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

校園2.3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

  《文心》讀後感1

朱自清先生在本書的序言中寫到:“本書寫了三分之二的時候,丏尊、聖陶做了兒女親家。他們倆決定將本書送給孩子們做禮物”。這讓我毫不猶豫買下了這本書,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共同的殷切勉勵用文字記錄下來,留給孩子,這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一份答案、一份期許。是智慧的父輩對孩子們即將面對的未來的回答,讓我不禁想起古時候能決勝千里的軍師的錦囊,讓我充滿了好奇!

細讀序言,知道這錦囊原是可以惠及中學生家長的。夏丏尊、葉聖陶兩位先生用自己豐富的國學知識和多年的優秀從教經驗,用一個個故事詮釋和解答國學知識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的困惑,尤其深刻而精妙地梳理了國中生應該怎麼讀?怎麼作?對我來説,正好實用!《文心》雖初版於1934年,其中的故事以當時的社會情況為背景,但兩位先生在書中討論的語文教學上的問題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初略翻看了一下,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通過玫叔的循循善誘,樂華和大文慢慢解開了心中對國中國文學習難度大幅提升的困擾,彷彿在迷茫中摸索到了進入國文學習世界的入口。

對於我們今天的國中生來説,這不也是首當其衝的問題嗎?很多孩子因為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現實意義無法提高學習熱情,因為找不到學習的竅門和方法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一份温暖的禮物,一個精彩的錦囊,給了我閲讀的興趣和探索的企圖。不希望對孩子的指導僅僅停留在“口號式”的鼓動上,希望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能讓自己對學習語文的根本和要義有更深刻的感悟,畢竟,細細想來,也從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慚愧!

  《文心》讀後感2

《樂府》篇在《文心雕龍》中序列第七,屬於文體論。全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講樂府的產生及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展歷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係,最後還説明詩人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我讀《樂府》篇最大的收穫便是知道樂府的定義。因為在此之前,對於樂府的定義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樂府既可以指漢魏六朝的宮廷音樂機關,又可以指稱通過樂府歌唱而形成的詩體,還包括歷代文人對這種詩體的擬作等。讀完劉勰的《樂府》篇對於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關於樂府是什麼,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説的很詳細,從作品本身的角度來説,劉勰在文章開頭就指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意為樂府包含了吟詠、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

從《樂府》所在《文心雕龍》的篇次來看,它是屬於文體論部分,且在《明詩》與《詮賦》之間,很顯然劉勰認為樂府是介於詩、賦之間的很重要的文體。在論述樂府的起源之時,一方面他指出樂府來源於“鈞天九奏”、“葛天八闋”等三代之樂,以及塗山歌於“候人”、有娀謠乎“飛燕”,來自於等方之音,同時他還説“謳吟土風,詩官採言”,可見樂府的來源不僅是禮樂,還有樂官從民間採集而來。他還提出“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即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在第三部分他論述了音樂和詩歌的關係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只有“詩聲供雅”才能符合禮制的需要。所以通過劉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文心雕龍》中提及的樂府是個圍繞宮廷祭祀禮儀而建立起來的關於音樂與文學的概念,所以劉勰關於樂府的定義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質的論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讀後感3

《文心》作者葉聖陶和夏丏尊。葉聖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國中也有學過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讀書日參加活動,才瞭解到原來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並且是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恩師。就像TS説的,當你書讀的越多,才會發現自己瞭解的知識越少,才有更強烈的動力和慾望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當然我也是讀這本書才知道葉聖陶和夏丏尊原來是兒女親家,葉聖陶的兒子和夏丏尊的女兒結為連理,而這本書恰是二位老人送給兒女的訂婚禮物。

文心意思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體裁寫的專講寫和讀的書,故事的取材於國中學生的生活。裏面有循循善誘又平易近人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有博學多才的枚叔,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樂華和大文,三個主角貫穿始末。

本書有三十二個小故事,可以説是”中學生的三十二堂國文課“,三十二節涵蓋了修辭、語法、詞彙、詩詞、小説、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故事呈現了三年中學進程,也展示了上世紀30年代前期的歷史氛圍。因此,今天的中學師生閲讀《文心》的收穫,或許不只是"關於國文的全部知識"了。

現在語文教學水平難以提高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弄清楚教學的目的,二是採用的方法不對。《文心》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作者認為,一個人無論學什麼,要學好,能終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學習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讀本書,學到了不僅僅以故事形式講述的切合實際的國文知識,而且我還強烈的感受到了樂華與枚叔深厚的父子親情,樂華與大文還有其他同學與人為善,互幫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對學生們愛護教導之情,學生們對先生的尊敬愛戴之情,還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敵的憤怒之心,團結之情。

  《文心》讀後感4

經過老師的提點,瞭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於“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似乎可以認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着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於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麼,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別的?

全篇的行文佈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對象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於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裏而相資矣。”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裏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後的不斷梳理中發現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讀後感5

《知與情意》這個章節是説寫作內容的幾個組成部分,雖然以王老師指導學生們寫“抗戰宣傳文章”為例,顯然內容已經不合時宜,但方法依舊適用於現在國中生的寫作。先來看看這段非常重要的話吧。

“我們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學家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知識,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對於一事物,明瞭它是什麼,與別的事物有什麼關係,這是知的作用。對於一事物,發生喜悦、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對於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樣處置,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

細細想來,這段話對於寫作的內容和寫作的表達傾向説得多麼準確啊!國小時期作文的要求是以記事為主,那是訓練我們能把觀察到的事物情況和事情的發生描述清楚準確,偏重“知的文”的練習,進入國小高段訓練寫人記事,用文字去記敍我們熟悉的人、身邊的事,引發真情實感自然而然的流露,開始練習“情的文”,進入國中,我們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開始對於事物建立起獨立的價值判斷,所以“意的文”加入到我們的文章中。一篇好的作文,應該做到知和情意的有機融合,沒有“知”作為基礎,“情意”多少會是虛假的,成了盲目的東西。缺乏“情意”,文章就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閲讀的價值。時間在流轉,孩子們的作文也越寫越出色,可能遣詞造句更加清秀或華麗,可能結構安排更加新穎或合理,但始終離不開“知與情意”構成的內容,只是現在的孩子應該有更廣博的“知”、更充沛“情”和更高遠的“意”。

如果希望孩子能寫出一篇漂亮的文章,或者需要為孩子修改出一篇漂亮的文章,考慮“知與情意”的達標應是最根本的吧!同理,如果一個國中生的文章都還不能基本體現能有機融合的“知與情意”,那麼我們卻讓她多用好詞佳句、巧思結構,這不成了漂亮的外衣包裹着的空虛靈魂嗎?要寫好作文,得先學會準確觀察,學習歷史,瞭解時事,並且投入自己的感情,提出自己的判斷,先就這個,做好積累吧!

  《文心》讀後感6

文:文馳;通過仔細的閲讀會發現,劉勰這篇文章的主要論述對象是《詩經》中的“正體”四言詩和發展歷程比較緩慢的五言詩,而沒有涉及楚辭(僅一筆帶過)、樂府、民謠等其他詩體。我們今天雖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但在古人的概念中,樂府是歌,非詩。

首先,作者繼承了“詩言志,歌詠言”的傳統對詩歌作用的定義。認為詩歌是抒發性情的通道,而《詩經》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規範了或者説劃定了思想感情的範圍,這個範圍的進入標準就是以“思無邪”作為參照,也就是無邪之思才是詩歌所要呈現或者應該表達的內容。“詩者,持也”,持在這裏有“端正,使之規範”的引申意義,那麼就並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隨意放縱,而是要扶正、端正人們的思想感情,這才是符合詩歌的含義的。但是今天我們從《詩經》三百零五篇作品看來,孔子對“無邪”的定義範圍甚寬,一切正常的真實的人類情感都是無邪的。

然後作者回顧了歷代的詩歌作品,並進行了個人的挑選和點評。這大段類似於詩歌文學史綱的概括和提煉雖然帶有明顯的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也為後人進行梳理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同時作者在不斷的例舉中反覆對“詩言志”和“思無邪”進行佐證,繁舉的大量事例中無不是圍繞着思想感情或者説人之七情與詩歌之間、內容與形式上要求對等的論述。

在最後的總結裏,劉勰對四言詩和五言詩進行了定調:“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這是和劉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認為每種文體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對應的內容最完美的呈現出來。那麼什麼樣的內容用什麼樣的形式去表達,這就要憑藉個人才能來根據想要表達的內容去選擇最合適的文體形式。即所謂“華實異用,唯才所安。”

  《文心》讀後感7

《小小的書櫃》這個章節是講怎樣給孩子選書的,書裏為孩子挑的書籍對於現在的孩子顯得過時了,今天就來梳理一下自己對於“為孩子選書”這個問題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為孩子挑書彷彿成了一項異常艱鉅的任務。對於挑書這事我到認為不必那麼煩惱,現在的圖書出版業已經比較發達,城市裏的書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個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都能找到像樣的書店。無論站在任何一個書店的童書專區,選上一本適合孩子又讓孩子喜歡的童書是非常容易的,現在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閲讀。

讓我們對挑書產生煩惱情緒的是父母內心對“閲讀”構建起的利益追求,我們希望孩子們今天買書,就要迅速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能答對更多的閲讀題,就能寫出50分以上的優秀作文。平心而論,這事兒擱我們自己身上也困難有加,“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話放在父母對孩子閲讀的希望上尤其合適。

為孩子選書不難,難的是“能否參與”,更重要的是“能否堅持參與”孩子的閲讀?僅僅是“共讀一本書”沒有意義,關鍵在於讀完之後的交流分享,在討論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動筆寫一寫,在共同練筆中分享見解的靈光。保持心態平和,堅持慢讀精分享,厚積薄發,着眼未來。

對於現在的國中生來説,學校教育已經過快過寬過廣,我反而覺得家庭應該擔負起“減速”的任務,落實好細節教育的職責。

  《文心》讀後感8

夏丐尊和葉聖陶是我們熟悉和信任的教育前輩,在《文心》一書中,借一班中學同學跟隨老師們一起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小故事,文字輕鬆活潑,非常生動。兩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學者將這些基本的文化常識與概念融入了同學們的課堂內外之中,答疑解惑,並引領大家一起體會文字之美,而我們完全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成長。

這些國文知識,話題涉及常識與經驗(外部經驗、內部經驗)、漢字中的品詞(名動形數量代等)、造句、寫作文與生活、連詞起承轉合的規範、工具書的使用、該讀些什麼書,寫作文中的知、情、意(知是知識,情是感情,意是意欲),新體詩舊體詩與西洋詩、文字修辭中的毛病、類書、辭書、國學、寫字、戲劇、標點符號、語感、印象、俗語、語彙、寫景狀物、無字書、時令、語調、題材、推敲、筆記、積極與消極、辭格、結構、組織、鑑賞、風格等等。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將這些命題羅列出來,其實也是讓大家看看,這部《文心》之“心”:解決了什麼問題?就是讀寫中必然遇到的各種難題。知易行難,即便讀了多年書,也不能説自己文法語法全無錯漏。讀寫上的問題,特別是初入中學的同學們問題只會更多:如何聯繫實際?如何讓文字有思想,如何讓文字修飾、篇章組織、語調語序等更合理自然?如何讀書寫字?“書籍原用文字寫成,但不應只當文字來讀,讀書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內容意趣,否則只是文字的遊戲而已。”端正態度與目的,從文字之中汲取營養、領會美、傳承精神,這才是這堂課必修之路。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回頭看《文心》中這些基本概念,是否會有一些心靈上的觸動?如果覺得文無長勁,或者有些停滯,不妨歸零,與這些中學生一道再入門語言文化這門課,讓《文心》帶我們回到初心,清理各種偏見,回到最樸素最根本的文字之初。此書,將細緻指導我們如何用心看文、用心習文。萬事不過用心二字。

起名為“文心”,其實應和“作詩之心,詩人之心”的“詩心”一樣,只是“文心”用於讀書習字習文之中。詩心,感性而靈動,是抒發真實情感最本真的形式;文心同樣如此,文字是心的表現,有了此“心”,則可以於庸常苟且的生活中尋得一點詩意,在困頓磨難面前有顆堅強的心,在大自然與生命面前有顆感知之心;於宇宙與萬物中尋找到自我的存在與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寫於1934年,主角是1931年中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中穿插了一些當時社會抗日的情況——這也説明,當年的老師們並非純粹只傳授書本知識,而更注重學生們關心社會,關心實踐,對自我“心”與“意”的鍛鍊。——這些也非常值得我們當下的語文課堂們借鑑,教改這麼多年,文字廟堂還是實踐出真知,每一步都是新起點,每一步都是新探索。

  《文心》讀後感9

最近攜程親子園事件震驚了世人,本應扮演父母角色的幼師以虐待兒童為樂。緊接着又是湖南16歲少年殺師事件,一個成績還算優秀的少年把屠刀揮向了自己的老師。這些畸形的師生關係已經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理防線。

大學學習師範專業,本來理應稱為老師中的一員,但我歷來認為教育是人類社會中最為神聖的職業,自己水平不夠,不敢輕易嘗試。身邊有很多朋友如今工作在教育一線,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現代中國敏感又脆弱的師生關係,或者説是學校與家庭的關係。

一方面,現代中國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還殘留有以前野蠻教育的殘留,家長會説,老師,我家孩子要是犯錯你儘管教育,要打要罵都隨意,另一方面,老師們會默認,家長所謂“儘管教育”的話聽聽就好,家長會緊盯學校,一有覺得不合理的地方,便會大鬧特鬧。當然,其中原因很是複雜,不過也可以看到現在學校中師生關係處理起來的複雜性。作為外人的我們,或許沒有資格單純責備任何一方,學生難管,老師難做,家長操心。

所以,在讀到《文心》的時候,我既感覺到心酸也頗覺欣慰。書中的教育、師生關係、家庭與學校間的關係原來可以這樣,這在今天看來是多麼難能可貴。

《文心》中的教育,目的很簡單:傳授知識。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很單純:學習知識。就語文一科,如何遣詞造句、如何默讀朗誦、如何鑑賞評價、如何學習應用,都是師生交流的日常,而家庭教育中,書櫃中應該擺放哪些書才更有益於一箇中學生的學習,是家長與孩子認真探討的問題。當然,這可能是屬於民國那個時代特有的緩慢與文雅。但對今天的教育來説,不無借鑑作用。

我曾經跟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討論過所謂教育的問題。

教師朋友認為,現代教育需要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是社會層面:社會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生存和生活,在彼此的需要中,人才主動奉獻社會,社會被動培養人才;

二是學校層面:學校培養人才,一來是因為學校的自身性質,二來就是滿足國家社會的需要;

三是家庭層面:家庭育人,初衷是培育出一個擁有獨立精神的個體,一個有敬畏之心,行道德之事的獨立的人。

社會與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有用的人才,這在今天也依然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目標,並且,國家教育大綱裏頭一直是把培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情懷可能一直只是最高宗旨。當然,這裏面有社會原因、有文化原因,更有歷史遺留原因。

中國的教育自古是沒有家庭社會之分的,古代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標肯定是社會理想,代表者是孔子,自近代有了教育學,加上西方的教育觀念的進入,人的主體意識才在教育裏體現,就像文心裏師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體現出的是純粹地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生的領悟。但是現代社會,不管中西方,個體的教育很多時候適應不了社會的需求,所以現在才不斷有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學校自己在家教、什麼很小的小孩上大學是不是合適之類的新聞。

不管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育人最重要的是人格品性的培養,各種能力與技巧是其次。所以現代教育的目的,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追求的不應該僅僅是給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

不過,人們可能會説,《文心》中描寫的是民國時候的教育情狀,甚至還是教育家寫給孩子看的教育模本,不可以之為參考。但是正因為現代國人對教育的期許更多了,所以才更加應該強調教育的本質——培育人格,強調師生關係的純粹——傳授知識。

書中老師們反覆強調:“讀書是為了養成各種身心能力,並非為了研究古籍”“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作文同吃飯、説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缺少不來的事情”“讀書當先涉原書,再瞭解總論、概述”等等,這是在教授語文的知識,更是在傳授育人的信念。

社會為教育披上了功利的外衣,但是作為人的本能,教育能夠內化成哪些東西構成我們自己,才是我們應該要思考和追求的東西,這大概也是《文心》在今天,能夠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知識。

  《文心》讀後感10

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被人們所重視,但是這方面的缺陷卻層出不窮,最開始讓我對教育方式產生興趣的是我看到了陳丹青的文章,其實對於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的我來説,我很贊成他之前寫過的那些文章。而這本《文心》則代表的是民國時代中國的教育方式,這本書的作者夏丏尊和葉聖陶可以説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兩位學者,葉聖陶的文章更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這本書除了文字,還有插畫,這些插畫也都是具有民國年代感的,這位畫家名叫吳浩然,通過這本書可以進一步去了解他。

説到教育,也就有了師徒與老師的區別,之前在看《圓桌派》的時候也講到相關的一些問題。教育甚至可以分為有償和無私的,但是有時候無私之中也帶有一絲防備,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學很重要,並且知識的來源一定要廣泛,如果侷限是不會學到全部知識的。民國的教育方式並不落後,甚至在有些方式優於現在,但是時代總是會促使很多東西的本質改變。本來教育就是為了讓受教育者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現在的教育則大都忽略了這個定義,只是流於形式了。

書中的三十二篇文章,講的就是讓我們認識到學習的正確方式,學習並不僅僅看的是成績,而是做人,教育和學習也是同時進行的。那些高科技罪犯,不就是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品質教育,最終才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通過書中的插畫也能明確表現出這些道理,之所以一幅畫就能變現出來,正是因為問題並不大,只是解決起來比較複雜。現在也很少有老師回去講這方面的知識,花了十幾年的學費,最終卻什麼也沒學會,這些人如果早點能看到這本書,沒準就會重新對待自己所學的知識,

所謂文心,就是以一顆真摯的心讓世界變得更好,只有注重了對新生的教育,才能夠改變未來的社會,社會改變了生活也就會隨之改變,以這種方向將會得到順風的力量。這本書本身就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學思想,也只有這些文學大家才會思考得這本深刻,這種思想值得所有人去學習。通過書中所講,能夠讓未來的教育行業少走彎路,也能讓人們認清當下所最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