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校園1.5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

上午時光讀完了沈復的《浮生六記》心中頗有感悟,想寫點東西以抒發心中所感。

《浮生六記》‘浮生’引用於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序》,原句是“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人生幾何。”

書中共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章,其中《閨房記樂》《坎坷記愁》兩記使我印象深刻,頗有感悟。

“閨房記樂”寫到了三白與芸孃的生活趣事。

芸娘生來聰慧幼時頌的《琵琶行》,他為三白藏粥引得大家取笑,這裏也看出了芸娘對郎君的關心喜愛之意。賞月作詩給予歡樂,芸娘喜歡李白,白居易,三白調侃她自己名字中也有個“白”字,註定她和白有緣,芸娘也是一個有才情有知識的女子。三白刻“願生生世世為夫妻”印章,自己拿朱文陽字,給芸娘拿白文陰字,用於書信往來,足以看出三白對妻子的愛意綿綿。送珠花首飾而珍書畫,芸娘是一個重才知而輕物質的女子,足以體現了芸娘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嚮往。女扮男裝遊玩於市,可以看出夫妻間歡樂和諧的一面。

為三白物色妾説服憨園,導致自己舊疾復發。芸娘真乃通透豁達一女子,沒有平常女子的自私嫉妒之心,三白芸孃的愛情使人嚮往。

“坎坷記愁”寫到了三白與芸孃的困難經歷。

芸娘在家中因事不得公婆喜愛,最後與三白搬出來居住,親人誤解她並沒有去做太多的解釋,她的孝敬知書達理表現的淋漓盡致。後來憨園的薄情,使她舊疾復發。她與三白有兩個孩子,女兒送去做了童養媳,自己與丈夫跋涉外出疾病加重而去世。三白在頭七做一系列事情希望在看到芸娘,作者真是有太多捨不得了。而後三白聞訊兒子不幸夭亡,悲痛不已。

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記,真乃是悲歡離合,前面使人歡樂不已,後面使人悲傷憂愁。

然而後面讀完“浪遊記快”這一章我覺得三白在一定程度來講還是有辜負芸孃的,這章中曾描寫到他與一個叫喜兒的娼妓的風流盡事,險些害的喜兒自盡,那時曾一百兩揮霍殆盡,為後面的家道中落埋下了果,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得意時盡情享受,衰落時無盡悲惋。

有人説:“女人的三個最高境界是真實,通透,慈悲。”芸娘就是達到這種境界的女人。自古以來,能同時達到這三種境界的女人少之又少,而這就更顯得芸娘可羨可歎了!無怪乎林語堂都會感歎:“沈三白的妻子芸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娶到這樣的女子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作為要成家的男人來説,我想大家都是比較喜歡芸娘這種賢良淑德,才氣橫溢的女子的吧。以前心目中敬愛的女子是林徽因,今日看完《浮生六記》芸娘也同樣是一位讓人敬愛的女子。

芸娘,原名陳雲,字淑珍。

書中對芸孃的描寫“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2

沈復書閒情,堪稱一絕也。餘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方知餘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記》書及養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於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芸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餘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於口舌心目。餘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餘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餘心者,乃其蘭逝後,再不植蘭。為愛蘭也。餘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餘皆購新蘭。雖亦嘗醉於其花之香,陶於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餘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於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餘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於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於樹,然餘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芸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餘讀之感喟,不獨餘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餘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芸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於花上;更可僱攤販為其遊賞烹茗置飯,若置宅於春野。芸亦擅不費之樂,於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芸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餘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餘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為侶,乃其閒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閒情又非獨閒情,乃融俗世與雅意於一,以心養身,以閒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3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着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着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脱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説:“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説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湧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4

我是昨天讀完這本書的,其實我的開始也是在昨天,一個上午我經歷了自己心靈上的起起伏伏,雖然沒有沈三白那樣的談笑筆墨一輩子,可是我所遇到的也是一筆文字債,現在想起來恍若隔日。

今天註定是“坎坷記愁”的,我不喜歡《浮生六記》中的盪開一筆,但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所遇到的不盡如人意,生活總是這樣的,所謂的變幻莫測,只有我們到了這般境地,才能心有慼慼吧。

我只好來一個書中的“浪遊記快”了,我讓自己一個上午讀完了《浮生六記》,讀書也是在讀風景,特別是於這樣的心境中,我見到了沈三白把夫妻之樂放在第一章的匠心獨運,這讓一個苦澀而傷感的生命,在執着中有了無限的力量。

就像我們所説的夫妻關係可以決定家庭關係,而家庭關係可以決定生活品質,如此一來沈三白可以忍受後邊的風風雨雨,也就有了生活根基,我看到第二章的時候,像是遇到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我走進這章開始的那些童趣,已經是中學時代了。

現在是在走了更遠以後的一個驀然回首,我想到了童年,也想到了我的中學時代,想到了那個可愛的沈三白,想到了我們的明察秋毫和龐然大物,我對一個熟悉的景物停留了很久,直到後邊的花花草草和詩酒茶話。

誰到了第三章都會流淚的,何況我的淚腺本就發達,而今天的機遇又讓我浮想聯翩,生活在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沈復是遇到了自己的陳芸,便被夾在了家庭瑣事之中,我卻是因為碰到了文字,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

在書中尋找作者,生活中尋找自己!

不想細數裏邊的糾纏和磕絆,説點讓每一個人情不自禁的情節吧,也就是陳芸的死,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我是讀不下去的,一切都歷歷在目,一個生死纏綿不離不棄的緩緩道來,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極深的情感深淵。

還是讓自己快一點回到第四章吧,雖然這樣的補筆,已經無路挽回內心的傷感,但是孔老夫子的古訓,總是要有一個峯迴路轉的療救的,於是作者也就給了大家一個浪遊在外的迴旋,可惜依然是鬱鬱寡歡的。

昨天就好像為我的讀後感預留的,沒辦法不感慨良多啊

我那個遭際啊,一下子就走進作者的世界,兩個月的的堅持,昨天差點擱了淺,想一想都有點恍然如夢。

我不想談這裏邊的識見,關於風景和擺設,我實在是一個很無情趣的人,而三白又好像在故意挑戰我們的審美經驗,不,應該是他獨出機杼的那些關於美的真知灼見,就像他的文字,在這裏是流光溢彩的。

所謂的有始有終,在一個重視養生的國度,在一個想到外面看一看的時代,這是一種預言和一個呼喚,放在這裏剛好把人的靈魂給救了出來,雖不美矣然而無憾何樂不為。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合上書的時候,馬上遭遇了更多意外,保留文字的那個羣消失了,我便開始找,作為一個敝帚自珍的人,我所遇到的內心深處的掙扎和考驗,現在想來也就是一個浮生若夢啊。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5

讀完《浮生六記》感觸頗多,大體有以下幾點

1、感慨中國古時知識分子的精緻和矯情。

無論沈復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個人生活過得多好,多壞,對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較矯情,比如温酒對詩,還有在室內養花草,非常小資,落魄時亦如是。

2、沈復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聲盡心盡力照顧丈夫,滿足他的各種習慣和愛好,像母親一樣縱容自己的丈夫,展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淑德,但是現代社會這種品質也不一定會使自己的婚姻生活過的更好。

3、總體來看,我認為沈復就是個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沒有過什麼好日子,而且在妻子與父母發生誤會的時候他並無作為,而且最終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劇。而且因為自己日子過不下去,就讓女兒早嫁,兒子給人學徒,實在懦弱無能,對於生活的現狀沒想辦法奮鬥改變,實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時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過的日子,沒有大的波瀾,見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無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靜的心電圖映射到空間的牆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説是有了轉變,那一定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一個那麼對的人,一個專屬於你的那個人,獨一無二到無可替代。

之於沈復,是他的芸娘。

念起,緣生,念起,緣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間陡起,再無力歸於平靜。

她象是一個仙女,轉旋裊裊起舞間,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從前一樣。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澆灌,潤潤的處處透着水靈。有些拮据的日間,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與可愛。説的每一句,總能從她的眼睛裏投射出會意的笑,煩憂蹙眉時,總是能從她瘦削的肩膀處,尋得力量。

這一切無關其他,皆是因為每寸光陰,皆用心誠意撫過,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説絲絲關心,早在縷縷青絲漫,尖尖梳齒間,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銘心於心,無關四記或六記。

時間能隔絕的,絕不是思念。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6

沈復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眾,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兩人之情興者鮮矣。架舟往來於滄浪亭下,聯句以遣悶懷,竟至涕泗相擁於懷。且夫婦肆意灑脱,就月光而開樽對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粧,於君共品水仙廟之人間況味,亦可託言歸寧,與君侍月乘涼,以續滄浪韻事。蘇城南園,菜花黃時,苦於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芸於急中生智,僱街頭餛飩之擔,擔爐火茶酒,攜砂罐而去,眾鹹歎服,無不羨之奇想,眾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極具慧心,以簾帶欄,蕭爽鏤因此別生趣致;撮茶葉少於,以紗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韻尤絕。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歡喜。

初讀時,不喜沈復,餘以為復乃懦弱無能之輩,女子一生,所求極少,不過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驚,免苦,免四下流離,免無枝可依。芸雖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懷才識。可三白竟至愛妻四下顛沛。再讀時,感其爽直不羈,風流藴藉,極具赤子之心。擬蚊成鶴,使其衝煙飛鳴;出遊非專為登高,欲覓偕隱之地耳;興發之時,則挽袖捲髮,攀緣而上,不懼山顛路險;值菊園中,攜妻同賞,花好月圓;呼朋引類,載酒泛舟,或歌或嘯,大暢胸懷,。遇人間幽雅美景時,定不負良辰,不負清光。如此天真爛漫者,豈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貴。況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際,仍以語寬慰公子,曰:”蒙君錯愛,百般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真誠煙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有妾姑,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妾死,君亦早歸,如無力提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淚兩行,涔涔流溢,一靈飄渺。唯有“來世”二字,斷續沈耳。餘讀及此處,心神恍惚,念天地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才情兼備之女子。餘年少時,聽聞文君夜奔,當壚賣酒,頗愛其勇氣;讀到易安“賭書潑茶,賽詩傳情”之時,拍手稱好,世間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無憾;蘇子詩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寫盡無窮悲思。歸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令人感懷難忘“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更是寄託真切期望。人間之情,無過於此類。

讀此書之際,正值初秋之際,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發悲涼,愁思無處排遣,遂神清恍惚,飲青梅酒少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字眼觸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隱隱作痛。念餘年少,豈知情為何物?只知曉世間一切之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況茫茫滄海,諸多可遇不可求,諸多風流。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7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餘年,可以説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説明人們對於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温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脱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芸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説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鍾,雖醜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芸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芸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麼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芸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後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遊,過完了自己的餘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於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後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徵。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願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鬆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麼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瞭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後沈復也看透了一生,並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8

它也被稱作晚清小紅樓夢,書寫了一段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書中主要講芸娘是如何的好,倆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讓所有讀者都愛上了芸娘,林語堂甚至乾脆稱芸娘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人人都説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復的付出,那簡直就是個寵妻狂魔啊(此處略去一萬字,就不劇透了。)尤其在封建社會那是十分難得的。

我們要清楚“這世間,所有良好的關係都是相互成全的”。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夫妻二人之所以關係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為二人都在認真努力的去經營。另外在經歷過種種不幸後,沈復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一點是比較有觸動的。

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人生即使面對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藥。生活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能真正傷害我們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殺死我們的,最終都會使我們更強大。記得在《大秦帝國》中,秦昭襄王也説過這樣一句話:“王者的心都是傷痕累累的”。

鼎為煉銀,爐為鍊金,苦難則為熬煉人心。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裏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這裏講的水之力,看起來極柔,然而卻能攻破天下最為堅固的難關。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觸碰到這平和之力,也會立時就被銷化了。另外最後一章雖然不是沈復所作,但是乾貨卻是實打實的,對於養生、養心極有幫助。

今日不養生,明日養醫生。這就是養生的意義所在。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保命。這樣的事相信大家都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就需要及早學習,並身體力行去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

對於道家“性命雙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較認可的。對養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讀一讀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書被人稱之為小《紅樓夢》,那麼必然是值得一讀。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9

看完《浮》,着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説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遊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

但要説真性情,其夫人陳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活全家,並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並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着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為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緻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為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為自家公公尋姬妾,並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邊與芸恩愛不已,視為知己,又能一邊毫不介懷地享受尋妓之樂,還説是因為與夫人有些相像?芸為其謀妻室,也因此被欺騙,而傷心氣憤得舊病復發,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覺悟和堅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鄉,差點無錢下葬的下場?若真能將這愛入骨髓建立在忠貞,只此一人的基礎上,何會中年喪妻喪子?

乍看沈一生經歷眾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係;妻子病重無錢醫治,還得自己拖着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後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為他負重前行。我並不認為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0

東坡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何謂浮生,猜想着不過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時而起時而落的時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從容的心態度過一生,這不禁想讓人品味沈復這一生。

對於《浮生六記》,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語文裏的《童稚》了吧,曾幾何時的背誦全文,依然歷歷在目。“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當時卻只覺得這人無趣的很,看太陽、抓蚊子這樣的小事,也能專門寫一篇文章紀念?似乎只能説他從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樂趣,把這無趣的生活過的有一絲色彩吧。

當讀完原著發現,原來童年生活不過是歲月中的一角而已,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愛情故事吧。他的愛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悽美,卻是那麼的平淡。“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從最初的一見鍾情到婚後的“能察眼意,懂眉語,—舉—動,示之以色”相敬如賓,相知相守,直到最後“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萬分悲痛的陰陽兩隔。彷彿在讀書之前,剛剛看了一出虐人的瓊瑤劇。當沉沁在這愛情故事中的時候,好像穿越時空,來到他的身邊。

送親歸來的他看到遠方佇立的倩影,臉上是隱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腳步來到她的面前,兩人低聲細語,滿是笑容。

山川之上,兩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嬌小婀娜,都着男裝,確是掩飾不住深情。面對着大好河山,二人談論詩詞歌賦,卻時常提起家中瑣事,從“琴書畫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箇中樂趣,不足為外人道。感覺兩道身影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夕陽西下,遠處立着一處庭院,門前伏着一條老黃狗,庭院旁的柳樹下,夫婦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門前的湖畔斜陽。無比和諧又温馨的畫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讀後感·他孤獨的坐在牀上,仍然記得妻子離世前對他説的字:“來世”,他似乎想起了什麼,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筆,卻望着窗外,腦海中浮現的,是如白駒過隙般的一生。

讀完全書後,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閲盡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間卻沒有什麼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耳邊似乎聽到了他在對我説話: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峯迴路轉,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裏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餘地。

所以,《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於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1

我習慣把愛看的書不厭其煩地從家裏運到學校,再從學校揹回家。

其實家裏也有可以閲讀的書,學校也有。

可就是喜歡這樣背來背去。好似蝸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時候,手邊恰好沒有這一本書。

從昨晚臨睡開始閲讀沈復的《浮生六記》。

今天值班時偷暇將《閨中記樂》讀完。

只覺得這夫妻的歡娛如此真實地有趣。

吃豆腐滷這樣的小事寫起來亦是生動非凡。

他們印刻章,“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夫為朱文,妻為白文。

沈復外出,兩人通信,在信箋結尾必定要蓋上這一個“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卻是如此別緻,讓人感懷。

然而在字裏行間卻充溢了沈復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後,他回憶起以往甜蜜瑣碎時竟找出了許多可以印證“不得白頭”結局的徵兆。

他們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雖然後期顛沛流離,然而伉儷情深,清貧而善於作樂,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經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寫悼妻詩的不在少數。

譬如元縝。他的《遣悲懷》。

可他與“鶯鶯”的故事卻使我對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懷疑。

譬如陸游。他的《釵頭鳳》。

雖然他到老來還數次到沈園題詞懷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對母親的強權時遠沒有沈復對愛情的堅貞。

陳芸不得公爹喜愛竟被逐出家門,沈復居然追隨她離開了家庭的庇廕,以至一世顛沛流離,而他卻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決心,試問,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語堂説,陳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那麼,我也不禁要説,沈復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奇男子。

這兩個最可愛的人的結合,怪不得連老天也要嫉妒,讓他們後半輩子嚐遍坎坷,而使陳芸早夭。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愛情似乎越來越速食麪了。而愛情好似也只有那麼幾個月的保鮮或者一年兩年的保質期。

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緻封面。淡雅樸素的小插圖。註解不多,讀來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卻令我深深感動。

這使我的心增添了無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輕盈起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2

讀了《浮生六記》後,感慨萬千,“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多麼犀利的詩句,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可以説是別出心裁,獨樹一幟了。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裏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其中,我最喜歡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陳芸,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格外的“可愛”,林語堂先生説過:“陳芸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脱,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確實如此,她聰慧、細膩,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美德於一身。

書中主要描寫敍述他們夫妻的生活,閒情雅緻,這大概也是中國大多數文人的現狀吧!雖然他們生活很簡單、很清貧,對財富沒什麼要求,但是他們生活得很快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囂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浮生六記》中,文字乾淨雅緻,描寫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記錄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樸實,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受頗深。在現代喧囂複雜的社會下,保持一顆寧靜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下時代熙熙攘攘,不見當年的風花與雪月,人羣的喧囂與熱鬧,但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打撈起來只是一片虛幻的影子。

時光匆匆,浮生幾何。現如今,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累的時候,何不留半日悠閒,停下腳步,去感受和發現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3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餘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説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餬口細節、交朋結友、遊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餬口細枝末節的書,為什麼能從清代傳佈至今,兩百餘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芸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説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芸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餬口,並供年幼的弟弟唸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芸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芸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花養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遊山玩水。芸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芸説沈復的插花兼備風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裏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於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着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於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芸便僱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遊,温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脱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級。難怪沈復説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芸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温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彷彿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牀,還取笑她。芸卻説不想公婆説新娘懶惰。芸由於能唸書寫字,公公便讓芸擔任寫家裏的手札。後來由於婆婆關係,芸讓公公誤會。芸甘願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裏失了歡心。

芸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繫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於風雅感性之後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裏裏外外無不是芸的光華。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14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説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芸。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於,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於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説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並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範,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麼,沈復筆下的陳芸是否僅僅只是陳芸而已?其實不然。陳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於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鬥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芸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痴,換上男裝與丈夫出遊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於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芸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於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遊遍天下名山——願意留待鬢斑之時去遊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痴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芸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説,但定是與陳芸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芸難免鶴立雞羣,並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