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

校園9.56K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説新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

近日讀了《世説新語》這本書,感觸頗深。

《世説新語》是南朝宋諸侯王劉義慶集合眾多文人編寫而成,主要記載東漢至東晉時期之名流的言談、秩事。全書共三十六門,一千一百三十條,內容涉及思想、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書中的每一條都深藴哲理。

讀《世説新語》,我們要看到其好的地方,比如在政事門中,何充對前來清談的王濛説:“我不看此(公文),卿等何以得存!”意思是:我不看這些公文,你們怎麼能生活得下去呢?這就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地做事,幹出實際成果。還有一條,在言語門中,王羲之對謝安説:“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意為:如今遭逢喪亂,遍地都是戰壘,應當人人奮力報效國家。如果清談玄虛,荒廢公務,文章浮華,妨害要事,恐怕不是當今所應該做的。這就是務實的`精神,這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世説新語》並不全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對於德行門第十四條中“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意為“知道後母把他恨得要命,就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這件事雖然在古代是值得寫進書中的,更值得眾多人為之學習,然而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件事則體現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應該予以批判,更別提學習了。另外一個需要審慎對待的是清談。清談,作為一個風靡三百多年的怪現象,其實質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或辯論。在清談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一些巧妙的問答,這些都被記錄在言語中。雖然在古代,清談是很高雅的事,許多人求之而不得。但是,清談得過了頭,荒廢了正事,只有嘴皮子利索,最後變成了“清談無為”甚至“清談誤國”,那就不是所要學習的了。後來西晉滅亡,太尉王衍被敵軍所抓。他本是清談名流,面對敵軍,卻推説自己清談無為,還寫信給敵人,勸其稱帝,期望獲得赦免。這個時候,清談有何用?玄學有何用?腳踏實地地幹實事才能解決問題。

透過《世説新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那個魏晉時代的風土人情,也能在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我們值得吸收的。《世説新語》需要批判地看,要從正面看,也要從反面看。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2

《世説新語》是魯迅筆下“名士的教科書”,馮友蘭句中“中國的風流寶鑑”,三十六門,上千故事,字裏行間遍現時人內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風貌。

魏晉風流,名士在外顯露清談、飲酒、服藥之舉,而內隱則嚮往高逸飄然之姿。他們放浪曠達,不營物務,棲心玄遠,即是隱逸。

縱浪大化,曾於莊子的鯤鵬扶搖裏憧憬逍遙,也有物我偕我的渴慕自在。於是手執一卷,追尋魏晉風度,暫忘塵世喧囂,體味幾場超脱的美好。

隱逸山林共由17個小故事零件構成一個小部落,鑑於編採者們的中庸客觀,所選事件,其含褒貶,無一不給讀者瞭解當時的精神氣度與人物風貌提供了有力養料。

寄託于山水自然之樂,往往是拋卻案牘勞形、絲竹亂耳,人體的器官便是與自然、人羣溝通的最好媒介。

在第一則裏,魏晉士人狂放,往往意趣恬適、屬意山水,而高超的精神又衍生出脱俗的言行—揮麈玄談、登高臨遠,逞其灑脱胸襟。阮籍尋傳聞真人考古談教而無應,以長嘯對則有答—甚至數部鼓吹,林谷傳響。可見其不拘泥形式,心意相交在於共同的興趣,神交往往並不藉助過多的言語,因為言語總是顯得滯笨,不抵自然的造化令精神氣質得以舒展。

而第六則寫王羲之論阮裕“此君近不驚榮辱”,相比古代深藏不露的隱者沈冥也毫不遜色。阮者只在憑心感受,而又並不過多驚擾於心,故而能夠做到超凡脱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十七則郗恢誇讚謝敷“累心處都盡”也是同樣道理。無所求,便能雲淡風輕。

面對隱逸,不同的人對於自己有不同追求,有人心如磐石,毫無轉移。

嵇康因拒絕出仕,以“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作為理由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是第三則;而第九則翟湯少時好友周邵斷絕往來,只因好友入仕。第五則有“驃騎將軍第以高情避世”,何充將軍勸其為官,其弟卻認為自己清名可矣,“何必減驃騎”。

面對官場浮沉,隱士們是“逃離”的狀態,不願為官的態度極其堅決,名利官場的對他們僅有累贅桎梏,僅有不在意討之,甚至厭棄。總有有人逆志,有人因外物的招引而搖擺。而一個看清本心的人,總是會一往無前、持續蓄力,哪怕“粗繒大布裹生涯”,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但隱逸的`人總在路上,有人一直在走,有人後來居上,有人半路轉頭,精神之水是靈活的,而名士們對於自己身份的標籤亦是。

第四則:李廞“清貞有遠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王相因高名招禮、闢為府掾,宗子便由隱士而出仕。第七則:“孔郎廟”是為車騎將軍孔愉所造,人們感懷於他“少有嘉遁意”,隱居時獨寢,以歌唱來規戒自己,常遊覽名山。

這樣的人,為官者便失去了隱士的美名了嗎?並非。有的是迫於自身狀況而無法很好地進入仕途,便須藉助外力——美譽。但也事事都非“空穴來風”,總要有配得上的“裝裱”,實在的風貌才能被美譽冠之;雖後為官,卻曾有隱居之實,且相比常人確有境界。

劉驎之在第八則裏的所作所為不禁令我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高超率真、通曉史事,答應為官所接受錢財卻盡數分發給窮困貧乏之人,而抵達為官之地也能全身而退。與民同樂的隱居歡愉,旁人自是不知;便如第十二則裏的戴逵與哥哥,也“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這便是個人自有個人的格局所在,隱逸有高下之分,向來也是個人洞見。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3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説,你想到了什麼?提起志人小説的代表,你想到了什麼?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説,你又會想到什麼?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説新語》。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讀《世説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

不僅這些。《世説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餘”、“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説新語》裏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説:“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麼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誇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脱穎而出,終後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於觀察,善於思考,並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4

《世説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敍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説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説的典範。在世説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説。今天所見的世説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

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説中,世説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説史上承先啟後,不可忽視的地位。 日記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説,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後來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

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而坐,向他説:「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在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5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説:“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讚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説:“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説:“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讀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認同,亦對此感慨良多。我想到了古時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學會了耍小聰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讓孩子把聰明用在了不恰當的地方,這是一種短見的聰明,父母無視這點,就極易會讓孩子把小聰明的`習慣內化為他們的人生觀,這也直接導致了方仲永的悲劇命運。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認為耍小聰明終究會讓自己栽跟頭。那是因為耍小聰明的人會在成長中離大智慧愈來愈遠。因為愛耍小聰明的孩子,他們會習慣性地不願意付出、不踏實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認真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芥川龍之介説,天才的悲劇在於被小而舒適的名望所束縛。門捷列夫説,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德懷特説,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話: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6

今天在翻閲《世説新語》時,偶然翻閲到了言語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簡文帝這種適應環境,創造壞境,滿足的心態可以令我們學習。文中簡文帝説:“會心處不必在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賞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簡文帝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現代語,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人們總是把事情或目標看得很難,或定得很遠,其實身邊就有美,我們為什麼不貼近生活,切合實際,真實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呢?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我們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為現實擺在那裏,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失去一些你曾擁有過的美好,我深刻的覺得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其實幸福很簡單。

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簡文帝這種創造環境的能力,賞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我們經常會帶的作業去旅行,在旅行時的一些時候,爸爸媽媽便會督促我們寫作業,我們有沒有説過:“這麼好玩,喧鬧的一個環境,你覺得我能寫成作業嗎?”為什麼這時我們不能像簡文帝一樣,沒有環境,那就去創造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姐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聖誕節那天,學校放假了,學校裏所有的情侶都出去happy了,但唯獨她拒絕了男友的邀請,獨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遠離了世間的嘈雜與喧鬧,儘管窗外的嘈雜聲不斷傳來,但她靜下了心,使她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事後,她説:“當窗外嘈雜喧鬧,我能避開人間的男歡女愛,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時,那是一種新的領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於她,折服於她這種創造壞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説的是:“有的時候,人人都説好的,對於你來説,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對於你來説,才是好的。珍惜當下,其實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沒有環境,我們何嘗不能創造環境呢?我們要相信,“會心處不必在遠。”其實幸福很簡單!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7

看到《世説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説《世説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終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樣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説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敍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必須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閲讀了。

那麼,《世説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説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穫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並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閲起來很方便,一目瞭然。

其次,它經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最終,這本書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不僅僅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的規律,進而瞭解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麼意思。這樣一本好書,誰會不喜愛它呢?

《世説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齊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8

最近讀了一遍《世説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變換之快。在這紛繁的世界上,堅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十分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本事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我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説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本事。

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後,我感覺到了自我行為的隨意性不強。當然,我是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的。做我自我是我此刻要追求的,也是我將來乃至終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回味的。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閉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了。確實是這樣的,如果細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

可是我在那裏要説的是我最近發此刻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世説新語中所述的事簡直是太正常了。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許多啟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歡讀這本書的。

比如書中的乘興而來,無興而返。這個故事就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在做某件事時,我們能夠根據我們自我的真實需要去決定我們是否必須要做或是暫時不做。我們完全有對所要做的事做出我們做與不做的決定。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干涉我們的決定。只要我們做的合乎我們自我的意願,沒有違背常理,我們的決定就值得去做。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9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

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

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

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

在閲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閲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

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着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0

你看過《世説新語》嗎?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許多經典故事,還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可喜歡啦!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慶義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説集,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文軼事,所涉及的人物不下五百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庶僧徒,全都記載在列。正因如此,它成為了歷代文人百讀不厭的書。

這本書收錄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三年級學過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故事對比鮮明,充分表現出王戎善於觀察、獨立思考的特點。升至國中,我們將會學到《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將會認識擁有"詠絮之才"的謝道韞和維護父親尊嚴、知書達理的陳元方。

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讀這本書,讓人感覺就像在看故事書,而不是單調乏味的歷史記載。裏面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古時兒童,他們有的孝順明理,有的聰明機警,還有的才華橫溢。八歲的範宣誤傷手指,放聲大哭。旁人以為他是因疼痛而哭,他卻説“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可見他是一個多麼有孝心的人。説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書法筆法精妙,不過,小時候的他還有臨危不亂、急中生智的一面呢!一天,小王羲之在帳中偷偷聽到大將軍與人密謀叛亂之事,擔心被滅口,“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因此躲過了一劫。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小小年紀就才高八斗。當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朗説:“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卻形象地説:“未若柳絮因風起。”多有意思啊!

《世説新語》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拓寬了我的知識面,還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真沒想到,歷史遇見小古文,竟然碰撞出如此激昂雋永的知識火花。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1

《世説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來由於戎衞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這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祂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祂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這茖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祂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説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茖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祂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祂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祂人身尙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侑的是積極向尙、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2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眼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寺》。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説新語·任誕》

王徽之因興而行,又因興而返,不為目的所羈絆,好似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脱。

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古人所説“不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實質的,是人們所想達到無法理解了。的,可這個東西在王徽之眼裏還不及那突發的詩興來得重要。因興而去,興盡而歸,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件事若是安排在趕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門前的大前提下,這就讓世俗裏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麼放在現代呢?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裏,整天忙着掙錢的人們是不會白費力氣做這件毫無實質收穫的事。制定一個目標,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不達目的善不罷休,這就是現今以物質至上的觀點。但是我們換個角度看,效率、結果固然重要,可我們真正獲得的東西是從過程中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歡笑,有哭泣,有感動,有無奈,也許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我們樂在其中,品味了苦盡甘來,比起最後那個乾巴巴的目的,這個過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較於王徽之那個時代,現今社會要複雜得多。金錢、權利、地位、榮譽,人們追求地更多,同時所羈絆的東西也會更多。人們被這些東西綁起來了,只能縮手縮腳的活於世中。

再説説如我一樣的學生吧,對一個窮書生,一個身無長物的學生來説,學習本該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可有哪個學生會為了學習而學習呢?種種外界因素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只為得到那一紙成績單,可真正學到的又有多少東西呢?

學習變得不再單純,強烈的目的性,它早已變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每個人都可以給它來上那麼一下。

中國的大學聯考制度,在家長,老師,學校“齊心協力”下,成功的把學習死死的綁在了那單調的阿拉伯數字上。學習不再是我們自己的了,他變得似乎與每個人都有關聯,老師、家長的期望,學校的升學率,這些都與我們的學習緊緊相連。在我們身上揹負得越多,最後的目的也就越重要,這就像是層層的堡壘,我們被它困住了。

那麼何時我們的心靈與肉體才能得到釋放?其實答案可以是:隨時。我們雖不能改變社會現狀,但是生活與學習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自我解放,在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快樂,那麼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麼灑脱,也可以讓心靈得到休憩與釋放。

有句話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許不是滿足,不得到也許並非就不能滿足,是否自我感到滿足,只有自己知道。放開心扉吧,讓我們飛得更遠。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3

《世説新語》成書於南朝劉宋王朝,作者是劉義慶。南朝宋這個朝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我個人覺得是屬於夾在中間的一個朝代,南朝宋(420-479)的開國皇帝是劉裕,這個朝代歷經了九個皇帝,是南朝四個朝代裏面最久的一個朝代,也是一個歷經繁榮發展的朝代。

劉義慶這個人呢首先是屬於帝王家族的子弟,其次是一個文學家,他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平常老百姓接觸不到的資源,因此我説他的發展起點肯定相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加之本身劉義慶天賦異稟,被他的伯伯皇帝宋武帝劉裕稱為“此我家豐城也”,所以可以看出劉裕是多麼的喜歡這個侄子。劉裕年紀輕輕就做上了大官,深受皇帝的喜愛,基本上都是屬於近臣一類的人,二十七歲就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劉義慶這個人很聰明,善於思考動腦子,很能審時度勢。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登基,劉義隆這個人很缺心眼,猜忌心很重,對朝臣這些人很有戒備之心,登基以後就大開殺戒,反正是殺了很多臣下,劉義慶呢雖然是天子庇佑下的'愛臣,但是面對這樣的大開殺戒也招架不住,也怕不小心掉腦袋,他處處謹小慎微,當他發現禍事即將到來的時候立即“乞求外鎮”,跑到外地去做官。我認為劉義慶這個人生在了一個好時代而不是一個壞時代,他以史為鑑,知道前朝死在政治的風波里面的冤死鬼多如牛毛,因此見好就收,最終不至於死於刀斧之下(元嘉21年病逝)也是死的年輕。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4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説:“如果月亮中什麼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裏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必須看不到東西呀。”這個故事是出自於《世説新語》。

《世説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説”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後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經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禮貌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齊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可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我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着、愛着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裏,一向永恆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説新語讀書心得15

國中時聽説劉慶義的《世説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説: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頭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説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資料,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閲讀《世説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説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釋説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説: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説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那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説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那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此刻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禮貌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此刻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僅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能夠提出質疑嗎)應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能夠説王弼的行為在此刻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所以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能夠説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提高,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説:“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衞玠嘲笑他説:“一個字就能夠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説:“只要是眾望所歸,也能夠不説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剩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衞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説服了衞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標籤:世説新語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