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讀後感之《浮生札記》

校園1.1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之《浮生札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後感之《浮生札記》

據説字跡是一個人的心理圖解。它的構架格局、疏密比例,擴張與收斂的勢態,與周邊的關係處理,都可以理解為一種暗示。評論家王必勝的隨筆及墨跡我讀過多次,可謂之既“枯藤老樹”又“小橋流水”。枯藤老樹者,蓋因馳騁文壇40年,繁華閲盡,人生世態盡收眼底。故落筆之處,深邃徹骨,又態度安適,波瀾不驚;小橋流水者,蓋因武大珞珈山下櫻花路渲染青春歲月,又文人本性,落拓不羈,活泛爛漫,故有桀驁不馴之勢。兩者疊加,自有張弛分寸,氣象脱俗,是真灑脱。似其人一貫人生態度。如果字跡果真是一個人的靈魂簡圖,如上可為王必勝之照相一幀。

事實上,我以為年輕人無法真正灑脱。年輕人的灑脱往往基於無知無畏、無拘無束或在人生的曠野中漫無目的——那不是灑脱,那是成長過程必經的漫長的任性。人生總會有一個階段由自任性:對時間與情感的奢侈,苛責別人,對世界不能協調與寬容,偏執於自我立場。事實上,只有超脱才能灑脱。所謂超脱,必是超越了利益與慾望、處境與站位的拘囿之上的心靈尋求。它與衝動無關,它的特徵是對世界的理解,並帶有某種無奈、聽任和宿命。我以為一個人活到了五六十歲,隨着歲月的磨礪和生活的洗禮,對人性有着較為深刻的體察乃至對生活有了痛感並且痛定思痛之後,認了命,也隨波逐流之後,才具備了超脱的能力。因此,我們看到那些花白頭髮加皺紋者,當放則放,當收則收,當止則止,或許內心比年輕人鬆弛得多、年輕態得多——此感頗得諸於王必勝其文其字。

近日,線裝書局出版其人其作《浮生札記》一書,甚喜之:柔軟細膩的紙頁,豎排小楷字。故事滿紙,墨跡若干。如果時間是流水,它即充滿了一個文化智者在人生流水中的覺悟、感喟與歎惋。比如他説,“這五十年頭真的就來了。不經意間,沒準備的,不管不顧,悄然而至”。他明晰“四時更替,萬物有序,日子是日月的使者,人生在這不知不覺中過活,生命在重複中流逝”。他自省“或者不太關注得失寵辱,或者不太計較上下進退,或許不太在意周遭塵囂、蠅營狗苟,不願同流合污。雖不是唯我獨醒卻心偏自安,雖不自高矜持卻得一種自在”,他感歎“生年已滿半百,無有千歲憂,可以一反古人的感歎,平靜的心情有平常心境”。

書中亦充滿了作者對當代中國的文化文學、社會人生、生命故鄉、同仁同道等世象百態的'睿智而巧妙的描述和見識。比如他論及法國哲學家丹納的《藝術哲學》中“文學的種族、環境與時代是三要素”的論斷,因談到“南方與北方”。他説,“天闊地遠,大漠孤煙,發為心聲,融會為文學,是高亢昂揚、感天泣地的詩篇;杏雨江南,風行荷上,造就婉轉曲致、神祕詭譎的魅力”。因作者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之職上任職多年,視野廣闊,站位高遠,故對當今文化有着諸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但同時,亦有着經多見廣的眼光和見識,因此,文章口吻,嬉笑怒罵,且歌且吟,自由自在,毫不拘泥。

《浮生札記》中,可謂人來人往,勝友如雲,像極了當代文化場域的一個黑白紀錄片。比如文中説,“1988年,蘇州開會。來人中有王蒙、李國文、從維熙、張潔、諶容。評論家有高爾泰、雷達、陳思和、王曉明。會議上大家相當的放鬆,話題廣泛。那一時期,説文學,敞開着談……又吃蘇州風味餐,去了陸文夫小巷深處的家……”他人生過半,有盛極而淡的意思,書頁空白處更見人生透悟。豈止於此——“生命與故鄉”之憶,“珞珈”之歡,“讀寫他們”之誠,“五十斷想”之徹悟,“稱謂”之傷懷,“牌局”之戲謔……筆下所及,皆人生某一階段、某一細節的某一隨感、某一心得。雖並非驚天動地,聲震喝遠,只深邃悠遠,落花流水,無可奈何又似曾相識,我生待時又萬事蹉跎,是豪放與婉約的集成。我以為,他描述了生命的真相。

當下雖不乏文人隨筆,但有識者一眼可見其深淺厚薄,是懷赤子之心還是造作矯情。我以為《浮生札記》一書掏心肺,真性情。是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