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地理人口知識點整理

校園2.62W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高一地理人口知識點整理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通過改變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況下,當人口數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時,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會刺激;當人口數量超越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消費總數後,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受到... 展開

世界人口問題論文

(地理小論文)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通過改變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況下,當人口數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時,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會刺激;當人口數量超越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消費總數後,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受到遏制。在現代生產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往往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經濟因素對人口機械增長也有重要影響。通常情況下,經濟發達或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對人口具有一種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機械增長為正值;相反,經濟落後或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地區,對人口會產生一種排斥力和離散力,人口機械增長一般為負值。

文化因素:

這一因素更多地影響着人口的自然增長。隨着科學文學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趨於下降,現代社會裏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其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於人們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平均婚齡也會相應推延;二是科學文化水平愈發達,人們的生理知識、育兒知識、保健知識就愈豐富,促成嬰兒死亡率降低;三是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註意自身及其後代各項素質的提高,少生優育,把有限的收入用於將子女培養成具有更高科學文化素質的現代人。

醫療衞生因素:

醫學的進步和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響。首先,它使得因各種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從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長人口平均壽命;其次,它對控制生育和實行優生優育有着積極的作用。

二、世界人口分佈

人口地理分佈是人口增長過程在空間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即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更受制於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佈不平衡 由於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人口的地理分佈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間分佈分為人口稠密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基本未被開發的無人口地區。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區的約佔陸地面積的7%,那裏卻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佈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佈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32.2%,但兩洲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4。大洋洲陸更是地廣人稀。南極洲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歐洲和亞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緯度、高度分佈也存在明顯差異: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是世界人口集中分佈區,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佈在北緯20°~60°之間,南半球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佈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陸地面積28%的低平地區。由於生產力向沿海地區集中的傾向不斷髮展,人口也隨之向沿海地帶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內臨海地區的人口比重,已顯著超過了其面積所佔的比重,並且沿海地區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從國家看,情況也是這樣。目前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0個國家,它們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聯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10國人口總數共有31.5億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此外,世界上還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國家,如瑙魯(0.7萬人)、安道爾(5萬人)、聖馬利諾(2.3萬人)、摩納哥(3萬人)、梵蒂岡(1380人)。從各國人口密度來看,摩納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達2萬人,新加坡4300人,梵蒂岡1920人,馬爾他1110人等。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有法屬圭亞那(1人)。蒙古(1人)、納米比亞(2人)、利比亞(2人)、毛里塔尼亞(2人)、冰島(2人)等。

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 近代以來,世界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使全球人口分佈表現出大小不等的一些密集的點。進入90年代,全世界總人口中已有49%以上集中於城市。

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少地區 從人口地區分佈圖上能確切地反映出人口的實際分佈狀況。世界人口分佈最稠密的地區有如下幾類:①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帶。特別是一些海岸線比較曲折、具有優良港灣地區,或某些大河入海口處。如亞洲大陸東部沿海區、南亞沿海區,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區,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幾內亞灣沿岸區,美國大西洋沿岸波士華地區,佛羅里達和墨西哥灣沿岸區、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西雅圖—温哥華(加)地區,五大湖地區,巴西——委內瑞拉沿海區,阿根廷——烏拉圭沿海區,智利——祕魯沿海區、澳大利亞東南部沿海區;②流入三大洋的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帶或河口三角洲地區。亞洲東部、南部尤為突出。③若干温帶和熱帶的島嶼和半島上。島嶼四面環海,半島三面環海,若位置適中,併兼有優良港灣,則往往成為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④內陸某些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由於礦業開發,以及修築鐵路和公路,隨之成為工業中心而形成一個城鎮集團;⑤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某些內陸高原上。由於地勢較高,沒有平原或低地區那樣炎熱和潮濕,危害人們健康的熱帶疾病也大為減少,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祕魯高原、東非高原等地;⑥沙漠中的綠洲地區等。世界人口非常稀少地區的有以下幾類:①兩極圈以內地區;②北半球北緯50度至北極圈之間廣大的原始森林地帶;③迴歸線附近和温帶大陸內部的沙漠、戈壁地區;④熱帶雨林區;⑤高山地區。

三、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

馬克思的人口論認為,人有兩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費者,另一方面是生產者。人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都要消費生活資料;人作為生產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年齡條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為消費者,不能作為生產者;其次,要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殘廢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難成為生產者;再次,人作為生產者要佔有或使用一定的生產資料。此外,作為生產者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所以人口增長要與物質資料增長相適應,如果做到這點,無論是人口多,還是人口少,都對生產有促進作用。如果人口增長大於物質資料的增長,一部分過剩人口無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將從生產者轉變為消費者,這將加重社會負擔;如人口增長慢於物質資料的增長,一部分生產資料將無法與人口相結合,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同樣會影響生產發展。所謂人口問題就是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的增長不相適應並且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長速度。馬克思認為,通過人口自我調節,人類完全能夠使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相統一。

所以現在人們應該有計劃的生育,使世界人口與自然和社會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