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荊棘鳥》讀後感大綱

校園2.2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荊棘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荊棘鳥》讀後感大綱

《荊棘鳥》讀後感1

經典的愛情註定以悲劇告終。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百味雜成,各種思緒念頭湧了上來,也不知該從何説起。

這本書以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親菲,以及她的女兒朱絲婷,講述了交雜着愛情,友情,親情,人性與命運的三代人的故事。

從梅吉與教士拉爾夫見的第一面起,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就註定發生了。然而拉爾夫在70多歲的愛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萬英鎊鉅額遺產和名利的誘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裏家族。而後梅吉嫁給了長相頗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人盧克,當然,這段婚姻註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後來拉爾夫去找她的時候她從拉爾夫那“偷”來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屬於他們的兒子。也許是命運,上帝將梅吉從他那偷走的東西要回去了——他們的兒子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人,死於海水中。53歲的梅吉冷靜理智地處理了一切,將所有的痛苦深埋於心。用荊棘鳥來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當拉爾夫選擇了鉅額遺產的時候,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如果面對着相同處境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當然起碼對於現在的我來説,我可能會選擇自己所愛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爾夫的,作為一個男人,對於事業與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與梅吉在一起。即使後來情感戰勝理智,他和梅吉上牀,之後卻仍然是痛苦而虔誠地懺悔。對於愛情的渴望、對上帝的信仰、對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卻又統一在拉爾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將他作為一個現代人物放於公共媒體中,估計會有大批女性斥他為“渣男”吧!然而在那樣的時代歷史背景之下,拉爾夫又似乎別無選擇。

而梅吉,她聰明能幹,優雅又堅韌。但我不認同的便是她嫁給拉爾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盧克。也許是因為作為一名現代女性,我認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於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男人,更何況盧克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守財奴。這一嫁也註定了那幾年梅吉遠在他鄉且只能不停工作,身邊連回家的錢都不夠的悽慘孤獨的生活。而後她對盧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兒朱絲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我仍然幼稚,但我認為作為一個母親,應當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當然在心靈深處,梅吉和她的女兒都是互相愛着的。

除了兩個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歡的角色還有斯圖爾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讀這本書前我做過了一些功課,因為描寫他的內容不多——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死了,所以並沒有看到他人對斯圖的評價。但是在我看來他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角色,他孤僻、沉默卻又充滿了温柔善良,以及對家人的愛。小説中他對母親的愛讓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後描寫他被野豬壓死的片段——“這種時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從沒有過希望、夢想和計劃,只是坐在那裏,沉迷於生氣勃勃的世界,沒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痛苦悲傷的原因。”即使是當他的心臟爆裂的時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無法再陪伴母親。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落淚了,斯圖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細膩,讓人覺得他不適合在德羅海達那樣粗獷遼闊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許更應該做一個詩人。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還萌生了一些對宗教信仰的思考。儘管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在於這些,但畢竟梅吉和拉爾夫之間唯一的阻礙便是拉爾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與盧克的婚姻,菲與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問題而有過矛盾衝突。我的家庭也是一個基督教家庭,從小我便會唱一些詩歌,會背誦一些禱詞。雖然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更多地相信科學並懷疑基督的存在與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義是慰藉人們的心靈,勸誡約束我們的所作所為,給人們一種精神寄託。所以我對家鄉的一些所謂宗教歧視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兩年多的男友,因為一家篤信基督教而另一個家庭則是佛教信徒,於是雙方家庭都堅決反對,迫於無奈也出於孝順,他們都選擇了自己的親人。但這件事情卻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即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文明開化程度卻遠遠不夠,甚至是我一直認為相對開明的母親,在我未來伴侶必須依附基督教的問題上也絲毫不肯退讓。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義本是相通的呀。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出的一點就是對於女性價值地位的變化,由一開始帕迪決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權家庭到後來女權意識極強的朱絲婷,跨越了三代,體現了作者對於女性主義的思索。在書中,作者揭露了男權的獨斷專行,批判其壓制女性的一面(在盧克身上尤其體現),宣揚了女性意識的提升,提倡和諧的兩性關係。女權問題不僅僅是書中所表現的,更是當代我們所有女性需要爭取的,性別歧視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解決這個問題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達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感覺不太像一篇讀後感。總而言之,《荊棘鳥》將是一本我會再三拜讀的書,不僅僅是由於其淒涼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

《荊棘鳥》讀後感2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但總有人樂此不疲,像是菲奧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個你。

日薄西山,夕陽沉金。他像夢幻中的人,飄然而來,這是梅格安和拉爾夫第一次見面。梅説:“我在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愛他了。”我想,愛這一個令人痛苦而快樂的詞,它串聯着人與人,它也分離着人與人。它讓普羅眾生痴迷追尋,至死不渝。直至像荊棘鳥一樣覓得那唯一的荊棘樹。無論以何種方式,無論以哪種身份,無論是因為什麼。

我們也總是這樣,總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認知矇蔽了自己的心,讓理智或剋制的繩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離開,我們才放鬆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傾瀉而下,卻毫無用處。像孩子丟失了玩具,像是探險者丟失了珍寶,像是遊子失去慈母時悔恨沒有在母親塌前盡孝,像是萬物失去最後的太陽。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勞無功。那為什麼不抓緊時間的繩索,用力的去感受愛呢?為什麼不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擁有時流露出一份小小的愛也比失去後不止的淚水有價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樣燃燒,只剩下灰燼。

拉爾夫終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爾夫。雖然是他親手將梅吉推向盧克那個“騙子”,他總是關心着梅吉,卻又從不為她停留。雖然他以1300萬鎊將梅吉“賣了”背叛了她。可他們依然深深地愛着,糾纏着,痛苦着。令人也隨之痛心,像荊棘扎進心臟,痛楚蔓延在每一條神經。

我認為他們是禁忌之愛,亦是真心相愛,無論如何他們的相愛是遲早的。梅,這樣一位熱愛孩子的女性終於擁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她為了他願不顧一切,幾近狂熱。“希臘人説,眾神認為不可理喻的愛着某種東西是一種有違常理的事,當有人這樣愛的時候,眾神就會嫉妒起來,而且會在這愛的對象開出怒放的花朵時,將它摧折。”安妮又説:“愛得太深是褻瀆神明的。”這真是諷刺,愛本身有什麼錯呢?它是純潔的真摯的,又怎麼能褻瀆神明呢?再説那“至高無上”的神明,難道不是統治者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而創造出來的嗎?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愛他的孩子的,是不願意他的生靈受苦的。是封建的信義教條,是世俗的眼光,是權力和利益,是他和她無法改變的時代背景阻礙了他們。可笑可悲,戴恩成長為一位極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僅26歲的玫瑰年華悄然而逝。這是一種報復嗎?梅吉向拉爾夫隱瞞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從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説:“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可是當理由被永遠地剝奪了,我不知道梅吉該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觸摸痛苦。”——霍爾特。但這幸福實在是太短暫,要讓人用餘生來償還,仍記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時,她曾在一場大火後從水箱架下面的樹叢背後找到唯一一朵半開的淺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開的玫瑰。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只是玫瑰的灰燼。這是一場飛蛾撲火的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從中觸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給他們帶來幸福,哪怕是轉瞬即逝的。

荊鳥情深,長荊錐心,心血灌為花。或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舉措,寧化為荊棘鳥,把長長的荊刺扎進心臟,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悽美的歌聲,只為那唯一的荊棘樹。而這荊棘樹可以是珍寶,權力,智慧,每個人追求的東西。總有一些事物令我們奮不顧身,縱然萬劫不復。又像那灰暗歲月中的逐夢少年,又像是為了幸福生活而苦讀寒窗的學子。都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慾望付出代價。在這艱苦的泥濘之路,我們卻又是清醒的。一如書中所説,“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釘子扎進胸膛。”誠如譯者曾胡所説。荊棘鳥“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當之無愧,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我想拉爾夫早就應該明白了,當他感受到梅吉那雙仰望他的銀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寶石,閃爍着柔和純潔的光芒時,他們就已經深愛彼此了。

曾經的荒蕪土地,長出了新芽,綻出了鮮花。烈火縱燃之地也恢復了原樣,一片祥和。我們曾痛下決心,永勿忘的回憶依然癒合了。儘管他們的愛情是玫瑰的灰燼,我依然記得拉爾夫把梅吉贈予的玫瑰,夾在那本亡父遺留給他的聖經裏。於是那朵半開的淺粉玫瑰變成永恆,補了他們缺失的愛情。

歎荊棘之惋傷,哀荊鳥之驪歌,頌絕世之愛戀。

《荊棘鳥》讀後感3

一、作者寫的題記

有一個傳説,説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説是這麼講的。

二、故事梗概

《荊棘鳥》講述的是澳洲克利裏家族傳奇家族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裏應無兒無女的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開始,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為止,講述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故事的主線則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

三、作者介紹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1937年6月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着遊牧生活。《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她後來回到澳大利亞,1980年1月定居諾福克島,寫出了大量書籍,但以《荊棘鳥》最為著名。

四、《荊棘鳥》的7章7個人物

1、梅吉

故事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主人公,全篇從梅吉4歲的生日開始,從梅吉成長、成熟,經歷愛情、婚姻、生子、喪子;從她為人子女、妻子、情人、到母親,展示這個澳洲熱土上勤勞、温婉、堅韌、熱情、執着、善良女性的一生。《荊棘鳥》重點刻畫的就是梅吉和拉爾夫之間的愛情故事,有十分細膩精彩的性愛描寫和情感塑造。

2、拉爾夫

這段刻骨銘心愛情的男主人公,漂亮、瀟灑、才華出眾、情深義重,但同時他野心勃勃,不甘於凡夫俗子的愛慾繁衍,把他的熱情與智慧全部投身於天主教會,成為澳洲的紅衣主教。拉爾夫代表了這個世界的普遍男性追求,他們雄心勃勃地想征服世界,寧可犧牲兒女情長,最後獲得了全世界卻難以走出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書中通過拉爾夫這個角色,深入地描寫了宗教與澳洲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澳洲與歐洲精神世界的關係。

3、帕迪

梅吉的父親帕迪是早期澳洲移民的代表,從牧羊工、剪羊毛工、到牧場管理人員,勤勞辛苦、恪守嚴格教規,對澳洲這片土地以及自己的妻子兒女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最後在連續的乾旱之後、在德羅海達的一場大火中喪生。

4、盧克

梅吉在長大後遭到拉爾夫的拒絕,嫁給了流浪牧工盧克。盧克是優秀的剪羊毛工、也是出色的甘蔗工人,熱愛遊動不寧的勞動生活。他的理想是在幹不動的時候,買下屬於自己的牧場,因此有意識地接近梅吉,取得她的好感,從而獲得了梅吉的積蓄。梅吉在和他生下一個女兒之後帶着孩子離開盧克,回到了德羅海達。

5、菲奧娜

菲是梅吉的母親,本來是澳洲著名移民阿姆斯特朗家族的女兒,但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並生下了私生子。那個男人為了政治上的前程犧牲了菲,菲的父親以她為恥,將她趕出了家族,嫁給了貧窮的牧工帕迪。菲一言不發地接受了命運,生下了9個兒女,任勞任怨、深藏不露,直到丈夫帕迪在火災中喪生之後,才猛然醒悟其實她愛的是帕迪。菲奧娜以她貴族的審美和品位執掌德羅海達,得到了所有子女深切的愛。

6、戴恩

梅吉和拉爾夫的私生子,梅吉把他當做盧克的兒子帶回德羅海達撫養長大,是一個天使般的男孩。戴恩長大後也要求進神學院,梅吉將他送回了拉爾夫身邊,父子倆在一起十分和諧卻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戴恩後來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直到此時,梅吉才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使拉爾夫受到了深刻打擊。

7、朱絲婷

梅吉和盧克的女兒,叛逆、獨立、個性非常強,作為克利裏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她不再羈縻在德羅海達這片土地,以其堅強的個性和不隨俗的決心闖蕩世界,開創出屬於她自己的未來。

五、《荊棘鳥》描述的澳洲大陸風情

《荊棘鳥》全書50萬字,是一篇描寫澳洲的長篇小説,內容涉及宗教、自然、家族力量、愛情、親情,小説重點描寫的時代跨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很多,對羅馬教廷在澳洲經濟、文化、軍事、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詳盡深入的描寫。《荊棘鳥》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澳大利亞的自然景觀,以及牧場、甘蔗農場的日常生活,在乾旱、塵土飛揚、悶熱的艱難自然環境中,在火災、蟲鼠、貧病的生活條件下,澳洲人以巨大的生活熱情獻身於這片土地,不知疲倦地勞作,恪守宗教規則,熱愛文化知識。當一個牧場遭遇天災,其他附近的牧場不約而同往來相助,這不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刻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因為人們必須這樣才能活下去。作者的經歷顯示,她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動盪的遊牧羣體之中,從書中大量的細緻描寫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遊牧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澳洲大陸的深厚熱情。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説《荊棘鳥》1977年問世,之後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以上為本人之淺見,沒有查究資料,一家之言,不準確不正確之處還請見諒。

《荊棘鳥》讀後感4

難以想象讀完這本《荊棘鳥》,斷斷續續用了我3個月的時間。用女兒的話來説,這就是所謂的蝸牛爬行,還是打着盹兒的蝸牛。

在文章的結尾,如願以償地看到朱絲婷終於戰勝了自己,向從來沒有中止愛她的雷恩“繳械投降”了。這圓滿的愛情結局應該是文章中所有人,也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讀者的願望吧。愛情與其説是甜蜜的,真不如説是折磨人的。為了這個倔強、有追求、思想又獨立的女孩,成熟穩重、充滿魅力的雷恩用愛用耐心,用了七年的光陰來等待朱絲婷愛上自己。當然,朱絲婷一直以來極力抗拒着愛情和婚姻,是源於原生態家庭中外祖母與母親的那種壓制自我、放棄自我的不幸婚姻。

母親梅吉是個堅強勇敢,敢愛敢恨的女性,但對於朱絲婷成長來説,梅吉是有過失的。梅吉把所有的愛給了戴恩,這個從拉爾夫身上得到的兒子。梅吉知道她永遠也得不到拉爾夫,但她得到了他的兒子。可最終這個集一身寵愛的,從上帝身邊偷來的,完美無瑕的教士兒子還是早早的回到了上帝的身邊。無望的愛情,無愛的婚姻,到最後兒子的意外身亡,一度以為要從此擊垮她,但是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不僅給予了她倔強,還有堅強。正如她最後為了促成女兒的幸福所寫的那封信所説的:“如果你以為我們在德羅海達這裏靠哭泣而過日子,你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有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你這團火光依然在燃燒着。戴恩的光明永遠熄滅了。親愛朱絲婷,請盡力承認它吧。”所有愛的缺失在這封信裏得以彌補和激發,這裏的人們都用着一種奇特的方式在愛着彼此。弟弟戴恩的死實際上又潑滅了朱絲婷那難以喚醒的激情,要知道等來這激情,雷恩已經等了很久。德羅海達的人是奇怪的,他們不願意擠在一堆傷心,寧願獨自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在所有人的情感都到了一個瓶頸口的時候,梅吉和母親菲以內心深處的愛融化出一道突破口。正如母女倆的交談:“我希望咱們做的這件事是正確的。”菲凝視着她,點了點頭。“啊,是的,肯定是對的,朱絲婷的麻煩是她沒有做出這種決定的能力,所以我們就別無辦法了。我們必須為她做出這個決定。”這何嘗不是深愛着彼此,但從不表露痕跡的三個女人在人生道路上一次破天荒的表白和和解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説説梅吉從小就愛上的男主角拉爾夫吧。一位英俊的天主教會的教士,承諾終身為上帝服務,禁婚主義者。為了自己的紅衣主教夢想,博取教會行政統治集團中的一席之地,保證以後的得酬壯志,他接受了帕迪的姐姐瑪麗卡森的遺囑分配,決然的放棄了與梅吉的愛情。不得不在此提一下,這個被嫌棄為臃腫的老蜘蛛-瑪麗卡森,也愛着拉爾夫,愛誰錢就給了誰,死了還為拉爾夫鋪好一切,雖然口口聲聲的表示,是用這種方式對拉爾夫進行報復,但是她的鉅額財富遺囑分配助拉爾夫登上了紅衣主教之位,也從此保證了帕迪一家世代無憂的衣食住行啊。為什麼還要給她扣上驕橫張狂、滿腹尖酸之名呢!?只是因為她老了,而且是個不美的老女人而已吧!?唉,有點替她不值。

後來梅吉嫁給了盧克,一個長得與拉爾夫相似的男人。這個盧克的人物描寫吧,有點不切實際,你説他利益薰心,為了利益娶了梅吉,那又為何不再繼續佔有她更多的財產?!而是莫名其妙的苦戰在甘蔗田裏,還用對待兩條狗都不如的態度去冷落和漠視梅吉和剛出生的女兒朱絲婷!實在令人費解。這無疑就是梅吉與拉爾夫經過長期的思想交鋒之後,突破底線,最終身心都合一的促成劑。梅吉和拉爾夫在那一段時間的雲朝雨暮之後,梅吉幸福又偷偷的懷上了戴恩,但拉爾夫必須離去,回到教會和他的職務上去。在戴恩死了之後,拉爾夫才知道這個兒子的存在。

在為兒子做完彌撒後,拉爾夫在心愛的女人梅吉的懷抱中合上了雙眼,永遠的合上了雙眼!如果盧克能有帕迪一樣的善良,像帕迪寵愛菲一樣的寵愛着梅吉,那麼梅吉和拉爾夫還有下文嗎?是不是梅吉和拉爾夫的這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可以在歲月的長河裏消失殆盡了!雖然帶着愛情私生子的菲同樣也是嫁給了沒有愛情的帕迪,但是能夠拴住一個女人的心,那就是這個男人拼了命的去愛她。可惜這樣的帕迪在一次意外的森林大火中死去。這時候的菲歇斯底里地哭泣着,她才意識到,其實她是多麼的愛着帕迪,就好像她是終生都在愛着他似的,但對帕迪來説太晚了,對菲自己來説也太晚了!她多麼希望能有一次機會,把帕迪摟在自己的雙臂之中,對他説:我愛你。雖然之前毫無感情的為帕迪生了一大串孩子,包括梅吉。神神叨叨地聊完了書中的主人公,認真地咀嚼着她們的人生和自己的生活,感慨時光的變遷,唯愛不可辜負吧。

這本荊棘鳥,被誦為一曲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稱之為澳大利亞的飄。但是我覺得除去不該發生的人亡讓人痛心並絕望之外,裏面的愛情並沒有讓我心生悲哀。我倒認為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心靈上和肉體上都得到了啊,最終還是心心相印的。你認為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在短短的的幾十載遇見珍貴且稀缺的愛情啊!!!

《荊棘鳥》讀後感5

上學期期末就從同事那兒借來了這本書,一開始斷斷續續地看了幾十頁,中間擱置了很長時間才又開始看,又因為書太長,直到今天凌晨2點多才看完。説實話,前面是看不大進去的。但堅持着看了大約5分之一,就感到越來越吸引人。

看完之後,有很多的感受想表達,但卻理不出個頭緒來。我概括不出這本書的主題,也概括不出讀完整本書產生的感受或觀點,我能寫的只是一些局部的零星的感受,我甚至無法把這些感受組織成一篇文章。

一、完美依然不在人間——有感於“戴恩之死”

前段時間我推送過一篇文章,叫《完美不在人間》,現在又可以補充一個例子了。梅吉和拉爾夫的兒子——戴恩,真摯愛情的結晶,高大帥氣的外形,純真聖潔的心靈,不摻任何雜質的虔誠。26歲,死於意外。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説不出的難過。正如上篇文章裏提到那些人物死時一樣。可是我早該想到,明明知道“完美”不在人間,明明知道作家的這個”套路“,難道我的內心始終還懷着關於“完美”的憧憬嗎?

二、衰老的肉體盛裝不下豐滿的靈魂——有感於瑪麗·卡森人物形象

瑪麗這個人物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文中反覆將一位老太太的生命狀態與“我”(一位年輕女子)進行對比,寫老者的眼神裏還有着對這個世界的熱切的渴望。寫到這裏,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在她肉體都開始腐爛的時候,她還想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瑪麗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她想過年輕的生活,她想辦舞會,她想戀愛,她還想要拉爾夫年輕的肉體。她嫉妒年輕的梅吉。

對這個人物我當然沒有什麼好感,可是看到她在樓梯口與拉爾夫道別的時候,我只看到來自生命深處的悲哀。

三、感情、獨立與幸福

昨天,我在文章裏説:一代又一代人不過是重複着同樣的命運。這話並不準確,是重複中又有了新的變化。梅吉和母親菲同樣愛上了不能與之廝守的人,同樣都嫁與他人,同樣因為得不到心愛的人便把這份愛轉移給了與他所生的兒子身上,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但雖然都嫁給了別人,菲是被迫的,梅吉是主動選擇的;菲一生都是順從的家庭主婦,梅吉選擇了離開盧克。朱絲婷和母親梅吉同樣有相同的命運,都是家裏被忽視的孩子,又都跟受寵的那個關係十分好。梅吉和弗蘭克,朱絲婷和戴恩。但她們又有不同,朱絲婷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更強烈,她不願守着本已十分豐厚的遺產過日子,而要遠走他鄉去當演員。她對婚姻的看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她不再認為婚姻是人的必需品。

這三個女人共同的關鍵詞當然是感情,毫無疑問,她們的感情都純潔而自然。作者為了讓他們的感情更偉大,更純潔,甚至讓菲和梅吉一個永遠得不到的愛人,但她們還是要忠於這份感情。是的,女人如果讓愛情沾染上半分俗氣就不再可愛了。

可是追求愛情並不等同於追求幸福。豆瓣上有一段書評寫得很好:

守住無能為力的愛情就是對幸福的放棄。幸福的生活只能被建立在妥協和對妥協的妥協的基礎上,這幾乎是一種客觀規律。

然而對於太過強烈的愛情,梅吉也只有無能為力的可能。拉爾夫太過明亮的眼睛就像星辰般註定了梅吉的不幸。他們的愛情如此純真,以至於他們根本無力抵抗。那種玫瑰灰色的美麗的愛情,也不會是他們想要抵抗的。

堅守住這樣的愛情需要極大的勇氣。

梅吉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我想她的形象不會如此動人。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會如此動人。就像林黛玉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會如此動人。

可是安娜卧軌了,林黛玉香殞了,菲和梅吉不僅無法得到心愛的人,還為守護這樣的愛情而得到了報應,菲的兒子弗蘭克在監獄裏度過了30年,梅吉的兒子戴恩26歲便溺水而亡。

自古紅顏多薄命,果真不假。我想大約是情感太過濃烈,以致於燒傷了身體。

相比之下,朱絲婷的結局相對圓滿,只有她有情人終成眷屬了。但我們不能不忽略掉比寫她的愛情着墨更多的是她的獨立。她對雷恩的試探,和隨時準備抽身離開的心態固然是因為她在童年裏因沒有得到媽媽平等的關愛導致的心理創傷造成的。但更多的卻與她獨立的追求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願望有關。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也沒有依賴雷恩;即使在與雷恩熱戀的時候,她也説不願做只替他做飯洗衣的妻子。

所以,只有獨立,才能走向幸福,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