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閨怨》原文及賞析

校園1.87W
《閨怨》原文及賞析1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閨怨》原文及賞析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翻譯

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

註釋

柳庭風靜人眠晝: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

晝眠人靜風庭柳: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

香汗薄衫涼: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

涼衫薄汗香: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手紅冰碗藕: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

藕碗冰紅手: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的習慣,待盛夏之時取之消暑。

郎笑藕絲長: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長久。在古典詩詞中,常用“藕”諧“偶”,以“絲”諧“思”。

長絲藕笑郎: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擔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絲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

註釋

柳庭風靜人眠晝: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

晝眠人靜風庭柳: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

香汗薄衫涼: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

涼衫薄汗香: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手紅冰碗藕: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

藕碗冰紅手: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冰:古人常有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的習慣,待盛夏之時取之消暑。

郎笑藕絲長: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長久。在古典詩詞中,常用“藕”諧“偶”,以“絲”諧“思”。

長絲藕笑郎: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擔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絲長)。

鑑賞

通常的迴文詩,主要是指可以倒讀的詩篇。迴文詩儘管只有駕馭文字能力較高的人,方能為之,且需要作者費盡心機,但畢竟是文人墨客賣弄文才的一種文字遊戲,有價值的作品不多。宋詞中迴文體不多,《東坡樂府》存有七首《菩薩蠻》迴文詞。

蘇東坡的迴文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東坡的七首迴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四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上闋寫晝眠情景,下闋寫醒後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卻從不同角度着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着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寫以冰水拌藕,猶此詞“手紅”二句意。“郎笑耦絲長,長絲藕笑郎”,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賞析

東坡的迴文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東坡的七首迴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回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上片寫閨人晝寢的情景,下片寫醒後的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卻從不同角度着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着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寫以冰水拌藕,猶此詞“手紅”二句意。“郎笑耦絲長,長絲藕笑郎”,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這首詞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迴文詞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氣派,實為難得。

《閨怨》原文及賞析2

鳳歸雲·閨怨原文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起,寒雁南行。孤眠鸞帳裏,枉勞魂夢,夜夜飛揚。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牅無言垂血淚,暗祝三光。萬般無奈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詩詞賞析:

由於征戰引起的相思,總是格外無奈。征夫戍邊,或終老不歸,婦人在家中,除卻牽掛憂慮,又能如何?相見無期,連書信也難傳遞,只有寄望虛無縹緲的夢境,和無法應驗的祈禱。 戰亂是這些離散悲劇的緣由,一家一户,並不能與之相抗,啼血泣淚的幾行句子,離恨深沉。如今讀來,卻也只能報以幾聲歎息。

《閨怨》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粧飾,登上高樓。

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註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凝粧:盛粧。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mì)封侯。 陌頭:路邊。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悔教:後悔讓。

賞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着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凝粧”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裏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説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閨怨》原文及賞析4

《閨怨》作者: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註解:

1、凝粧:盛粧。

2、悔教:悔使。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賞析: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閨怨》原文及賞析5

靡蕪盈手泣斜暉,聞道鄰家夫婿歸。

別日南鴻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飛。

春來秋去相思在,秋去春來信息稀。

扃閉朱門人不到,砧聲何事透羅幃。

古詩簡介

《閨怨》是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作品。這首詩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一位倚門企盼情人歸來的思婦形象,“北雁南飛”“秋去春來”,可是情人卻無半點消息,於是思婦心中幽怨搗衣的砧聲擾亂心緒,表現了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傷的情緒。

註釋

⑴靡(mí)蕪:草名,其莖葉糜弱而繁蕪。古樂府《上山採靡蕪》:“上山採靡蕪,下山逢故夫。”詩中表現棄婦哀怨之情。

⑵別日:他日,指去年秋離別之日。

⑶信息稀:一作“信息違”。

⑷扃(jiōng):門窗上之插關。

⑸砧(zhēn)聲:搗衣聲。

賞析/鑑賞

魚玄機在長安咸宜觀出家後,對夫君李億仍舊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這首《閨怨》即為其中之一。這首閨怨詩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一位倚門企盼情人歸來的思婦形象。“北雁南飛”“秋去春來”,可是情人卻無半點消息,於是思婦心中幽怨搗衣的砧聲擾亂心緒,表現了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傷的情緒。

在唐朝女詩人中,魚玄機和李冶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愛情生活都十分不幸,屢次遭棄,被棄之後生活難以為繼,被迫選擇入冠,因而她們的詩篇中滲透着濃濃的閨怨情結。但是二人的閨怨情結又有所區別,對比之下,魚玄機詩作中的閨怨情結比之李冶更為豐富,表達方式也更為多變。

《閨怨》原文及賞析6

原文: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詩詞賞析: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後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真珠”即珍珠),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也是一種泛指。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份。“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裏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她隨即想起,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製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製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女主人公的心中充滿憂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她獨自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女主人公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餘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閨怨》原文及賞析7

  《閨怨》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譯文: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粧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註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 凝粧:盛粧。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後悔讓

  《閨怨》賞析:

唐代描寫閨怨的詩不少,這一首就是描寫閨怨的名篇。題目“閨怨”,即閨中之怨。

前兩句寫閨中少婦不知愁。首句點出詩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體寫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然後高高興興地登上翠樓去觀賞景物。

後兩句寫閨中少婦的所見和所悔。上句寫少婦登樓所見的景物,引發了她的愁感。少婦看到路邊的楊柳長得青青可愛,猛然勾起了滿腔的愁感。這愁緒的內容,作者沒有寫出,但聯繫下一句詩,不言而喻。少婦長年生活在深閨,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消逝和季節的變化,當她看到柳樹青青,才猛然意識到時間又過了一年,而自己與夫婿分別又是一年,在這賞心悦目的春天季節,沒有夫婿做伴,登樓賞景顯得多麼孤寂和無聊,剛剛產生的高興情緒一掃而光,換來了滿懷思夫的憂愁。下句寫由愁生悔:深梅自己當初讓夫婿從軍,謀取封侯的爵賞,以致自己一人過着孤單寂寞的生活。詩寫到這裏,還沒有寫出怨來就結束了。聯繫到作者所寫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還不是因為邊將無能,讓戰爭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遲遲未能回來。也許這就是少婦怨的內容吧。

本詩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描寫閨中少婦的憂愁和悔恨,表達人們對持久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首詩描寫閨怨一波三折,含蓄藴藉,韻味深長。詩先寫不知愁,接着由“楊柳色”轉出知愁,又由知愁轉出悔來,最後採取意在言外的手法,不寫怨而讓讀者去體會、去聯想,表現出作者藝術手法的高明。

《閨怨》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閨怨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拼音解讀

guī zhōng shǎo fù bú zhī chóu ,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

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huǐ jiā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着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凝粧”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裏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説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閨怨》原文及賞析9

菩薩蠻·迴文冬閨怨

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

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

翻譯

雪花飛暖融了少婦的香臉。香氣的臉上融化了飛花似的雪。在鋪天蓋地的雪面前,我憑着單衣抵擋。儘管我衣服單薄,靠着它就不怕雪欺壓。

離別時梅的果子已經結了結子的梅熟時,我們離別。只要他歸來的話,我不恨梅花開得太晚。梅花遲開了,我愁恨的是他還不歸。

註釋

香頰:少婦的香臉。

欺:壓,蓋。

任:憑靠。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十月。蘇軾被貶黃州,“杜門謝客”,冬至後又去天慶觀養煉。在無所收穫之後,作該詞以解脱。

賞析

上片,用烘托的筆法,寫少婦暮冬時節站在雪地裏,忍着嚴寒的威脅,盼望郎君歸來的情景。將阻礙愛情的原因歸怨於一種客觀事物的表達手法,人們稱之為“移恨於物”。“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點明盼望郎君的時令、氣氛與環境。漫天飛雪撲面來,反覺雪暖了臉,臉融了雪。冷就是冷,雪就是雪。冷、雪不可變暖,這純屬於一種心理變化。雪有人情,人有真理,物隨人變。“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直議少婦穿着單衣,冒着嚴寒而不動搖的堅貞如一的精神。一“欺”,一“任”,辯證地烘托了少婦錚錚貞骨的愛情。

下片,以回憶與推進相結合的手法,深一層地展示少婦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願的心態。“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憶起甜蜜的歲月,美好的離別。“梅子”不僅表明少婦與郎君離別的時令,更重要的象徵着他們高潔的愛情與青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再透過一層,道出了少婦此時此地難言之隱痛。只要你歸,我不嫌梅花開晚了我最大的愁恨則是梅花開了,果子結了,你還是不回到我的身邊。“恨”中飽含幾分真情,“恨”中平添幾分情趣。可謂牽腸掛肚,刻骨銘心,“恨”思綿綿無盡期。

全詞,通過現實與回憶、景物與人情、迴環與強化、直寫與烘托等相結合的手法,將一位痴心的少婦思念郎君又不能如願從而產生的愁“恨”推向了高潮。

《閨怨》原文及賞析10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註解】:

1、凝粧:盛粧。

2、悔教:悔使。

【韻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評析】: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閨怨》原文及賞析11

菩薩蠻·迴文秋閨怨原文

井桐雙照新粧冷。冷粧新照雙桐井。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

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迴文詞,但與一般整首倒讀的迴文詞有所不同。此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四時閨怨”中的“秋閨怨”。蘇軾有七首《菩薩蠻》迴文詞,這些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這首詞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迴文詞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氣派,實為難得。

《閨怨》原文及賞析12

  閨怨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唐代·王昌齡《閨怨》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裝扮之後興高采烈登上翠樓。

忽見野外楊柳青青春意濃,真後悔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初春來臨細心裝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然見到路邊楊柳新綠,心中一陣憂愁,悔不該叫夫君去從軍建功封爵。

註釋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凝粧:盛粧。

陌頭:路邊。

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悔教:後悔讓

  賞析

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對這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説“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未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説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粧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着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粧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粧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粧),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説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來要凝粧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裏: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説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説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説。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閨怨》原文及賞析13

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翻譯

清冷的月光灑向寧靜的小屋,梧桐的樹影映在屋門口的珍珠簾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經預先感到寒冷。寒燈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為遠方戍守的丈夫縫製着冬衣。

註釋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簾子的華貴。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後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一簾子裏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製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

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餘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創作背景

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製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閨怨》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宮怨/閨怨(柳色參差掩畫樓)原文: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

詩詞賞析:

這首詩題為“宮怨”,卻沒有出現宮女的形象,而是運用象徵手法,通過宮苑景物和環境氣氛的描寫,烘托、暗示出宮女的愁怨之情。

頭兩句抓住深宮寂寥、令人厭倦的特點,着眼於“柳色”和“鶯啼”,描繪柳掩畫樓、鶯啼曉日,表現出“深鎖春光一院愁”(劉禹錫《春詞》)的情境。“柳色參差”,用語精煉,不僅寫出宮柳的柔條長短參差,而且表現出它在晨曦中的顏色明暗、深淺不一。“掩畫樓”,則寫出宮柳枝葉繁茂、樹蔭濃密。宮苑中綠蔭畫樓,鶯聲宛囀,本是一派明媚春光。但失去自由、失去愛情的宮女,對此卻別有一種感受。清晨,柳蔭中傳來一聲聲鶯啼,反引起宮女們心中無窮愁緒,整個宮苑充滿了淒涼悲愁的氣氛。暮春柳色掩映畫樓,透露出春愁鎖閉、美人遲暮之感。

後兩句寫落花,以宮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無人見”,寫出宮女被幽禁之苦:“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前面着一“空”字,表達了宮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正如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所説:“因想已容色凋謝而人莫知,正如花之湮滅溝中耳!”

《閨怨》原文及賞析15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賞析: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説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麼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餘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敍別情而不着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説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説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説。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説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樑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粧豔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裏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鹹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迴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龜鏡”就是借鑑,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裏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後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裏不僅包含着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説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説,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絕句約佔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説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麼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於此三字旁註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着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彙》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説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徵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並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雲:“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標籤:賞析 閨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