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農民工的一天觀後感

校園3.25W

新生代農民工觀後感

農民工的一天觀後感

隨着第一代農民工的退出,新生代農民工悄然登上城市的舞台,並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的社會環境與其父輩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主持人懂倩採訪其中的80、90後幾位農民工,他們的回答“我不會在這裏長久待下去,我只是把這裏當跳板”、“終究有一天我會離開這裏的”、“有大專生,本科生也在,我從心底把自己放棄了,這裏我沒有機會,不可能有”、“枯燥,我不可能一輩子做這中工作!”、“我在這裏5年了,跟我一同來的有300多人,現在只剩下2個,我想在這裏一直待下去,但是一想到小房價,哦,天哪,不可能,以後,將來或者做點生意什麼的”。這樣的回答,很是讓人聯想到或覺得,這般年輕人浮躁、沒有毅力、怕吃苦、有夢想確不切實際、眼高手低等等,但真的是這樣嗎?

或許是表達和代溝的原因,我們仔細想想,細細讀讀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80或是90嗎?僅僅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温飽或富足的年代嗎?

生於8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並且他們的家庭多數響應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號召,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是狼獨生子女。儘管户口本上他們仍然是農民身份,但其中相當多的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缺少艱苦鍛鍊的機會,屬於“從校門到校門”的一代。

父輩農民工外出以求生存為主的動機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在考慮賺錢的同時,更把外出作為尋求自我發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為主要的目標

可是,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懷着執着的“城市夢”來到城市打工,大都不願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務農。調查顯示,大多數的人規劃着學成技術積累經驗後能自主創業,在城市繼續發展下去。但在富-士-康的新聞調查中,大部分農民工卻幹着千篇一律,沒有任何技術性的工作。

所以,我對這些現象深表遺憾,希望國家能做出些實質性的事來。

2.

中共十七大的最重要命題之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問題”。而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農民工問題依然是民生問題中應給予關注的問題之一。同時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80年代後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正大量地流入城市。他們年齡普遍較小(多在25歲以下),卻逐漸對農民工市場格局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他們既有着父輩農民工所不具有的特徵,同時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需要政府和社會在各個方面給予關愛。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徵

隨着第一代農民工的退出,新生代農民工悄然登上城市的舞台,並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的社會環境與其父輩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之間的不同具體表現在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工作期望、與農村家庭的經濟聯繫等方面。

(一)比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生於8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並且他們的家庭多數響應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號召,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儘管户口本上他們仍然是農民身份,但其中相當多的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缺少艱苦鍛鍊的機會,屬於“從校門到校門”的一代。同時,標榜“80後”青年人的特徵——“自我”、“物質化”、“無責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樣適用於他們。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常被認為缺乏父輩農民工吃苦耐勞的精神。於是他們在城鎮尋求職業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產業工人階層的志氣。

(二)無務農經驗。對家鄉的鄉土認同在減弱

據統計,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或只會一點點。他們中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出生在農民之家,户籍在農村,但卻很少接觸農業生產活動,甚至有的隨同父母在城鎮長大。屬於一批沒有務農常識和經驗的中國農民——不務農的農民(我國户籍制度意義上的農民)。同時與父輩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家鄉的鄉土認同也逐漸在減弱。即使在自身農民身份的認同中,也覺得自己外出務工經商,已經脱離了農民身份。他們對家鄉的鄉土認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對親人的感情,對農業活動則缺乏感情和興趣。對農村的一些習慣和傳統也開始出現不認可,甚至持批評的態度。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維權意識較強

生於80年代,正好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和法制建設步入正軌的年代,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都具有至少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過中專或高技類課程訓練。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求學熱情仍未減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佈的《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以下稱《報告》)稱“在調查中發現有97%的農民工表示願意繼續學習,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文化知識(47.8%)。這種需要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細微的差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他們不僅僅自己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而且對下一代的教育也賦予巨大的期望。《報告》顯示,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對子女學歷的期望都是大學學歷、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歷,三者合計達89.1%,其中希望子女將來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高達38.8%。

(四)外出動機多為尋求個人發展

與父輩農民工外出以求生存為主的動機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在考慮賺錢的同時,更把外出作為尋求自我發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為主要的目標。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的只佔18.2%,而選擇“剛畢業,出來鍛鍊自己”,“學一門技術”和“在家沒有意思”的人佔到了71.4%。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0年代的農民工有76.2%的人選擇了“出來賺錢”,70年代出生的則有34.9%。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有了比父輩更深更高的認識,意識到了知識、技術、經驗、自身素質等在就業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對崗位的選擇也比較挑剔。融洽的工作氛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條件已經成為他們找工作時最為關注的問題,這也是他們更不願意接受髒、累、差的體力活的原因。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就業現狀和問題

(一)工作情況

據調查顯示,我國工資報酬最低的五個行業是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貿易服務業、採掘業、建築業和製造業,這些行業的工資都低於平均工資水平。而新生代農民工卻在這五個行業的就業比例中佔82.5%。可見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主要是體力型和低技能高替代性的工作,工作層次比較低。工作的低技能和高替代性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普遍較長。並且穩定性較差,發展機會很少。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時,甚至有些人工作時間經常延長到24小時。而在穩定性方面,有53%的人工作不穩定,其中有26.4%的人工作很不穩定。

儘管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既髒又累,工作時間也長,但是其工資收入卻非常低,經濟收入不穩定。甚至多半數人的薪金都未達到11900元,他們中真正能夠獲得個人所得税起徵點(1600元)的非常少。

(二)生活狀況

由於很多用人單位不能為進城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比較正式的宿舍,從而使得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不得不自己解決住房問題。而如今房價一路走高,在當地買房是新生代農民工難於企及的夢想。於是他們大多選擇了租房和搭工棚。而事實上租房費在他們僅有的微薄收入中佔據了一大部分,因此住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調查顯示,只有30.2%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居住條件比較滿意。

在生活消費方面,調查顯示,總共有89.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城市的飲食條件太差。在少得可憐的休息日裏,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父輩農民工通常選擇的活動安排,也就是看電視、會朋友、聊天和睡覺等形式簡單、內容平常和花銷不大的遠離城市生活的活動。但是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始走入網吧、舞廳、公園等公共活動場所,嘗試着融入繁華的城市。

(三)權利保障情況

在工作場所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權利經常得不到保障。首先表現在工資經常被拖欠、剋扣,甚至拒發。調查顯示:有75.9%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資拖發、剋扣和拒發的現象。有70.6%的人發生過因工受傷而用工單位不給錢醫治的情況。其次在尋找工作過程中,與城裏人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存在被歧視的現象。調查顯示:有83.1%的人遇到過與城市人同工不同酬現象,有69.3%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遇見過不準外來工參加培訓學習的情況。對於這些不公正待遇,只有43.6%的人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四)身份歸屬狀況

與父輩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夢”更加執着。他們積極地認同所在城市,參加當地社會組織的集體活動,漸漸適應並習慣當地的社會生活和環境,希望能在城市紮根發展。他們更不願意重新返回自己的家鄉,渴望能融入城市,但是他們的努力和夢想卻難於實現。由於歷史和制度的因素影響,社會已經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間的不同社會標籤,這種標籤效應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中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骯髒、隨地吐痰、偷盜、不禮貌、不文明等,似乎理所當然地加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而歷史形成的“城裏人”和“鄉下人”之分,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裏時常遭受城裏人的白眼和歧視。一旦一個地方發生了刑事犯罪,人們也總是首先將懷疑的目光指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這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到自卑和對“城市夢”的茫然,將自己與城市隔離開來,蜷縮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三、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

户籍制度所帶來的“先城後鄉”的不平等待遇讓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市場時處於劣勢地位,同等條件下只能從事比較髒、亂、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另外,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和投入在城鄉之間也有着重大的差異。農村一方面由於經濟比較落後,政府沒有辦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適的教育培訓;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政府或新生代農民工個人,都難於預計進城後的情況,使得流動前的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不足性。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户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體制和政策,例如城市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業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農民工素質培養。同時也應打破城市經濟壟斷部門和行業的進入限制,加速城市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從而促進勞動力流動,有效地發揮勞動力的市場資源配製的功能。

(二)建立系統的培訓機制

一方面,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個人來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們慢慢發現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於户籍制度的影響,卻難以享受當地的教育服務。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本來就很微薄,除去被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費之外,很難再拿錢用於教育和培訓,儘管其接受教育培訓的慾望非常強烈,但其具有實際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是十分有限的。針對這些情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應該作出有效的指導,加大教育資源的投資,提供便利的服務。政府可以籌集資金,依託民辦高校、職校技校,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採取分批輪訓方式。推動政府購買或企業委託培訓等,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培訓服務。或者政府可以聯合工廠舉行正式教育培訓和非正式教育培訓。

(三)推進深入的維權工作

正視新生代農民工的權利和地位,不是一味強調“特殊羣體”,而是不斷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義務意識,同時加強權利的保障制度。首先政府應依託社會有關組織和法律服務機構,為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法制宣傳。其次,相關部門和組織需要切實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積極探索新生代農民工維權建設的有效形式。最後,儘快建立健全農民工組織,通過合法的渠道、合法的組織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反映他們對政府和國家的合理要求和建議,讓他們更廣泛地參加國家和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

(四)創造良好的自主創業環境

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懷着執着的“城市夢”來到城市打工,大都不願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務農。調查顯示,大多數的人規劃着學成技術積累經驗後能自主創業,在城市繼續發展下去。但是,創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項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環境卻成了創業的重要障礙。因此,相關部門可爭取銀行機構和農村信用社機構的支持,對新生代農民工施行專項貸款,進行小額信貸,以資助的性質、貸款的形式給予新生代農民工資金支持。

(五)轉變企業的管理方式

隨着時代發展,農民工主體的變換,企業的管理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對待老一代農民工的那種胡蘿蔔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新生代農民工,因為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是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據調查,“80後”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率最高,達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換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為“生活、生產環境不適合”,以及“閒暇時間不足”而跳槽。這種頻繁的人員流動很容易打亂企業的生產管理與生產計劃。這就需要企業尊重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與他們平等交流,通過富於科學性、富於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合理要求。同時,除了加強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之外,還要積極引導他們腳踏實地、認真刻苦地鑽研業務,才能使新生代農民工在企業裏找到歸屬感,真正踏實努力工作。

標籤:觀後感 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