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別離原文賞析

校園1.34W
別離原文賞析1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別離原文賞析

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至此腸斷彼心絕。

雲鬟綠鬢罷梳結,愁如迴飆亂白雪。

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

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詩簡介

《久別離》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前兩句用兩個七字句説久別之事,引出夫妻思戀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兩個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況”字領起,帶來節奏之變,表現了感情忽起波瀾的特點。此外,詩中連説“去年寄書”、“今年寄書”的話語方式、如同口語的句子,以及祈求東風的做法,都與詞、曲、民歌有相似處。全詩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達久別女子思夫之情。

翻譯/譯文

自從分別以後,不知幾個春天沒有回家了,又是個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櫻桃花已經開放了。這時遠方又有書信傳來,開啟後不禁讓人嗟歎不已。至此傷心腸斷,悲痛欲絕。女子頭髮濃密如雲,因為她愁緒萬千,像旋風吹動雪花那樣綿綿不斷,她實在懶得梳理。去年寄書回來,就説要回來了;今年寄書重新訴説將要歸來之意。東風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歸來吧。等待他歸來他卻遲遲未歸,實在是百無聊賴,只見滿地落花堆積,青苔蔓延整個台階。

註釋

五見:即指五年。

錦字書:用蘇蕙織錦字迴文書事。見《晉書·列女傳》。詳見《烏夜啼》注。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緘:信封。

至此腸斷彼心絕:宋本作”此腸斷,彼心絕“。

梳結:宋本作”攬結“。

回飈:旋風。

陽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縣北,一在今湖北漢川縣南。陽台喻指男女歡愉之處。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東風兮東風:宋本作“胡為乎東風”。

行雲:喻遊子,思婦所思之人。

賞析/鑑賞

首句開門見山,直抒別情:“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花開花落,已歷五載,丈夫仍然沒有歸來,面對玉窗花色,曲折地表達女主人公注意於花開花落,感傷青春易失的情懷。“況有”,將詩意遞進一層;她打開丈夫的來書,不禁腸為之斷。“彼心絕",説明丈夫已絕意還家,“愁如回飈亂白雪“,借雪花在旋風中上下飛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緒紛亂的心境,真切可感。

詩寫至此,人物情感已達高潮,詩意大體也已講完,本可在此終篇,但作者筆峯所至,又生曲折,將人物內心活動向縱深引進:“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陽台”,本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處所,這裏一語雙關,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隱含丈夫現在另有新歡之意。因另有新歡,故“彼心絕“,然縱令他心已絕,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轉,所以她去年寄書,今年又寄書,寄書不行,更寄意於東風,將那如行雲般無定性的負心丈夫給吹回來。這四句詩,宛如登山之階,一步一進,將思婦的一片痴情表露無遺。

結尾二句與開篇二句相呼應,點明從花開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個春天,卻始終沒有見到丈夫的蹤影,自然界留給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慘景。

這首詩寫思婦之情,纏綿婉轉,步步深入,加上和諧舒暢的音節,錯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歎,極富藝術感染力。

別離原文賞析2

久別離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至此腸斷彼心絕。

雲鬟綠鬢罷梳結,愁如迴飆亂白雪。

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

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

翻譯:

自從分別以後,不知幾個春天沒有回家了,又是個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櫻桃花已經開放了。

這時遠方又有書信傳來,開啟後不禁讓人嗟歎不已。 至此傷心腸斷,悲痛欲絕。

女子頭髮濃密如雲,因為她愁緒萬千,像旋風吹動雪花那樣綿綿不斷,她實在懶得梳理。

去年寄書回來,就説要回來了;今年寄書重新訴説將要歸來之意。

東風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歸來吧。

等待他歸來他卻遲遲未歸,實在是百無聊賴,只見滿地落花堆積,青苔蔓延整個台階。

久別離賞析

《久別離》,樂府《雜曲歌辭》。李白這首詩寫的是女子等待久離不歸的丈夫早日歸來,以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別離原文賞析3

原文: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併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詩詞賞析:

離情別思就象那輪船的雙輪一樣飛轉,頃刻間已經繞了千萬圈。

目睹飛馳的雙輪,眼見時空的變換,我內心的憂愁更加滋長。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車舟同樣“載離別”,讓人感受到行動舉止的“自由”。

現代火車和輪船具有古時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會加倍生人的離愁別虛。

(火車、輪船)明明知道人們分手的時刻那麼短暫、寶貴,卻不讓人們有纏綿之意。

火車或輪船長鳴後,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靈活。

怎能沒有逆風吹來,但也不畏懼逆風。

送行的人還沒來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達天的盡頭。

望着遠處船忽然就不見了,只有煙波盪漾。

去的時候如此速度,回來路途會堵塞麼?但願你回來時,能夠乘快艇速歸。

別離原文賞析4

原文: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至此腸斷彼心絕,雲鬟綠鬢罷梳結,愁如回飈亂白雪。

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摧。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

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

詩詞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直抒別情:“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花開花落,已歷五載,丈夫仍然沒有歸來,面對玉窗花色,曲折地表達女主人公注意於花開花落,感傷青春易失的情懷。“況有”,將詩意遞進一層;她打開丈夫的來書,不禁腸為之斷。“彼心絕",説明丈夫已絕意還家,“愁如回飈亂白雪“,借雪花在旋風中上下飛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緒紛亂的心境,真切可感。

詩寫至此,人物情感已達高潮,詩意大體也已講完,本可在此終篇,但作者筆峯所至,又生曲折,將人物內心活動向縱深引進:“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陽台”,本為楚襄王遇巫山神女的處所,這裏一語雙關,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隱含丈夫現在另有新歡之意。因另有新歡,故“彼心絕“,然縱令他心已絕,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轉,所以她去年寄書,今年又寄書,寄書不行,更寄意於東風,將那如行雲般無定性的負心丈夫給吹回來。這四句詩,宛如登山之階,一步一進,將思婦的一片痴情表露無遺。

結尾二句與開篇二句相呼應,點明從花開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個春天,卻始終沒有見到丈夫的蹤影,自然界留給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慘景。

這首詩寫思婦之情,纏綿婉轉,步步深入,加上和諧舒暢的音節,錯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歎,極富藝術感染力。

別離原文賞析5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

雲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言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遠別離註釋

⑴《遠別離》,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寫悲傷離別之事。

⑵皇英,指娥皇、女英,相傳是堯的女兒,舜的妃子。舜南巡,兩妃隨行,溺死於湘江,世稱湘君。她們的神魂遊於洞庭之南,並出沒於瀟湘之濱。見《水經注》。

⑶乃,就。

⑷瀟湘,湘水中游與瀟水合流處。這裏作湘江的別稱。

⑸“海水”兩句意為:誰人不説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⑹慘慘,暗淡無光。冥,陰晦的樣子。兩句意為:日光暗淡,烏雲密佈;猩猩在煙雲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這是比喻當時政治黑暗。

⑺縱,即使。補,益處。皇穹,天。這裏喻指唐玄宗。竊恐,私自以為。照,明察。憑憑,盛大的意思。雷憑憑,形容雷聲響而又接連不斷。這三句意為:我即使向唐玄宗進諫,又有什麼補益?恐怕他不會了解我的忠誠,以至雷公也將要為我大鳴不平。

⑻禪,禪讓,以帝位讓人。這句是“堯當之亦禪舜,舜當之亦禪禹”的意思。

⑼“君失臣”兩句意為: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⑽或雲,有人説。幽囚,囚禁。堯幽囚,傳説堯因德衰,曾被舜關押,父子不得相見。舜野死,傳説舜巡視時死在蒼梧。這兩句,作者借用古代傳説,暗示當時權柄下移,藩鎮割據,唐王朝有覆滅的危險。

⑾九疑,即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因九個山峯聯綿相似,不易辨別,故又稱九疑山。相傳舜死後葬於此地。重瞳,指舜。相傳舜的兩眼各有兩個瞳仁。兩句意為:九疑山的峯巒聯綿相似,舜的墳墓究竟在哪兒呢?

⑿帝子,指娥皇、女英。傳説舜死後,二妃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呈現出斑紋。見《述異記》。這兩句意為:兩妃哭泣於翠竹之間,自投於湘江,隨波一去不返。

⒀“慟哭”四句意為:兩妃遠望着蒼梧山,大聲痛哭,淚水不斷灑落在湘竹上。除非蒼梧山崩裂,湘水斷流,竹上的淚痕才會消滅。

遠別離的詩意/遠別離的意思

遠遠的別離,古代有舜皇的兩個女兒,在洞庭的南邊,瀟湘的水邊。

海水直接流下萬里深遠,誰不説這離別之苦。

太陽光慘淡雲朵昏昧飄渺,猩猩在煙雲中啼叫鬼魅長嘯雨中。

我就是説什麼又有什麼用處?

惟恐皇天不能照看到我的忠誠不二。驚雷陣陣像要怒吼。

堯舜遇到也要把君位禪讓給大禹。君主失去臣子蒼龍變為游魚,權力歸於臣子老鼠變為猛虎。

有人説唐堯被偷偷囚禁,虞舜死在荒野。

九嶷山連綿都很相像,虞舜的孤獨之墳。

舜皇之女在綠雲間哭泣,隨着風波逝去沒有會還。

慟哭中遠遠望去,看到蒼梧的綿綿山巒。

蒼梧山崩塌湘水流絕,湘竹上的淚啊就可以斷滅了。

遠別離賞析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説: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説,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悽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雲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裏。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雲蔽日,那“日慘慘兮雲冥冥”,不象是説皇帝昏聵、政局陰暗嗎?“猩猩啼煙兮鬼嘯雨”,不正象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羣魔亂舞嗎?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説了,又何補於世,有誰能聽得進去呢?既然“日慘慘”、“雲冥冥”,那末朝廷又怎麼能區分忠奸呢?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象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顯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象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象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象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象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聖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祕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説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於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説,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説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峯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並且歎息死後連墳地都不能為後人確切知道,更顯淒涼。不是死得曖昧,何至如此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見蒼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羣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又豈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誌,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唸的一端。元代蕭士S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説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説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象他在《樑甫吟》中所説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樑甫吟》是直説,而《遠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着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敍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於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説,但又不忍不説。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範Z説:“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覆行於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歎,而有遺音。”(據瞿蜕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採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悽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遠別離的作者——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説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脱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別離原文賞析6

原文:

暗水通潮,痴雲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雲住,露春纖、並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説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此詞不同於其他送別之作的地方是:男女主人公均將離開他們一起生活過的地方。詞開筆先渲染送別時的景色,接着敍寫別筵上侑歌行酒,貌似歡樂,其實籠罩着濃濃的離愁。過片自我寬慰,謂“我已習慣於飄零,人生離合已不在話下”。然而一旦想起佳人明朝也將離去,便一時悲不自勝。只覺愁水愁風,更增悽惻耳。

別離原文賞析7

雜曲歌辭·古別離

[唐] 聶夷中

欲別牽郎衣,問郎遊何處。不恨歸日遲,莫向臨邛去。

作品賞析

【註釋】:

這首小詩,情真意藴,質樸自然。

開頭“欲別”二字,扣題中的“別離”,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認為這個動作是表現不忍分別,雖不能説毫無此意,不過從全詩來看,這一動作顯然是為了配合語言的,那麼它的含意也就不能離開人物語言和説話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靜靜地聽一聽自己的話;就她自己而言,也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流露出一種鄭重而又親暱的情態。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對方的重視。

女主人公一邊牽着郎衣,一邊就開口説話了:“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別之前説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是,要聯繫第四句來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並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走到一個“可怕”的去處──“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於要説而又一直難於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此時此言,看似不得要領,但這個“多餘的彎子”,又是多麼傳神地畫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亂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開一筆,轉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遲遲不歸豈非“恨”事!然而她卻偏説“不恨歸來遲”。要體會這個“不恨”,也必須聯繫第四句──“莫向臨邛去”。臨邛,即今四川省邛崍縣,也就是漢代司馬相如在客遊中,與卓文君相識相戀之處。這裏的“臨邛”不必專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到了這樣的地方,對於她來説,豈不更為可恨,更為可怕嗎?可見“不恨歸來遲”,是以“歸來遲”與“臨邛去”比較而言。不是根本上對“歸遲”而不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謂。這句詩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隱忍着痛苦的真情,是願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這麼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綿綿之心,最後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莫向臨邛去”!以己之情,動人之情,那該是更能打動對方的吧?情深意摯,用心良苦,誠所謂“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襯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詩人用這種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出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雋永深厚,耐人尋味。它與“不知移舊愛,何處作新恩”(白居易《怨詞》);“常恐新聲發,坐使故聲殘”(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詩句一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可悲的處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詩用短促的仄聲韻,亦有助於表現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別離原文賞析8

【原文】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譯文】

遠別離啊,古時有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瀟湘的岸邊,在為與舜的遠別而慟哭。洞庭、湘水雖有萬里之深,也難與此別離之苦相比。她們只哭得白日無光,雲黑霧暗,感動得猿揉在煙霧中與之悲啼!鬼神為之哀泣,淚下如雨。現在我提起此事有誰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鑑照啊。我若説出來,不但此心無人能夠理解,還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國君若失去了賢臣的輔佐,就會像神龍化之為凡魚;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權,他們就會由老鼠變成猛虎。到了這個份上,就是堯也得讓位於舜,舜也得讓位於禹。我聽説,堯不是禪位於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來,不得已才讓位於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結果,他葬在九疑山內,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連她們丈夫的孤墳也找不到了。於是這兩個堯帝的女兒,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淚水灑到竹子上,沾上了點點斑痕。最後她們一起投進了湖水,隨着風波一去不返。她們一邊痛哭,一邊遙望着南方的蒼梧山,因她們與大舜再也不能見面了,這才是真正的遠別離啊。要問她們灑在竹子上的淚痕何時才能滅去,恐怕只有等到蒼梧山崩、湘水絕流的時候了。

【賞析一】

《遠別離》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樂府詩。這首詩通過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離死別的故事,表現遠別離的悲哀,並從故事中引出“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説,説明人君失權的後果。“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

全詩議論、抒情和情景描寫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開頭,又以其事作結,既保持了結構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領略了悲劇式的崇高之美,藝術手法與詩歌主旨並行不悖,體現了李詩行雲流水的風格。

【賞析二】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誌,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唸的一端。元代蕭士S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説法是可信的。

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説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賞析三】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像他在《樑甫吟》中所説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樑甫吟》是直説,而《遠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着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敍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於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説,但又不忍不説。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範Z説:“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覆行於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歎,而有遺音。”(據瞿蜕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詩人把他的情緒,採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悽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賞析四】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説: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説,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悽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雲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裏。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雲蔽日,那“日慘慘兮雲冥冥”,就像是説皇帝昏聵、政局陰暗。“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正像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羣魔亂舞。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説了,也無補於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既然“日慘慘”、“雲冥冥”,那麼朝廷就不能區分忠奸。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説: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聖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祕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説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於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説,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説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峯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並且歎息死後連墳地都不能為後人確切知道,更顯淒涼。不是死得曖昧,不至於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見蒼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羣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自然沒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賞析五】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兩句是説,帝王失去權力,就有國家危亡、個人遇害的危險,詩句也表現了詩人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帝王如果用人失當,失掉了忠貞和賢能之臣,猶如龍變成魚那樣可憐;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吃人的猛虎那樣可怕。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即這兩句詩的旨意所在。

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的突出標誌,是詩人最為憂慮的事。玄宗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李白目睹其事,欲言恐禍及己,形諸於詩,強調人君如果失權,難保社稷之安。這兩句詩乃諷喻性之議論,言正理端,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別離原文賞析9

古詩《雜曲歌辭生別離》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食檗不易食梅難,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

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載鳴殘月沒,征馬重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檗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

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

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積心勞血氣衰,

未年三十生白髮。

知名民俗學家齊守成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相傳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但昨日,知名民俗學家齊守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齊守成認為,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在東北地區,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繡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之所以當今社會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齊守成認為,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齊守成解釋,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能出門逛燈會,少男少女這一天才能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齊守成認為,如今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進行商業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扭曲了。“包括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傳統節日有個正確的引導。七夕節之所以能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因為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

別離原文賞析10

古別離

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

古詩簡介

《古別離》是唐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二句寫眼前離別時的情景。第三、四句繼而寫想象中離別後對江南春景的感受。這首詩以景抒愁的尋常比擬,用優美的景色,來反襯離愁別緒,並做到了色調鮮明,和諧統一。

翻譯/譯文

晴空雲淡柳色青如煙,別情難遣散飲酒豐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雲外,使人斷腸是明媚江南。

註釋

⑴毿(sān)毿:柳枝濃密下垂的樣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離情酒半酣(hān):為了排遣離情而飲酒到了半醉。不那,無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馬鞭。雲外:天外。

⑷斷腸:指因離愁而斷腸。

賞析/鑑賞

用美麗的景色與歡快的感情互相襯托,互相點染,這是詩人們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韋莊這首詩卻不同,詩人別開生面,用美景襯托離愁,用離愁點染美景。把離愁與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晴煙漠漠,楊柳依依,日麗風和,一派美景。作者沒有把和摯友離別時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並且着意點染楊柳的風姿,從而暗暗透出了在這個時候分別的難解之情。第二句轉入“不那離情酒半酣”,一下子構成一種強烈的反差,使滿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濃所牽起的離情別緒就越強烈的感覺。“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帶出離筵別宴的情景,讓人看出在柳蔭之下置酒送行的場面,並且巧妙地寫出人物此時的內心感情。因為假如酒還沒有喝,離別者的理智還可以把感情勉強壓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會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時候,別情的無可奈何才能給人以深刻的體味。“酒半酣”之於“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兩句再進一層。三句用“更”字一轉,用一“指”字,寫出臨別時的楊鞭指點動作,使這幅圖畫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斷腸春色在江南”七字,作進一層的抒寫,將要雲的江南,春天來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動人,它帶給行人的不是歡樂,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觸動的離愁。寫到這裏,詩意也就自然突現出來了。

全詩色調鮮明,音節和諧,語言流暢華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晚唐寫景傷別的作品中是較好的一篇。

《升庵詩話》:“晴煙漠漠柳毿毿······”韋端己送別詩多佳,經諸家選者不載。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李雲:結有餘恨。

《唐詩廣選》:高廷禮曰:晚唐絕句興象不同,而聲律亦未遠。如韋莊《離別》諸篇,尚有盛唐餘韻。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揚慎曰:妙品。周珽曰:古色古貌,雜諸王、李,何辨。後二句正是第二句意。與陸魯望《有別》後聯語意相同:陸以留別者言,居人登樓所望,有不堪增愁處;韋以送別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勝斷腸處。

《唐詩摘鈔》:讀此益知王昌齡“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倒敍之妙。常建雲“即令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與此同意,此作較饒風韻。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覺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餘韻。

別離原文賞析11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的詩意:我不怨恨你回來得遲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臨邛去。

出自孟郊《古別離》

欲別牽郎衣, 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 莫向臨邛去!

註釋

古別離:新樂府歌曲名。

臨邛:唐代郡縣名,蜀中商業重鎮,今四川邛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的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詩文多以臨邛為花花世界。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

翻譯:

我拉着將要離別的丈夫的衣服,

你今天要到什麼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來得遲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臨邛去。

賞析

《古別離》

這首小詩,描寫一個女子送別情郎的場景,通過對其動作、語言、心理的刻畫,表現出女子的深情與憂慮。全詩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處境——丈夫常年在外遊蕩,妻子整年空守閨房,好容易遲遲歸來,沒有多久,又要出門遠走。臨行時,妻子依依不捨地牽着丈夫的衣服,問他要到哪兒去?我不怪你回來得遲,只希望你記着在家的妻子,不要變心另覓新歡。詩人用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煉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從這個矛盾中顯示出她堅貞誠摯、隱忍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首句“牽郎衣”的舉動,頗顯小女兒嬌羞的情態。這個動作是為了使將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體現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捨之態。“郎今到何處”句,作輕聲發問,問的重點在於深情,而非尋求回答,因為在臨別之時,她怎麼會還不知道丈夫要去哪裏呢?結合最後兩句來看,她是因為擔心丈夫去臨邛,才故意發問。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女主人公在這裏作了讓步,她不恨丈夫晚歸,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臨邛去。説是“不恨”其實是反語,盼郎早歸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遲遲不歸,她哪裏會不恨呢?然而,對丈夫的深情使她甘願承受等待的煎熬,甘願以苦苦的相思來慰藉彼此相戀的真情。因此,她寧願退步,只希望丈夫不辜負她的等待,“莫向臨邛去”。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最後這句,這句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

別離原文賞析12

原文:

遠別離(蒼梧山崩湘水絕)原文: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遠別離(蒼梧山崩湘水絕)拼音解讀:yuǎn bié lí ,gǔ yǒu huáng yīng zhī èr nǚ ,nǎi zài dòng tíng zhī nán ,xiāo xiāng zhī pǔ 。

hǎi shuǐ zhí xià wàn lǐ shēn ,shuí rén bú yán cǐ lí kǔ ?

rì cǎn cǎn xī yún míng míng ,xīng xīng tí yān xī guǐ xiào yǔ 。

wǒ zòng yán zhī jiāng hé bǔ ?

huáng qióng qiè kǒng bú zhào yú zhī zhōng chéng ,léi píng píng xī yù hǒu nù 。

yáo shùn dāng zhī yì chán yǔ 。

jun1 shī chén xī lóng wéi yú ,quán guī chén xī shǔ biàn hǔ 。

huò yún :yáo yōu qiú ,shùn yě sǐ 。

jiǔ yí lián mián jiē xiàng sì ,zhòng tóng gū fén jìng hé shì ?

dì zǐ qì xī lǜ yún jiān ,suí fēng bō xī qù wú hái 。

tòng kū xī yuǎn wàng ,jiàn cāng wú zhī shēn shān 。

cāng wú shān bēng xiāng shuǐ jué ,zhú shàng zhī lèi nǎi kě miè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説: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説,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悽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雲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裏。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雲蔽日,那“日慘慘兮雲冥冥”,就像是説皇帝昏聵、政局陰暗。“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正像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羣魔亂舞。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説了,也無補於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既然“日慘慘”、“雲冥冥”,那麼朝廷就不能區分忠奸。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説: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聖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祕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説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於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説,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説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峯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並且歎息死後連墳地都不能為後人確切知道,更顯淒涼。不是死得曖昧,不至於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見蒼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羣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自然沒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誌,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唸的一端。元代蕭士贇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説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説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像他在《樑甫吟》中所説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樑甫吟》是直説,而《遠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着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敍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於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説,但又不忍不説。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範梈説:“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覆行於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歎,而有遺音。”(據瞿蜕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採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悽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別離原文賞析13

別離原文

【別離】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歎。

賞析:

這首詩,敍離別而全無依依不捨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別具一格。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一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真有一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説詩晬語》捲上)的氣勢,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彩筆濃墨描畫出大丈夫的壯偉形象。威武瀟酒,胸懷開闊,風度不凡,氣宇軒昂,彷彿是壯士奔赴戰場前的杖劍壯別,充滿着豪情。

頸聯運用成語,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本意是説,毒蛇咬手後,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致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這裏形象地體現出壯士為了事業的勝利和理想的實現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如此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歎。”尾聯兩句,總束前文,點明壯士懷抱強烈的建功立業的志向,為達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麼,眼前的離別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歎息。

此詩以議論為詩,由於詩中的議論充滿感情色彩,“帶情韻以行”,所以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標籤:賞析 別離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