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通用14篇)

校園4.9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通用14篇)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

首先非常感謝"綠色童年工作坊家長"平台創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員,讓我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想,同時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學習並思考如何瞭解孩子,認識孩子並教育孩子們。

瑪利亞·蒙台梭利是位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同時是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醫學女博士。(家長啟示1:瞭解點醫學知識無論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都更有助於幫助撫育和教育孩子。)她創辦的"蒙氏幼兒教育法"風靡整個西方世界,並深刻影響世界各國。她在各國創辦了很多幼兒園,同時她還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創建了一套教具,其中最經典的是感官教具。

《有吸收力的心靈》這本書從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歷程(從胚胎開始一直成長為兒童的發展歷程的各個階段)來闡述兒童天生就具有獨自學習的能力,因為他有一顆可以吸收知識的心靈。舉個簡單的例子,兒童長大後能説他父母所説的語言。可是對一個成人來説,學好一門語言,是極其不容易的,沒有人一字一句的教授兒童,可他們卻可以把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運用得極為特色,.每一個兒童自身好像都有一個勤勤懇懇、技術嫻熟的老師。

鑑於此,蒙台梭利在本書中一直強調教育並不是老師和家長教了什麼,它只是人類自然發展的一個過程。它不是在教授的過程中得來的,而是兒童通過環境獲得經驗而得。老師和家長的任務就是去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天性,從而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兒童心理髮展主要有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出生後到6歲的這段,6-12歲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在12-18歲,兒童心理成長進入第三階段。其中每個階段都可以為兩個小階段。這也是一般國家劃分國小、中學、大學的年齡劃分的緣由。而0-6歲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因為人類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並形成的。在出生後2-3年內,兒童所收到的影響可能會決定他們的一生。"俗語説從小看老".在這期間,如果他們能夠自由發展,他們的身體和性格才能正常發展;但如果他們收到傷害、暴力或其他不良影響,他們的性格就可能發生偏離,如果不及時糾正,其影響將會伴隨一生。

那麼兒童正常發展和不正常的特徵有哪些呢?精力集中、工作、守紀律、易於相處和融入社會都是正常發展的表現,而不正常的表現有任性、混論、膽小、懶散和反社會。兒童的正常發展源於專注的工作。因此,我們要有目的地向他們提供一些兒童所需的用具,來滿足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的注意力有所指向。(家長啟示2:蒙氏教具不僅幫助兒童認識世界,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的關注力、動手力和歸類能力。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多關注。)集中注意力可以幫助兒童心理的發展,提高運動協調性,並最終使兒童糾正性格問題。

然而家長要如何幫助兒童培養和發展正常的性格特徵,蒙台梭利又通過對兒童尤其是0-6歲之前的寶寶的觀察發現做了細緻的分析:

新生兒的心理生命和"心理創傷":新生兒是有心理生命的,同時容易受到"出生創傷".所以,剛出生時,新生兒從母親的胚胎來到陌生的新環境,是很痛苦,很害怕的,但卻無法説出來,只能用出生後的哭泣來宣泄經歷的苦難。而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嬰兒適應這個世界。而如果在嬰兒出生後的早期,對生存的環境產生了一種畏懼感,他們以後的健康成長必將受到影響。這樣的孩子將來就可能會形成桀驁不馴的性格,與社會格格不入。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問題男孩,他的新歌不招人喜愛,不聽話也不愛學習。雖然他長的狠漂亮,很聰明,也很健康,但是沒有人願意搭理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個男孩在出生後的15天內曾患過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急劇下降。照料他的護士覺得他難看,並叫他"皮包骨".除了剛出生後的這兩週,男孩以後的成長髮育都很正常。

兒童的獨立歷程:獨立是兒童成長的基本要求。兒童從剛剛出生就踏上了追求獨立的旅程。成長的過程中,兒童不斷地完善自己,克服前進道理上的各種困難。獨立包含身體獨立和精神獨立。通過語言與人進行交流,是兒童獨立進程中的關鍵一步。而學習走路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走路時在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年內完成的,同語言學習和認識周圍環境等同時進行。教育的首要條件是向兒童提供環境,保證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各項能力能夠得到成分發展。嬰兒不僅要實現身體的獨立,同時他們還要求在精神上獲得獨立。他們第一本能是拒絕別人的幫助,自己去做事情。他們爭取獨立的第一有意識的要求是: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障礙,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運動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在學校或生活中,我們往往更加註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卻忽視運動的重要性。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實際上,心理和大腦的發展是依賴於運動的。而運動要發揮作用,就一定要與大腦合作。兒童就是要依靠運動協調能力來是自己的心理得以完善,進而憑藉心理來運動產生影響。大腦的發展如果離開運動獨立發展,這則是一種有害的發展。

兒童的活動需求:當兒童可以獨立行走後,他們的內心會有種對活動的需求。但當孩子的行為被打斷,他們的性格就會因此發生變化,做起事來也會失去目的性和積極性。讓兒童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準備,並堅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比如,1-2歲的兒童喜歡模仿大人,並喜歡做大人做的事情。他們喜歡幫助大人擺桌子,拿很多比他們個頭還大的一盒麪包。他們還會不停地把東西搬來搬去,直到累了才停下來。成人經常擔心孩子會累着,可是心裏學家指出,如果成人這時去幫助兒童,不利兒童行為的發展,有甚者還有影響兒童的心理髮展。

兒童的走路需求:走路對2歲的孩子來説是很自然地需要,因為他們要想成為一個大人,走路時他們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兒童的行走的時候不僅要使用腿,還要使用眼睛,因為他們經常會被一些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他們希望去認識世界。兒童不停地走,不停地發現。這是兒童的天性。兒童需要多到户外行走,看看他們喜歡的食物。帶兒童認識不同的顏色,觀察樹葉的形狀和紋理,瞭解昆蟲的習性,記住鳥類和其他動物的名稱等,這些都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當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就能在户外行走更長的時間

3歲之前是兒童形成各種能力的階段,3歲之後是兒童發展這些能力的階段。兒童到3歲時,基本上獲得了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時候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成人的管理和控制,就會用語言來表達抗議,或者進行一些惡作劇。兒童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要了解自己身邊的環境,找到能夠促進自我發展的方法。

3-6歲是"玩的年齡":這個時期是一個兒童通過行為對自己進行"建設性完善"的時期。此時兒童的大腦還具備了不知厭倦地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學習的能力。兒童現在不只是能夠發揮感受的能力的作用,還能夠自己親自參與到其中。他們想要親手去感觸各種食物,區分各種不同的東西。他們總是表現的非常忙碌,不停地用手做這做那,而且感到非常快樂。這時候,家長根據兒童的需求,創造一個模擬真實的環境,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興趣,讓他們能夠自由自在的玩耍,自由自在的成長。

總之,家長的責任是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安全和健康的環境,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站在孩子的背後,多觀察,多鼓勵,少插嘴,少插手。教育的目的是要發展兒童的潛能,引導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2

拜讀了瑪利亞·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後,讓我深有感觸,幼兒教育並不像自己原來想象的如此簡單,對於每一個孩子,從心靈開始接觸、瞭解他們,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幼兒教育是決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台梭利女士認為"教育是開始於降生的終生教育".作為幼兒教師,學前教育的實施者,是為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先驅者,要將人類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兒能接受的形式,幫助他們積累、掌握,同時也為人類文明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漸在幼兒教育中形成。教育不應該以僅停留在時間表、活動安排表上,而是應該與人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的。幼兒的內在力量,在適當的幫助和關心之下會使幼兒變得更加堅強,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為教師應該主動採取措施,保護他們的心理,使他們的大腦和心靈免受傷害。

二、重視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

蒙台梭利女士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從無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兒童就具有這種心理能力。3—6歲兒童已經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決不同的問題。在這一階段,人類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語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知識不僅僅進入了他們的大腦而且促進了大腦的形成,成了大腦的一個部分。

作為學前教育者,我們需要正確對待每一個階段的兒童,理解他們的需要,進而延長他們具有這種吸收知識能力的階段。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向兒童的心理髮展提供幫助,向兒童的這種能力提供幫助,並提高兒童的這種潛能。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3

相信每一位幼兒工作者對蒙台梭利這個名字都很熟悉,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於羅馬大學畢業後,在本校附屬精神病院作臨牀助手,致力於弱智兒童教育的研究,後成為弱智兒童學校的主任教師。沒過多久,蒙台梭利又進入羅馬大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並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靈》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還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童年的祕密》、《 發現孩子 》等著作。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對世界教育帶來革命性變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評價。以下是我讀《有吸收力的心靈》這本書之後的.一點點感受。

通過讀這本書使我知道了兒童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兒童可以通過環境的薰陶來學習知識,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導。而是人類自然而然發展的一個過程,是兒童從環境中獲取經驗得來的。例如:0-3歲的語言發展,兒童出生後對別的聲音是不太敏感的(除非很大的聲響),唯獨對語言的聲音非常敏感;到三個月左右,嬰兒會偶然發現自己的嘴巴有發音的功能;到六七個月時則會主動發出一些無意義的雙音;到一歲左右時,則會發現語言的指稱意義,開始呀呀學語。一歲半左右,孩子會出現一個詞彙的爆炸期,兩歲之後,則將出現一個思想的爆炸期,因為,兩歲之後的孩子開始進行句子的組合和創造了。所以,蒙特梭利把兩歲看做兒童心理髮展的一個分水嶺。

這本書還有許多很好的觀點對我都有啟發,比如孩子是在行動中學習的。這其實是闡明瞭運動發展和心理髮展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在行動中,運動中去主動獲取知識,而不是填鴨和灌輸;她強調兒童的心理髮展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嬰兒一出生,就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和愛護,而不是當作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孩來看待。看了《有吸收力的心靈》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兒童的特點,同時也啟發了我對幼兒進行教育時要運動適當的方法,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的特點,而不是盲目的進行。我覺得在投放區域材料時不光要投放有層次的材料,而且要配上對應的操作圖,使幼兒通過圖示自學,效果會比教師教要好很多。以上是我看完後的一點感受,現在我將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快去看看吧!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4

星期天下午,太陽暖暖的,很愜意,我學着媽媽的樣子給自己倒了杯茶,從書櫥裏取下《心靈在歌唱》這本書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閲讀起來。當讀到《一隻左腳寫人生》這篇文章時,我徹底被主人翁自強不息、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來到書桌前提筆寫下我此時此刻的感受……

主人翁克里斯蒂·布朗剛出生不久就患上嚴重的大腦癱瘓症,疾病使他無法和正常人一樣靈活運用自己的大部分肢體,可憐的小布朗,他只有一隻左腳勉強能動!

幾乎所有人都認定小布朗將在痛苦中度過一輩子,然而,儘管生命如此苛待布朗,布朗卻依靠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毅力成為了一名作家和畫家。他用一隻左腳不屈不撓地生活,撐起了自己整個生命,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對照布朗的命運,我們簡直幸福無比: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擁有老師科學的指導……可是我們是怎麼處理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難的呢?當身體略有不適時,我就想着撒嬌;當遇到難題時,我會飛奔到老師那裏等老師講解,而不是自己先開動腦筋分析或者查閲資料;當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時,我會立即找家長,家長做得不滿意時還會發脾氣;當考試考得不好時,我會選擇逃避或者消極頹廢,而不是正視成績查找原因……對照布朗,我顯得何其渺小。

感謝克里斯蒂·布朗,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無論命運如何捉弄,我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的軌道,即使只有一隻左腳也同樣可以寫下瑰麗的人生篇章。今後,我將努力經營好自己的美麗人生,遇到挫折時不自怨自艾,不到萬不得已不搬“救兵”,我要像布朗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去戰勝挫折和困難!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5

看了《美麗心靈》之後,深深的被這奧斯卡電影的情節所震撼,從中也收穫了一些心得。

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在數學領域的發展,可憐我在看到NASH在數學上的超高造詣,對比自己對數學的一竅不通,實在是汗顏呀。

NASH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在被同學打擊的情況下,那種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無比着迷。看一部電影,不單單只是看其中的情節,還要從中看到自己,回想自己在學習中,無數次的放棄自己的堅持,放縱自己,再對比NASH那種不放棄的精神,這無疑是給自己敲響了一個警鐘。

回首自己在上一年的學習中,別的不説,就説數學,自己雖然是數學A班的,上課也有認真在聽,但是課後卻總是用社團太忙的原因來欺騙自己不去複習和預習,加上自己數學上的天分本來就不高,期末雖然沒掛科,可是成績卻不堪入目。這學期一開始,換了一個老師教我們微積分,方大凡老師説過,數學想要學的好,是要拼命的,得拼命的把書本看熟看爛,而我,上學期學習時,看書時只要看不懂的話,()一下子就放棄了,直接去做題,完完全全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的後果就是我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上學期的知識了。由於基礎知識的不紮實,現在學習起來舉步維艱,愈加沒有學習的動力,陷入惡性循環中。

新學期開始,社團的活動有增無減,但是,我卻不想再像上個學期一樣頹廢下去,我想做一些改變,少給自己找一些藉口,多一些努力,多給自己一點學習的時間,做一個有用的人。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6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穿越天空的心靈》的書,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希望人們能保護環境,我已經淚流滿面了。

故事主要講述了自從盛欣怡的母親病逝後,盛欣怡沉浸在對孤獨和無助的恐懼中。一次偶然的機會,盛欣怡遇到了寧家鑫和丸子軍團。在寧嘉欣的影響下,盛欣怡開始接觸之前幾乎不敢接觸的動畫。她開始沉迷於宮崎駿其人的世界。自從盛欣怡接觸漫畫後,她從害怕孤獨變成了一個充滿愛心和真誠的孩子,這一切都伴隨着她成長。

看完故事,我覺得:動漫人物的純潔和真誠值得學習。人生的意義從何而來?一個人的一生是通過無數次的進步和挫折獲得的,但這些都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開始新的旅程,認識新的自己,重新交朋友,嘗試他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他嘗試了他不敢看的漫畫。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人的一生不易活。我們需要活得有意義,我們需要活得輕鬆,我們需要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讓那些歲月過去,勇敢嘗試,再失敗!

看了這本書,深深的感覺到動畫和漫畫都有它的優點。就像盛欣怡一樣,是動漫把她從對孤獨的恐懼中拉了出來。動畫有愛,有樂趣,有純潔。

每一條路,經過之後,都留下一段故事,或甜或苦,只為結出美麗的果實。我也是淚流滿面看的清清楚楚,我所有的夢都只是為了證明我最初的堅持。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7

閒暇時,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從中受益良多。書裏講述了一個個的真實生動的故事,體現了師生間真摯的感情。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李老師的一句話:教師應該要走進孩子的心靈。是啊,教師不應該只單純地研究如何傳授知識,而更應該把教育當作一門心靈的藝術去鑽研。可是,要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呢?我認為,每個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門扉,只要我們能扣開那扇門,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靈。

開啟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師打開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誤,呵護他們的心靈。魏書生老師説過:師生的心與心之間的呼應就像人們在羣山之中得到回聲一樣,教師對着學生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學生便在心靈的深處迴應:“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不錯,其實孩子就是一面鏡子,你給他們一分愛,他們必會回報你同等的愛。

在班上,有一位小調皮,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卻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對他進行批評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點無所謂了。在一次我無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時,他居然自動地站了起來,一副低頭認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畢竟,他還只是一個孩子,老師不斷地批評在他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啊!或許他在心中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了,以後就會破罐破摔吧!該怎麼才能走進他的心靈,幫助他擺脱失敗的陰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發生,讓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為和同學爭座位的事向我告狀,我卻正忙得不可開交,便隨口應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學商量着好好解決吧,老師相信你。”結果這件事居然很順利地在他的謙讓下解決了。我還發現那天他特別興奮,難道就只是因為我那句無心的讚許嗎?他擁有一顆多麼可愛而又純潔的心啊!這無意付出的一份愛給了我啟示。於是,從那天起,我特別注意對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發生後,我不再先入為主,一味地認定一切都是他的錯,進而火山爆發地批評他,而是儘量使用親切、信任的語氣讓他慢慢地講述事情的經過,講不清楚的,就讓他寫説明。漸漸地,我發現有時會先入為主錯怪他,我也會不掩飾地向他道歉,並就事論事地指出他不對的地方,同時也表揚他做得正確的部分。漸漸地,他開始有了轉變,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後,我特意安排他負責拿牛奶,他認真負責的程度甚至高於以前負責這個工作的同學,他也不再頻繁地惹是生非,發生在他身上的轉變讓人為之欣慰不已。他沒有讓我失望,我對他付出的愛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報!

當然,僅僅包容與呵護是不夠的。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該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瞭解孩子的喜怒哀樂,體察孩子的需要,並適時地幫助與引導,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心扉。而這本書,還需要我用更多的時間細細去體會。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8

斷斷續續用了將近一學期的時間,匆匆忙忙拜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民主教育手記——《走進心靈》,感悟很深。有許多東西一直想寫出來,也許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沒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時間,草草寫了點。

在《走進心靈》一書中,李鎮西以教育手記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實踐。其中有些手記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體現了他的教育思考與實踐的某一個不成熟的階段,或間接反映了他與學生的關係,或反映了他對教育技巧和教育藝術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對現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還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實踐中對國外先進教育思想的學習、借鑑。

從書中我瞭解到,李鎮西剛參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後三次打學生;也曾由於武斷或主觀偏見,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學生,甚至於批評學生時,曾多次在激憤中説出一些讓學生感到絕望的話。他的這些教育失誤,或許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教師都犯過。所以,他用他的教訓也是我們許多人的深刻教訓,勸戒我們儘量避免在以下四個方面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打學生,用語言傷學生的自尊心,冤枉學生,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對他的絕望。要知道,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麼,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現在我們周圍對學生動手的老師絕對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個方面有意或無意去傷害學生的,應是屢見不鮮的現象。特別是國小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及中學生強,客觀上也不易讓國小老師正視到自己的教育失誤。所以,我欽佩李鎮西,因為他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所謂“醜事”公諸於世;我感謝李鎮西,又因為他這些真誠的懺悔給了我們警示!

上面談到,李鎮西剛參加工作時,也只是一個血氣風方剛,不斷犯小錯的普通教師,為什麼他能迅速成長,進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驕人成績併成為學生喜愛的老師?這其中的一點當然要歸功於他的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活動。而最重要的,源於他對做一個“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鎮西總是諄諄教導學生,也總是時時提醒自己:做一個最好的我!對於他來講,這個“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點,追求事業成功(而非滿足於當個教書匠)的我;是立志做一個平凡崗位上的偉人,與學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懷揣着為中國的教育理論大廈添磚加瓦的抱負,勇攀教育科學高峯的我。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博覽羣書,苦苦思索。

廣泛而系統的閲讀,使李鎮西得以從更深遠的中外教育發展史和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思考當今的教育問題。最終,基於對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對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的種種思索,李鎮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他特別強調:素質教育決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在實踐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級管理上,李鎮西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的實踐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這些做法被媒體報道後,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針對現行德育的弊端,李鎮西把“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作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為了拯救那些“負重的心靈”,他將學生青春期心理輔導納入自己的工作內容,通過專題講座,個別談心、書信交流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李鎮西堅持淡化“應試”觀念,強化“生活”意識,通過實施“大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語文素養。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勤奮地寫作,十幾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結出累累碩果,出版專着六部,發表論文二百餘篇,近百萬字。此外,他還寫了大量的“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感”等。

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探索中,李鎮西也在一次次調整自己,揚棄自己。從“教育浪漫主義”經“教育現實主義”到“教育理想主義”,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裏,理論與實踐統一,傳統與現代相融,奔放的激情與冷峻的思考共存。這種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統一,使李鎮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也讓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彷彿在催促我們這些只把教書當作謀生手段的人,儘快樹立“做一個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併為之努力、永不停步!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9

讀了李老師的《走進心靈》這本書後,我深深地知道:與學生以心換心是作為一位老師能得到學生信任的關鍵。老師不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滿口教訓學生,而要用朋友的道義去規勸學生,用親人的情懷去關愛學生,用教師的嚴厲去要求學生,這樣才能走向學生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是廣闊而迷人的,遠離這個心靈世界你會覺得離學生很遠,工作茫然;走進這個心靈世界,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找到答案。對學生細緻入微的瞭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頭活水,常做常新。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新的學生觀和人才觀,讓班級工作從過去的約束型向疏導型轉變,不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進行説教,而是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説教,而是體貼入微的關懷和真誠的教誨。 老師走下講台是學生,學生走上講台是老師,師生融為一體。老師敞開胸懷讓學生走進來,學生又有什麼理由把老師拒之於門外呢?親近學生,走進學生,很多事便會在萌芽狀態得到根本解決。然而 我們老師總是對學生提這樣、那樣的要求,卻從沒有在學生面前對自己提什麼要求,把老師和學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説:“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要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學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學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這樣才能體驗學生的感受。

在這本書中李老師説的話“教育是美麗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 李老師提出的觀點“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更具體地説,是人的心靈。”在我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師為學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橋樑,他讓學生給老師提意見,並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學生學習。這種互相監督的民主的形式,給師生平等對話搭建了舞台。有了師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從而走進學生的心靈。讀了李老師《走進心靈》這本書之後我體會到: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應該理解、尊重學生。由於老師與學生因其角色不同,導致看人、處事的方法不同,這給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作為一名老師,要把自己置於學生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站在學生的位子,為學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學生,用什麼方法對我進行教育我能接受。對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學生多考慮考慮。愛學生,就必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考慮,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覺得自己要學習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誠的尊重發自於教師心底的自覺與自律。以後我會把尊重、理解學生作為師德修養的第一要義,儘量做到不在辦公室批評學生,不在大庭廣眾前批評學生,不在情緒對抗的時候批評學生,不嚴聲厲色地批評學生。當然,要時刻尊重、理解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冤枉學生了,還要敢於向學生道歉。

想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嗎?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心與學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師的這條路走下去,我們也會在教學工作中奏響一首首和諧、動聽的歌曲。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0

讀《重塑心靈》,又恰巧,讀到了關於壓力,關於時間線,關於選擇、焦慮、風險和時間的處理技巧,讀到這些,我不禁微笑了,自己的問題有解了,真是及時雨!

內感官,是第一次接觸的概念,就是人的外部感覺器官接收到信息後傳入腦內,由內部對應的部位進行處理,稱為內感官,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感受型三種,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側重的內感官,並且可以通過一些外部表情特徵、行為模式及語言特徵等加以判斷。

經驗元素是所有記憶神經元所儲存的數據,並且經過內感官讓我們能夠意識到。所有的經驗元素,都可以由本人隨意改變,而所有經驗記憶帶來的情緒感受,都因此可以憑改變經驗元素而改善。我對於此的理解是有點類似於ABC理論,即通過對事情的看法的改變而改變情緒。

事情在腦裏的位置即時間線,右利手的人,一般過去在左邊,未來在右邊。那麼通過調節事情在腦海裏的不同位置,遠近,高低,顏色,大小等,可以帶來不同的感受,緩解壓力或者增強推動力。

想到之前自己一直在用的手賬,我立馬拿出手賬,開始計劃,首先是把事情分類,工作,家庭,個人成長等,然後再按照重要及緊急程度,把每一類事情排序,不僅是在腦海裏,而且是落實到筆頭和紙上,再接下來,給每一類事情分配時間,哪些是需要馬上做的,哪些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的,時間計劃,可用資源等。僅僅是如此,計劃了當天的事情,已經讓我感到心輕目明,壓力和緊迫感隨之消失。然後,翻翻自己以前的計劃,一週的,一月的,一年的……這些是年初寫下的,原本走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就迷失了呢?看來,再怎麼忙碌,也不要忘記時時檢視自己才行!

做完這些,不僅感歎一句:啊,我的世界終於清靜了!哈哈——

感謝《重塑心靈》這本書,感謝李中瑩老師,更感謝炎風團隊,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好的書籍!書的內容很多,方法也很多,雖然我還不能完全理解、吸收和運用,但就僅只是這一點皮毛,卻讓我找回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受益匪淺!其中,關於與潛意識溝通,系統與理解層次,關於目標,關於人生計劃,更是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高屋建瓴,讓我們在追求成功快樂的道路上可以事半功倍。本文編輯晨曦老師

炎風風信子月芽,女,七零後,出生在東北松花江上,闖蕩在祖國大江南北。家有萌寶一枚,從此與娃一起閲讀,玩樂,喜好研究娃的吃喝拉撒,發展,教育,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豪爽大氣,敏感細膩,陪伴新的生命,孕育新的自己,願在炎風與你一起分享生命的快樂,成長的喜悦!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1

讀圖時代的霸氣,就是利用視覺思維的前瞻,將大量精美絕倫的圖片,清晰地呈獻給讀者。不用説著名的網站以及《非常圖酷》等,就像Qing或者Lofter這樣小清新品牌欄目中的圖片,也全部精緻到美輪美奐。然而,當你翻開攝影作品集《舞動的心靈》時,卻在圖片中體驗了別開生面的攝影風格。

《舞動的心靈》,是攝影家姚澤芊先生為陝西省職工文藝調演舞蹈決賽獲獎作品而拍攝的圖集。全集依據舞蹈的不同風格,分為《情懷》 《風骨》。

《韻致》三個部分,共收圖片三十七組。圖集色彩濃郁、意境唯美;構圖立體多維、影像層次分明。大塊火紅流金的色調明暗相間、虛實有度。斑斕中炫耀出的熱烈,沁潤着些許的黑白與藍調的清新,使整個圖集的色彩在節奏上張馳有序、盡善盡美。令讀者欣賞時,自然的目移景搖,彷彿身臨其境、置身其中。

攝影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她發現美,而在於她在相對的空間內,表達出人類情感美的極致。與舞蹈是語言的終極表現一樣,當攝影家舉起相機,面對舞者舉手投足的提純與昇華,便將信念高度趨於完美與統一。此時的一切匯聚在鏡頭語言中,就是攝影家那顆跳動的心。他能夠為舞者呼吸、為舞者動容;他的心與舞者的靈魂距離最近。

我對攝影瞭解的不多,但是以尚美的目光欣賞圖片,應該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審美功能。尤其是舞蹈攝影,鏡頭中既要疊加動與靜、聲與光的美,又要在舞者跳躍起伏的瞬間,將他們舉手投足的情感一攬無餘。而此時攝影家最大的成就,就是將舞者瞬間的靜態,定格在動與靜之間的呼之欲出。讓畫面無聲勝有聲。這種超藝術的表現技巧與技術,我們在姚澤芊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

比如圖集中的《扎西德勒》《小城雨巷》,姚澤芊先生的快門,在姑娘們“扭與擰”的瞬間,娓娓道出了温婉與細膩。而《跳春》《秧歌》的歡實與大氣,則將他心中的力與美、豁達與豪爽,宣泄得淋漓至盡。還有《新陝北》《礦工萬歲》等畫面的立意及截選,非常自然的將生活中時尚與傳統的元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揭示了攝影家獨特的視角,喻意了事物的和諧與統一。這樣的一種包容大度,也正是姚澤芊先生品性的一面。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幸與姚澤芊先生共事幾年。這位語言豐富、語意幽默的前輩,從不諂媚不阿諛。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生後,用自己火熱的心,將豐富的人生感悟及情懷,匯聚在他的各類藝術創作之中,且立場鮮明、孜孜不倦。用他的心、他的筆、他的鏡頭,在他自己的作品中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昇華出人性的大愛與大美。在欣賞了《舞動的心靈》之後,我想了這樣一句話語:攝影家選擇了遠方,將虔誠的背影留給了世界。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2

《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是一本心理學著作,由美國格雷格。盧金諾夫和喬納森。海特所著。書中以美國大學生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了新生代年輕人成長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建設性的方法和意見。閲讀之後,感慨雖然跨越山川大地、異域時空,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80後的我直奔不惑,工作之餘參與度最高的就是育兒了。原本以為小孩會像自己小時候一樣,按部就班上學放假,諸事按默認模式自然發展。但現實的卻遠比預想精彩的多。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出生開始,擔心食品安全,擔心健康,擔心升學,擔心……全家人全然忘記了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開始養育一個小小的“宇宙中心”。

然而,小孩還是掙扎着旁逸斜出,做出一些似乎不合規矩卻是他們天性的事情。有煩惱有疑惑卻無解,因為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如此。父母焦慮,將成人的體驗投射到兒童身上,無形的壓力讓小小主角們懵懂前行。但可能因為過度保護沒有試錯而退縮,可能因為焦慮的轉移形成隱疾,可能因為各類原因,直接跳過了原本屬於他們的人生經歷。如此種種造成了年輕或年幼一代各類問題,這是整個社會亟需正視和解決的。本書從最常見的事件,最易引起共鳴的角度抽絲剝繭,讓人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引人深思。

遵循成長規律,給予新一代羣體更多的探索空間,試錯亦是一種新的進化,彎路也有獨特的風景。打破過度保護的壁壘,借用書中引用的諺語: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學會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成長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3

趁着雙休天,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李鎮西老師以生動流暢而又自然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他的教育過程以及他的真切體驗。隨着一個個充滿情感的故事,我們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情境。這些真實的故事浸透着李鎮西老師和他對學生的純真情感,。李鎮西老師不但在感情上能與學生融為一體,而且在實踐上為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讓學生在民主中學會民主”、班級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學生學習”等新的教育思想。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教師地位和角色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活動中受到了挑戰,他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在師生心靈相融狀態下所能夠達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對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不由地讓我深感慚愧。

首先,我覺得作為我來説,還是沒能擺脱“師道尊嚴”的思想的束縛。從來都沒有想過,哪一天會被我的學生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學生當“貓”玩。當我看了《太陽島上的笑聲》他《風雪峨嵋山》所描寫的片段後。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師太野、太傻、太真?還是我們太斯文、太虛假、太明智?翻開專家的著作、品味大師的言語、感悟名師的情感,我覺得被社會同化的老師因“斯文”而顯得虛偽;而李老師的“野”正是為師者激情爆發的體現;他的“傻”正是師者對學生的一種農曆,對教育的一種執着體現;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這種裸露的質樸所發出的閃光正是照亮學生心靈的源泉。而我?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雖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談闊論,可唯獨缺少了像李老師那樣的“野趣”“傻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沒有李老師那種“太野的蠻勁”“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雖然我也贏得了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進了學生視線。但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看完李老師的著作,我尋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該怎麼做,做什麼。

其次,我們還缺少了一種精神,缺少了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翻開《走進心靈》,書中詳細的事例字字珠璣,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發我工作的熱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這種精神,幾年來,在班級工作方面,還是兩手空空,即使有,也是僅有的一點,我深感悲哀。事實證明,我就因缺少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才出現缺痕。而這種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這種惰性就是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啊!

再次,是對“教育經典”缺少一種理性的認識和思考。書中記述了李鎮西老師創建“未來班”的點點往事。這“未來班”不僅成了李老師最珍愛的教育詩篇,也成為全體教育者借鑑的榜樣;他嘗試書寫“學生評語”的方式滿人情味,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的內涵。

合上書本,真的被李老師這種與學生的濃濃情誼感動了。捫心自問,我們現在缺的是什麼?缺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奉獻的精神;一種持之以恆的奉獻,一種忘我執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體現出的正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鑄造的正是一座豐碑。而這座豐碑正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的航標、正是指路明燈。總之,學生的成長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提高自身素質,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後,我以我的座右銘來激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有吸收力的心靈》讀後感 篇14

今天我想以一個特教教師的視角,談一談在《孩子的心靈——兒童心理分析案例》這本書中獲得的一些感悟。

面對書中完全由心理學臨牀分析案例為主線的內容,我並不能從臨牀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去閲讀,但是書中一個個詳細描述細節的故事和細緻的案例分析過程,卻給了我許多教育的啟發。

書中細膩的描寫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用它獨特的筆觸讓一個個特殊的孩子有了心靈釋放的自由空間,也讓我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學會從心理學分析的視角去對待身邊的特殊羣體是多麼的重要,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意識和覺察,才能實現與孩子真正意義上心與心的溝通。

作為身兼教師和母親雙重身份的我,閲讀時會不自覺地生髮兩種體會,今天我想僅以“教師”的身份來交流閲讀體會。

一、特教教師需要研究兒童心理學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作為一名特教教師要面對的是兩大羣體,第一是特殊學生,第二便是特殊學生背後特殊的家長。在與他們的相處時,就會像作者“山中康裕”先生一樣,通過一些看似無關聯的遊戲(如:沙盤,繪畫),配合着一些有效的談話,遇見問題,探尋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讀到書中描寫的自閉傾向的孩子,自己不由得想到自己身邊的自閉症孩子,他們更需要一些心理治療的輔助工具幫助其溝通表達,對於特殊家庭中的家長們也要給與適時適度的心理疏導與幫助。

因此,作為特教教師應該是特殊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員,當我們面對眾多的特殊兒童和特殊的家庭時,研究教育心理學便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功課,擁有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專業的溝通能力,也是解決學生問題的重要手段。

二、特教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和家長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當我讀完書中所有的案例,很容易發現每一個特殊的孩子們背後的家庭都有着諸多的共同點: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被過多地限制;整個家庭的氣氛不歡樂……觀察書中的一個個家庭,聯想我們身邊的一個個家庭,與其説是孩子出了問題,不如説是全家都生了病。如果説普通學校裏的老師應該是少數問題學生和家長們溝通的橋樑,那麼我們就更應該成為這些更弱勢的學生與家長,乃至其與整個社會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作為教師,我們要扮演好“重塑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把自己、家長和學生三者之間所處的關係和作用,清晰、明確地告訴家長,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才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三、特教教師還應該引導家長接觸特殊兒童心理學

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更應該學習瞭解一些“特殊兒童心理學”知識。讀完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特教教師不僅要教育好特殊的兒童,更要積極引導他們的家長去借助特殊兒童心理學知識解讀自己的孩子每一個怪異的行為,試想如果作為家長都不能理解孩子的問題和差異,那麼誰還能真正地理解、接納、幫助他們呢?因此我們要讓家長們明白:在面對一個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教育的孩子時,作為家長是否真正地學會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否真正瞭解孩子成長中每一個階段可能會面對的不同問題?是否真正給予他們應有的温暖、理解和尊重?……

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我能做的是希望儘可能的利用每一次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向家長分享“特殊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定期開一些符合特殊兒童心理特徵的主題課;同時也積極邀請家長們分享教育經驗。

當自己捧讀完《孩子的心靈》這本書時,我也期待更多的老師和家長們一起閲讀它,希望把它繼續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關注兒童心理學,同時也希望自己身邊的老師們更多地關注特殊兒童心理學。

最後,跟所有的老師和父母們分享一句話:一個温暖的真情擁抱,一段幸福的親子時光,一定會撫平孩子心中無意識積累的不安!藉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