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校園3.18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着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説“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敍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温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説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閲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温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校園電視台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悦耳的名稱。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閲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閲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台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後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瞭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於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為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是國小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圓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節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圓,那麼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於圓的認識進行組織與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瞭解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我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學生自學完教材,學習就進入了展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巡堂中,我(問過學生),發現,其實學生自學完所呈現的圓的知識信息是帶有複述的情況,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課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體會圓上、圓內、圓外、任意這些詞語的含義。

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圓的特徵,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圓的特徵,在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更緊湊,課堂語言再簡潔先,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再多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後彙報中形成知識衝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並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麼?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麼?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説説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説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圓的面積”一課,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能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們會發現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麼廣闊。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有時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故“無心插柳柳成蔭”教學目標的提出有利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兩個班的巡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我提出“看到課題後,你們認為這節課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學生積極發言”想解決圓的面積如何計算;想解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想學習怎麼計算圓的面積等等” 。

學習目標明確後,我發現孩子在研究的時候都井然有序,沒有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的,都明確自己在討論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在整個巡講教學過程中,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研究,獲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問、空間、材料,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抓住寶貴時機引導學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識迎刃而解。兩個班講下來我的收穫是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學生給了我不同的體會。當然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還是不敢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放手了也牽着一點,這是在今後的的工作中應繼續改進的地方;在提出一個問題後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要過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深深記住這次巡講,繼續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一個學期馬上就要過去了,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所得:

1、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得檢查。

3、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例如,在這學期考試中反映出部分學生對分數應用的問題掌握不好,説明我忽視了這個知識點的鞏固。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地進行了思考:

1、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

2、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

3、良好的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強調的,並要強調紮實。

通過反思,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獨立地解答習題。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教材中《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的內容不多,首先是用兩個數的乘積是1這樣的幾個算式來引出倒數的概念,然後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它們分子、分母的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來總結出: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進而對一些特殊的數求倒數,比如整數的倒數(1的倒數,0有倒數嗎?)。最後進行課堂練習,在練習中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並且總結出:

(1)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大於1的假分數;

(2)大於1的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3)分數單位的倒數都是自然數;

(4)非零整數的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以上的教學過程上課之前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認為《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為以後分數的除法做準備的,然而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預期的準備。一節40分鐘的課,在20多分鐘時學生已將上面的內容全部進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由於課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級,在題型的積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後面10多分鐘的時間裏只進行相同類型的練習就結束了這節課。

在課後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反思,如果僅僅這樣教這節課,那麼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雖然教材中這節課的內容就這麼多,但是在考試中倒數知識方面的題卻是很多形式,單憑上面老師教的東西學生來完成還是比較吃力的,有些題必須是老師引導才能完成的。所以説,如果在當初的新授課中我將這些題型進行滲透,那麼,在以後的練習中、考試中學生就能很輕鬆的自己來完成,我也不用將它作為一個新知識點來講而又花費時間。在課後的我進行了蒐集和整理,將與倒數的知識有關的題型全部整理出來,然後有進行了篩選,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題添補到這節課中來,題不能太難,因為畢竟這是一節新課,要考慮到學生的消化能力,但題必須有拓展性,對於以後的稍難的題一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根據前面的知識有能力完成的,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也不至於遇到這樣的題而無從下手。所以在選題上我比較慎重,題太難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會認為數學學習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學習時收穫的快樂。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説説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悦,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倒數的意義”屬於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係:

1、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後,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猜一猜“,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繫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採用課件形式,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學過程達到化。

1、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形成正確的幾何概念,掌握圖形的特徵及內在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學。

如揭示圓的面積定義,基本建立了圓的面積概念。又如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興趣,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了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2、把數學虛擬實驗引入幾何的教學中,以研究的方式學習圓的面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通過剪切、平移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與它面積相等底等高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時,課件提供的虛擬實驗,使它們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完整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不僅概括歸納出面積計算方法,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而且學生在抽象、概括、歸納推理過程中接受嚴密的邏輯思維訓練,形成一種學習幾何知識的方法,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於發現的需要、動機和能力。從而順利的想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也可以這樣推導。

教學中先動畫展示等分圓的過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長方形的過程,通過幾組類似的實驗,等分的份數遞增,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於長方形,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和觀察、比較得出這樣的事實,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長相等於圓周長的一半,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就完整的展示出來。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量的加大,對於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這是今後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是陳述性知識,放在這個單元是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是為了銜接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其目的就是為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做鋪墊,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認為:為什麼要乘這個數的倒數這個問題要説清楚,否則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不好理解。

教學從尋找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開始。在給出的8個分數中,學生能夠找到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這項貌似遊戲的活動凸顯了“倒數”是乘積為1的兩個數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建立倒數概念必須充分注意的內涵。教材在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基礎上,指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學生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僅要知道互成“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還要明白兩個數是“互為倒數”的。教材裏三個卡通的交流,説的都是兩個分數的乘積是1。下面的文字敍述強調兩個數“互為倒數”,還以3/8和8/3為例,引導學生體會“甲數是乙數的倒數,乙數也是甲數的倒數”。

求已知數的倒數分三個層次教學:先求3/5、2/3等分數的倒數,然後求5、1等整數的倒數,最後是0沒有倒數。在第一個層次裏,要求學生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分數,發現它們的分子、分母剛好互換位置,一方面進一步體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寫出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第二個層次寫出整數的倒數。可以從概念出發,尋找與這個整數相乘等於1的數。如果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就能像分數那樣直接寫出它的倒數。第三個層次理解0沒有倒數,並要求作出相應的解釋。這是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的積都是0,不存在與0相乘能夠得到1的數。

倒數的意義就是一句話: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但是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着比較豐富的內涵的,這也就是概念內涵的體現。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這樣幾個基本塊面:首先通過例題7提出的問題——給出倒數的含義——分層突擊理解倒數含義——出示形式上的經典錯例(特別是小數的倒數)——處理1和0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