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

校園1.38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通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

中國——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麗的祖國——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遠與美麗,它讓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你們,是否也為自己美麗的祖國的深遠的歷史感到驕傲與自豪呢

從傳説中的“人文始祖〞——黃帝、堯、舜、禹的`傳説到最後的帝國,經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還記得國小五年級時學過的那首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沒錯!這件簡單單的四十二個字就説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的源遠流長的歷史年代。

《中國通史》的前言一開始就説到:“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輳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僅此六十四字,卻意味深長,細細品味,這正是悠悠華夏文明的漫漫歷程,這正是泱泱中華歷史的這是寫照,不是嗎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寫過史書,有多少人用筆墨來讚美歷史!歷史的每一瞬間都那麼的衝動人心,讓人震撼!歷史將會讓我們明白許多……

難道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我們不應該將歷史牢記在心,放眼未來嗎身為青少年的我們,身為祖國花朵的我們不更應這樣嗎

來吧!大家一起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喝彩吧!炎黃子孫們!華夏兒女們!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2

這本書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學名著,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自原始社會至**戰爭前夕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論點明確且不失於偏頗,敍述詳密又不失於瑣碎,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而且極具可續性。

《中國通史》比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講的很詳細,第一章給我們描述了原始人與原始公社時代以及屬於他們的文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山洞裏發現了約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頭骨,牙齒,下顎和驅幹骨化石,經研究發現他們居住在石灰炎山洞裏,用木柴燃火,燒烤食物,原始人會用火是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相繼在很多地方發現原始人的化石,比如説,1954年山西發現三個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石器。甘肅慶陽縣,陝西榆林縣油坊頭及準格爾河流域都曾有舊石器的發現,還給我們敍述了仰韶文化和南方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離現代約有四五千年。據傳説,神農氏時代完了以後,黃帝,堯,舜相繼起來,那時候製作衣裳,“刳木為舟,剡木為輯,”“斷木為許,掘地為。這些傳説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大致有跡象可尋。仰韶文化遺址是數量最多,表現文化程度較高,發展較快,成為一支重要文化。

第二,三章給我們講述了夏朝和商朝還有西周,夏朝這個國家建立在奴隸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機構,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獄,有**,有強烈的宗教迷信,有濃厚的求富思想,自己武力享受着奢侈放蕩的富裕生活,而商朝因為生產力不是很高,不能促使生產關係起劇烈變化,對舊公社制度破壞時有限度的,奴隸制度並不能衝破原始公社的外殼。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施行裕民政治,招致附近各地庶民分給小塊土地,讓他們耕種,必須以無報酬為公家種地並服各種勞役。西周奴隸依然大量存在,用途是從事工商業,農業勞動,並且供奉建主的家內使。足見奴隸還是構成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作者從各方面比較三個國家的經濟農業和社會的發展。

大凡名著,總是生命不老,且歷久彌新,常温常新。通過讀了這本書我們發現,中國歷史有不同於世界各國曆史特別是不同於歐洲歷史的種種特點,比如説,1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幹年文明演進過程中,沒有出現斷層,2中華民族歷史雖然有過多次民族衝突,但衝突的結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這些優點為人們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遺產。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並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卻是最佳代表,儒家文化被社會接受和認可需要一個過程,而儒家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斷髮展和完善。實際上所謂的儒家文化包括儒,道,佛等各類文化在共鳴體系,儒家文化在最大限度內滿足了中國文化的需求。

自1840年起,中國尋求進步與和富強的社會運動,具有典型的耕散結構性質,從林則徐禁煙運動開始,中國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尋求真理的中國人,終於由閉關自守到面對現實,創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比這已經完成的.歷史任務,更宏偉,更艱鉅。

中國走過的歷史告誡我們,中國未來要改革開放,不但使未來的中國人成為中國現代的公民,而且使未來的中國經濟成為現代化經濟,使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也成為現代化的社會文化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中國文化或者中國歷史的發展,它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全面。讓我們這些初學者更容易理解。我覺得中國通史真的很好,他並不是粗略的講真個歷史故事講下來,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角度來闡述,讓讀者看到一個知識點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領域。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3

在《中國通史》的世界裏遊歷了一番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長江與黃河的孕育下,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樣誕生的。

中國文化的魅力是隨處可見的,比方你吃飯用的筷子,過年長輩給你的紅包、壓歲錢,你在課本上見到的'漢字……它們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我們離不開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離不開我們的傳承,它豐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測。

在《官制》一章,呂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見解,總是較時代落後一些的,時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卻限於舊。“我感觸頗深,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隨着時代的變遷,中國越來越興旺興旺,很多老人卻還認為:女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裏。可是女人不是一樣能夠在事業上闖出一片天地嗎這只是有的人不能與時俱進罷了。

我覺得《語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構字,舊有六書之説,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又説:“轉註是增加字的一種方法,假借是減少字的一種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轉註〞是有相同意義的幾個字,“假借〞是有多個意思的一個字,我恍然大悟,原來語文有着如此大的學問。

諸如此類......

呂思勉先生用自己畢生的學問,寫出這本《中國通史》,把中國文化展示給了每一位讀者,他讓我對中國文化充滿了敬佩之情。讓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國大地的風光,讓我在戰場上看到了戰士的勇敢與堅強,讓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4

火是由北京猿人發現的。由西侯度村發明的西侯度文化。緊跟着就是家天下時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有功,被推舉為首領大禹死後由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最早有奴隸制的社會。

夏朝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前後經歷了471年,可以説如果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光輝的文明歷史。然後夏朝被商朝所滅,商人傳説是帝堯之子的後代。由湯建立的商朝經歷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滅,商出現了刑罰、監獄、農業、手工業,還有大量的青銅器物和早期貨幣,還發現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後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大變各時代和戰國時期。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他歷經了八百多年。而後東周六國湧現了很多人才,給中國史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大文學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給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秦國、漢朝、東漢、三國時期、晉朝等歷朝歷代都有在推動着中華民族前進。我知道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修建了萬里長城、知道了劉邦建立了漢朝,還有傑出人才司馬遷寫的《史記》,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傑出人才比如諸葛亮、司馬懿、曹植、孔融等。

還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宋朝詩人王安石、司馬光、朱熹,書籍《宋詞》。畫家李鬆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吳承恩的《西遊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朝英雄鄭成功,蒲鬆年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慈禧太后與洋人籤的那些不平等條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碩大的北京城留給了外國人、洋鬼子還有**戰爭,都是我們中國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的恥辱。從歷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國、宋、元、明、清,我們的祖先以亞洲東部這塊神奇的土地為舞台,演繹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我作為新中國的少年兒童,一定好好學習,把五千年的文明發揚光大。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5

記得學歷史的時候,曾提到什麼的歷史家是最好的,德、才、學、識,簡單的四個字概括出一個史學家應有的品質。

書寫歷史的人很多,但人們往往會帶有自己的立場,或是受到國別的限制、或是受到民族的影響,自己的人生閲歷和閲讀積累也會或多或少折射到歷史的字句中。哪些人物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該刪減的,都是要仔細思索的。

這套歷史書無疑是很好的典範,從章節的劃分到內文的甄選,都恰到好處,詳略得當的描寫了中國的歷史。《全球通史》習慣性地進行國別對比。其中對於中國的描寫還是多少有些偏頗,但中國很多史學家因為所處時代的因素,所闡述的歷史有時會失去真是性,故此,很多民間的人士撰寫的野史成為了正史的補充。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翻看的時候,憶起來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種種讓人驚歎的景象。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學會提煉青銅,所做的'青銅物件既有重量——那種厚重的感覺,又有質量——頗為精細,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不得不讓人叫絕。

這麼久的歷史,從未中斷,雖然會出現朝代的更迭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一直在流傳。中國是唯一碩果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一代又一代人的創舉被記錄下來。那些推進歷史前進的人物被載入史冊,那些數不清的發明至今仍能見到模型。古老卻又新潮,這就是中國。

要説到最為喜歡的中國歷史,要數百家爭鳴那一段。雖然處於戰國戰亂之中,亂世出英雄也有其道理。不同的思想開始迸發,儒家的“仁愛”一直延續了千年。作為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根基。孔子周遊各國,為自己的理想向君王訴求。雖然在當時並未得到分外重視,可後來的歷代都以儒家經典為取仕。千百年後的今天,孔聖人的言論依然影響着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教會我們如何處事。道家的“無為”被不斷地重新品味,“無為”並非強調無所作為,而是儘量順從事物的本意,讓其自由發展,不過分干預。對待萬物的生長是這番道理,對待民眾也是此意。

儒家的“仁愛”是對世人和統治者的訴求,是內心的柔軟;道家的“無為”是對管理者的建議,讓民眾能自由發展,社會充滿生機,是內心的悲憫。法家則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推崇着刑罰,在人性失控之後,有所對策。為君王的統治帶來威嚴,也為社會的安定增添了一道屏障。

百家爭鳴的思想延續了千年,後世仁愛的統治者以儒家為基調,廣施恩蔭,讓人民生息繁衍;以法家為保障,注重刑罰,有功者賞、違法者罰。直至今日,儒、法、道的思想仍能看到蹤影。

中華文明就像一首詩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韻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定下包容、開放的基調。史學家手中的筆墨記下了這些,成了歷史的篇章。

史德、史才、史學、史識,他們將歷史化為了詩,用詩一般的語言恢弘了歷史!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6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國通史》的歷史書,它讓我瞭解了很多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歷史故事《神農嘗百草》,説的是神農氏為了給百姓治病,親口嚐出了365種草藥,編成了一部有名的醫書《神農百草》,最後他被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毒死了。還有《大禹治水》,是説大禹為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晚一分鐘,洪水就會奪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領的位子,他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從書中我知道了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為了躲避追殺,43歲開始逃亡,62歲得到王位,前後整整逃亡了19年,終於成就了一代霸業。還有馬可·波羅,一個外國商人,他讓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來更加密切。

我還了解了一些歷史事件,有“八國聯軍進北京”,還有清朝的“文字獄”。清代特別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緒,常抓住知識分子文章中的個別字句,發動“文字獄”,嚴厲鎮壓。有一個文人作了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詩被別有用心的人傳到皇上耳裏,認為是**朝庭,被判死刑。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它讓人明智。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7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説説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許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紀鴉片戰爭了。

鴉片戰爭,最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戰爭,因為那一戰,不但説明了英軍的強大,還説明了清政府的無能。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着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週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裏,我邊走邊想:為什麼會有新中國,為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麼會覆滅?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8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

二世認為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zhu)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着出來。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着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裏。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着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説:“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讓人知曉歷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薦她,開卷有益啊。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説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羣,在動盪不安、羣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9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作者是張蔭麟、呂思勉和蔣廷黻三人。張蔭麟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史綱》。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先秦學術概論》。蔣廷黻是中國著名史學家、外交家,著有《中國近代史》。從作者陣容看,對於喜歡歷史的讀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這本將三位史學大師的代表作編輯整理後,集合在一起的《中國通史》,即使不能將五千年發生的種種敍述得十分詳細,但該有的內容絲毫不少,就算不盡詳細,卻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對於讀者而言,閲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刻而愉快的體驗。

《中國的通史》的上部,從“文明之初”講述到了“楚漢之戰”,在這本書中,不得不説,作為一名史書的讀者,還是需要有些文學功底的。因為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漢書》、《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一本都不少,還有古代各種詩歌集等,包括《詩經》、《楚辭》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會有一種不僅僅只是在看史書,還有看文言文文學的感覺。或許會覺得理解文言文會有點困難,但面對作者們如此信手拈來的`資料,而且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會感歎他們絕對不僅僅只是史學家而已!光是這種感覺的產生,就會讓你帶着更多的感動和震撼繼續閲讀下去。一提起中國的歷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可是這五千年是怎麼來的,卻並不瞭解。

這本書開始之初,就給出了答案:我國曆史,確實的紀年起於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據《漢書律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堯、舜兩代,據《史記五帝本紀》,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堯元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當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詳盡,想必解決了很多人關於這“五千年”由來的困惑。

當書一頁一頁翻過去,歷史也漸漸朝着我們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國通史》的下部,已經從明清講到了中國現代經濟、社會、教育和學術的發展。

面對着這條歷史的長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們真的會不禁感歎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歷史事件,再次因為這本書印入我們腦海的時候;當那些熟悉的久違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真心讓人覺得,讀這麼一本史書,真好!那些有關歷史的答案,你終究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或許沒有那麼深入,卻也可以給你指引方向。

當然,作為一箇中國人,瞭解自己國家的發展歷史,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有些知識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用得着,但這些卻會融入你的血液,讓你變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國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0

《中國通史》一套共3冊,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冊主要講述的是古文明的開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漢的交替。説到此書,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們都是近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張蔭麟曾在《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説》中,針對梁啟超對老子事蹟的考證提出了異議,是當時大為震動的一件事,並且得到了梁啟超的讚賞。他以史、學、才出眾知名,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國內外史學家對他的著作《中國史綱》評價甚高。讀他的書,會有一種“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歎。呂思勉從小就學習寫讀史札記,5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足以説明他對歷史的熱愛與痴迷。30年代前期他開設了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等課程。畢生致力於歷史的研究工作。蔣廷黻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編著的《中國近代史》,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學術的形式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張蔭麟在序言中提到寫通史的根本在於應該判別史事的重要性,應該嚴格採用新異性、實效、文化價值、現狀淵源來闡述歷史。蔣廷黻認為研究並接受歷史,分析成敗,找出教訓,則是其根本。

讀完此書,感覺歷史的畫面在眼前一一浮現,太震撼了。就本書而言,按着歷史的進程如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漢族大抵在黃河流域,其開化當推三皇五帝,即堯舜禹的禪讓。之後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雖然夏代迷信、專制但社會風氣質樸,人們的生活節儉。而興起於西方的商代王位繼承較為特殊,是長兄死後,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長兄之子。商代的物質文明比較發達表現在絲織、漁獵、畜牧、鑄銅技術。甲骨文是帶有圖像性的文字,意義比現在的漢字更為詳細。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説盛行,而楚國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個敵人齊國。齊桓公的霸業之一就是南制荊楚,越國勾踐的卧薪嚐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子產對鄭國的革新整飭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古之遺愛也”。或許因為子產是一個把經驗轉化成原理的實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書較大的篇幅敍述孔子所經歷的時世。而我恰中學時習得《論語》,對孔子有一定的瞭解。孔子丘,魯國人,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孔子。他性格剛毅,和藹中帶有嚴肅,不驕矜,謙虛守信,對晚輩尤為愛撫。注重人倫日用,有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負,教育是他的職業,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復古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順利,反而在教育上頗有成就。他提倡有教無類,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門下弟子頗多,大都成了魯國的人才。他以道德學説和人生理想教訓生徒。《論語》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教訓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第一部語錄。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訂了《詩》的舊曲調。他曾受業於老子,隱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現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即現在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等其他方面後世也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本書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知識。1.姓、氏的區別: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特殊的族號,謂之氏。2.夏、商、周綜錯團結為一大民族,自稱“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於此。3.周是唯一一個封建社會。4.奴隸以家為單位,世襲罔替。貴族家庭中多妻是一個普遍現象,多因陪嫁人數之多。

本書很嚴謹,對於推測或沒有史實依據的會做出説明,對於史書來説很用心,值得學習。另外我想提個建議,書中引用的古文比較多,很難理解,如果有註解就好了。還有繁體字較多,很難查到,也做一下標註吧。在書後附錄上歷代紀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總之,《中國通史》帶給我的是比較認真、用事實、數據等嚴格考證的一本書,對於歷史類的書籍來説它是不錯的,值得細細品味閲讀,會學到很多的知識。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1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説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歎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後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説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春秋後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説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後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説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後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後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中國通史讀後感4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曆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説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註解,邊看《二十五史》。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2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史神話傳説、古史傳説、漢後神話傳説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從部族領袖、圖騰祭祀、宗教神話、朝代更迭、帝位變動、農牧發展為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演變進行了詳細全面的闡述。中國的歷史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中唯一沒有歷史斷代的國家,上下五千年綿延不絕,這是值得驕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話傳説,着筆於偉大無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中國通史》語言生動流暢,旁徵博引皆為歷史大家巨匠所著,詳實有據,讀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爐,心曠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讀者所能體會。不讀史不如案牘白丁、不通史不知國家興衰,古語《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書重要可見一斑。

全書其實是在一個一個的故事、戰爭、歷史人物中展開的,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實這和中國的另一部史書《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書名《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史書,,側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語言的歷史紀錄。為上位者諱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點之一,好多不是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不然史官是要掉腦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門72賢中的顏回子孫大多為後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趨迂迴,正直剛阿,是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國通史》則是突破了以往的史書模式,敍述的重點已發生轉變,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是擴展至這一時期的文化、經濟、社會活動、宗教等,不再是單純的以帝王將相為中心。

在讀了少部分《中國通史》我感覺,鋭氣於胸,和氣於心,義氣與人,才氣於事方為道。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3

在暑假裏,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國通史》的課外書,書裏面講的都是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我被書裏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時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的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個內容。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了司馬談的官職,並且牢記父親囑託,一定要完成史書。一次,因為司馬遷為一位將軍辯護,所以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史記還沒完成,便消除了這個念頭。就這樣,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

讀到這裏,我被這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又想到了國家體操隊的隊員們,她們一個個在賽場做出優美、輕快、高難度的動作,可又有誰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諺語來説最適宜不過了,術。《中國通史》表達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於表達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表達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它的故事裏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説到秦始皇,無人不説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局部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鋭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那麼是不變的法那麼!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4

儘管隨着歷史長河的奔騰向前,我們很多的過往歷史,古人偉事皆已隨風而逝。唯有留下那千古的佳話,耐人推敲的故事,影響社會發展的種種往事經過着這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後依然讓人緬懷,讓人推敲,讓人追味------常言道:以古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一讀史書,今時今日的我們無疑可以從中收穫到不少的精神食糧!

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在賞鑑着歷史的時候,我們更不難發現歷史的記載同樣有着不同的形式分享。有板有眼地據史記載的;推理延伸地分析講述的;引經據典地品評一二的!不同的形式史書有着不同的閲讀切入點研讀。根據着不同的閲讀需求,讀者們也會有選擇地查看對應類型的史書。而此刻我所要分享的便是今日來我真不斷翻看的一套中國歷史的`讀本書籍----《中國通史》。

《中國通曆》以上,中,下三個分冊的形式加以推出。而全書確切而言其實又是由三位不同的史學大家張蔭麟,呂思勉和蔣廷黻引經據典,更結合着近現代公認的史學大家的史料分享為依據,獨一無二地編寫集結而成了這樣一套耐讀的《中國通史》。博採而眾長,引經據典而又有發揮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討和琢磨----引領着書外的讀者走入一箇中國過去的探尋之路。一如本身編輯推薦的:“五千年時間長河,發散的觀察視角,一以貫之的傳承。”尤其是在時下這個注重國學,尊重歷史的時代,這樣的一部深入淺出記載中國歷史的著作無疑是值得收藏和閲讀的。通篇的翻閲,我覺得這套史書有着它的亮點所在。儘管書中記載的歷史也許我們在以往的史書中也曾有閲讀一二,但是我更覺得本套叢書的經典在於它更是將各個階段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動態關聯進行了有伸縮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讀史就是為了開拓視野,用一個發展性的,階段性的動態社會歷史有機地串聯剖析。《中國通史》一書着實出彩地將一個更為生動的,有着真實畫面感的歷史猶如影片般逐一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相較於以往很多的歷史類讀本,我覺得看這套叢書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擊感受,更多的還是那種身不由己地動容。歷史於書中已經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記載,歷史於書中更多的是有着真人,真事,真佐證的那份證實。也許正是由於這樣的一份真,所以身為讀者的我翻看書時總是不知不覺地彷彿置身於相關的歷史情節。細細地翻閲《中國通史》,我們還不難發現的是書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歷史畫面介入。這樣的分享無疑讓整個歷史的刻畫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動有趣性。不是那種平鋪直敍的就事論事,而是那種由此及彼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交相輝映,由此更牽引出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向和變遷。

通篇的閲讀,我個人覺得書中的文字記載着實有着相當大的可信度和可賞性。類似於在“魯國特色及控制人格”篇章中,我除了看到了整個但是的歷史背景,我同樣還藉由着那樣的一段歷史走入了孔子的人物刻畫。怎麼樣的時勢造就了怎麼樣的一位i儒學創始人物孔老夫子----這樣的文字記載和描繪無疑為我更加地對很多的精彩歷史片段,偉大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瞭解和認知。因為這樣的講述和刻畫完美地做到了歷史和人物的緊密關聯。讀史,更是讀人,讀人更是讀那個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變遷-----於《中國通史》的三個分冊中,我們書外的讀者無疑可以答疑解惑更多曾經被切割看待的人,事,物。我更覺得《中國通史》更是引經據典,張弛有道地有機串聯起了一個立體飽滿的歷史過往。一讀這套叢書,我覺得自己彷彿踏上了時空的穿梭機,暢享了一次盛況空前的精神大餐!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5

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是從結繩記事, 還是從石頭上刻字的時代呢? 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了今天,經歷了好多年的發展, 每次變更都讓時代發生着很大的變革。

文字讓人們有了記錄並且傳承的前人的觀點以及發生的歷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這些都是依照着人們對於外在世界認知所造出來的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裏,是倉頡造字, 中國的文字看起來好似那個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無需你去讀出它們。 很多古代的傳説裏都有着關於這個世界美好的想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説起中國的歷史,卻絲毫不遜色於這些神話故事。 中國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 從小每每看電視紀錄片的節目, 就會聽到旁白解説這樣講, 從遙遠的遠古,到有了朝代記載的夏商周,夏朝的'農民起義,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紂,隋唐時期的歷史, 明朝的農民起義, 這些都曾經被搬上了戲劇舞台,以及被後世的文人加以修飾和誇張的寫成了小説,演藝。 但是不能不説這些歷史本身有着讓人發掘的地方。

《中國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記錄的歷史書籍。 為什麼我們要讀歷史呢? 上學的時候, 可能會説, 因為有這門學科啊。 那麼對於既不需要考試,平時工作中也幾乎不接觸歷史相關的我們,讀歷史又是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首先前人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歷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後人的處事觀點、對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着不止中國的人們,也影響着其他國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後人會對他的思想這樣的推崇。 經過千年歷史之後,仍然有着人們值得學習之處;讀歷史可以從前人的經驗中吸取一些知識,用於自己所專長的行業。 説起前人的經驗,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應該謙讓的道理,那麼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 同樣,後世的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個關於謙讓美德的故事。

通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 從夏朝到當代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長且歷史淵源深厚的時間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這部書,相信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吧。 我們之前學校中所學的那部分歷史, 有中國各個朝代,以及世界史, 卻不是連貫性的, 相對於考試來説,課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記憶是足夠的。

三位作者簡明,生動的描寫,客觀公正的闡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如果作為對歷史的讀物, 則不説值得關注,也不可錯過。

標籤:中國通史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