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精選16篇)

校園1.57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精選16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

“咱們明天見。”

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艙門關閉前説的最後一句話,透着樂觀、自信。

3個小時後,楊利偉叩響了太空的大門,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舷窗外,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邊就是美麗的地球。蔚藍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雲層,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飛船繞着地球高速飛行,晝夜交替間,地球邊緣彷彿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中遙望自己的家園。

翌日6時23分,神舟五號飛船平穩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楊利偉從太空平安歸來。“我為祖國感到驕傲!”這是他出艙時説的第一句話,透着豪邁與自豪。

從“嫦娥奔月”到“萬户飛天”,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延續千年。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征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我們注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彰顯了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了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和傳承載人航天精神,中國人前進的步伐更加豪邁、自信,在更多領域開闢新事業——

我國“向地球深部進軍”有了新進展。2018年5月,中國科學家負責實施的全球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鑽探井——“松科二井”在黑龍江安達市舉行工程完井儀式。“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成為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實施22年以來最深鑽井。

2020年11月,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裏亞納海溝成功下潛達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而馬裏亞納海溝最深處接近11000米。

我們還在更多科技領域烙下中國的印記:2016年6月,擁有“中國芯”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登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球有了“中國北斗”的導引和陪伴……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2

488秒後,一枚火箭進入太空,無數顆心裏的石頭落了地。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正式拉開。然而,人們未必知道,在此次任務前,也有過多次失利。

失利、挫敗,對於航天人來説並不陌生,也並不可怕。2017年7月,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因發動機故障未能將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研發團隊經過100余天的故障排查與180余天的試驗驗證,找到失利原因,對發動機從結構、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進行改進。2018年11月,改進後的發動機在長程試車過程中出現問題,研製團隊再次進行改進。2019年4月,一台用於後續任務的發動機又出現異常,研製團隊又對發動機結構再次進行改進……

唯其艱難,方顯勇毅;唯其磨礪,始得玉成。“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這是航天領域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一點點”的背後,是一種頑強和堅韌,一種無懼挑戰與困難、直面挫折與失敗的戰鬥精神。

我國啟動載人航天工程時,比美蘇等國家晚了30多年。“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説。

迎接挑戰,航天人“跑”了起來。

他們與時間搏鬥:1個月完成3個月的工作,解決火箭整流罩超重問題;總裝火箭發動機一般需要24天,他們只用18天就可出色完成;立項比大部隊晚了兩年,新型微波雷達卻同時完成研製,在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自動交會對接中大顯身手……

他們與自己較勁:神舟六號飛船要用的導線上被發現原因不明的壓痕,即使用放大鏡才能看出來,但他們仍將庫存裏30公里長的導線全部篩查一遍;為了把被稱為“太空穿針”的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誤差控制在毫米級,他們進行了3年、1500次手控交會地面模擬訓練……

這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能看到。為了研發疫苗和藥物,廣大科技工作者與病毒賽跑、與時間賽跑。他們沉浸在實驗室裏,每一次試驗不一定都有想要的結果,但一定都有戰鬥的汗水。如果失敗,那就抓緊時間再來一次。

“過去我們是‘串聯’的工作方式,比如一個試驗結束,看看結果後再進行第二個試驗。現在我們變成‘並聯’的方式,很多試驗在同步推進,爭取疫苗早日上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疫情期間曾向媒體介紹,團隊拿到新冠病毒的基因後,馬上開始疫苗研發。此後,工作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在往前推”。

無懼挑戰和挫折,在攀登科技高峯的路上勇往直前,這就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必須擁有的品質。這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使他們更堅韌,邁出的步伐更沉穩、更踏實。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3

今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但不懈攻關、創新不止的科技工作者們並不滿足。“北斗三號雖然有些性能指標是全球最佳,但要看到國外導航系統也即將更新到下一代,隨時會實現反超。科技競爭時不我待,科技報國尚須加倍努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衞星總指揮遲軍説。

“實踐一再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遲軍的這番話,自信又硬氣。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北斗系統才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並跑到領跑。

從北斗團隊身上,我們看到了特別能攻關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是難度大、規模大、系統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極強的工程。崇高使命激發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這是中國航天人探索創新的寫照。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戚發軔説。當時,儘管我國已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衞星等基礎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設想。

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的論證設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這樣的發展模式被國外評價為“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太空計劃。每次邁進一大步,很少重複”。

飛天的征程中,充滿了不斷突破創新的魄力,充滿了勇氣和智慧。這種特別能攻關的精神,在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傳承和弘揚。

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C919首飛成功、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近年來,我國着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大批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當前,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表示,要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4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祖國幅員遼闊,解放軍叔叔把邊境守衞的固若金湯,讓我感覺,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從“東方紅”一號拉開中國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開始,中國人民不斷進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航天成就。2020年4月24日,我國將迎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特殊的一年,讓我們學習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不怕困難、戰勝疫情!

在那一窮二白的年代,航天人以苦為榮,以苦為樂,常年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和壓力。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艱苦奮鬥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只有以艱苦奮鬥作支撐,我們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強,我們的國家才能發展進步,我們的各項事業才能永葆生機活力。我們也要秉承前輩們的精神,在特殊時期克服一切困難在家認真的、刻苦的、堅持不懈的完成學業,將來才能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9年建國70年慶典,學校組織我們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其中有一個片段就是關於神舟十一號飛船着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改變一對少年流浪兄弟一生的故事。看完以後,我不是很明白,回家後我就問媽媽,一個飛船,怎麼就讓這兄弟倆感覺這麼激動啊?媽媽説,不止這兩兄弟激動,全國人民都激動,這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説明中國航天事業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媽媽跟我説,我認知的祖國領土,不僅限於地面的領土,還有領空和領海。領空的防護就靠中國的航天員,還有解放初期研究火箭、原子彈、導彈、衞星的科學家,他們同樣是英雄。沒有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犧牲精神,在領空戰役中,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不會有如此底氣。

航天人,正帶領中國進入新航天時代,航天事業的成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家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在和平年代,不能忘了時刻守護我們的英雄們,向航天人致敬,向英雄致敬。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5

飛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特別的夢想、特別的精神,不可能有特別的業績。在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實踐過程中,中國航天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特質,是一首史無前例的讚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我們注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環境惡劣的駐訓場;白手起家、晚他國30多年起步,需要持續數十年的晝夜攻關;承受8倍於自身體重的重力、在與外界隔絕的狹小空間,獨自一人72小時不休息的抗疲勞抗寂寞訓練……然而,中國航天人沒有被嚇倒,他們咬緊牙關,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進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極限發起挑戰。承擔載人航天大地測量任務的單位,他們的足跡甚至遍佈“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魔鬼城”羅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對他們而言,只要任務有需要,就沒有抵達不了的地方,“一切為了任務,一切為了勝利”是他們吃苦受累、向死而生的唯一目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繼“兩彈一星”後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嚴和風險挑戰最大的重點工程。中國航天人無數次以戰鬥的狀態和戰鬥員的雄姿,創造奇蹟。2000年12月,神舟二號發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年過六旬的總指揮黃春平、總師劉竹生親自爬上11層平台,一層一層仔細查看,20多個小時沒有閤眼,嗓子已經講不出話來,但經過嚴密診斷後,憑着過硬的本領,他們斬釘截鐵地作出了抉擇:“按計劃1月10日組織發射!”4天之後,一份長達50餘頁的報告《碰撞後火箭受損結果分析及處理措施》有理有據地給出了“可以正常發射”的結論。於是,火箭又重新聳立在發射塔架旁,並於2001年1月10日把神舟二號飛船如期、成功地送上太空。像這類的“特別”戰鬥和“特別”戰鬥員,在中國載人航天的隊伍裏不勝枚舉,王永志、戚發韌、袁家軍等,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講出無數個生動的戰鬥故事。

中國載人航天之路是一條建立在完全獨立自主基礎上的自主創新道路。為了確保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後發優勢,我們在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中,一開始就瞄準世界一流,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面對眾多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廣大科技工作者知難而進、鍥而不捨,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攻克了飛船研製、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軌道控制、飛船返回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尖端課題,不僅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展示了中國航天人卓越的攻關能力和創新能力。

載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險、用軀體去鋪路的神聖事業。從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來看,航天員從選擇這份使命那一刻開始,就始終與巨大風險、考驗為伴。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員,其中27人在執行任務或訓練時罹難。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國航天員大隊選拔首飛梯隊的關鍵時刻,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突然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當時,大家都為中國航天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擔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員大隊黨支部收到了全部參訓的14名備選宇航員遞交的請戰書,他們表達了一個共同心聲:“再大的風險也動搖不了我們征服太空的決心。”一致要求爭當首飛第一人。最後,楊利偉脱穎而出,於2003年10月15日英勇出征,在神舟五號飛船上他經歷了“驚魂26秒”的生死考驗。2008年9月,景海鵬與戰友在太空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時,曾經連續出現過兩個意外情況。2016年11月11日凌晨零時10分,景海鵬在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任務時,險情再次發生。但每一次,他們都能坦然面對、沉着處置。在“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主持人直率地問景海鵬:“你們在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時,有沒有想過有可能回不來?”景海鵬回答:“對於我們航天員來説,使命重於生命。即使我們回不來,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正是由於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們才能始終以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為最高榮譽,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才能鑄就輝煌、創造奇蹟。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6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瞭火箭的國家,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捱打史,最終卻落個火箭幾乎為零的下場。多少人在着急!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時才能重返故鄉?終於,1960年,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着飢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製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當中國宣佈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從此,中國航天在艱難中步向輝煌!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僅僅7年後,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我國發射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完成了空間飛行試驗後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着陸。作為我國航天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公里。

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全世界震動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在蒸蒸日上,在中國航天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輝煌業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長期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我們學習。

看到我國的航天事業,這麼突飛猛進,做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為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7

從望月興歎到飛船登月,從浮想聯翩到身臨其境,神七載着中國人的希望與理想再次履步。“五、四、三、二、一、發射!”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時刻,全國人民屏住呼吸,觀看着神七飛向天空,隨後便是一陣熱烈的歡呼。

2008年9月27日16時30分,我至今還記得這一偉大時刻,翟志剛首次出艙行動,全國人民頓時拍手歡呼,他是中國行走太空的第一人,他在月球上印下的這一看不見的足跡,必將成為激勵後人前進的動力。當他手中拿着五星紅旗,在月球上向全國人民招手時,我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翟志剛、劉伯明這兩位出自鶴城的航天英雄是我們鶴城人民的驕傲,也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他們的成功凝聚了自己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磨練,他們的偉大壯舉將在歷寫下光輝的一頁。

翟志剛、劉伯明這兩位出自鶴城的航天英雄成功登天激發了我想當航天飛行員的夢想,古老的疆土英雄輩出,今天正崛起一代新人,長大的我將接過航天的接力棒,帶着五星紅旗承載着中國研製的最新飛船飛藍天。月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將留下我的足跡,五星紅旗將永遠飄揚在太空。

曾幾何時,中國是一個航天事業落後的國家,而今天神一至神七的發射不僅昭示着我國航天事業正在騰飛,更向世界人民昭示着中華民族未曾消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越來越強烈,我們為有這樣的國家而驕傲。

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以翟志剛、劉伯明為榜樣,發奮圖強,報效祖國。浩瀚的宇宙神祕無限,飛天的夢想千年不斷,讓我們的飛船越飛越遠,探索宇宙的更多奧祕。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8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鋭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9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着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着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天強國”寫入十九大報告,中國航天事業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説,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衞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鵬面對中外記者給了這樣一個“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0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鈎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1

老師讓我們看神舟十三號飛船的發射,我們每個同學都迫不及待的`等待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當神舟十三號發射的時候,我們都很擔心它不能送三位宇航員飛上太空與天宮一號連接,它點火時發出的火太大了,我心裏暗想它會不會引起火災呀?

隨着神舟十三號成功飛上藍天,我心中的疑團也一點一點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頭也終於落地了。接着火箭上的兩個小火箭落了下來,緊接着是外殼和一個副的推進器也落了下來,終於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落了下來,太陽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號終於進入了預定的軌道,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學都在歡呼,因為這是中國對宇宙探索邁出的新一步,是中國對宇宙奧祕探索的又一個起點。

此時此刻,我又有了一個新的理想——當一名優秀的宇航員!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2

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的“無縫銜接”,首先是作為對於宇航員的人性關懷和神舟飛船的保護。

這不僅僅是宇宙飛船的更替,也讓一批宇航員執行完該階段任務可以進行休息並更換新一批的宇航員去執行新的任務,以此保持的狀態來更好的完成任務。而且可以更高效的發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

其次,這也是我國對航天領域進一步開拓的表現,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發展正在蓬勃發展,我們要抓緊時間全面建造我們的空間站,打破外國對我們的技術限制,我國依靠航天航空事業在國際地位上得到了重大的提升,我們更加不能停下腳步。最後,這也是在告訴世界,中國航天的征程並不會止步於此,“高擎紅旗展國威,伴星環顧千里短”,我們要大步向前!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3

週五班會課上,學校組織了全校師生觀看神舟十號在遙遠的外太空中的天宮一號內三名宇航員為我們做的“太空授課”……

授課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幾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況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太空中專用的質量測量儀是依據牛頓第二定律製造的。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在質量測量儀中,設置一個彈簧凸輪機構,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另外再設置一個能夠測出物體運動加速度的測速系統,根據這個定律,宇航員可以在失重情況下測出物體的重量。

然後,王亞平老師把一個小球用線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當亞平老師給小球一個推力時,小球竟然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給處於失重狀態下的小球一個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會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了。但是在地面上,我們要給小球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之後王亞平老師又做了陀螺試驗,告訴我們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轉時,具有很好的定軸性,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樣適用。所以天宮裏的很多設備就是利用陀螺組合來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製作的儀器,用來測量航天器的姿態和軌道。

最精彩的要説水膜實驗和水球實驗了:王亞平老師使用一個金屬圈和一個水袋,把金屬圈輕輕地放入水袋,再將金屬圈慢慢地抽出,這時在金屬圈上形成一個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狀態下,普通水也能夠形成漂亮的水膜,這在地面上可是很難實現的。隨後王亞平老師輕輕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變厚,隨着注入的水越來越多,水膜竟然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變成了大水球,而且沒有破裂。當把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紅色在水球裏慢慢地散開,最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水球。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實驗,讓我們懂得了許多物理知識,也告訴我們外太空還有太多奧祕沒有被人類所攻克,這次太空授課,也激發了我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讓我們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處,而且也瞭解到了有關太空的一些知識,見識到了這些神祕的知識,加強了我們對無盡的太空的興趣。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4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中國將首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這是我國前所未有的,在全球來説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課不僅是舉國矚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愛好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學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課是什麼時候呢?其實,早在1985年,美國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課的構想,並且為此訓練了兩名女教師,一個是麥考利夫,一個是摩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二年飛船升空時,麥考利夫與飛船一同殞夢地球上空——那次,飛船“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卻並未放棄這個上天授課夢,為此她又準備了22年。終於,在2007年,她在國際空間站裏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課,通過視頻,給學生上了25分鐘課,並展示了宇航員在太空怎樣運動、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無獨有偶,此次我國同樣是由女航天員來進行授課,但授課的難度卻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亞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環境下的一些物理現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運動等我們都早已比較清楚的內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亞平在此次講課中主要演示了五個實驗,分別是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主要是讓青少年瞭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麼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這五個實驗不要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藴藏的物理知識卻是令人驚奇而深厚的!

這次實驗是他們事先自己劃定的嗎?其實不是。這次實驗中的部分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所徵集到的,這不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為只有具有演示價值的問題才能被徵集,這要求我們青少年需要補充更多的相關知識,讓自己從裏到外充實起來,不能外強中乾腹空空。

有人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環使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指令長聶海勝告訴我們,飛船中的用水是從地球帶上來的,但目前還不具備循環利用功能,因為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複雜的設備。聽了這話,我不禁有些心酸,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該有多艱苦啊。

也許,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環利用是否能夠實現就需要看我們青少年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對神祕的太空感興趣,願意為我們的航天事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向我們“中國夢太空夢”的實現靠近!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5

搭載着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和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第2次應用性飛行。

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進行約2天的獨立飛行,然後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完成為期30天的駐留,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空間交會對接,預示着我國為來空間站的建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象徵着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體現了我國科技的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祝願遠在太空的宇航員能夠凱旋歸來!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觀後感 篇16

今天,我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的整個過程。

發射衞星前,宇航員先舉行了一個出征儀式宇航員對着五星紅旗立下誓言,説完後他們隨乘車上了飛船,火箭迎着熾烈的火焰飛上了宇宙,幾時後衞星脱離火箭隨着一定的軌道發射飛行。

看着這一切,我為祖國驕傲呀!後來一聽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説:我宣佈神舟十一號圓滿成功!聽到這個消息我興奮不已。

看着他們我想到了自己,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來當一名出色的航天員。現在祖國的科技這麼發達,我下定決心當探索宇宙的出色的宇航員,我要為祖國添光彩,為祖國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