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綠》的讀後感(精選14篇)

校園2.4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的讀後感(精選1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綠》的讀後感(精選14篇)

  《綠》的讀後感1

當我讀完的時候,我深深地陶醉了,這綠的仙境中我彷彿真的感受到那麼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嚐、用心地感受,我彷彿飛越了時光,與朱自清並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梅雨瀑布卻有着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奏地搖盪,在深綠的襯托下,散發着魅力,或像帶霧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合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魔力,怎能使朱自清為它讚頌;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為它驚詫!它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沒有長江一瀉千里,它也沒有兵馬俑世界聞名,它只有那種清新脱俗的綠,清澈如鏡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筆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的喜愛,對温州的讚美,對大自然的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痴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綠也許就是生命的本源,綠也是生命的體現。張開眼,綠隨處可見:不管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還是零星點大的小草,都昭示着綠的存在。無需紛亂的點綴,無需斑斕的色彩,簡簡單單、素面朝天,也能給人深深的感動。每一片的綠都能讓人聯想到濃郁的春光。

無論是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勃發,還有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孕育,無一不是綠的創舉。領略着自然界舒展着的綠色生命,人的心靈會滋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在生機盎然的大自然面前,我們可以也應該讓精神的世界留一抹葱蘢的綠意和一脈天籟的氣息,留住生命中綠色的純粹,讓自己的生命狀態輕鬆、自由、博大、快樂。

當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後,為何不撲入綠的懷抱中呢?綠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靈的褶皺,盡情欣賞這種簡單,用心感受這份自然,難道還不夠嗎?

  《綠》的讀後感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那是我上國中時,從語文課本上讀到的,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再讀過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無法走進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書店裏,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選,那飄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讓我陶醉,讓我愛不釋手了。

重温《綠》的夢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間就活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我反覆地詠讀,先生在這句話裏連續用了“花花花花”四個同音字,而為何不用“花花花”三個字呢?“花花花花”四個字,讓這動聽的流水聲,連綿不絕,彷彿是在音樂大師的指尖輕輕跳動的琴鍵,帶給我們歡快愉悦的聽覺享受,賦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無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個字讀起來就感覺有些缺少水的樂感和生氣了。

喜歡先生那精彩,流暢的文筆,讀先生的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先生那顆熾熱而透明的心,這是一種影響我們後輩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財富!

重温《綠》的記憶,她純淨而空靈,眼前的一切親切而美麗……

此情、此景、此地,那樣地熟悉。

  《綠》的讀後感3

梅雨瀑,曾經僅是一個無名小瀑,但隨着大作家朱自清所寫文章《綠》的發表,梅雨潭從此聞名天下。

梅雨潭的綠,那種軟、嫩、清的綠,着實令人着迷。“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着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試想,若置身於這樣的綠中,難道不會令人陶醉嗎?想想,輕觸這樣的綠,這綠將泛起波紋、泛起漣漪。柔軟的感覺,這是如此純潔!滑嫩的感覺,如絲如縷,欲挽留她,這綠又瞬間從你手中溜去,輕盈地,回到了池塘中,在池水中融化,如同幻影般飄散開了,與池水融為一體,直到滿池塘,皆是這種純潔的綠了,皆是這種醉人的綠了。

梅雨潭的綠,那種温潤又親切的綠,天下無雙。“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温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若這綠慢慢向你飄來,閉上雙眼,你會感受到一陣陣濃濃的暖意撲面而來。那種温婉、那種親切擁抱着你,浸透了你,又飄回到那池塘裏去了。但你的心,仍然如此温暖。

啊,梅雨潭的綠!你永遠不會被世人所忘懷!

  《綠》的讀後感4

我讀到《綠》的時候,我又一次沉醉於朱自清的筆下了。

這篇文章融情於景,作者用全身心來體味着梅雨潭的綠。全文僅四段,結構則較為緊湊。作者十分注意對詞語的提煉、妙用,從而極具親和力,緊抓讀者的心。此外,文章的修辭與抒情運用也恰到好處。這便是它使我沉醉的原因了。

文章起筆突兀,自然點題,這般開頭,使讀者留有懸念,同時,作者説這是“第二次”來此地,才“驚詫”,是我猜想可能作者第一次雲遊此地時,可能因季節、氣候、心情以及背景而無緣於此景。

第二段,作者妙用動詞,行文流暢,質樸,向讀者交代遊蹤,同時為下文對梅雨潭的精妙描寫醖釀、積累情緒、做鋪墊。其中,“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裏的字用得尤為精妙,因黑白分明,這“鑲”字便浮現於作者的腦畔中了。還有,“這個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其中“踞”字運用得極為生動、傳神,頓生雄壯之感。還有,“綠意”隱隱露出盎然,頗具感染力。

第三段,作者放下了包袱,盪開一筆,便可安心於梅雨潭中了。第一句,“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通過“招引” “追捉”兩詞呼應,極有意境美。來到潭前,作者的心與潭水融為一體,抒發着自己對潭水的熱愛,他想用身體與潭水接觸,因為他太愛這個綠了。抒情時,作者説出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再配上助詞,就相當富有詩意。作者用少—婦的裙幅,少女的心,雞蛋清的軟以及温潤的碧玉來從靜態、動態、亮度、質地及色彩多角度來比喻潭水,接着又用對比的手法,表明潭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其中還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段尾,作者表達出他美好心願的同時,用細膩貼切的語言感染着讀者。

最後一段,首尾呼應,意味深長。

  《綠》的讀後感5

綠,這種神奇的顏色,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是動人鮮活的。

“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綠時發出的感歎。綠是醉人的,綠是奇異的。我幻想着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見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綠,彷彿仙境似的,令人心曠神怡。

梅雨潭的綠是少女,充滿着激情與活力。“她鬆鬆的皺纈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梅雨潭的綠是多麼美貌,是多麼生機勃勃,以至於讓朱先生看得如痴如醉,把瀑布也沒裝在心上。放眼望世界,還有哪裏的潭,哪裏的湖,哪裏的綠有這般美麗動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鄉的那顆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樣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着裙紗,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總能看見她映襯着太陽的倒影。西湖會唱歌:風吹到湖面上,會發出“啫啫”的響聲;西湖會微笑:泛起微波時她總是在微笑。西湖她也有活力,細柳、荷花襯着她的小巧可愛;樟樹襯着她的高大強壯。梅雨潭與西湖取長補短,便是人世間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嚮往,人世間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

  《綠》的讀後感6

道德,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實的。道德就像一盞燈,照亮着我們的心房。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裏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範,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下午,我和奶奶一起坐公交車回家。因為車上人比較多,路也比較堵,所以我們坐了許久,車子才開出站台。但才剛剛駛出彎道,車又停了下來。我很生氣,也很奇怪,為什麼司機要停下來呢?無意之中,我發現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正拄着枴杖向這裏走來。這時,車上的一些乘客也發現了這位老人。可他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有的讓司機快開,不要等他了;有的對那位老人喊:“快點吶,就等你了!”可司機叔叔卻無動於衷,只顧等那位老人。終於,那位老人上了車,司機叔叔又説:“請年輕人為這位老人讓個座。”話音剛落,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刷”地一下子就站了起來,親切地説:“大爺,您來這裏坐。”那位老人感歎道:“現在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啊!”

這次坐公交車真是令我受益匪淺,不僅看到了司機叔叔和那位小夥子“將心比心”的道德精神;也看到了那些不尊重老人的人,以及他們不道德的一面。

以後,我要以那位司機叔叔和年輕小夥子為榜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他人着想,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真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綠》的讀後感7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寫的,書名《綠》。這裏寫了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奇異;梅雨潭的綠是多麼醉人;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可愛;梅雨潭的綠是多麼明亮。宛然一塊温潤的碧玉。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藝術手法,並且用大量的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使諸多美麗景色,構成了動態的感人畫卷。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動的句子:“那醉人的綠啊!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撫摸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嗎?”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眼前就浮現出了那綠,那綠招引着我,使我無比的神往,我要撲向它的懷抱!

啊,要是處處都有梅雨潭的綠,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乾淨,沒有因為環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殘甚至死掉。我們如果都想讓自己的家園多一份綠,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綠》的讀後感8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曾經讓我留戀於那細膩的描寫。而這篇《綠》更使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細膩的筆力和如水的情思。

對梅雨潭的大景描寫,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加上嚴密的邏輯,彷彿將梅雨潭還原到你的眼前。如“彷彿一隻卷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化靜為動,有氣勢,有情趣,讓我想起了《醉翁亭記》中的“有亭子翼然臨於泉上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再如“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温暖的懷裏,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着。”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山東形象的寫出了水珠的可愛,調皮,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小水珠的喜愛,對他頑皮的包容。

第三段將“綠”比作少婦的裙幅,少女的心,温潤的碧玉,語調極為活潑,清快,明麗,使之充滿女兒般的似水柔情。又通過與北京升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靜旁高峻而深密的綠璧,西湖的波和秦淮河做對比,突出了梅雨潭綠的完美,綠的適宜。從“我若能裁你以為帶”至完,是作者感情的集中噴發,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濃濃愛意。

這部作品讓我又一次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筆法的細膩,不失為一篇美文。

朱自清的文章,也使我浮想聯翩,是我深深的沉浸於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

我彷彿看到了四面都是青青的山巒,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襯出詩人的爽朗與愜意。山中的一汪瀑布,雖然沒有見到其真面目,但是從詩人那極富有準確性和美感的文字中,我如臨其境。耳邊似乎想起了那瀑布飛流直下時的驚天動地的響聲。極遠又極近,像奔騰的駿馬,卻時而憂傷的等待。極驚天動地而又細切如絲,如同和藹的春風佛過你我的臉頰,那麼輕柔。從字裏行間,沒有多美的詞藻,沒有多高遠的立意,平凡的語言中,展現了無邊無際的美,樸實的話語中,抒發了作者高深的`境界和極高深的情操。

朱自清的《綠》讀罷,還沉浸在那美妙的,詩一樣的畫卷中。耳邊聽着潺潺的瀑布流水聲,更覺得自然美景,如同一個温柔的懷抱,讓人不知不覺醉了,深深的醉了……

  《綠》的讀後感9

朱自清的散文寫的大多是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我特別喜愛看他寫人寫景的文章,他的文章真所謂是平淡中見神奇。

其中一篇寫了通過賣藝、賣物而生活的外國乞丐,這篇文章仔細地介紹了各色各樣的外國乞丐,如畫丐、樂丐,文章的描寫極為細膩,其中還列舉了乞丐畫畫的三種花樣——雙鈎ToLive、雙鈎GoodLuck和畫四五方風景,對這三種花樣描寫的十分簡練,其中描寫道:每一個字母約一英尺見方,在雙鈎的輪廓裏精細地作畫。字母整齊勻淨,通體一筆不苟。

充分體現出了這些畫丐畫畫的熟練程度,更可見他們是通過無數的練習,才練就了這麼一套求生的本領。而在朱自清的筆下,對於乞丐又有了新的認識,認為他們也是值得尊重的,而乞丐也算是種特殊的職業

而朱自清寫景物時,更是生動形象,能十分巧妙地向人展現所描寫的事物。他在描寫白水漈的瀑布時,寫道:所以如此,全由於巖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裏,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當那空處,最是奇蹟。

白光嬗為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貼貼的縮回來了。

簡練的一段文字,已經生動詳盡地寫出了白水漈的瀑布奇觀,讓人感到那神奇的瀑布正在眼前,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則寫出了瀑布臨空處時的忽然消散之感,其寫作手法着實讓人歎服。

正因為朱自清的散文散發着非比尋常的文學韻味,才使得這些創作對世人產生巨大影響。

  《綠》的讀後感10

朱自清的文章,一篇《綠》,一篇《荷塘月色》,還有一篇《背影》,那梅雨潭深邃的綠,婷婷玉立的荷花下脈脈的流水,父親拿着桔子爬上月台時那蹣跚的背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雨潭的綠是那樣的迷人,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是那麼的惹人喜愛!難怪作者會生出想抱它的念頭。

重讀《綠》,再次體會到了那種被大自然所包圍,所吸引,所感動的情懷。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綠,用漂亮的詞句去讚美它,用華麗的比擬去裝飾它。

綠是生命的顏色,也是花草樹木的顏色,讓我們一起保護環境,珍惜身邊這醉人的綠!

  《綠》的讀後感11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高中語文課,我和其他同學一樣,跟着老師朗誦朱自清的散文《綠》,讀着、讀着,我被奇異、可愛、温潤的梅雨潭綠深深吸引了,開始傾慕、歡愉、神往梅雨潭的綠了。

二十年後,我有幸參加麗水市公安局的警營文化採風,來到仙巖,來到讓我魂牽夢繞的梅雨潭。在潭邊,看到連朱自清都想拍她、撫她、親她的明豔多姿的一潭碧綠,我不敢貿然下筆讚美她,因為她被朱自清讚美了,我再寫唯恐相形見絀。記得2012年4月,錢江晚報的一位資深編輯看了我寫的散文,説我文風太老了,有些像朱自清的文風,叫我多吸收現代的文化氣息。一席話,讓我想起朱自清的《綠》、《春》、《背影》、《荷塘月色》,回憶起我的寫作之路。

1987年,我警校畢業,成了一名人民警察。那年代,有人嘲笑警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年輕氣盛的我,有點不服,想從自身做起,從興趣愛好發掘,證明警察是能文能武,也懂得優雅和大方。

參加工作,有了工資,除去自己和父母親的生活費用,我用人生第一筆積攢買了一把“如意”牌吉他。我學起了吉他,可彈來彈去,彈了半年,就會彈奏C調和絃《小草》、《在水一方》,因為樂譜簡單。接着練難度大點的,如《彝族舞曲》、《致愛麗絲》,我就跟不上溜了,事實證明:我缺少音樂細胞!

後來,我從書法、美術中尋找樂趣,參加縣市書畫展、參加比賽,獲得的只有鼓勵獎,評委説我的作品有靈性,比較好看,但一看就知缺乏基本功、缺少教化、缺少流派,屬“三無產品”,只能算鄉野作品,很難進前三名!

再後來,我的興趣轉向漫畫,1993年5月26日,我的漫畫《小算盤與麻煩》登上了《麗水日報》,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我可高興了,不敢告訴領導,悄悄地拿給單位的炊事員看,她還不相信,説肯定是與我同名同姓的人畫的,受傷!

又是後來,童心未泯的我,受朱自清散文的啟發,我試探着在寫作上捕捉快樂。2000年五四青年節,第一篇習作《松陽城南派出所樂當“護校使者”》登上了麗水日報,從此,我在密密麻麻的格子裏蹣跚學步,走出了一連串歪歪斜斜的腳印。慶幸的是,我“老年”遇貴人,2010年的春天,市局宣傳處的劉敏處長、胡昌清老師伸出熱情的雙手,給我很多的幫助、很多的啟發、很多的機遇,使我在寫作道路上獲得樂趣。我還有過兩次“豔遇”呢!第一次是遇上“最美姑娘”,2011年夏,我一篇報道葉霄雯救火事蹟的短文,通過胡昌清這位伯樂一推出,“最美姑娘”在麗水橫空出世。第二次是遇上“最美警察”,在同一個夏天,一篇《唱支山歌給黨聽》,本是謳歌民擁警、民愛警的,想不到因為這片段的小故事,市、縣公安局攜着我的手與“最美警察”沾上光。

音樂、書法、美術、漫畫都淡淡地放手了,唯一堅持不放的就是寫作。寫作讓我有所收穫,收穫離不開寫作,寫作離不開朱自清。朱自清散文語言多用口語、樸素簡潔、平易自然。有時,我也想把文章寫新潮一點、把辭藻寫華麗一點,但我的文章幾乎都是是反映民警生活、反映公安工作的、反映內心世界的,不管怎麼寫,就是新潮不起來、華麗不起來,翻我開所有的文章,都擺脱不了朱自清散文語言的影響。

欣賞了梅雨潭的綠,回來品讀朱自清的散文,我又被朱自清那清清的、淡淡的、醉醉的散文吸引了,看樣子,朱自清文風的影響還在繼續,直至永遠。

  《綠》的讀後感12

凝望星夜,若擺脱世間的紛擾,亦是一件美事。追尋心靈的寧靜安詳,亦為人間一大樂事。自從讀過《朱自清散文》,我發覺,我對人生的看法有了巨大轉變。

此書以散文體敍述多事,也夾有幾篇自己的論述與看法。猶如一本隱匿於森林深處的魔力寶典,讓我見到了另一番奇景。誰曾想過,滾滾塵世中竟然有如此不入世俗之雜的書,它似人生之典,起開我對生活的領悟。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詩情畫意的句中,隱現出一抹不沾風塵的芳影。似散文中描繪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着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鈎兒——就是所謂軟金鈎麼?“鈎彎”垂着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輕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淨,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着,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豔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着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着一對黑色的八哥,揹着月光,向着簾裏。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着這一隻,已縮着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跡。”

鬆燈下,斑駁而迷離的影子逐漸消失,當夜幕降臨,微燈已熄,你是否有恐懼之意?可為何要懼怕,為何要彷徨?但當你把心靜下時,你便無畏黑暗,心靈光明一片,處處是嬌豔的花兒。是的,我們要用平靜對待一切,即使傷痕累累,也要漂漂亮亮地度過每一天,不是嗎?

回想當年,青澀的我只知玩樂,根本不懂人世間的歡樂與苦楚,更不知用靜來提升心靈。只是一味的玩兒,依偎在父母身旁上躥下跳,沒大沒小。有一次,我失手打碎媽媽心愛的玉鐲子。她一怒之下用雞毛撣子狠狠的打我,我有些懷恨在心,一個星期不理媽媽,直到後來,媽媽主動給我道歉。從此,我的心越發躁動,闖下許多禍,最終卻都以同樣的方式收場。直到現在,當我讀起此書,一開始覺得有趣,後來品出了其中的韻味,我開始反省自己,並逐步修養身心,使我的心安逸下來。

立於北國之阡陌,品茗茶玉露,只願一人心靜而安逸,覽天下大事。

  《綠》的讀後感13

那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讀朱自清的散文《綠》。題目,只一個綠字,而文章卻是洋洋灑灑,好幾段。我不由好奇起來:綠,到底能作什麼文章?

窗外,草是綠的,樹也是綠的,都是綠的。我眼前的綠和作家筆下的綠難道有什麼不同嗎?我細細地讀起了《綠》: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潭水的綠是在搖盪的醉人的奇異的綠,是清而温潤的;哦,原來綠真的那樣豐富而多姿,而每一種綠在朱自清先生的眼裏都是那樣富有韻味而值得回味。

合上書,冥想,忽然間,草的綠多姿了,草有嫩嫩的綠,黃黃的綠,就連草尖的露珠也染上了淺淺的綠。樹葉是黑綠的,每一片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紋理……在浮想聯翩中,我會心地笑了。

記得一次去爬山,走在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我卻並不抱怨。我留意着腳踩在每一塊石板上時的聲音。那聲音與記憶裏不同,有時它咚的一聲,很短促,又很清脆,傳入耳畔,猶如鋼琴上的某一個琴鍵的跳動;有時它是沉沉的一聲響,彷彿鼓槌重重地敲在你的胸前。石板成了琴鍵或是撥動的弦,或是跳躍的鼓點,在我腳下歡躍着……想到這些,我不禁再次體味起《綠》中那意韻無窮的綠的境界。

也許,就是《綠》吧,讓我的心靈變得細膩而靈動,讓我的世界變得斑斕而多韻,我常常這樣想。

  《綠》的讀後感14

一直以來對綠就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的心情,這種心情總在心頭湧動,但總説不清道不明,直到讀了我的揚州老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

先生在文章的開頭這樣説道: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初讀文章,就被這他的驚詫所吸引,我不明白一色的綠為何讓他這般的驚詫,從小生長在農村,見慣了禾苗的青綠,到處都是鋪天蓋地的綠,怎麼還會有人對綠有這樣的感覺呢?我順着他的驚詫望去,梅雨潭在他的筆下竟然有着如此“醉人的綠、奇異的綠、厚積着的綠”。“飛花碎玉”般的瀑流流入像“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的潭中,“閃閃的綠色”如“離合的神光”,皺纈着的綠波像“少婦拖着的裙幅”,滑滑地明亮着的水光像“柔軟鮮嫩的雞蛋清”,純淨的水色像“温潤的碧玉”,整個深潭像是“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裏面似的鮮潤”。先生用了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比喻,從視角、觸角、感覺等角度展示“奇異的綠”、“醉人的綠”。置身於他的綠中,我也被感染,被陶醉,也驚詫於梅雨潭的那一片綠意,甚至生髮出許多感悟來!

是啊!綠也許就是生命的本源,綠也許就是生命的體現,綠也許是生命的慰籍,綠也許就是生命的圓滿。張開眼,綠隨處可見。不管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還是零星點大的小草,都在向你昭示綠的存在。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每一片綠,都洋溢着生命的希望和澎湃的激情。無需紛亂的點綴、無需斑斕的色彩,簡簡單單、素面朝天,也能給人深深地感動。每一片綠都能讓人聯想到濃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熱切的希望……無論是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勃發,還是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孕育,無一不是綠的創舉。領略着自然界各種生命舒展着的綠色生機,人的心頭會滋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在生機盎然的大自然的綠色面前,人可以也應該讓精神世界留一抹葱蘢的綠意和一脈天籟的氣息,留住生命中綠色的純粹,讓自己的生命狀態輕鬆、自由、博大、快樂。當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後,為何不撲入綠的懷抱中呢?綠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靈的褶皺。盡情欣賞這種簡單,用心感受這份自然,難道還不夠嗎?

回眸先生文章裏滿潭撩人慾醉的綠和悠然寧靜的美,我已不知歸途。“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探尋先生的感情脈絡,我想先生已把勇於探索進取的精神和對光明和理想的執着追求滿蓄在對一潭秋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描繪中了。這一切應源於先生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沉浸在先生描繪的深深的綠中,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彷彿變成一隻扇動着翅膀的綠蝶,也在這個充滿生命的綠色世界快樂地翔舞!

品味綠色,感受生命;品位綠色,感悟生活。那一片我心中的綠啊!

標籤:讀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