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通用15篇

校園3.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通用15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一位65歲的老人,在人生的某一天收到20多年前好友奎尼得癌症的來信。震驚、悲痛、無法言喻的心情一直籠罩着他。在送回信的過程中,哈羅德遇到加油站女孩,從簡單的對話從中他受到啟發,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徒步到貝里克去看望自己的老友。這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加入,有的.人離開,最終只剩下他自己完成了內心的旅途。

哈羅德在旅途的過程中回憶起過往的所有事情:小時候母親的離開,與妻子相遇的過程,與好友奎尼工作的時光,與兒子相處中的摩擦,還有兒子去世後夫妻二人不願面對事實,並且因此產生隔閡......一開始,哈羅德是逃避這些令人悲傷到無法直視的現實的,而在旅途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之後,他慢慢打開心扉,坦然接受殘酷的現實。

哈羅德原本是個性格內向、孤僻的老人。旅途的開始,他不想與任何人有過多的聯繫,不願多説話,到後來卻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毫不膽怯。讀後感.我想,這就是旅途最大的意義吧。朝着目標行走,無意識中改變了你的想法和行為,改變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在旅途中,你的目的地沒有改變,但是前往終點的過程卻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你,烙在你心靈深處,增加了生命的厚重。

在旅途過程中,哈羅德也幾次想過要放棄: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徒步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可是,他還是堅持下來了。讓他堅持下來的不僅僅是身邊人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他內心的信念!信念有多強,毅力就有多強。你有沒有信仰沒有關係,只要心存信念,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完成一個人的朝聖。

我想,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而人的本能可能下意識地逃避,覺得逃避就可以躲開這些困難。可是困難就在你的眼前,你只能選擇主動地接受挑戰並且戰勝它。而在擊倒困難的過程中,那份不屈,那份堅毅,就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書中所説的一句話:悲傷的最好狀態不是凝固,是融化。面對悲傷和困難,用強大的意志去克服它、融化它。紛紛萬事,直道而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座阻擋你前進的冰山,融化成一條清澈的河流,帶你漂流到彼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因磨難而緊閉的心扉,盛裝日益乾枯的靈魂,無助間,期盼甘潤之露,等待叩響之聲。渾噩於冥冥,終消殞,而殆盡,是未知寂寞的歸宿;及其緘默於黯淡,卻漸漸體察心路孤獨,尋得明澈之鑰,一方天地已被自己叩開。陷於人生泥沼,歲月蹉跎,掙扎消弭,一個由六旬軀殼包裹的靈魂。無神雙目收到貝里克友人的來信,承載塵封記憶,奎妮開啟了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追隨朦朧本心指引,恍然間已徒步踏上回憶之行,心路之旅,空留妻子莫琳不知所措。細薄的`帆布鞋,重複將一腳簡單移至另一腳前,千篇一律卻愈發沉重,六百二十七裏,心潮卻是洶湧澎湃。心靈的留聲機,重述童年,喚起母親離別時的惘然若失;記憶的幻燈片,記錄兒子的自殺,湧上泣不成聲,觸及妻子的絕望,懊悔無及。曾責怪自己,但一味等待救贖,實永駐麻木。終於寄望奎妮,卻又在朝聖路上,瞭然孤獨,重獲新生。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龍應台熱愛與風景間的單獨私會,深諳素淡間才可微笑審視,孤獨中才能藴藉雋永。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所泛起陣陣漣漪,僅在寂寥靜謐中,無所流連時分,才能讓心靈震撼激盪,至此叩開心扉。始覺,心路必定屬於孤獨,孤獨沉澱自我救贖。“鬱孤台上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勞碌無為的煎熬,歧路悔恨的折磨,於無常人生俯拾皆是。前者消磨毅力,後者吞噬希望,心靈若是不堪重負,便任由黑暗蔓延,行屍走肉亦或墮落深淵,埋怨生憎恨,而瘋狂報復無所不至,帶來生命厄運般終焉。實在無人料及病牀上奎妮已相貌非人,奄奄一息。讀來下一塞,滿是沉痛,不安。深感結局於哈羅德,於這位悔恨萬分而虔誠的朝聖者,實在不公。然而哈羅德會感動於熹微晨光已然將奎妮呈現面前,感動於緊握奎妮病態般瘦弱的小手,而曲折與悔恨曾被麻木囚禁,經八十七天的肆虐,竟釋然。再度抬頭,與莫琳相執手,笑容瀰漫。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僅有獨自跋涉,才能在緘默中排卻喧囂,重新發掘生命中點滴情愫。有的路,只能一個人走。於此路彼端,步入時光盡頭、人生末尾,拂去歲月蒙塵,歷經心路孤獨,則又是一番感動。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説什麼?主人公哈羅德於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説奎尼得了癌症,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院內,這裏屬於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着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會活着。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裏。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後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麼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説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後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願面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現都深愛着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説走在路上,不如説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願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一輩子都碌碌無為,甚至活的很失敗的人哈羅德,退休後的日子依舊平淡無味,這樣的日子原本可以一直到他老死去,直到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老友的告別信改變了這一切,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折,他開始踏上了一個人的旅途。從英國最南端的金斯布里奇村走到最北端的貝里克郡,去看望這位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友奎妮。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用他顫顫巍巍的雙腳,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離。這段距離,度量了一段遺失了20年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個普通女人,彌留之際,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動容不已。慢慢地,這一個又一個相遇彼此相綴,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於陡步傷痛、放棄堅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訴我的,正是距離。那些此時此刻看時親密無間的'距離,極有可能被生命的變故、被偶爾的爭吵,甚至就被平靜的時間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顆明亮的星星,儘管在我們彼此相望的時刻我們光芒匯聚脈脈含情,但那光芒匯聚的焦點卻已可能是它億萬年前的一刻光華而已。

當老人走到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他面臨崩潰,走錯路,甚至走了大段的回頭路,在距離終點很近的地方,他想到要放棄,當他給愛人打了電話時,他哭了,他説他想回家。愛人鼓勵他走完這一段路。掛上電話,愛人的心一直懸着,她一刻也睡不着覺,她擔心他能否堅持。可是她更擔心,如果這時候接老人回來,以後老人會後悔的。後悔再堅持一會兒,就達成了心願。

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説走在路上,不如説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願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卻讓我愛上了這本書,依舊記得當我拿到這本“錯”書時的神情,原本要買的是另外一本,只因自己的大意讓我和《一個人的朝聖》有了奇妙的緣分,從此這本書陪我走了一段奇妙之旅。

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説什麼?主人公哈羅德於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説奎尼得了癌症,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院內,那裏屬於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着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會活着。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裏。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之後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麼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説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之後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願應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現都深愛着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齊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説走在路上,不如説走到心中,應對一些我們不敢應對或不願應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應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隨着閲讀的深入,越發覺得精彩,發人深省;很久沒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分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繫,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湧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為奎妮做點什麼,為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為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院,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為牀以天為被的愜意,並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係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着傷痛出發,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説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説他經歷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與軟弱。他接納了自己,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敞開心扉,敞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懂得捨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是在一家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銷售代表,退休後的生活乏味沉悶。

一天,他接到了遠方自稱得了癌症的朋友的來信。這一消息如驚雷入耳,隨後,他告訴朋友:等我,我走過來……。他堅信,只要他在走,他的朋友就會活下去。自此,他踏上了橫跨英格蘭的心路旅行。

不善言談的他、退休後活的了無生機的他路上遇到了美麗的風景,他惋惜以前為何從未用心領略;後與所遇陌生人交談,緊張驚喜之餘他漸漸的開朗,他們友好的鼓勵使他遠行的信念也越加堅定。儘管每次他電話給妻子時,得到都是反對(他徒步穿越英格蘭),而這無疑也是他不願回頭的原因。

孤單的路上,拋棄了束縛他腳步的房屋與妻子,哈羅德讓往事徐徐展開:與痛苦的原生態家庭、中年喪子的悲痛與自責及從此以後妻子的形同陌路……相關的一切細節瑣事歷歷在目,他任由悔恨思念襲來。期間穿插着現實人際交往的温暖:善良友好的人會收留他過夜、與他交心甚至吐露生活的心扉……。於是,貌似萍水相逢的眾多兩段人生有了温暖的交集與感動。哈羅德對自己已做的和未做到的過往漸漸感悟、釋懷……。

而與哈羅德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妻子,在丈夫離開後抓狂、失落……,在無助的思念與掙扎中她翻索照片、兒子與丈夫的衣物回憶温暖、卻又找到了自己無理抱怨的自私與證據、理解了丈夫……。她衝破了虛偽的自己:斗膽告訴鄰居丈夫出走的.事實,她駕車追趕丈夫吐露心扉後又鼓勵他獨自前行……。

哈羅德最終到達終點,完成了夙願,送走了二十幾年未見過面卻讓他無法忘懷的朋友。

再見妻子,二人終於都從生活的痛苦中脱胎換骨,一個過去會感覺索然無味的笑話讓二人久久開懷……。那是他們找回了寬恕與愛的力量。

我不想説小説有多好,但與普通人生活的契合讓人感覺哈羅德猶如平庸的自己:某天發願要做件始終想做卻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完成一次孤獨的朝聖。持久的循規蹈矩、一成不變從來就無法讓人得到滿足。也許一段獨處的時光最終能讓我們與一切做出階段性和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聖》,然後竟然想寫點什麼!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輩子小心冀冀地為人,在妻子的眼裏,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後這一切抱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頂點,然後,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寫信告別。故事就從這裏開始了,一個人的朝聖就從這裏開始了。

如果沒有奎妮的那封告別信,也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症,震驚悲痛之餘的哈里德終於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看望奎妮,他要讓奎妮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此之後,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終於完成了這偉大的一個人的朝聖,他終於做到了成為一名優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終於他再次讓妻子相信自己是一名最出色的丈夫,他們的愛情迴歸了。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麼些年的原因並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是啊,我們有時候對於身邊的人習以為常,沒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甚至會挑剔對方的諸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如果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才會發現原來你們彼此是多麼的不捨,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聖,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穫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着,對信念的執着,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相信自己相信愛!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這本小説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裏行間的安靜和細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

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心的温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的行為後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很多人蔘與了進來,然而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蹟,是善舉,甚至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瞭然於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為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哈羅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為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隨着哈羅德的突然離去,莫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着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説最後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這並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聖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症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現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宗教、無關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為“網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同時激發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最終看着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錯誤而被解僱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現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於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後的`哈羅德遠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鬆,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麼多的閒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經濟基礎與豁達。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着當下。與心靈對話,找準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一日的重複。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光,生機勃勃的愛與温暖找出來。帶着愛與温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一個人的朝聖給我印象深刻,沒想到還有第二部。蠻好。

作者用奎妮的視角來寫這本書,開始我以為不好看,中間也想過棄文。但是聯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堅持看完了。而看完後回頭去思考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的美好所在。

奎妮愛的真的卑微呀。哈羅德不是多麼厲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廠一個普通員工。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他説出她的愛。然而他的兒子戴維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祕密。

戴維的死,其實是必然的悲劇。奎妮做出了努力,去幫助過他。然而戴維依舊因為抑鬱,最後自殺在家裏的花園裏。

奎妮為了幫哈羅德保住工作辭職。最後在海邊懸崖峭壁上定居,並且精心創作了一個美麗的花園。花園裏種着花朵,還有象徵哈羅德和戴維等人的木頭人。有石頭貝殼做的院牆,有海藻貝殼做的裝飾等等。

奎妮得了癌症,用最後生命有限的時間給哈羅德寫信,對於一個連進食都困難的人來説這種近乎自虐的寫信就像一種生命的燃燒。她娓娓道來那些哈羅德不知道的關於戴維的事情,她祈求着實際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諒。

這種卑微的愛,讓人動容。

在垂垂老矣之時,在每一天幾乎都有身邊的病人離開之時,她勇敢的'堅定的活着等待着。這大概也是一種朝聖吧。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本書,我沒有掉眼淚。不是因為這本書不感人,也許是因為這本書裏的人物太堅強。堅強到讓人心疼卻不悲傷。

奎妮的愛是卑微的,但是也是偉大的。其偉大在於,她僅僅是愛着,沒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報。而戴維,那個聰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對立的極端,反差的殘酷。

奎妮的離開是必然的。因為她註定是不屬於這樣一個平凡的哈羅德。可以説哈羅德配不上這樣的奎妮。她是一個悲慘的女人,經歷了感情的失敗,然而她勇敢的去愛,哪怕這份愛只屬於她自己。

對於奎妮的愛,開始我是不屑一顧的。默默單戀一個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羅德,好像挺沒出息的。看完整本書後,我才覺得奎妮的愛讓人敬佩。因為卑微到塵埃裏的愛,被她小心翼翼的藏着,這份守口如瓶就讓人心生敬佩。最後的奎妮終於活着等到了哈羅德,了不起。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彷彿才從哈羅德的世界裏走出來。退休後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麼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裏,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如同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聖之行看似來自於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説是他內心對自己這麼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現已經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裏一直過着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徵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為什麼,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後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麼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我自己的朝聖方式。

其實,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着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於追求物質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聖,我覺得並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聖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不一定是非要是哈羅德一樣煎熬般的徒步,你可以是一場輕鬆的旅行,也可以是面朝大海的靜坐,或者是在家裏幾分鐘的冥想,甚至可以是一個人逛公園,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於感性,在生活裏,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總之,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3

斷斷續續半年了,《一個人的朝聖》還沒有看完,不知道臉上擺出個什麼表情合適呢?新的一年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2018年確實很特殊,其實發生了很多事,讓我的精神有點跟不上。所以在工作穩定之後有些懈怠了,整天就是什麼都不好好幹,就想着放假偷懶,不過也給自己設下了deadline,半年休息,休息過後,生活迴歸正軌。昨天就是最後期限了,把所有的事情收個尾,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利落轉身跟2018年say拜拜。感慨完之後,繼續進行讀書感悟。

其實在讀到後半段的時候,我突然有些不明白這個書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了,有些摸不着頭腦。前期哈羅德是自己孤身一人,在與自己相處的時候,他反思了自己過去的生活,心裏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我原本以為他會一直這樣走下去,就像一種自我救贖一樣,在旅途中慢慢看清生活的本質,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定,可是,劇情卻沒有這樣發展。他的事蹟被報道出來,有了一批自以為很酷的人加入了他所謂的朝聖道路,他的妻子莫琳也在鄰居的幫助下,追上了在路上的哈羅德。到這兒我就開始迷惑了,一個人的朝聖重點難道不是在一個人嗎?,現在這些同伴的意義是什麼呢?至少我現在是沒明白,可能要繼續讀下去才能有新的感悟吧。

這也是名著迷人的地方,只有反覆品讀,琢磨,才能每次都有新發現吧。可是我最大的缺點也在這兒,不走回頭路,看過的書不會看第二遍,去過的景點基本也不會重複,連上學時的同桌都不能重複第二次 所以我做事總是淺嘗輒止。我現在的生活之所以還算順遂,應該得益於國中的博覽羣書,國中進入青春期之後,就變成了寡言少語的小啞巴了,每次寒暑假在家都是看書,各種名著,小説 ,甚至連成語大全也看了一遍,在此後的生活中,至少是語文學習上沒有吃過虧。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不願意靜下心去讀書了,願意看一些快食類的資訊,文章,性子也有些浮躁了。

當然要做出改變,過程會很艱辛,可是現在的樣子,不是我當初許願要長成的模樣,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變成一個端莊大度,淡定從容的人,就我目前的瞭解,只有讀書能辦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4

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很少再讀除專業書籍以外的書籍了,尤其是在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拿起紙質書本來閲讀的次數真是少之又少。前段時間認識了一位朋友,跟他聊天時他提到他平時很愛看書,而且看的都是紙質版的書,他説書本能使他浮躁的心靜下來,能讓他沉下心來思考,隨後他便把他最近在看的《一個人的朝聖》推薦給了我。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作家雷秋·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説,書本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打工了四十年的六十歲老人,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有開。在他退休後的某天清晨他收到了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情況下,他寫了回信,但在寄信的過程中,他卻越走越遠,最後步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地區去看望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他堅信只要他走在去看望老友的路上,老友就有康復的希望。

好友的癌症給了哈德巨大的衝擊,他本可以按照平常該做的事一樣僅僅是回一封信,但當他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時,他彷彿看到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方向標,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有些毫無道理的事,趁着人生還正好,真是應該好好冒險一把,否則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像書中所説生活離平淡無奇有多遙遠,就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間不復從前。哈德的人生幾乎完全是平淡的,和妻子不好不壞的相處,過着不好不壞的日子,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這個決定甚至看起來很可笑,我們不正也如書中的哈德一樣過着平淡無奇,不好不壞的生活嗎?高額的房價,高強度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讓成年人覺得活的越來越艱辛,也總會在生活的壓力下不斷妥協,生活的艱辛讓我們對夢想追求的腳步也不斷的在退縮。星辰大海需要門票,詩和遠方路費很貴,可詩和遠方是我們的精神支撐啊,如若詩和遠方的追求都沒有了,那人生又有何意義?願不管在哪個年齡段我們都有書中哈德那樣説走就走的勇氣,更要努力去奮鬥有説走就走的能力,讓人生不留遺憾。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遍歷山河,仍覺人間值得。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

期初並不知道“朝聖”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朝聖”是一項具有重大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老媽推薦我讀這本書的原因也是書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經歷與書本身的精彩。朝聖原本一個宗教的重要之事,現在用在一個人身上,我想表達的就是所謂的信仰與精神吧!畢竟西方人對於宗教與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信仰就如同我們東方國家的佛教那樣根深蒂固。

主人公過了幾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變,親友沒有往來。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來的`信開始了小説的序幕,奎妮身患絕症寫信告別。寫下回信寄出後,他開始了風雨征途,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箱,最後橫跨整個英格蘭,心中一直懷着只要他未曾放棄的走下去,奎妮就還可以活下去。

關於愛與信念以及萬物之類,書中用並不華麗的辭藻卻表達出描繪出一切,如此簡單樸素卻令人深深感動,人生的路只夠一個人走,從一個人到兩人一狗,到聲勢浩大的朝聖團,最後世界只剩一人的寧靜與超脱。自己的世界才是過程中想要的,正讓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過程”,雖然有時候結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許有時候,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場以偽裝自我救贖的尋覓,尋覓幾十年前沒有抱歉與自責,不時傳來哈羅德與莫琳陣陣笑聲的夜晚。

關於離別和重逢,我們能看到的朋友與自己IDE交集,過客還是熟人,也許是匆匆的告別,也許是一路走下去,我們除了親人外稱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給我們一句鼓勵,人生的路,總歸要自己走,孤單可以承受,離別時也請還好告別,不是不願面對地退縮,而是面對摯友揮手告別的勇氣。即將結束的歲月裏的一羣人,就是需要去告別,就像大學聯考這個截點。小説裏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聖,治療他的摯友,以治療他風塵僕僕的心與千瘡百孔的家。

最後的最後,在奎妮的葬禮上兩人找回了以前兒子還在世的感覺,回憶曾經美好的釋懷。信念可以堅持很多事,不應該去嘲笑看似不實際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