君王這隻船。反之,橫徵暴斂,嚴刑峻法,魚肉百姓,老百姓就會打翻君王這隻船。

15.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解讀:過去我看人,聽了他們的言辭就相信了他們的行動;現在我看人,不僅聽他們的言辭,也觀察他們的行動。

哲理分析:“聽其言而觀其行”強調認識應當和實踐相結合,也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6.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解讀:宇大得沒邊沒沿,宙長得無始無終。

哲理分析:天與地是統一的物質世界,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麼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國。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1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讀:不同的人,由於他們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總會有差別。

哲理分析: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但不等於説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文章摘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解讀:花落燕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在它的不可抗拒性。“無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為事物的變化具有規律…

18.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解讀:面對乾旱的天氣,種田人焦急萬分,吹打着樂器到龍王廟去祈雨。而那些朱門富户卻在家中欣賞歌舞,還害怕真的春陰下起雨來使樂器受潮,發不出清脆的聲音。

哲理分析: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評價也會不同。

19.“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解讀:宇宙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物質實體乃產生精神的基礎,氣是變化的物質實體,理不能脱離氣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上述兩句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貴有自知之明”

解讀:一個人對自己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就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現實狀況,反思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用正確的認識指導行動。

21.富潤屋,德潤身

解讀:正確的意識對提高自身修養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

哲理分析:意識不僅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對人自身具有調節作用。錯誤的意識不利於人的健康成長,正確的意識有利於人的健康成長。

2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表明對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正確的心態,是有智慧的表現。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應當如此,對自己也應如此。看待自己,同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一樣,都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

2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讀:事物的未來是由現在的各種原因引起的,其結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壞的可能,如果沒有“遠慮”,對壞的可能估計不足,不及時採取防範措施,到時候真的出現了壞的結果,那就變成了“近憂”。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繫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將某一事物當做原因來看待,預見它可能產生的結果,盡力爭取未來好的結果。

24.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解讀:在對弈中、戰爭中都會出現由於局部的失誤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況。

哲理分析: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繫、不可分割。這要求我們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達到整體功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解讀:不會謀劃全局的人,也就不會謀劃一個部分或單位的發展。

哲理分析: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中,整體處於統率地位。這要求人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係中綜合考察對象,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

26.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

解讀:從國家的法規、時代的趨勢,到人倫事理、社會風氣,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這句話體現了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7.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解讀:(時間)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動,一去不復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變化、發展的歷史。孔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8.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里餘,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

解讀:自然界生物的活動與環境之間具有某種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規律的。

哲理分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29.“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解讀: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不因為堯是聖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滅亡。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而縮小面積。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面兩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

30.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解讀:專心致志地思考,思緒連接古今,心為所動,情為所感,自是動人心絃,於是,感覺上自己彷彿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風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都有其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僅停留於當前,也要考察過去、預測未來。

31.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解讀:(人們)只要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的變化發展又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按照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2.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解讀:這段話揭示了難與易的辯證關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是這個道理。

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矛盾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

33.吃一塹,長一智

解讀: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實現挫折向智慧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在實際行動中加以改正。

34.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解讀:金子沒有百分之百的純度,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質,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解讀:沒有“跬步”的積累,就不能到達“千里”外的目的地;沒有“小流”的匯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駿馬飛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馬雖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樣能夠到達目的地。

哲理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始於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我們不能忽視那些看起來不顯著卻有着重要作用的量變。

防止維生素C溜走

文章摘要:防止維生素C溜走的方法有,多吃根莖類蔬菜;蔬菜要先洗後切,旺火、急炒、快盛,放入適量的醋等方法。

維生素C具有微弱的酸性,並且就有還原性。科學研究證明,亞硝酸胺之類的物質能引起人體細胞的突變、畸變,具有較強迫致癌作用。然而,當亞硝酸鹽遇到兩倍於自量的維生素C時,就不能在人體內與胺化合成亞硝酸胺了。

新鮮蔬菜、冷凍蔬菜、乾製蔬菜和許多水果中都有豐富的維生素C,其中西紅柿、青椒、菜花、油菜、捲心菜和橘子等所含的維生素C最多。有人用1∶10的比例把亞硝酸胺與蔬菜汁混合起來試驗,發現一些蔬菜能消除亞硝酸胺的致癌作用。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科學烹調,不讓蔬菜和食品中的有效營養成分損失掉,特別是要注意保證維生素C免遭破壞。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多吃根莖類蔬菜。蘿蔔、豆芽、南瓜、萵苣和豌豆中含有一種酶,能分解亞硝酸胺,阻止致癌物質發生作用。白蘿蔔、胡蘿蔔等根莖蔬菜中含有較多的木質素,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因此,多吃些根莖類蔬菜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2.蔬菜要先洗後切,切好即炒,炒了即吃。由於維生素C易溶於水,化學性能不穩定,所以烹調時,蔬菜不要切碎以後洗,更不宜長時間浸泡。

3.旺火、急炒、快盛。這樣可以充分保存食物尤其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儘量少蒸煮。

4.不要輕易擠去菜汁,防止維生素C的流失。

5.適當放些醋。醋不但可使菜味鮮美,還能起到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

6.烹調時不宜用食鹼,否則會大量破壞維生素B和維生素C。

用火來滅火

文章摘要: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它對於人類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由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和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其他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編者按】我們常説“並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向經驗豐富者學習,經驗也就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聽建議,多做思考,發揮創造性思維,從而指導生活實踐。

一羣遊客正在美麗的大草原上游玩,忽然不遠處騰起熊熊大火,火乘風勢兇猛地向遊客撲來。大家驚慌失措,大呼大叫。這時,有一位老獵人指揮大家動手拔掉面前的乾草,清出了一塊空地。他則拿了一束乾草挑在槍尖上點燃,等到這束乾草燒旺了,老獵人把它扔到近旁的高樹叢裏。眨眼間,高樹叢變成了一道灼灼逼人的火牆。遊客們驚呆了。有人大聲叫道:“老頭,你是救我們,還是害我們呀!”老獵人滿有把握的説:“我點起的這把火,會把火龍撲滅的!”果然,在迎着大火的一方,這把火像被強大的力量吸引着似的,向前猛撲過去,留給人們的是愈來愈大的空地。等兩堆火碰到一塊時,火勢驟然減弱,慢慢滅掉了。

遊客們脱險了,他們無限感激地看着老獵人,急切地問他是怎麼想出這個辦法的。老獵人説:“這很簡單,大火燃燒時,空氣從四面八方向着火焰流動,草原上的風雖然從燃燒着的草原那邊向我們吹來,但在離火焰很近的地方,卻有着向火焰吹去的氣流,等一感覺有吹向火焰的氣流時,就動手放火,使自己放的這把火向大火撲去,我們也就得救了。當然,放火不能遲了,也不能太早,要正合適才行。”

哲理解析: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它對於人類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由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和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其他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上述材料中老獵人以火滅火的方法正是人們成功運用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當然,運用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情況,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老獵人以火滅火的方法是其面對實際,科學分析的結果,即“大火燃燒時,空氣從四面八方向着火焰流動,草原上的風雖然從燃燒着的草原那邊向我們吹來,但在離火焰很近的地方,卻有着向火焰吹去的氣流,等一感覺有吹向火焰的氣流時,就動手放火,使自己放的這把火向大火撲去,我們也就得救了。當然,放火不能遲了,也不能太早,要正合適才行。”老獵人的做法啟示我們,青年學生要及早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的征途上不斷獲得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011廣東深圳會考作文題目點評:給自己一些____

文章摘要:2011年廣東省深圳會考作文題目為“給自己一些____”,這是一道半命題式作文,需要考生補充完整作文題目,今年的作文題比較好寫,因為主要是寫自己的事情,而且作文題目沒有限死一個命題作文,讓自己選擇。…

2011年廣東省深圳會考作文題目為“給自己一些____”,這道半開放式的題目,不少學生覺得容易發揮。今年的作文題比較好寫,因為主要是寫自己的事情,而且作文題目沒有限死一個命題作文,讓自己選擇。不少參加過會考的高中學生知道了題目,紛紛填上自己的答案,給自己一些温暖、給自己一些幸福。

作文題解:給考生一些空間

近年來深圳會考作文多是話題作文,這次向命題作文轉向,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也更容易操作。

經過研究,近年來深圳會考語文都是話題作文,“從一些閲卷老師的反饋説,有些考生沒能抓住命題者的意圖,出現跑題、偏題。”於是有呼聲希望打破話題作文一統天下的局面。今年採用的半命題作文,是恰到好處的漸變。這種形式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命題者的意圖,又給考生留下操作的空間,“學生會更好操作,只要有真情實感,並且積極向上,就不容易跑題。”

至於説到網絡語言的應用,類似“有木有”、“神馬都是浮雲”等,我們還是建議學生慎用。雖然這些“90後”學生在日常生活或者網絡上會經常使用這些語言,“但在平時的作文中運用得並不多,他們知道作文是比較嚴肅的事情。”所以她並不認為“神馬”會在“90後”的答卷中頻繁出現。

2011年北京會考作文點評:日積月累

文章摘要:《日積月累》與10年會考作文《凝聚》相比,今年的《日積月累》從審題、立意到選材等幾個方面難度都有所下降,但難度下降不等同與簡單,今年的作文題目設置更趨向精緻而嚴謹,於細微處見精神,符合北京語文會考試卷始終追求的目標——嚴謹性。…

由於五六十分的高分值以及會考第一科的重頭戲等原因,會考作文往往最受考生及家長的關注。下面就今年會考作文進行全面解析:

一、整體難度評價

與10年會考作文《凝聚》相比,今年的《日積月累》從審題、立意到選材等幾個方面難度都有所下降,但難度下降不等同與簡單,今年的作文題目設置更趨向精緻而嚴謹,於細微處見精神,符合北京語文會考試卷始終追求的目標——嚴謹性。

10年的《凝聚》,題目直指立意的深層次--某種精神或情感的聚和,學生初看到題目時有陌生感,需要細細審題後,慢慢貼近自己熟悉的生活,再費心構思怎樣通過人或事體現一種“凝聚”。與之相比,11年的《日積月累》,題目表述的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常態行為,而非精神層面的一種思考結果。通過自己獨特的“日積月累”的行為,最後獲得某種情感昇華或人生哲理的感悟,在思考過程上看,是流暢的,相對容易的。

二、具體寫作分析

審題

日積月累,顧名思義,是指長時間不斷的積累。審題時應考慮到兩個方面:日積月累既是一種行為又是一個過程,同時,它既是一種量的累積又有質的變化。行為與過程的認識,應該表現在選材與結構、情節的安排中。量變到質變的最終結果,應該在立意時有所考慮。

立意與選材

從題材角度看,同學們常考常練的情感類作文、成長類作文以及勵志類作文都適宜用作此次會考命題,因為某種意義上,任何一種情感、成長或品格都是在“日積月累”,即長時間的累積中發現的、感悟的、理解的,因此,在選材方面,考生不會無事可寫,無感可述,無情可抒。但是,在難度下降的同時,考生們又要注意“過程”這一關鍵詞在材料中的體現,即儘量選取圍繞同一主旨的2-3個經典片段寫作,而非一人一事的全面鋪敍。且這二、三事的選取,如果體現出時間上的跨度,更能表現考生審題的細緻,這正是此次作文題目精緻、嚴謹的地方。

從立意角度看,無論同學們選擇了哪一類題材,在最終主旨的表現上應落實在“改變”與“發現”上,即最終的質變。例如,關於媽媽的幾個經典事例的細緻表現,最終應落實在“我”,發現或體悟到了平凡中的真愛;關於學習的幾個經典事例的描寫,應落實在每一次的勤奮最終品格上的堅毅等等。總之,應該明顯能看出認識的軌跡在由淺入深的“改變”。

從文體角度看,記敍文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文體創新針對今年的命題也比較好展現,例如日記體、寓言、小小説等,藉以表現“日積月累”的主題,難度不高。但是議論文相對而言,就較難寫出新意,雖然在論點的提煉上:由量變到質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是考生很容易想到的,行文也會很順暢,但在論據的選擇上,會禁錮在已有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事例中,完成一篇中規中矩的議論文,很難有新意出現。不如記敍文的選材靈活多樣,個性化十足。

結構與情節

結構安排上,開篇以兩三句話解題為好,説明“我”對“日積月累”的認識深度,便於閲卷老師把握文章主旨。行文中間部分的安排上,應注意詳略得當,確定長時間積累中的某一個階段,進行細緻描寫,其他階段以較略、最略的形式概括敍述完成。這樣結構文章中間部分,即有結構上的詳略考慮又有細節描寫作為亮點,都是閲卷老師加分之處。結尾處的情感與感悟的昇華應作為文章的另一處重點,以較詳的筆墨處理,使全文結構呈現層層深入的佈局為好。

情節安排上,對比的運用是比較好的寫作技巧來表現“量”與“質”的轉變。以“物”或時間為線索的方式,能將時間跨度較大的幾個事例“綵線串珠”,使情節精緻、連貫有巧思,也是不錯的情節設計思路。

2011年會考作文體現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與純粹。命題者帶領全體考生迴歸了寫作的本質:關注日常生活,從身邊小事中逐漸體會情感的變化,逐漸發現自己的成長,在寫作中完成一次對自我及身邊人、事的觀察與體悟,不失為一次成功的考場作文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