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書匠》讀後感

校園9.64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書匠》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書匠》讀後感

《教書匠》讀後感1

初看《不做教書匠》題目,腦海中會有一個疑問:“教師不做教書匠,那做什麼?”隨着閲讀的不斷深入,逐漸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是為了心中要樹立起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教育是充滿實踐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經驗的支持,然而還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的專業水準正體現出他是否充滿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悦的實踐中得到順利完成。可以説,愛敲教鞭的教師還缺乏專業水準,愛發脾氣的教師也缺少專業水準。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親和的、充滿愛心的,他們能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反省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能從孩子的心靈角度出發,找出教育的契機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們還具備創造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模板、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發,創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徵以及反映自己個性的方法來。某種意義上講,教師並不是知識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與孩子們仍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還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機—孩子練習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孩子違反常規習慣,原因何在,如何糾正?活動中孩子答錯問題,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麪對呢?

這個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閲讀了這本書,做了這篇讀書反思,應該説還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閲讀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實做事,告別浮躁。上學期,我對教材鑽研不夠,課前大多借助於教案,這學期開始,我會哎課前仔細閲讀、鑽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發現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還要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也好,挫折也罷,坦然面對,因為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的。取得成績時,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夠,時刻告誡自己:路還很長,我不能抱着成績睡大覺,否則,醒來後,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書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學習,工作,緊緊跟隨着時代的腳步前進,我就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從現在起,調整心態,勇於實踐,努力學習,做一名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將是我長久的追求。

《教書匠》讀後感2

最近不知什麼原因,就是寫不出東西。每天的生活都發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積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當自己坐在電腦前,腦子裏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個句子、一個詞語,寫作出現了“失語狀態”,鍵盤上敲不出一個字來。這種狀態我不知道會持續多久,心裏焦躁不安。有時甚至還擔心會不會從此就寫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沒有辦法,我只有放棄寫作,還是靜下心來讀點書吧。就這樣,在今天,終於讀完了校長的贈書《不做讀書匠》。

縱觀全書,有這樣的一句話

“實踐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頁)。我極為贊同,並深有感觸。

20xx年年底,我開始了自己的閲讀生活。過去的兩三年裏,我讀書只是為了求量,根本談不上系統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嚥,看得腦子亂哄哄的。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口裏蹦出來的都是書中這個大家、那個學者的觀點,自相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自己卻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別渴望擁有自己的見解,發出自己的聲音。當時我苦無良策,還是選擇了讀書。那時自己一直相信,讀書就能讀出明白來,讀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來。

三年過去了,成效並不大。

20xx年3月初,開學後的第一週,我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了一個訪談調查的實踐活動。從訪談問題的設計、訪談對象的選擇、學生訪談過程的注意事項、活動小組的分工安排、訪談後感受的資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後結題報告的撰寫,我一點一滴地做到最後。靜下心來讀書,我可以毫不費力,但靜下心來做事,我從未有過。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腦子裏過一遍,自認為懂得了,就動手草草地完成。

整個活動結束,我沒有疲憊的感覺,胸中反而充滿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個活動結束,我發現自己好似學會了深思,對所讀的教育理論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這樣的快樂。接下來,我又嘗試着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到講台上講課,我走下講台;學生訪談調查後,我也尋求突破,對被採訪的老師進行了回訪……

就這樣,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我從封閉的讀書狀態中慢慢地走出來,開始積極地做事,並在做事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我發現我的心胸變得比以前開闊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學習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現在已擴展為三條:讀書、向身邊的人學習和做事。

真地感謝這句話——

“實踐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聲。

《教書匠》讀後感3

看完管建剛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

有人説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燃燒的蠟燭,是鋪路的石子。教師這個職位,充滿汗水與血水,充滿辛勤與努力,充滿喜悦與悲傷。一根粉筆,傳授千萬學子知識,一個課堂,教育千萬學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種,人梯與蠟燭是始終被推崇的。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教師的真意。教師是幹什麼的?教師只是一種職業,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樣,最適當的稱謂就是“教書匠”。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不假思索地認為,教學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因此教師被戲謔性地冠以“教書匠”的綽號,否定或者壓根就沒有認識到教學是一種非常專業的工作。不僅非教師者如此看待教學,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師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教書匠,是沒有活力的,沒有創新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在教書匠面前,學生是“一碗水”,教師就是“一桶水”。學生年年換,教師從不變,直到教師的那桶水變得混濁不堪,波瀾不現。試想,在麻木的教書匠面前,學生怎能鮮活?教育如何發展?

書中的八個章節主要講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種種品質都是一名“有效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這些特徵或品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或品質,如個人外表、魅力、整潔、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二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徵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等。我想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於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機會和賞識也離你不遠了,人生的精彩也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教書匠》讀後感4

最近,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起初是被它的書名説吸引。

本書作者管建剛是一位特殊的教師。他用對聯來談論他自己“病重一年,休養兩年,經商三年,農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無書,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管老師成為一位獨特的老師。

當然,我喜歡讀這本書,不僅因為管老師這份與眾不同,更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發。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有了更多的新見解。

舉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從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説:只有那些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無數小事結合而成的嗎?

的確,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學校,進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裏,如果沒有人,是什麼原因?誰沒有完成作業?為什麼?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吵架,不得不調解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通過這些小事來教育學生,是我們的工作。

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哲學家的故事,他讓他的門徒去麥田裏摘最大的麥穗,條件是沒有人能回來。因此,當哲學家們説“時間到了”時,很多門徒都空手而歸。

因為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認為前方有很多的機會,沒有必要過早的做出決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機會。直到那時,門徒們才突然意識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裏。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離你的期望有多遠,既然你已經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讀到這裏,我也有些慶幸,慶幸的是,我是一個牽着麥子的手,踏實的工作,踏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才不會抱怨,才會感到幸福。

隨着我閲讀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要求老師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意味着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

最後,我想説,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愛他們。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做教書匠,要做一個辛勤的園丁!我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像一朵朵鮮花,即使經過風雨,也會有一天盛開,讓我們期待着春天的到來!

《教書匠》讀後感5

據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師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上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輕視心理,認為偶爾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沒什麼大不了。紀律和自由是孿生兄弟。紀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國人從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經受大工業化時代的錘鍊;另一方面,中國人一向講究人情和麪子,做事隨感覺和情感而定,做事隨性、任意已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個教師經常對學校的紀律及要求感到苦惱。在我看來,出現這種煩惱,你首先應該感謝這個社會依然容忍你這個不成熟的教師呆在教師隊伍裏;感謝學校領導依然熱切地盼望你成長,等待你成熟;感謝你的學生依然親切地呼喚你,把你當作真正有學問的老師。意識到這些,你應該奮起直追。曾經名噪一時並放言“肯德基開到哪,我就開到哪”的榮華雞慘敗而歸。總裁姜偉閉門思過兩年後歸納出幾大失誤。其中一大失誤是“管理規章不實不細”,姜偉説:法規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其後必須增加兩方面的內容,即法規實施細則和實施檢查細則。

一個學校如果連教師遵守紀律、模範地完成任務都有問題,這決不是一所好學校;一個青年教師如果連遵守紀律、完成任務都有問題,哪怕自身素質再好,再有才華,也絕難成為一個優秀教師。有一些教師總以為紀律是管理者有意與他們做對,以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飽了沒事幹想出來整人的。其實,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裏,一個校長想要憑自己的喜好來制定紀律,已不大可能。我以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紀律,出發點是為了學校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就無可非議。對敢於得罪人做點實事的校長,我心存敬重。

年輕的老師們,面對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我們也可以嘗試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們就不會有束縛感,我們會看到束縛之後真正的`自由,紀律之後真正的自由。那是別樣的天空,你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湛藍天空,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個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師的困難和艱辛就在於既要在老於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於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於世故”,你就永遠是個不受歡迎的“愣頭青”;沉溺於“老於世故”,你就失去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那顆長青的童心。我並不想説,中國式的集體意識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現實的世界裏蔑視它,就不可避免地會彼此傷害。很多體罰事件調查到最後,大家都覺得惋惜,都覺得這個老師工作蠻認真、蠻負責的,就是一剎那間控制不了情緒。這就是缺少約束感,由此釀成終身遺憾的苦酒。

《教書匠》讀後感6

今年暑假裏,我讀完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讀完以後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説,“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這本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説,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着,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着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於青年教師來説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着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裏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説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着對教師這一特殊羣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説,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讀後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書中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

全書的字裏行間,無不體現着他對教師羣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説,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我從心裏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聖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宂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麼,對什麼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餬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有機會的話,推薦各位老師去看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受益良多!

標籤:讀後感 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