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籌筆驛原文及賞析常用(3篇)

校園2.08W

籌筆驛原文及賞析1

籌筆驛

籌筆驛原文及賞析常用(3篇)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翻譯

諸葛亮拋棄隱居為主人分擔興漢之優,四處征戰竭盡全力帷幄運良籌。

時勢順利時彷彿天地都齊心協力,大運一去即使英雄也難以指揮自由。

蜀漢千里江山被小子輕易拋擲。遺恨編緯只能怪兩朝老臣譙周。

而今只剩下山巖旁多情的江水,彷彿懷念,往事不停地繞驛奔流。

註釋

籌筆驛:在四川廣元縣,相傳蜀相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軍籌畫於此。

拋擲:投,扔,指別離。

南陽:諸葛亮隱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陽)屬南陽郡。

北征:指攻打曹操。

東討:指攻打孫權。

時來:時機到來。

同力:同心協力。

運去:時運過去。

自由:自己能夠作主。

孺子:指蜀後主劉禪。

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

冠劍:指文臣、武將。

譙周:蜀臣,因力勸劉禪降魏令人痛恨。

解:知道,懂得。

鑑賞

此詩首聯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裏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裏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説“南征北伐”而説“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説。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説“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裏説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着,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這就開出頷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頸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裏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温庭筠《經五丈原》:“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説“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説,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懷古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後遊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籌筆驛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籌筆驛》

唐·李商隱

李商隱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譯文

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

風雲常常護着他軍壘的藩籬欄柵。

諸葛亮徒然在這裏揮筆運籌劃算,

後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幹。

關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

往年我經過錦城時進謁了武侯祠,

曾經吟誦了梁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賞析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詩。籌筆驛,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師伐魏,曾駐此地籌劃軍事,故名。大中十年(856)冬,詩人罷梓州幕,隨柳仲郢還京,經籌筆驛有感而作。詩作盛讚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感到惋惜,“恨有餘”是這首詩的靈魂與詩眼。為了突出這個“恨”字,詩人採用了一揚一抑、抑揚交替的藝術手法。首聯説“猿鳥”畏其軍令,“風雲” “護”其藩籬,極其威嚴,一揚;頷聯卻言“徒”有神智,“終見”劉禪降魏蜀亡,長途乘驛車被押解洛陽,一抑。頸聯出句稱其才智無愧於管仲、樂毅,又一揚;對句關羽、張飛早夭,失卻羽翼,又一抑。末聯,看似議論,實則抒情,一切議論、抒情都歸結到“恨有餘”上。一抑一揚,抑揚頓挫,一唱三歎,宛轉有致。管、樂,指春秋時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和戰國時為燕昭王大破齊國的樂毅。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不忝(tian),無愧。諸葛亮的才幹比管、樂毫不遜色。紀昀評此詩説: “起二句極力推尊,三四句忽然一貶,四句殆自相矛盾。蓋由意中先有五六二句,故敢如此離奇用筆。”宋弼則以此詩與杜甫的《蜀相》比美:“起二句本意已盡,下面無可措手矣;三四句作開筆,五六收轉,兩意相承,字字頓挫;七八振開作結。與少陵‘丞相祠堂’作,不可妄置人優劣也。”詩中的“恨有餘”,不單是指諸葛武侯。同時也是詩人本身的家國之恨。

籌筆驛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鑑賞

此詩一開頭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裏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是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裏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説“南征北伐”而説“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説。

二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説“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裏説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末聯歸結到籌筆驛:“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着,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怎麼他的出師有利有不利?這就開出二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三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裏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黍,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温庭筠《經五丈原》:“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説“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説,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筒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