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校園2.07W

隨着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知識不斷的更新換代,內容也在不斷的充實豐富,國小數學教師需要不斷的反思教學過程,提高自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合數與質數》的教學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縛,體現以“以人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體驗瞭解決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一、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讓學生利用學具去擺拼,用“2、3、4……12個小正方形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的方法去體驗質數與合數的不同之處,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配角”,教學中應把大量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討論、觀察,思考的機會。在教學中我除了給學生動手拼擺的機會,還讓學生把幾個數(如2、3、4、5、6、7、8、9、10、11、12等)進行分類。儘管學生可能分類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都能把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分在一類,把含有2個以上的因數的數放在一起。這樣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合數與質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本節課的課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還想研究質數、合數有關哪些方面的知識。這個學習任務既是給學生在課堂上一個探究的任務,也是給學生在課外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屬於自己的數學空間,從而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較高,知識的掌握也較為自然而紮實,學生的思維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單從純數學的角度去讓學生領會,顯然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我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使這些枯燥的知識變成鮮活、靈動數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念到了學數學的快樂。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不要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而是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研究數學。在研究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時,設計了例舉法找最小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猜想、分解質因數比較,一系列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來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究性活動,使學生體念到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進

1、課初的情境創設雖考慮到與例題之間的聯繫,但過渡得不夠好。

2、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止是一時之效,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預案的設計,課堂中順學而導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要求我們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我想教師的作用必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的關聯;二是要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景之中的機會;三是要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四是要鼓勵學生表達,並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開展討論;五是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對照《課標》的理念,我對《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教學作了一點嘗試。

一、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的關聯。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是在《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之後學習的一個內容。如果我們對本課內容作一分析的話,會發現這兩部分內容無論是在教材的呈現程序還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處。基於這一認識,在課的開始我作了如下的設計:

“今天我們學習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對於今天學習的內容你有什麼猜測?”

學生已經學過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這兩部分內容有其相似之處,課始放手讓學生自由猜測,學生通過對已有認知的檢索,必定會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從課的實施情況來看,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為什麼是最大公因數面不是最小公因數?這一些問題在學生的思考與思維的碰撞中得到了較好的生成。無疑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課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二、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景之中的機會,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

“對於今天學習的內容你有什麼猜測?”這一問題的包容性較大,不同的學生面對這一問題都能説出自己不同的猜測,學生的差異與個性得到了較好的尊重,真正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思想。不同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時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相互補充與想互啟發中生成了本課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充分體會了合作的魅力,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課堂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可敬而不可親。數學並不可怕,它其實滋生於原有的知識,植根於生活經驗之中。這樣的教學無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養不就是教育最有意義而又最根本的內容嗎?

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過學生的猜測,我把學生的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整理:

(1)什麼是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怎樣找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3)為什麼是最大公因數而不是最小公因數?

(4)這一部分知識到底有什麼作用?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最後讓學生自學課本。

這樣的設計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與他人合作與交流中逐漸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這大概就是《標準》中倡導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應有之意吧。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國小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並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感官的直接認識。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着,又讓學生觀察兩個稜長分別是2釐米和4釐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釐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佔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後把一個梭長為4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佔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二、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説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並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5

國小數學生活化是以課堂教學生活化為基礎的。新課標喜愛倡導國小數學的生活化,針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嚴重脱節的現象提出來的,但並不是否定傳統的教學方式。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與數學實踐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數學將教學的生活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探討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數學教學源自於實際的生活,生活生產的進步又為數學教學的發展提供需。數學與實際的生活緊密的相連、不可分割。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僅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數學的知識,人們的日常消費、銀行的利息結算、物業費的交付與管理等等都需要人們應用數學知識。因此,新課標下數學的課程標準提出:國小數學教學要有效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學習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數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一、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學生學習狀況的要求。數學學習對於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學生對數學學習卻沒有絲毫的興趣,理論與實踐相脱節,不會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做不到學以致用。這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弊端有着一定的關係。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課堂中主要是聽,機械的進行記憶,學習空間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缺乏探索的主動性與創新性,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須提高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2、新的教學教材的要求。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國小數學的生活化已經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在國小數學教學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教材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但是在實際的編寫過程中,還有許多的問題,生活化的現實內容聯繫的不夠緊密,生活化的題目缺乏創新性,生活化與時代的要求相脱節。因此,需要不斷地對教材進行創新,充分的充實的教學內容。

3、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性。在當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仍然採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邏輯推理,忽略知識外延與背景的介紹。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一張黑板一支筆,一張嘴巴講到底”,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根植於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兩大法寶就是填鴨式教學與題海戰術。學生沒有時間與空間進行自己的思考,失去對數學教學的興趣,對數學教學越來越方案,甚至逐漸的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若想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不要過分追求生活的原型。國小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是當前教育比較重視的問題。因此,有的教師認為,國小數學教學全部的教學內容都要與實際的生活聯繫,否則就不是成功的教學。有的教師實施教學的生活化,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並且實施新的教學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需要與學習內容相聯繫,而不是強硬的、沒有限制的生活化,將本來沒有必要的生活化給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設計創新的教學情境而費盡心思,有的可能會有科學依據,有的就是生編硬造,會很容易誤導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要有數學知識都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錯誤思想。有的教師認為,生活是服務於數學的,但是實際上,數學的發展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的。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教師沒有必要沒借口麼節課都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要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際能力,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

2、數學與生活聯繫比較形式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有許多的教師看似進行了生活化,但是實際上只是將知識與生活簡單的加在一起,對於數學教學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如教師咋講解“一定能摸到紅球”,教師常做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顏色的球的可能性。這種就是較淺層次的生活化。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交接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實踐中來,運用自己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實際的應用價值。在教學中,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再例如,學習“哪種方式更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一個超市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設立了一個轉盤,可以自由的轉動。顧客消費滿200元,可以有一次轉動的機會,當停在紅色、藍色、黃色不同的區域,可以獲得不同的購物券,其他區域沒有購物券。如果顧客沒有興趣進行轉動,可以直接獲得20元的購物券。教師要讓學生死來,如何進行設計,對顧客來説比較合算。這種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積極認真的思考,有利於發展國小生的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而言之,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小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思考與探索,提高數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採用機械、重複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於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一、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有着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意志

1.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遊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裏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2.培養堅強的意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徵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複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二)重視基本的口算、估算訓練

1.口算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為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誇張地説,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着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儘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徵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複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2.估算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後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於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塗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四)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藥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並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為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數的運算是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計算能力是國小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計算教學又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處

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所以在數與計算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在課標的指引下在複習知識時還是延續了上節課的複習方法,教材由淺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結構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基本的'運算、運算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估算的知識、運算的順序掌握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掌握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定律的認識,並能夠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回顧估算的方法,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計算中對於加減乘法計算掌握較好,但是有個別同學在除法計算,特別是小數除法計算中還是出現不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就進行計算,還有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書寫不正確。

2、在解決問題中雖然學生知道解題步驟,但是對於複雜一些的問題。

三、再教設計

解決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在複習中還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的疑難處解開學生心裏的結。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説“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説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説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國小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説明,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隻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説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在《年月日》這一單元中,計算經過時間是一個難點。分析學生最近所做的經過時間的計算練習,我感到相比較兩種計時法互化,難度更是上了一個層次。原因在於計算經過時間時,當分鐘減分鐘不夠減向小時借時,借一不是當十,而是當60。分鐘加分鐘不是滿十進一,而是滿60進一,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所不同,所以常常會出現錯誤。

總結了一下,這部分內容以下幾類題型也比較難:

1、計算一天的營業時間。難度在於,給出的營業時間分為幾個時間段,並且某個時間段的跨度剛好是上午幾時至下午幾時。

2、計算兩天中的經過時間,如睡眠時間或火車運行時間,難度在於,睡眠時間一般都由兩天的部分時間組成,學生分不清,常常會機械地將起牀時間與睡覺時間相減。

計算一天的。營業時間這類題,步驟較多。比如一天的營業時間分為兩個時間段的:11:00—14:30,17:30—22:00,計算營業時間就要先算出兩個經過時間,然後再把兩個經過時間相加。學生在完成這類題時,既有步驟不全的,還有分鐘減分鐘不夠減算錯的。針對學生出現的錯題,我讓學生辨析錯因,明確錯在何處和如何改正。同時加強了此類題的練習,學生的完成情況有所好轉。

計算兩天中的經過時間,分段計算的方法比較適合。如教材55頁第6題T21車次出發時刻是18:00,到達時刻是第二天8:00。本題可分兩次想,從18:00到當天24:00經過時間是6小時,從24:00(0:00)到次日8:00經過了8小時,所以總共經過時間是14小時。這類題只要分段正確,學生對計算方法還是能夠掌握的。關鍵是計算第一天的經過時間時,要用結束時刻24時減開始時刻。少數學生忽視了這點,只用題中給的數字計算導致出錯。如:小蘭晚上8時睡覺,第二天早晨6時起牀,她一共睡了幾個小時?有的學生把晚上8時先換成20時,再用20時去減6時,求出她晚上一共睡了14小時。這時候我拿了一個時鐘模型讓學生觀察,並對這道題進行了反覆的講解,提醒學生這類題目應分兩段時間來計算,一段是第一天的20時到24時,另一段是第二天的0時到早晨6時,再把兩個時間段合起來。

教這個知識點時,課堂上感覺學生似乎已經懂了,但是課後的練習和作業卻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哎,有時候總會覺得這一個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説是不是太難了,師父説這類題多練練就好了,但是我不想讓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呀,希望他們在慢慢的學習中能夠漸漸理解吧!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後我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説,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回顧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遊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於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紮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裏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並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鑰匙。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採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偷樑換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繫比較密切,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視角出發而設計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租車、租船問題”、“手機費、電話費計費問題”、“彩票、綵球中獎率計算”等內容都屬於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種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識比以前的一些教學內容還要難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説是更難學)。從我們成人的經驗來看,隨着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

矯枉過正:

我上過一節低年級“分類”,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裏擺滿了諸如飲料、麪包、足球、玩具等琳琅滿目的商品。整節課學生的所謂參與熱情不可謂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熱鬧,教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畢竟不能等同於數學,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數學化”的處理,“生活化”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易而不是讓其成為教學的負擔和累贅。試想,如果每節數學課都這樣上的話,那麼數學教師、乃至學校將會累成什麼樣子,有必要這樣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嚴重脱離國小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課程標準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還是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執行者——教師都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在學生頭上。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麼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鑽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鑽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藉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週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湧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穫很多,盤點收穫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後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後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 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 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 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 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總之,通過培訓對我來説有了很大的收穫,給我帶來了全 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我 對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認識。我要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為農村基礎教育做貢獻!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繫生活,創設情境

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説説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説一説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髮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着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指着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説:“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教學反思《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説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藉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着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麼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着這些問題,怎麼辦?以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範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後,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着豬八戒的腦袋説: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麼叫分數嗎?這樣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儘量讓學生多説、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針對應用題的特殊性,我覺得在平時的應用題教學中,應重點加強審題習慣、正確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和檢驗習慣的培養。

1、教會學生讀題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讀題習慣

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就要理解這個問題。找準數量關係,進行分析解答。

(1)培養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讀題時要認真仔細地把題讀一兩遍,邊讀邊想。通過讀題,對該題的具體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題的具體內容是一件什麼事件,並能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把題意複述出來。

(2)培養正確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

這一步主要是弄清題目基本結構,找出關鍵句、詞並弄清他們所表示的意義;找出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題目求的問題是什麼;找出已知條件和間接條件、條件與所求問題間的數量關係;並用直觀圖示表示出來。例如:五年級有學生214人,比六年級的學生少34人,六年級有學生多少人?把題中的關鍵句五年級比六年級學生少34人反過來讀,就是六年級的人數比五年級人數多34人。讀題時養成這種習慣,有利於弄清兩種量誰多誰少,較好理解題意、解題時避免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錯誤。

(3)分析綜合確定解題思路

分析綜合確定解題思路,就是在上述兩步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直接條件、間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繫。通過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繫,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條件,把間接條件轉化成直接條件,提出解題方法,確定計算順序。

2、注重應用題檢驗習慣的培養

在應用題教學中,檢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檢驗應用題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常用檢驗方法有以下幾種:

(1)聯繫實際檢驗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26歲,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的。

(2)估算比較檢驗法。如在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

(3)代入檢驗法。如列方程解應用題。

(4)替換檢驗法。用另一種方法解題,然後比較結果進行檢驗。除此以外,還要對解題細節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