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必修科目地理複習提綱

校園8.35K
  必修科目地理複習提綱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必修科目地理複習提綱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53.農業區位的含義:①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②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繫。

54.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場、政策、交通、勞動力、機械、科技(社會經濟因素)。

55.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56.千煙洲農業的區位:降水多、丘陵、紅壤(自然特徵);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

57.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58.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變遷的主要原因:市場需求、改革開放的政策;環地中海地區農業變遷的主要原因:市場、交通運輸、科技。

59.農業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

60.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動植物的地域分佈。

61.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混合農業、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季風水田農業、乳畜業。

6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特點:

主要分佈區: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

主要農產品:小麥、羊毛

生產結構:耕作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圍欄放牧、區劃輪牧、改良草場等

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程度:較高,世界主要的小麥、畜產品產地

6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形成原因:

自然條件:氣候暖濕、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早期移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市場條件、科技條件等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64.季風水田農業:

主要作物:水稻

主要分佈地區:亞洲季風氣候區,其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

主要分佈區區位優勢:氣候雨熱同期、地形以平原為主(自然條件);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社會經濟條件)

主要特點及原因:

經營方式以小農經營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自然條件優越、勞動力投入大

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糧食總量需求大、小農意識強

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會經濟水平較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風氣候特點:水旱災害頻繁

65.商品穀物農業:

主要作物:小麥、玉米

主要分佈地區: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

區位條件: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温帶大陸性氣候(自然條件);農業科技水平高、機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麪食和肉類、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社會經濟條件)。

66.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產品供應國內外市場、家庭農場生產、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67.大牧場放牧業:

分佈地區:美國、阿根廷(牧牛),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牧羊);

乾旱、半乾旱區。

主要農產品:牛、羊

主要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68.潘帕斯草原的放牧業:

區位條件:氣候温和、草類茂盛(自然條件)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經濟條件)距海港近(交通運輸條件)

為發展所做工作: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打機井保證人畜和牧草用水、飼養良種牛、加強對良種牛的培養以及對牛羣病害的研究

69.乳畜業:

主要分佈地區: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和許多大城市的市郊

生產對象:奶牛

主要農產品:牛奶及其製品

70.西歐乳畜業:

特點: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佈在大城市周邊

區位條件:氣候温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飼料因素)城市化程度高,人們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市場因素)接近市場,交通便利(交通因素)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71.工業生產一般過程:

投入: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料及零部件等

產出:產品與“三廢”

72.工業佈局一般經濟利益原則:選擇在生產成本最低,利潤最高的地方

73.按經濟因素分:

原料導向型: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製糖工業等

市場導向型: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成本較高;傢俱製造業等

動力導向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電解鋁工業等

勞動力導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服裝工業等

技術導向型:技術要求高;飛機制造業等

74.工業區位的選擇:隨着社會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區位以及工業區位所起的.作用在不斷變化。

75.污染大氣的企業應當佈局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污染水源的企業應當佈局在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及河流上游;有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企業應當佈局在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第二節 工業地域的形成

76.工業聯繫:①生產工序上的聯繫②空間利用上的聯繫

工業集聚: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工業地域: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與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不同的工業部門,因其對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業生產特點,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工業地域

77.工業城市:鞍山——鋼鐵城;大慶——石油城;十堰——汽車城

第三節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78.傳統工業區:

代表性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中國遼中南地區等

形成條件:豐富的煤或鐵等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

特點:規模大

代表性工業: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

存在的問題: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

79.魯爾區綜合整治的主要措施:①調整工業結構②調整工業佈局③發展第三產業④優化環境(P67)

80.新工業區:

代表性地區: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硅谷”

特點:以靈活多變的中小型企業為主

代表性工業:微電子工業等

81.意大利新工業區的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以輕工業為主③生產高度專業化④企業分佈在小城鎮甚至農村⑤大量同類企業集聚

82.美國“硅谷”生產特點:①從業人員知識和技能水平高②產品更新換代週期短③研發費用高④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83.“硅谷”迅速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高素質人才⑤市場穩定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

第一節 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84.五種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85.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

86.交通運輸網:

形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點交織,形成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

構成要素:交通點和交通線

兩種基本形式: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兩種及其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

三個層次:省級、大區級、國家級綜合運輸網

87.交通運輸佈局影響因素:經濟、技術、社會、自然等因素

88.南昆鐵路建設的影響因素:(P80)

第二節 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

89.交通運輸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的影響:

①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幹線擴展,如:湖南株洲市、日本筑波

②一個地區的聚落空間形態隨該地區主要的交通線變化而變化a.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如:浙江嘉興;b.交通線的衰落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如:揚州、濟寧。

90.交通運輸佈局變化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①影響商業網點分佈的密度,山區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商業網點密度大;

②影響商業網點分佈的位置,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91.商業網點分佈原則:市場最優原則(新街口、山西路),交通原則(裝飾城)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

92.人地關係的歷史回顧:

採集漁獵時期:人類崇拜自然,人地關係基本協調或保持原始平衡關係

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人地關係開始不協調

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自然,人地關係全面不協調,環境問題突出

新技術革命時期:人類謀求人地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93.人類與環境關係: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佔據一定環境空間,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的新陳代謝和人類的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的廢棄物要排放到環境中去。

94.環境問題產生機制:

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

95.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96.環境問題危害:

全球性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被破壞、土地荒漠化等已經危及人類生存;

局域性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事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97.環境問題表現:

地區差異:城市,環境污染;鄉村,生態破壞;

國家差異:發達國家,主要體現在過分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

↓ 污染轉移

發展中國家,主要體現為人口快速增長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

98.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99.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100.可持續發展原則:

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羣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的公平;

持續性原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

共同性原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0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原因:①沉重的人口負擔②自然資源相對短缺③自然環境面臨極大的危機

102.發展總體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①發展集約型經濟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③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103.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工業生產:清潔生產——環境效益、經濟效益

農業生產:生態農業——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調整原有的生產結構;發展種植業與林、牧、副、漁相結合;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係。

公眾參與:積極參加有關環境保護的行動或項目、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