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中物理競賽例題解題技巧

校園2.28W

國中物理競賽解題技巧概説

國中物理競賽例題解題技巧

一、等效概念的應用

例1、一對火線和零線從一堵正方形牆上走過,牆的正中央開了一扇正方形木窗(如圖1)。火線在A處和零線在B處發生漏電,如果測得流過下邊牆上的電流約200mA,那麼總的漏電電流約為________________mA。

解:漏電電流的大小是由A、B間的漏電電阻決定的,其電阻值可看做是自A經窗户上沿的牆至B的漏電電阻R上與自A經窗户的左牆到下牆,再經右牆至B處的漏電電阻R下的並聯值,即

R漏=(R上·R下/R上+R下)=(R·3R/R+3R)=(3/4)R。

由分流公式I下=(R上/R上+R下)I總=(I總/4),得總漏電

電流為I總=800mA。

例2、正方形薄片電阻片如圖2所示接在電路中,電路中電流為I;若在該電阻片正中挖去一小正方形,挖去的正方形邊長為原電阻片邊長的三分之一,然後將帶有正方形小孔的電阻片接在同一電源上,保持電阻片兩端電壓不變,電路中的電流I′變為________________。 解:由於薄片兩邊嵌金屬片,將正方形薄片的電阻可等效為圖3所示。設每小塊的電阻為R,則薄片總電阻是3個3R電阻的並聯值,其值也是R。現從中挖出一塊,此時薄片等效電阻如圖4所示。顯然其阻值是(7R/6),故I′=U/(7R/6)=(6/7)

I。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圖3 圖4

例3、三個相同的金屬圓環兩兩正交地連接成如圖5所示形狀。若每個四分之一圓周金屬絲電阻為R時,測得A、B間電阻為RAB。今將A、B間一段金屬絲改換成另一個電阻為R/2的一段四分之一圓周的金屬絲,並在A、B間加上恆定電壓U,試求消耗的總功率? 解:用常規的混聯電路計算模式去解答,顯然不易湊效。由等效電阻的概念,可設去掉

A、B間一段四分之一圓周的金屬絲後剩餘部分電阻為Rx,則RAB可等效為Rx與R的並聯值。即

RAB=R·Rx/(R+Rx),

Rx=RRAB/(R-RAB)。

現將R′=(R/2)電阻絲並在A、B端,從A、B端看進去,此時電

阻為

R總=RxR′/(Rx+R′)=RRAB/(R+RAB),

電流所消耗的功率為

P=(U2/R總)=U2(R+RAB)/(R·RAB)。

例4、某電路有8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個節點,每兩個節點之

間都連有一個阻值為2Ω的電阻,在此電路的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加上10V電壓,求電路各支路的電流及電流所消耗的總功率。(要求畫出電路圖)

解:電路有8個節點且每兩個節點間又以相同阻值的電阻相互連接,故電路中的支路多,電路顯得複雜。所以該題的第一個考點是畫出電路圖。據題意可知對每個節點,它們與外電路連接的結構方式相同,若把這8個節點等分放置在具有軸對稱的圓周上,然後把圓上的每一分點依次同其餘7個分點相連,得電路結構圖如圖6(A)所示。由題意知電源是加在任意兩節點間,設電源加在點A、B即圖6(A)中的1、2兩點間。這時餘下的6個節點與A、B端連接的結構方式完全相同,故此6個節點對電源兩端的電勢相等,我們知道等電勢點間無電流流通,這樣可把等電勢點間相接的2Ω電阻都去掉,最後可得等效電路如圖6(b)所示。

因為:1/RAB=1/R12+(1/2R)×6=(4/R)。

則:RAB=0.5Ω。

流經R12的電流為(UAB/R12)=5A,

(UAB/2R)=2.5A。

P=(U2/RAB)=200W。 流經其餘6個節點電流均為電路消耗總功率為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二、對稱性概念的應用

對稱性分析在電路中有重要應用,

在光學考題,特別是關於鏡面成像,

更要注意它的'應用。

例5、如圖7(A)所示,兩面豎

直放置的平面鏡互成直角,一隻沒有數字的鐘為3點整,在A處的人向O點看(

A.看見九點的鐘;

B.看見三點的鐘;

C.能看見鍾,但指針位置不正常;

D.根本看不見鍾。

解:平面鏡成像,規律是物、像左右對稱;如圖7(b)所示,S1是鐘錶S關於鏡M1所成的像,像是9點整的鐘表;現S1處在M2鏡前,所以S1在M2鏡後還要繼續成像為S2,在A處的人向O點看,看到的是3點整的鐘表。

例6、一光學系統如圖8(A)所示,A為物平面,垂直光軸,L為凸透鏡,M為與光軸成45°角的平面鏡。像平面P垂直於經平面鏡反射後的軸。圖8(b)為同一光學系統的實物圖。設物為A面上的一個“上”字,在像平面P上能得到物體的清晰像,試在圖8(b)中的像平面P上畫出像的形狀。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解:凸透鏡成像,其規律是像是繞光軸旋轉180°的倒立實像。如圖8(c)所示,假設無平面反射鏡M,像平面應放在P′處,像平面P′上的像相對物恰好以光軸旋轉180°。現在像方空間增加平面鏡,光軸被彎折90°成像在P平面,依對稱性P′上的假想像與P上實際像應關於鏡面M對稱(把P′與P平面上的像逆着光軸推移到M處,兩像應完全重合),最後的成像如圖8(c)像平面P上像的形狀。

用作圖來處理例6題,顯然是不方便的,注意成像的對稱性原則,思路就十分清晰和明朗。

例7、平面鏡M、N互成φ角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們均與桌面垂直。如圖9所示,放在兩鏡面前的點光源S(圖中未標出),隨着它位置的變化,既可能在M、N兩鏡中共成3個像,也可能在兩鏡中僅成2個像。求: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圖9

(1)

間夾角φ

大?

(2)在

出並標明

2個像和僅

個像的區域,説明僅可成2個像區域的形狀及範圍。 M、N之至少多圖中畫僅能成可成3

解:由例5題分析可知:若處在兩鏡間光點對一鏡所成的像點是處在另一鏡的前面,則該像點對另一鏡還可繼續成像,直至最後的像點落在兩鏡的鏡面之後,成像才終止。考慮到對稱性,對兩鏡以其交點O為圓心作一圓周,如圖10所示。若兩鏡的夾角φ恰為120°,光點S又恰在角平分線上,S對M鏡的像點N′恰落在N鏡的反向延長線上;S對N鏡的像點M′恰落在M鏡的反向延長線上。這種情況S對兩鏡只能成兩個像;若光點不在角平分線上,而是在其它區域,則可成3個像。如圖10所示,S1是光點S關於M鏡所成的像,S2是光點S關於N鏡所成的像,S3是像點S2關於M鏡所成的像。若兩鏡的夾角φ大於120°,光點S對M鏡成像的像點如果恰落在N鏡的反向延長線上的N′點,則光點S應放在圖11中的N″點處。類似前面分析知:當光點處於∠MON″的區域以內時,它可在兩鏡面成3個像,同理光點處於∠NOM″的區域以內時也成3個像。當光點在∠N″OM″區域內時只能成兩個像。如圖11所示,當光點S放在Ⅰ、Ⅲ區域對兩鏡成3個像;放在Ⅱ區域時成2個像。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在圖11中,∠N′OM=180°-φ=∠MON″=∠NOM″=θ,故區域Ⅱ的範圍為∠M″ON″=180°-3θ=3φ-360°。

三、極值概念的應用

如何運用數學原理處理物理極值問題,這是考題每年都會涉及的問題。將其類型可歸納為:二次函數的極值型;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而求解的極值型;求解矢量三角形最短邊的極值型;由三角函數而求解的極值型,

1.用二次函數求解的極值型

例8、如圖12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壓為9V,R0=0.2Ω,R1=2Ω,R2=3Ω,總電阻R′=5Ω。當滑動觸頭P由a端滑向b端時,電流表的變化範圍是多少?

解:設RPA=Rx,則RPb=R′-Rx,對電源而言,電路總電阻為

R總=R0+(R1+Rx)(R2+R′-Rx)/(R1+R2+R′),

代入數值,得:R總=-0.1Rx2+0.6Rx+1.8。

由二次函數極值條件(y=ax2+bx+c,當x=-(b/2A)時,y極值=(4ac-b2)

/4a,即

Rx=-0.6/(2×(-0.1))Ω=3Ω, 有R總極大=(4×(-0.1)×1.8-0.62/4×(-0.1))Ω=2.7Ω, 電流有極小值I極小=(U/R總極大)=3.3A。

當P滑至a端,Rx=0,此時R總有最小值1.8Ω,故:I最大=(U/R總最小)=5A。 P滑至b端時,有Rx=5Ω,R總=2.3A,I=3.9A。

P在整個滑動過程中,電流表示數由5A減小到3.3A,然後又增至3.9A,其變化範圍為3.3~5A。

2.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求解的極值型

例9、如圖13所示裝置,O為槓桿OA的支點,在離O點L0處掛着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每單位長度槓桿的質量為m,當槓桿的長度為________時,可以用最小的力F維持槓桿平衡。

解:設杆長為L,由力矩平衡方程,得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例10、在如圖14所示的分壓電路中,電壓U恆定不變,滑動變阻器的總阻值R=100Ω。要求滑動觸頭P在上下移動的過程中,負載RL上電壓UL始終不低於空載(即不接RL)時輸出電壓的90%,那麼RL的最小值應是________Ω。 解設P滑至某一位置時,滑動變阻器R的下端電阻為Rx,則其上端電阻為100-Rx,若UL能滿足要求,應有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為保證Rx在實數範圍有解,其根判別式滿足Δ≥0,

即 Δ=902-36RL≥0, 得 RL≥225Ω,

取最小值為 RL=225Ω。

3.求解矢量三角形中最短邊的極值問題

(1)平行四邊形法則與矢量三角形的應用

(2)在力、相對運動、追擊一類問題的考題中,常涉及如何利用

矢量的邊角關係求解最短邊的極值問題。

例11、如圖15(a)所示,某人站在離公路垂直距離為60m的A

處,發現公路上有一輛汽車由B點以10m/s的速度沿公路勻速前進,

B點與人相距100m,那麼此人至少以______________速度奔跑,才能與汽車相遇。

解:車對地速度大小、方向確定,人對車的速度其方向確定(人始終是追隨汽車而奔跑),而大小可變。由相對運動速度公式:v人對地=v人對車+v車對地,畫速度矢量三角形,如圖15(b)所示。由圖中看出,從人與車的相遇點D′向人對車的速度方向所引線段長度D′A′(即v人對地的速度大小),僅當D′A′⊥A′B′時,值最小。結合圖15(a)、(b)所示,由△ABD∽△D′B′A′,得 v人對地/v車對地=AD/AB=60/100。

即 v人對地=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