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送友人原文、賞析

校園3.25W

送友人原文、賞析1

原文:

送友人原文、賞析

峽口送友人

[唐代]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賞析:

唐時,以相互送別為題的絕句頗多,或寫景寄情,或直抒心懷,在寫作上手法多樣,千姿百態。這首《峽口送友》,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客中送客,自難為情,況又“萬里”之遠,“同為客”呢?作者身為客人卻反客為主,淋漓盡致地主露了自已送客惆悵心情。

首句寫眼前景物,點明時間、地點。這句中“峽口”主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主明季節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繪,寫到“客”、“主”雙方。説明該詩詞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主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主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三句轉寫“來時”,為下句鋪陣,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結,寫出彼此間的惆悵心情。選材一般,寫法卻比較別緻。可見,作者匠心獨用,想象力較為豐富。主達出作者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

該詩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峽口花已飛落,知道春將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調。“天涯”二字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離,“淚沾巾”將更多的可能留給了生離。別情總是最傷感最纏綿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淒涼,又遇別客情,則比一般的送別更加的悲悽。哀傷自己異鄉為客,無論是物質和精神都沒有寄託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總感覺人在虛裏飄。難得結交一摯友,可是如今卻要話別,別情可謂淒涼入骨。作者將別情融入自己的身世處境,情感更加的深刻複雜。

送友人原文、賞析2

送友人入蜀

李白〔唐代〕

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聽説從這裏去蜀國的道路,自古以來都崎嶇艱險不易通行。人在棧道上走時,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上升翻騰。花樹籠罩着從秦入蜀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已命中註定,用不着去詢問擅長卜卦的君平。

註釋:見説:唐代俗語,即“聽説”。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崎嶇:道路不平狀。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雲傍馬頭生:雲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中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於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裏,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後世譽為“五律正宗”。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説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歎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裏只是平靜地敍述,而且還是“見説”,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迴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

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着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緻,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説,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瞭解他的朋友是懷着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着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藴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説”“見説”入題,着力虛擬誇説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

《蜀道難》充滿想象與誇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着意於“難”,寓情於“憂”,詩突然“以嗟歎起,嗟歎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復呼再歎,呼前應後,將蜀道開闢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於“送別”,歸結於“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誇説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説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敍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送友人原文、賞析3

送友人南歸

王維〔唐代〕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譯文

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郢地。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穫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遠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註釋

三江:指流經岳陽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郢(yǐng)城:春秋時楚國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帶。鄖(yún)國:春秋時位於楚國附近的小國。秀:莊稼開花。菰(gū)米: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一稱“雕胡米”。懸知:遙知。倚門望:戰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其母説: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歸來。這裏用此典提醒友人應知家人盼其迴歸。老萊(lái)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這裏用此典告知遊子應早日歸家孝敬雙親。

賞析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想到萬有春盡、等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故鄉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容,以送歸為構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描諸了萬有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諸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諸空中。

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着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説“孤”客。全詩諸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諸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闊大。

頸聯諸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穫,通過運用景物描諸,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尾聯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綜觀全詩,既未明言送別之事,又無送別場景的刻意描繪,更無送別詩中所常見的諸如思念、憂傷、淒涼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出現。然而,詩人在送別時的複雜心緒——理解、擔憂、傷感、勸勉等還是隱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細心尋繹,便不難發現它。最後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諸詩人,一諸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原文、賞析4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離別,寫景,浮雲,落日

【名句】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註】

空中的白雲飄浮不定,像你從此遊蕩各地,我無法與你重逢;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説明】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後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後四句寓情於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

【賞析】

李白的送友詩,除了《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只見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流。景物色彩明麗,毫無離別時的悲傷情調。“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此地一別,你就要像隨風飛轉蓬草一樣,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流露出對朋友的不捨之情。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浮雲”對“落日”,一浮一落;“遊子意”對“故人情”,一個不捨,一個情深。天空中的白雲隨風飄蕩,任意東西,而遠行的遊人正像天上的白雲一樣,行蹤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遠處夕陽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離開世間,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這正像詩人對朋友眷戀不捨的心情。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詩人將情感與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潔白的浮雲,火紅的落日,色彩鮮明,氣韻生動,雖有無盡的惜別之情,仍保持一種瀟灑與詩意。更多有關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一揮手,策馬而行。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不斷地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送友人原文、賞析5

原文

中流欲暮見湘煙,葦岸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連。(連 一作: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醉及新年。

譯文

傍晚時分,湘江水流在暮靄的籠罩之下更加浩渺,兩岸漫無邊際的蘆葦連接着廣袤的田野。

嚴冬快要過去了,大雁衝起雲夢澤的積雪,準備往北飛去了。在這樣的日子裏,友人來到洞庭湖邊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歸去,一路上將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斬浪,順着水勢依山而轉;夜裏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籠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臘月將盡,友人回到家剛好趕上新年,與家人團聚將是多麼幸福啊。

註釋

楚:湘江流域在古時候為楚國的屬地,故稱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飛的大雁。雲夢:雲夢澤,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兩省境內。雪:一作“澤”。

轉:指友人所乘之船,終日在風浪中行轉。

星漢:銀河。

零落梅花過殘臘:一作“回首羨君偏有我”。臘:臘月,陰曆十二月。

歸醉及新年:一作“歸去又新年”,一作“歸去醉新年”。醉:沉浸。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詩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全詩大半寫景,不見傷別字面,只是將一片離情融入景中。

首聯、頷聯寫“湘口”所見: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靄、蘆葦、田野;接着遠眺雲夢,但見飛雪、去雁;最後注目孤舟離人。詩的前三句,境界闊大,氣象雄渾。“中流欲暮見湘煙”,“中流”即江心,這是江面寬闊的地方,此時在暮靄的籠罩下更顯得蒼蒼莽莽。“岸葦無窮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戰國時期湘江流域為楚地;“岸葦無窮”已有深遠之意,再與“楚田”相接,極寫其空曠廣袤。“去雁遠衝雲夢雪”,“雲夢”是有名的大澤,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內,孟浩然曾以“氣蒸雲夢澤”(《臨洞庭上張丞相》)來狀寫它的壯偉,這裏則以“雲夢雪”來表現同樣的境界。經過此番描畫之後,方才拈出第四句點題:“離人獨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語皆成情語。飛雪暮靄,迷漫着一種淒冷壓抑的'氛圍;四野茫茫,更顯出離人的伶仃;大雁孤飛,象徵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艱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襯,或用比興之法,寄寓自己的傷別之情。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心緒,只是將幾組景物納入同一畫面之中,使它們發生內在的聯繫,通過畫面顯示特定的意境。這樣,既有壯闊生動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內在的個人情致,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頸聯“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寫洞庭湖的景象,並非實寫,而是由“洞庭船”引發的想象,故而在時間上並不承上,“暮”、“雪”不見了。這兩句是説,洞庭湖波翻浪湧,奔流不息,入夜,則星河璀璨,天色湖水連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麗的,然而詩人此寫並不是出自對洞庭奇觀的激賞,風波之中,星漢之下,始終有着孤舟離人。因而,他對洞庭湖水的描繪,流露着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切,而有關星河高懸的遐想,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詩人的這種情思同樣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通過孤舟離人和洞庭景象這前後兩幅畫面的巧妙組接來加以體現的。

尾聯“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是説友人歸去當及新年,而自己卻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詩人自況,也是一景。由臘月而想到梅花,由“殘”而冠以“零落”,取景設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聯固然表現了詩人的自傷之意,但同時也表現了念友之情,因為詩人之所以感到孤獨,完全是由友人的別離引起的,故而這種自傷正是對友人的依戀。

李頻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這首詩堪稱其代表作。全詩八句倒有七句寫景,湘江的暮靄,江岸的蘆葦、田野,雲夢的飛雪、大雁,渡口的孤舟、離人,洞庭的風波、星河,以及臘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紛至沓來,目不暇接。詩文有所謂“主賓”一説,主是中心,“無主之賓,謂之烏合”(王夫之《姜齋詩話》)。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孤舟離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圍繞這個中心層層設景;又從孤舟離人逗出情思,把諸多景物有機地串聯起來。故而全詩顯得章法齊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與一味作感傷語的送別詩不同,自有一番悠悠遠思的風韻。

創作背景

李頻是晚唐詩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寫下了這一首送別詩。詩人的送別對象與詩歌的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送友人原文、賞析6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卧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着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註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説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徵:遠行。

⑺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送友人原文、賞析7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卧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着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註釋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⑵白水:清澈的水。

參考賞析

寫賞析

鑑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送友人原文、賞析8

原文:

送友人

[唐代]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鄉之夜的水邊蒹葭籠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與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誰説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間完結呢?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註釋

水國:猶水鄉。蒹葭(jiānjiā):水草名。《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蒼蒼:深青色。

今夕:今晚,當晚。

離夢:離人的夢。杳(yǎo):無影無聲。關塞:一作“關路”。

賞析:

這是是送別詩中的名篇。全詩四句,前兩句寫別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對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寫離情之苦。此詩的最大特點是隱含了《詩經》名篇《秦風·蒹葭》的意境,運用引用的修辭手法,以景開篇,以情點題,層層推進,處處曲折,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塞山色共蒼蒼。”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説,水國之夜是籠罩在淒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可知是秋季,這時節相送,當是格外難堪。詩人登山臨水,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令人凜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不盡是寫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蒼蒼”兩句以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就使詩句的內涵大為深厚了。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詩的後兩句是説,誰説友人千里之別從今晚就開始了?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語,使人聯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寫情》)的名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無限的深情和遺憾。這裏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李益《寫情》)的.苦語。似乎意味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話語。這與前兩句隱含離傷構成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着。

末句提到“關塞”,大約友人是去邊關了,那再見自然是難了,除非相遇在夢中。不過美夢也難以求得,行人又遠在塞北。“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新來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語,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麴折。全詩詩情的發展,是先緊後寬(先作苦語,繼而寬解),寬而復緊,“首尾相銜,開合盡變”(清劉熙載《藝概·詩概》)。

“絕句於六藝多取風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藝概·詩概》)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使內涵更豐富;詩意又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詩人用語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跡,娓娓道來,不事藻繪,便顯得“清”。又善“短語長事”,得吞吐之法,又顯得“空”。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故耐人玩味。

送友人原文、賞析9

送友人南歸原文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翻譯

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

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郢地。

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穫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

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遠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註釋

三江:指流經岳陽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城:春秋時楚國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帶。

鄖國:春秋時位於楚國附近的小國。

秀:莊稼開花。

菰米: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一稱“雕胡米”。

懸知:遙知。

倚門望:戰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

其母説: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歸來。

老萊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這裏用此典告知遊子應早日歸家孝敬雙親。

賞析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想到萬里春盡、鴻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故鄉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容,以送歸為構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

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着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説“孤”客。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闊大。

頸聯寫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穫,通過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尾聯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綜觀全詩,既未明言送別之事,又無送別場景的刻意描繪,更無送別詩中所常見的諸如思念、憂傷、淒涼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出現。然而,詩人在送別時的複雜心緒——理解、擔憂、傷感、勸勉等還是隱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細心尋繹,便不難發現它。最後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寫詩人,一寫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原文、賞析10

原文:

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別後空回首,冥冥煙樹深。

譯文

您鬢髮如雪,年事已高,呼喚渡船,在煙水迷離的浙江之濱。

正值落花時節。我們舉杯惜別,別後看明月朗照,千里同心。

您像鳳凰,志在騰身浩渺的太空;我似麇鹿,生性喜愛幽靜的山林。

分手後我徒然回頭遠望。卻只見幽暗的叢林籠罩着煙雲。

註釋

1、雪滿簪(zān):即滿頭白髮。簪:古人用以綰結長髮的物件。

2、浙江:水名,此指錢塘江。潯(xún):水邊。

3、花落:指暮春時節。

4、鳳凰:傳説中鳥名,品性高潔。身宇宙:即鳳舉,意舉止高尚。

5、麋鹿:俗稱四不像,是中國傳統中神奇吉祥的`物種。古人將麋鹿換角當作萬物復甦、四季更替的標誌,甚至還用糜鹿角來占卜兇吉。

6、冥冥:昏暗朦朧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在暮春的某一個傍晚,送別一位年事已高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別後,恐怕永無相見之日。於是寫下這首詩表達自己十分沉重和迷亂的心情。

送友人原文、賞析11

《送友人之京》作品介紹

《送友人之京》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0卷。

《送友人之京》原文

送友人之京

作者:唐·孟浩然

君登青雲去,予望青山歸。

雲山從此別,淚濕薜蘿衣。

《送友人之京》註釋

①揚雄《解嘲》:“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

《送友人之京》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友人之京》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60送友人之京孟浩然

君登青雲去,予望青山歸。

雲山從此別,淚濕薜蘿衣。

送友人原文、賞析12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詩,除了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此詩歷來膾炙人口,選入教材,是個佳作。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捨之情。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着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原文、賞析13

原文:

送友人遊河東

唐代:項斯

停車曉燭前,一語幾潸然。

路去幹戈日,鄉遙饑饉年。

湖波晴見雁,槐驛晚無蟬。

莫縱經時住,東南書信偏。

譯文:

停車曉燭前,一語幾潸然。

拂曉時行車已在門口等着通宵話別的遠行人,想説一句道別的話,幾度哽咽流淚。

路去幹戈日,鄉遙饑饉年。

此時戰爭仍然頻繁,連年饑荒,家鄉遙遠,一路上肯定會有種種艱難險阻。

湖波晴見雁,槐驛晚無蟬。

江南的秋天天氣晴好時,湖邊能看見大雁;驛站傍晚,槐下聽不見蟬聲。

莫縱經時住,東南書信偏。

友人啊,請不要任性久留在河東;東南地處偏遠書信難通,太令人掛念了。

註釋:

停車曉燭前,一語幾潸(shān)然。

潸然:流淚的樣子。

路去幹戈日,鄉遙饑饉(jǐn)年。

干戈:指戰爭。饑饉:災荒之年,莊稼沒有收成。

湖波晴見雁,槐驛(yì)晚無蟬。

莫縱經時住,東南書信偏。

莫縱:不要任性。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

“停車曉燭前,一語幾潸然”句寫天剛拂曉,離別的車已在門口等着通宵話別的遠行人。想説一句道別的話,忍不住幾度哽咽流淚。摯友間的遠別是傷感的,這是一種“行子腸斷”、“居人愁卧”的黯然銷魂的`場景。這裏作者很形象地描繪了臨別一瞬的悽惻容態,反映出朋友間的深情。這兩句破題切情,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

三四句預想友人旅途的艱難。“路去幹戈日,鄉遙饑饉年”,當時戰爭頻仍,連年饑饉。友人正在這種兵荒馬亂的年月,拋親別友遠去河東。詩人設想,他一路上定會遇到種種艱難險阻,不禁為之擔驚不安。由此也可推想,友人此行名為“遊河東”,實際上可能是迫於某種原因的不得已。聯繫“一語幾潸然”句,我們明白了,所以如此悲切,除了友情難捨之外,還有着戰亂的憂傷。這兩句不僅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的體貼深情,而且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人們在這動亂中的痛苦生活。把個人的惜別和時代的憂患結合在一起,感情沉鬱,有着鮮明的時代色彩和詩人傷時憫世的熱情。

五六句想象兩地的景象,寄託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見雁,槐驛晚無蟬”,上句寫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澤,秋天時雁行南遷,宿在湖澤間。下句寫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驛舍、行道多種落葉喬木槐樹,有“官槐”、“行槐”之稱。蟬出現於夏秋間,吸食樹汁;“無蟬”,也是時屆深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當秋季來臨,晴日裏看見湖中游雁時,我將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樣及時南歸;遙想你在旅舍中過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會思念家鄉親友的。這一聯融情入景,在送別時預盼友人早日回來,感情表達得委婉深摯,真切動人。

“莫縱經時住”接前聯詩意,反覆叮嚀友人不要久留河東。“莫縱”是不要任性的意思。這一句流露出他唯恐友人在外久住的焦慮;這種直率的語言,是至友間純真感情的反映。結句“東南書信偏”才道出了盼他早歸的原因,因為東南地處偏遠,書信難通,太令人掛念了。

全詩從惜別開頭,中間敍寫對友人的擔憂、懷念,最後以盼望早歸作結,一意貫注,加強了感情的表達。

這首詩想象豐富、感情真摯、語言純樸。不管敍事、抒情、造境,純乎白描,風格清新,情味雋永,是一首耐人吟詠的好詩。

送友人原文、賞析1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白水:明淨的水

為別:分別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是一工對,“青”“白”是顏色對,“山”“水”是同類對,“橫”“繞”一動一靜為反對,“北”“東”為方位對;“郭”“城”為同類對。其中“城”與“郭”互文見義。此聯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交待了送別時的大場景,而且山靜水動又是詩人與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徵:一靜一動,我留君去,一北一東,自然的引起下聯。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之説,此聯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頷聯是應該用對仗的。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説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佛教將“愛別離”視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諳人性的;今人猶視出遠門為畏途,何況交通不便、信息難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離愁別苦?之語。離別之苦是雙方的,但詩人在此最為關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風霜,“孤蓬萬里徵”一句有不盡的關切殷情。俗雲“在家千日好,出外當時難”,更何況此行是。“萬里”長征呢!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無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接下來頸聯則感情平緩,止住了傷痛。離別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銘記此斷腸時刻,牢記住對方,慢慢的將一種相思化作兩地閒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從語法修辭角度看,此聯是名詞語,四個名詞短語之間不用謂語連接,其間留有空隙,可由讀者去填充創造。

浮雲既有飄忽不定的特點,也有相對靜止的特點,當無風之時,雲的凝重常讓人看不出其動態,杜甫有“雲在意俱遲”詩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落日長河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如此理解又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瀟灑自然,餘味無窮。再見了,朋友!揮手之餘,友人身影漸漸遠去,不可復識,但那可親的友人坐騎似諳人性,仍從看不到的遠處蕭蕭長鳴,娓娓辭別而又報導平安的信息,將離別的場景及情緒變得很長!很長!

送友人原文、賞析15

【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

【譯註】青翠的山峯多情,

橫斷在城關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環繞着城關內城。

【原詩】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李白作別詩,頗喜以自然景狀為襯托,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也不例外。這種寫法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僅把別離之情具體化,使人如置身其境,並且還通過意象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寄託的形象美。

這首《送友人》景色如畫。這是此詩給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邊,青山橫卧,白水似練,這是送別的地點,是整體視野中一個完全的畫面,純客觀地勾勒,表面上似乎並不見情感色彩。下面五、六兩句,浮雲飄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説是送別時的環境,與一、二兩句相合。這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最淺層次印象。

三、四兩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這就替上述畫面點題,也即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別”而“萬里”,極大的反差,這是把極短促強烈的別情引向極深遠極悠長。與此相應的是七、八兩句: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狀寫不忍長別、眷戀難捨之情。如果説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別的畫面,那麼這幾句貫穿其間,抒寫別意,則是畫面內在的連接線,使其由直接的觀感進而深入到情緒的體驗了。唐人創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為內在感受與外在物象具有審美意義的結合,於詩中往往含有“興”的因素,具有寄託象徵的意味。

此詩首兩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為送別的特定環境,其實即具有一定的象徵色彩。如宋人王觀送別詞中也有“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峯聚”(《卜算子》)之句。後面的“浮雲”、“落日”,其託意就更深。這兩句原脱胎於古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思君如落日,無有暫還時”(陳後主《樂府》)。由此看,浮雲落日不僅是當時的景象,其本身也是遠別相思的寄託物,何況它還有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作用。正是這種表現手法,使李白之別情,顯得明顯而又含蓄,具體卻又深遠無窮。

送別詩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卻不一定能成為好詩。李白此詩之妙便在於把依依惜別之情與自然之景相結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為情,因而自然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