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理想國讀後感3000字

校園7.99K

柏拉圖是西方文明的先哲和巨人,他的鉅著《理想國》是西方政治哲學和教育理論的經典之作。書中強調實現國家正義與個人靈魂的正義,重視教育的積極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理想國的30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理想國讀後感3000字

  理想國讀後感3000字一

柏拉圖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留給了世人許多寶貴的遺產,其中,最寶貴的無疑是他的名著《理想國》。

《理想國》全書共10卷,其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關於正義問題的討論;二,關於理想國家的構思和設想;三,關於國民及執政者的培養教育問題。

正義無疑就是《理想國》政治觀點的核心觀念,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着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而正義又是什麼呢?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從正義入手,又以關於正義的結論而結束。柏拉圖認為:道德與政治沒有實質性的差別,正義的法則無論對個人生活還是對城邦來説,都是一樣的。並且作為城邦有機體的一員,個人正義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的體現出來。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個人正義的探討轉向城邦正義的討論,論證了合乎正義的城邦結構和城邦生活。這個合乎正義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柏拉圖思想體系中的城邦的本質,可以説就是城邦現實的對立物,特別是他那個時代雅典城邦的對立物。事實上,他的國家理念不過是現實城邦種種弊端的一種反思。也就是説,凡是他對現實不滿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國中就會有相反的構思。

他在關於正義的討論中,強調了國家領袖人才並非是憑出身和財富的世襲人才,其決定性標準是一定的知識和品德,關於“正義”的討論雖然蘇格拉底和斯拉希馬庫在第一卷中結束,老蘇把斯拉希馬庫問得汗如雨下,這位可憐的智者毫無反抗之力地被自稱無知的老蘇引入了層層設置的盤問之中,最後無可倖免地落入了老蘇的圈套,不得不勉強承認——“正義是美德和智慧的一部分,而不義是罪惡和無知的表現”。 可是老蘇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之後,竟以一段很讓人懊喪的話結尾——“親愛的斯拉希馬庫,謝謝你收斂了脾氣,沒有懊惱。遺憾的是,我一點也不覺得快樂。這不是你的不是,而是我的過錯。…既然我不知道正義是什麼,我便不可能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美德,正義者倒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雖然蘇格拉底在《理想國》沒給出答案,但真的沒給出答案嗎 ?克法洛斯認為,正義就是講真話,欠債還錢;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幫助朋友,損害敵人;色拉敍馬霍斯認為,人們都是把守法當作正義,但法律是每一國家的統治者制定的,統治者都是強者,他們制定的都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法律,因此,所謂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另一智者格勞孔對正義作另一解釋:人們在相互損害中對從這種損害中的獲利與受害相比較,發現害大於利,於是相互協議、制定法律,放棄相互損害;由於人們把守法踐約叫作正義的,所以,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正義就是源於人們的契約或協議。柏拉圖藉助於蘇格拉底之口,對上述正義觀念加以反駁。反駁並不太有力,但柏拉圖在陳述自己的正義理想或主張時,卻非常精彩。看了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將對正義的討論置於成就一個和諧的城邦背景之下,從而得出結論正義就是正確的分工,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説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説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説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着城邦正義,或者説,還存在着國家制度的正義。

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借蘇格拉底一定的辯論,關於正義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呢?在閲讀全書後,你會發現,直到本書的末尾,蘇格拉底也並未正面的,詳細的給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又不斷引入新的問題。蘇格拉底一直在批駁別人對於正義的種種看法,是不別人真的錯了呢,或是不大正確呢?他遲遲沒有給出一個關於正義的精確定義,但是,不難看出,在他的心中,有着關於正義的根本看法;而且,毫無疑問的,蘇格拉底是熱愛正義的,是一個正直的人。正義並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們並列的另一種道德,而是在這三者之上,是比它們更高一層次的對它們普遍適用的美德。我可以借一句話“蘇格拉底認為正義就是:每個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為國家做出最好貢獻,也就是個人做份內該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別人,一人一事。”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到正義並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們並列的另一種道德,而是在這三者之上,是比它們更高一層次的對它們普遍適用的美德。蘇格拉底不知道嗎?而他卻只是讓人們知道他們所謂的“正義”是有問題的,人門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自己的無知。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考察了當時希臘人所知的各種政體,進而提出了關於理想國家的主張。他認為:一個理想國家應當由生產者、衞國者和統治者構成。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品德,在國家生活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只要當社會不同等級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就能形成使全體國民都能獲得幸福的“正義”的國家。柏拉圖特別強調,理想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應該是哲學家,或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即“哲學王”)。只有這樣,才能使政治權利和智慧結合起來,從而使正義得到發揚光大。在柏拉圖看來,國家的基礎在個人,個人的基礎在心靈,因此,國家以心靈為基礎,內心的狀況乃是國家的政治基礎。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於基礎。所以,理想國的實現,不僅是通過教育培養哲學王當政,更主要是依賴教育培養完善的靈魂,使統治者認識理念,認識絕對價值,發展其靈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圖認為,一切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對的、乃至虛幻的。但世界上還存在某種一成不變永恆存在的東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為具體事物的本質而存在的,它是永恆的、真實的、完美的。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陽來比喻“善”理念在整個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陽提供了光,使我們得以看清物質對象,善也提供了“光”,使靈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圖看來,這個善乃是整個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並且間接地成為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靈魂要從可見世界轉入可知世界,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就必須學習和掌握“善”理念。同樣,執政者學習的最高目標也是認識這個最高的善理念。

在“日喻”中,柏拉圖將統一的世界劃分為二: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現實的太陽統治着可見世界,理念的善統治着可知世界。靈魂由可見世界轉入可知世界要經歷一個艱難的思想攀登的過程,這同時也就是心靈由最低等級上升到最高等級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受教育者經過從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長靈魂轉向過程,已經部分地進入了理念世界。當靈魂上升到最高的善的理念時,就最終實現了靈魂的轉向,培養“哲人王”的教育過程才算最終結束。

不管在陽光下的可視,還是在黑暗裏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視的能力這是肯定的。光與黑暗僅僅是可視的條件,卻並不能影響眼睛的視力。所以,教育只是把這種能力引導到正當的方向,教育就是促使靈魂的轉向。

柏拉圖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理想國》被18世紀法國偉大思想家盧梭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育著作。其中許多重要思想對西方教育思想和實踐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理想國讀後感3000字二

不久前,歷史課程學習內容中提到柏拉圖的《理想國》。讀了《理想國》的內容,粗略地看完全書。可能由於柏拉圖所處時代與現今大不相同,書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詭祕的言辭來描述一些虛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後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亂瑣碎的片段從腦海中閃過,零零總總拼湊後,也就這些印象。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 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説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 “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説,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説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説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衞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説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衞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

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衞士為例,説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説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這就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密碼。這本書給我的啟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認識自己和世界,明確認識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經走過和正在走的路。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理想國讀後感3000字
標籤:讀後感 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