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專業發展優秀讀後感作文

校園1.43W

很多教師都讀了陳萍老師寫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在讀完這本書後有所感悟。《教師專業發展之道》的讀後感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師專業發展優秀讀後感作文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篇一

之前在圖書館借一本省特級教師陳萍老師寫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一書,一直以來沒有機會拜讀,昨晚才擠出時間打開了這本書,剛讀了幾頁就被陳萍老師的簡歷和書中那飽含情感優美的敍述吸引了。當我翻開書頁,出現在我眼前的陳老師卻是那麼年輕美貌,真不敢相信年紀輕輕的她卻已經在教育界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想必這一切都離不開她的智慧與勤奮吧。

在本書中,陳萍老師通過敍事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曾發生在她身邊的教育故事,抒發了她對生命的感悟,以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為線索,全面闡發了她的成功之路和成才之道。描述了她在學生時代鑄就的教育理想,在三尺講壇上的求索、耕耘,在教育教學科研中所彰顯出的生命力量。讀着她的書,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陳萍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孩子們無私的愛。雖然我只讀了一點點,但透過感人故事所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卻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在本書的上篇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防震棚裏的大拇指——感受激勵力量》,講述了陳萍老師小時候在防震棚裏上二年級時,候老師對她豎起的大拇指激起了她對朗讀的濃厚興趣,也給予了她對學習的無限信心。而候老師面對突發事件的臨危不亂,也讓她終生難忘。在題記中,陳萍老師這樣寫道:“教育是需要激情的,教師是應該有個性的,學生是永遠需要激勵的。給學生一點陽光,也許會燦爛他的一生”。也許正是當初候老師給了陳萍老師一點陽光,才創造了陳老師現在的燦爛人生吧。回首往日課堂的一幕幕,我不也一直朝着這個目標在努力嗎?只是我為學生準備的高帽子還不算多,於永正老師就曾詼諧地説:“每個人都愛戴高帽子,不光是小孩兒,大人也一樣。所以我每次進教室前都要準備100頂‘高帽子’,隨時準備送給學生。下課時‘高帽子’送完了,我沒有損失什麼,學生卻獲得了滿足,變得自信了!”細細想來的確是如此,作為教師又何必吝嗇這虛幻的100頂帽子呢?尤其是對於剛進入國小的一年級學生,高帽子更是不能缺的,給他們一顆不起眼的小星星,他們會比吃了肯德基還高興,學習的勁也就更足了。

像這樣的教育理念書中還有很多很多,每讀一個小故事,就會收穫一個教育思想。在今後的閒暇時間裏,我會繼續捧起這本書好好地與作者對話,並把書中的教育理念很好地吸收為己用,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以她為榜樣,努力使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篇二

在一次參加揚州市教科研年會的時候,組委會向各位代表發了一本書,是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員,省特級教師陳萍老師寫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一書,一直以來沒有機會拜讀,昨晚才擠出時間打開了這本書,剛讀了幾頁就被陳萍老師的簡歷和書中那飽含情感優美的敍述吸引了。當我翻開書頁,出現在我眼前的陳老師卻是那麼年輕美貌,真不敢相信年紀輕輕的她卻已經在教育界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陳萍老師現任揚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國小語文、品德學科教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語文、品德學科帶頭人,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江蘇省語言文字諮詢委員,教育部新課程遠程研修項目國小語文專家組核心成員,中央教科所國小語文課標教材講師團核心成員,想必這一切都離不開她的智慧與勤奮吧。

在本書中,作者陳萍老師通過敍事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曾發生在她身邊的教育故事,抒發了她對生命的感悟,以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為線索,全面闡發了她的成功之路和成才之道。這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描述了作者在學生時代鑄就的教育理想,在三尺講壇上的求索、耕耘,在教育教學科研中所彰顯出的生命力量。讀着她的書,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陳萍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孩子們無私的愛。全書圖文並茂,文筆優美,用多姿多彩的教育實踐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雖然我只讀了一點點,但透過感人故事所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卻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在本書的上篇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防震棚裏的大拇指——感受激勵力量》,講述了陳萍老師小時候在防震棚裏上二年級時,候老師對她豎起的大拇指激起了她對朗讀的濃厚興趣,也給予了她對學習的無限信心。而候老師面對突發事件的臨危不亂,也讓她終生難忘。在題記中,陳萍老師這樣寫道:“教育是需要激情的,教師是應該有個性的,學生是永遠需要激勵的。給學生一點陽光,也許會燦爛他的一生”。也許正是當初候老師給了陳萍老師一點陽光,才創造了陳老師現在的燦爛人生吧。回首往日課堂的一幕幕,我不也一直朝着這個目標在努力嗎?只是我為學生準備的高帽子還不算多,於永正老師就曾詼諧地説:“每個人都愛戴高帽子,不光是小孩兒,大人也一樣。所以我每次進教室前都要準備100頂‘高帽子’,隨時準備送給學生。下課時‘高帽子’送完了,我沒有損失什麼,學生卻獲得了滿足,變得自信了!”細細想來的確是如此,作為教師又何必吝嗇這虛幻的100頂帽子呢?尤其是對於剛進入國小的一年級學生,高帽子更是不能缺的,給他們一顆不起眼的小星星,他們會比吃了肯德基還高興,學習的勁也就更足了。

像這樣的教育理念書中還有很多很多,每讀一個小故事,就會收穫一個教育思想。在今後的閒暇時間裏,我會繼續捧起這本書好好地與作者對話,並把書中的教育理念很好地吸收為己用,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以她為榜樣,努力使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篇三

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滿足於僅僅做課堂上的教書匠,他們在閲讀中反思,在實踐中創新,在書寫中昇華,讀書、教書、出書已成為他們的一種新型的行走方式。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們智慧的結晶——

陳萍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我真的很喜歡讀,因為她很真誠地講了一個偉大的故事。真誠,就會踏實,不會虛空,也不會浮躁;真誠,就會美麗,沒有作秀,也沒有矯情。説到底,真誠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品質,是心靈的敞開與通達。陳萍正是以她的`真誠行走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也正是因她的真誠使我,也使大家確信“專業之道”,並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之道。

首先,教師專業發展之道,在陳萍那裏是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記得錢偉長對專業的理解:我沒有專業,要説專業,我的專業是愛祖國。也記得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每年派教師到大學進修,規定首選的是與專業無關的學科,次選與專業有關的學科,第三才選修自己任教的學科。可見,專業不僅是學科專業,教師專業應當具有學科超越性,抑或説,教師專業應當有寬闊的知識背景,在豐厚的文化土壤裏生長起來。不僅如此,陳萍的專業發展之道,從回溯童年始。這正如帕慕克所説,尋找開端,然後才會有故事的中篇與下篇。從童年尋找專業發展之開端,暗示着專業之道與人的生命聯繫在一起,專業之道實質上是人生之道。

人生永遠是個謎,人總是力圖解謎,但很困難,人生之謎的謎底是那麼神祕,因為“人是誰”是一個幾乎無法解答的難題。美國學者赫舍爾的答案是:人生之謎不在於你現在是什麼,而在於你將來能夠成為什麼。將來能夠成為什麼,這是由人的偉大之處——可能性決定的。陳萍實際上是用自己親歷的實踐,開發人的偉大之處,把可能性逐步變成現實性。但是,這一目標不是人人都能實現的,關鍵是陳萍的生命感悟。於是快樂的村小,成了種子萌發的地方;農村生活,成了涵養人格的土壤;多彩的中師,成了鍛造師能的殿堂,以及從教以後的一切,都讓她去尋找教育的暖意和智慧。假若,專業發展離開了生活的磨礪,離開了生命的感悟,勢必失卻生長的根,所謂的專業勢必單薄、纖弱、蒼白。熱愛生活,努力去承受生命之重,正是最根本的專業發展之道。陳萍的人生感悟,擊中了專業發展的“穴”,讀她的這本專著,你會掂量到書名中“生命感悟”的分量。

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角色,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如此。專業的定位,專業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專業身份的確認上,否則專業發展可能會搖擺、迷茫。身份既是一種專業方向的認同,又是專業責任的擔當,專業發展就是在專業方向的認同中找尋自己的理想,在專業責任的擔當中提升自己的水平。陳萍有鮮明的身份確認感,表現了她專業追求的自覺。豐富的職業經歷中,陳萍有不同的崗位,但她並不把這些崗位只看作是工作的分工,而看作是專業的角色:做教研員,她把自己當作教學研究者,去履行教研職業的使命;參與課程改革、教材建設,她把自己當作課程建設者,去開發、拓展、提升自己的課程能力;重返講台,無論是為國小生上課,還是為高等師範院校教師講授,她都把自己當作理念踐行者,去生長、豐富自己的智慧;而課題研究,無論是自己領銜,還是對學校的指導,她都把自己當作課題研究主持者,去激發自身內在力量,獲取持續發展、深度發展的能量。以上這些身份,她沒有使它們割裂開來,更沒有使它們對立起來,而是在融合中互動、促進。諸多身份的確認,陳萍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學習、研究、實踐。從這個角度去看,專業發展之道,是學習之道、研究之道、實踐之道。其實,學習、研究、實踐,往往是一般的方法、一般的途徑,體現了一般規律,大家都生活在這種方式、途徑和規律中。但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有成就、會成功,而有的人卻仍然很平庸、以至無為?陳萍給出了答案:挑燈夜戰中的鍛鍊,凝神應對中的理性思考,經歷煎熬中心智的豐富與完善。由此,學習之道、研究之道、實踐之道,應當是堅持之道、是“專業自覺”之道。

書名中還有“教育敍事”的表述,陳萍用敍事的方式,回溯自己專業發展的過程,表達自己的生命感悟。開始,她擔心這樣的敍事方式和話語風格,不能體現學術素養和研究水平。但是,她堅持了,並且發揮了她的優勢。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把故事敍述界定為:“戲劇性的模仿和人類行為的構想,而敍述故事的藝術便給予我們一個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敍事,首先是種回憶和記憶,而回憶和記憶,“我們才成為歷史的全權代表”,“那些故事用象徵符號解決無法用經驗解決的矛盾”。而“原始的敍事作品本質上就是再創作”(愛爾蘭理查德·卡尼著,《故事離真實有多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萍的教育敍事就是將時間人格化,通過創作,使她成為那個歷史時代的代表,用生動的象徵符號解決了學者們無法用經驗解決的矛盾,給了我們可以分享的世界。無疑,陳萍對教育敍事的認識是深刻的,她的教育敍事是成功的,而成功的關鍵在於她的真誠投入,在於她敍事中的梳理,梳理中的概括、提煉,理性思考與研究始終伴隨着她的敍事。於是,敍事成了陳萍的一種研究方式和專業發展方式,於是,陳萍的故事,我們聽了還想再聽,成了理查德·卡尼所稱之為的“偉大的故事”。陳萍正是“偉大的故事”的創造者。

從全書的敍述來看,陳萍散發着一種特有的氣質,從容、平靜、優雅,她在平靜的敍述中透着靈氣和哲理。也許,專業發展之道,是一個文化的過程,亟須從容、平靜與優雅。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