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蘇軾《儋耳》閲讀答案及賞析

校園2.8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儋耳》閲讀答案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儋耳》閲讀答案及賞析

蘇軾《儋耳》閲讀答案及賞析1

儋耳

蘇 軾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②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③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④萬事灰。

【註釋】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州。蘇軾曾因被誣陷誹謗先朝而被貶謫海南,在儋耳度過了漫長的艱苦歲月。後逢新皇即位,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奉詔北還。②雌霓:古人認為虹霓有雌雄之分,虹為雄,霓為雌。此處雌霓指的也是彩虹。③除書:拜官的詔書,除去舊職,改授新的官職,這裏指的是朝政發生新的變化,朝廷頒發詔書讓蘇軾這個放逐之臣回京。④一壑能專:佔有一山一水(而心滿意足)。這裏指的是蘇軾買地築屋,打算在儋耳了此殘生。

1. 首句寫電閃雷鳴收斂淫威、雲消雨散的景象,依據本詩主旨,簡要説明作者寫景的作用。(5分)

2.前兩聯和後兩聯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用典型的景物特徵比喻國家的政治形勢(1分);説明險惡的朝政已經結束,政局發生了新的變化(2分),時來運轉,結束了漫長的放逐(2分)。

【解析】這首詩表達了在朝政發生新的變化之後,蘇軾奉詔準備回京時悲喜交集的心情。本詩的這個主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註釋①和③,既是對有關的解釋,又是對有關問題的提示。據此,即可看出首句雖然寫的是雷雨過後的真實景象,但其用意是交代國家的政治形勢,“霹靂收威”指的是險惡的朝政已經結束,“暮雨開”指的`是政局發生了新的變化,詩人時來運轉。

2. ①前兩聯激動、興奮(1分),作者用五彩繽紛的虹霓、使人快意的海風等美好景物表達喜悦的心情(2分)。②後兩聯惋惜、惆悵(1分),作者用“野老”“殘年”“東坡老”“一壑能專”等詞語,表達年邁體衰、萬念俱灰的之情(2分)。

【解析】第二聯和第四聯明顯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為兩個層次,因此這兩聯是解答此題的依據,第二聯的關鍵詞是“雌霓”“快意”“雄風”,由此可答出①;第四聯的關鍵詞是“殘年”“東坡老”“萬事灰”,據此可答出②。整合答案時,先直截了當地説出是“什麼感情”,然後簡述理由,理由中要把典型的關鍵詞語摘出來。

【賞析】

《儋耳》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首聯寫雷雨後的黃昏作者獨自登高,憑欄遠望;頷聯寫登高所見,既是寫眼前實景,又是象徵時局;頸聯記雙喜臨門;尾聯寫以後的打算。全詩既表現出對朝政更新的希望和歡快,又流露了年事已衰、萬念俱灰的感傷。前三聯頗有清雄之氣。

蘇軾貶謫儋耳,已是花甲老人。他渴望北還,但估計無望,於是買地築屋,定居當地,並制棺修墓,打算終老海南。不料朝政突變,皇帝駕崩,新皇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奉詔回京。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詩人悲喜交集,萬千感慨湧聚詩中。

首句一語雙關,寫的雖是雷雨過後的真實景象,卻是國家政治生活撥雲見日的生動寫照。詩人運用比喻象徵的手法,説明猶如雷霆暴雨一般的險惡政局已經結束,朝政發生了新的變化,自己時來運轉,苦盡甘來,結束了漫長而艱苦的放逐生活。第二句交代觀景的地點,詩人獨自扶着崔嵬之山前的欄檻,遠望海天一色的美景。

三四兩句借景抒情,借美麗的虹霓、舒爽的海風等美好景物抒發喜悦的心情。“雌”,是母性温柔的象徵,故將虹霓説成“雌霓”,極言其美麗温柔多情。“雄風”,即黃昏時的海風,儘管強勁有力,詩人卻感到“快意”,身心格外舒爽。一切景語皆情語。“雌霓”、“雄風”之景,正是詩人欣喜之情的載體。

從第五句開始,詩人的感情急轉直下,變得惋惜而惆悵。想到歲月不饒人,放逐的生活過於漫長,自己已被儋耳的風俗同化,變成了當地的一個“野老”,與當地百姓融為一體,為豐年而歌而喜,雖然朝廷下達了詔書,讓自己這個放逐之臣回京,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個喜訊來得太晚了啊,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僅僅能夠吃飽飯而已,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在這蠻荒之地,能夠佔有一點山水就心滿意足了。這種情感的變化真實而自然,符合生活的情理,而且並不低沉壓抑,絲毫不掩詩人寄情山水、榮辱皆忘的曠達胸襟。正因為如此,閲讀此詩,讀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與詩人的心情同起同落,同喜同悲,並且為詩人豁達的氣度而感動,而折服。

蘇軾《儋耳》閲讀答案及賞析2

春牛春杖②,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注】①這首詞作於蘇軾謫居海南島儋耳(今儋縣)時。②古時立習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謂之“打春”。下闋“春幡”,指旗幟;春勝,剪紙圖案,以示迎春。

1.從體裁角度看,“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中“減字木蘭花”是。(1分)

2.對本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詩人將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親切。

B.“春幡”立於田頭,“春勝”遍於街肆,似見千人萬人喜慶的到來。

C.“一陣春風吹酒醒”,詩人無法感受故鄉“打春”的歡娛,借酒澆愁亦不失豪放。

D.以海南不得見的雪花比擬海南的楊花,為他鄉“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詮解。

3.《》中認為“同字相犯”是敗筆,而蘇軾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全篇共44個字,僅“春”字就出現7次。請簡評這樣用字的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1分)詞牌

2.(3分)C(實寫海南春日景象,並非回憶故鄉;全詞氣氛歡快,無愁苦之情。)

3.(4分)不僅增加了詞句的音韻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1分)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錯落有致。(1分)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歡快景象。(2分)

翻譯

春牛春杖表達出迎春之意,無限春風從海上吹來。乞求春神造化萬物之工,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紅豔。

春幡春勝肆意飛舞,一陣春風吹醒了我的.酒醉。海南的春景與中原景色不同,時捲起的楊絮好似雪花飄灑。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賞析:

《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是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這是一首禮讚海南春天的詞。在詞史上也是第一首寫海南之春的讚歌。詞中歡快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景象。這首詞是一副工仗的春聯詞。用詞寫春詞,在詞史上這是第一篇。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綵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説:“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着上、下片對應着力。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裏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歎。

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