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優】過華清宮賞析

校園2.54W

過華清宮賞析1

原文

【優】過華清宮賞析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賞析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裏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葱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着,鏡頭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着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藴着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説出,直至緊張而神祕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説:“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説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當我們讀到這裏時,不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説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過華清宮賞析2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作者】

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大和二年(828)年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歷參沈傅師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及牛僧孺淮南節度使幕府。入為監察御史。武宗時,出為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時,為司勛員外郎,終中書舍人。世稱杜司勛。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註釋】

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

【品評】

杜牧寫華清宮詩有五排《華清宮三十韻》一首、七絕《華清宮》一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這一首流傳最廣。關於唐明皇與楊貴妃荒淫誤國,杜甫以來的不少詩人已作過充分反映。此詩也表現了這一主題,卻選取了新鮮角度,收到了獨特效果。楊貴妃喜吃鮮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並獻。驛騎傳送,六、七日間飛馳數千裏,送到長安,色味未變。此詩即從此處切入,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衝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佈局之妙,令人歎服。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解此詩者或避而不談,或説作者已“過”華清而進入長安,又回頭遙望。其實,這是從“一騎”方面設想的。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

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繡成堆”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羣。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着,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藴含着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樣句句講荔枝,尋就太平淡了。讀前三句,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幹什麼的、“妃子”為什麼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患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捲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藴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過華清宮賞析3

過華清宮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

翻譯

君主追求淫逸,將國計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輕。結果,兵變作亂。

帝后昇天,惟有千年長生樹仍直直地長在那裏。

註釋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

玉輦:天子所乘之車,以玉為飾,又稱玉輅。

賞析

華清宮,中國古代離宮,以温泉湯池著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漢、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湯池。華清宮在後世名聲大噪,唐玄宗、楊貴妃二人功不可沒。而歷來以“華清宮”為題材的詠史詩,也基本都是唐玄宗、楊貴妃二人密切相聯。李約的《過華清宮》就是其中的一首,此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亂誤國,感歎王朝興衰,抒發黍離之悲。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為一國之君,玄宗皇帝耽於享樂,追求淫逸,反把國計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輕。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筆帶過唐玄宗、楊貴妃二人沉醉於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楊貴妃二人耽於享樂、追求淫逸所釀成的苦果: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使盛唐走向了衰微。這與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君王以“萬機”為輕,卻以享樂為重,釀成亡國之大禍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三、四兩句是詩人目睹華清宮的景象:帝妃早已昇天作古,只有四季“長生”的樹木,見證了華清宮的興衰。

這首詩主要採用對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過華清宮賞析4

《過華清宮·春月夜啼鴉》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賀。其古詩全文如下:

春月夜啼鴉,宮簾隔御花。

雲生朱絡暗,石斷紫錢斜。

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蜀王無近信,泉上有芹芽。

「前言」

《過華清宮》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刻畫了華清宮冷落蕭瑟的景象,追述了華清宮清寂冷落的開端,暗示了華清宮冷落之原因。前六句極寫華清宮滿目荒涼的景象,後兩句寫蜀王消息還未到,而泉水旁已生長了芹芽,意指已非當日景象。全詩包含有深刻的諷剌,但含而不露,深得含蓄的妙處。

「註釋」

⑴華清宮:唐宮殿名。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驪山麓,其地有温泉。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建湯泉宮,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再行擴建,改名華清宮。天寶十五載(756年)宮殿毀於兵火。

⑵御花:宮苑中的花。

⑶朱絡:紅漆的窗格子。一説,為掛在屋檐下防鳥雀的紅色網絡

⑷紫錢:紫色像錢形的苔蘚。明何景明《畫錢賦》:“鬆團碧蓋,苔斷紫錢。”

⑸玉碗:玉製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一作“玉碗”。殘露:殘餘的露水,此指殘餘的酒。

⑹點:點亮。一作點污之意,意思是燈紗上已經染上了斑點。

⑺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叛軍猛攻長安,李隆基急急逃到蜀地去避難,詩人因此叫他是“蜀王”。近信:新消息。

⑻泉:指温泉,即華清池。芹:即水芹,夏季開白花,性喜温暖潮濕,莖葉可作蔬菜。

「翻譯」

在這春天的月夜裏,只聽見烏鴉哀啼,簾幕長垂,阻隔着寂寞的宮花。雲霧繚繞,紅色的窗格顯得很暗淡,階石斷裂,錢形的紫苔歪歪斜斜。當時玉碗裏興許還留有剩酒,銀燈恐怕也亮着,外面圍着薄紗。蜀王出奔還沒有消息的時候,泉邊上就已經長出了水芹的嫩芽。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詩人從各個角度,描繪昔日繁華富麗的華清宮而今荒涼破敗的景象,暗寓諷刺和感喟之意。首句寫華清宮春夜的淒涼可怖氣氛。在月色明媚的春夜,當年華清宮車馬合背,宮女如雲,燈燭輝煌,歌吹沸天。中唐詩人韋應物這樣描寫:“玉林瑤雪滿寒山,上升玄閣遊絳煙。平明羽衞朝萬國,車馬合背溢四廛。蒙恩每浴華池水,扈獵不蹂渭北田。朝廷無事共歡宴,美人絲管從九天。”何等盛況,何等排場。然而,“繁華事散逐輕塵。”(杜牧《金谷園》)而今唯有一輪清冷的春月,照着這荒無人跡的宮苑;從黑黝黝的叢林裏,傳來陣陣寒鴉的哀鳴。一片淒涼冷落。次句寫詩人隔着積滿塵土的窗簾,看到宮花仍舊迎春盛開。但無人觀賞,顯得那樣寂寞悲苦。頷聯寫詩人俯仰所見之景。仰看宮檐,一團團雲霧從檐下防鳥雀的紅色網絡間湧出;俯看御階,石塊在多年風雨剝蝕下已經殘破斷裂,紫色錢形的苔蘚欹斜橫生。以上四句,都是詩人眼前所見的實景。

頸聯境界一變。詩人為使諷刺的意藴更加尖刻,發揮大膽的想象力,巧妙地創造出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玉碗”是實物。宮殿荒廢已久,案上玉碗猶在。碗裏即使原先盛滿美酒,也早已揮發淨盡了。而詩人卻設想玉碗裏至今仍剩有殘酒沒有喝完,彷彿還在散發出醉人的芳香。説“殘露”而不説“殘酒”,含蓄委婉,暗用漢武帝造仙人承露盤以求仙露的典故,隱寓諷意。宮燈也是實物。但燈油或蠟燭決不可能一直燃點不熄。詩人竟想象宮燈還在亮着,昏黃的燈光映照着燈上的舊紗。(“點”作點污解亦可通。但仍是寫實,意藴較淺。)這兩筆非常精妙絕倫。詩人從實象中創構出虛幻的意象,並藉助這虛幻荒誕的意象,將李隆基驚聞“漁陽鼙鼓動地來”後慌忙出逃的狼狽情狀諷刺得淋漓盡致。

尾聯的諷刺意味更加強烈。“蜀王”指李隆基。唐玄宗逃避入蜀,故稱之,而帝不稱帝,其意自明。又説他“無近信”,即逃跑之後便毫無信息,對社稷危亡和百姓的苦難不聞不問,無所作為,連帝位也被兒子李亨奪了。這又是絕妙的嘲諷和大膽的揭露。舊時代的注家對李賀嘲笑本朝皇帝為“蜀王”這一點,或有意曲解,或予以指責。比如姚文燮説:“蜀王本樑王愔也,貞觀十年徙蜀,好遊數畋弋獵,帝怒,遂削封。賀當春夜過此,追誚之。”(《昌谷集註》卷一)他們的歪曲和指斥,更説明李賀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的可貴。結句同上句聯繫起來看,頗為纖曲,意思是説:玄宗剛奔蜀之時,華清池上便已經長滿了水芹;何況歷久經年,玄宗再也不來臨幸,泉上水芹又在春天裏萌發出嫩綠的新芽了。這個結尾,以景結情,即小見大,既表現出華清宮的淒冷、荒寂,又寄寓了詩人“黍離麥秀”之感慨,有言外之意,故頗為方扶南等注家讚賞。

《過華清宮》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是意象的組合。全詩八句,僅第七句“蜀王無近信”為託事寓諷,其餘七句都是意象的直接呈示。每句以動詞聯繫兩個意象合成一個畫面鏡頭。一個個鏡頭跳躍而出,有遠景、中景,也有近景、特寫;有實景,也有虛幻之景。它們之間似無聯繫,也無次序,忽此忽彼,使人眼花繚亂。全篇所寫的空間範圍是華清宮,其時間範圍卻包括今與昔,明寫今日,暗示往昔。即以寫今來説,時間範圍也不是特定、確實的。首句點明寫“春月夜”,其餘各句很難説是寫夜景。在這荒山古殿,即使有月亮,詩人也不可能歷歷分明地見到隔着宮簾的春花、朱絡上的`雲霧、斷石上紫色的苔錢、玉碗銀燈,還有温泉上初萌的小小芹芽。

顯然,詩人在描寫時根本不考慮特定時間的限制。在李賀的詩歌中,時間和空間經常是錯綜交織的。也就是説,詩的意象及其組合常常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自由地跳躍,不受約束,不拘常法。詩人所遵守的是心理時空而不是物理時空。夜晚與白晝景色的反覆變換,使詩境更加迷離恍惚。這正是李賀詩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但這首詩意象組合雖突兀奇譎,卻仍有着一條內在的思想感情線索在串連着,這就是通過渲染華清宮荒涼冷落的環境氛圍,諷刺“蜀王”李隆基,並抒發詩人對唐王朝的昔盛今衰之感。明人李東陽《麓堂詩話》評李賀詩“通篇讀之,有山節藻棁一無樑棟,知非大廈也。”指出李賀詩多綺豔的意象片斷而缺乏完整的藝術構思。這一看法是中肯的,卻不能一概而論。《過華清宮》意象是跳躍的,卻非“百家錦衲”的拼湊,而是詩人用諷刺寄慨的針線編織成的一件璀燦閃光的“金縷玉衣”。

由於意象的直接呈示及其跳躍式的組合,意象之間不必用虛詞連接,也省略了交代、解釋、聯繫的筆墨,使這首詩顯得格外凝鍊簡約,言少而意豐。詩中用詞準確、新鮮、奇峭。如“紫錢斜”的“斜”字,真實地寫出詩人俯視石階見到紫色苔蘚斜復於斷石上的直覺印象,“點”字則大膽地傳達了詩人的主觀幻覺。中間兩聯,用暗淡的“朱”、深濃的“紫”同明亮奪目的“玉”色“銀”光相互映襯,也體現李賀詩歌色彩冷豔的特色。

過華清宮賞析5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幹。

綠樹碧簾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説明。

答案:①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

②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於享樂的統治者。

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歎王朝興衰。

〔賞析〕

《全唐詩》所錄吳融《華清宮》詩分作兩組,一組二首,另一組四首。這是《華清宮二首》的第一首。

華清宮是與唐雲宗、楊貴妃的名字密切相聯。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它選取楊貴妃看到貢品荔枝來到驪山之下時心情歡悦的角度,揭露了統治階級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惡。吳融的這首《華清宮》在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上與杜牧詩有某些類似之處,以小顯大,通過華清宮中的細枝末節來揭露荒淫無道的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奢侈生活所加於人民的'苦難,但所創造的意境,卻獨具一格。

首句“四郊飛雪暗雲端”,側重寫華清宮外的大雪。一個“飛”字具有動態的美感,繪出了離宮禁城四郊朔風呼嘯,雪花飛舞的景色;一個“暗”字,從色彩的角度寫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勢,由視覺感受勾出觸覺感受,令人極易從詩歌畫面中領略到宮外刺骨的寒意,給人一種凜冽感。

次句“惟此宮中落便幹”,筆鋒由宮外轉入宮內,一個“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範圍,一個“便”字,從時間的角度傳神地寫出了雪落宮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寫出了宮中之暖,與首句成為對照。

第三句“綠樹碧簾相掩映”,具體而形象地刻畫了宮中的融融春意。華清宮地下温泉噴湧,地上宮殿金碧輝煌,禁牆高築,能夠遮風禦寒,因此宮中温度較高,樹木常年青綠。這裏的“綠樹”代表了宮中大自然造物者與宮外的不同,“碧簾”則反映出宮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結句“無人知道外邊寒”,寫出了華清宮主人耽情聲色,不以國事為重,不以民苦為憂的昏庸形象,詩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連自然界物候的變遷、冬天的到來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麼能夠知道“寒冷”呢?一國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麼能夠對國事明察秋毫、對人民的苦樂謹記心上呢?這樣的昏庸之輩,為安祿山野心的萌生、壯大自覺與不自覺地提供土壤。

過華清宮賞析6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⑴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⑵,山頂千門次第開⑶。

一騎紅塵妃子笑⑷,無人知是荔枝來⑸。

詞句註釋

⑴華清宮:《元和郡縣誌》:“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台,以祀神也。”

⑵繡成堆: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唐玄宗在嶺上廣種林木花卉,鬱鬱葱葱。

⑶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户眾多。次第:依次。

⑷紅塵:這裏指飛揚的塵土。妃子:指楊貴妃。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新唐書·李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按:此詩或為寫意之作,意在諷刺玄宗寵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諸史實。在唐代,嶺南荔枝無法運到長安一帶,故自蘇軾即言“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通鑑唐紀》注)。而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必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十月進駐華清宮,次年春即回長安。《程氏考古編》亦辨其謬,近人陳寅恪亦復考證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裏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作品鑑賞

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精妙絕倫,膾炙人口。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葱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着,場景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着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藴着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説出,直至緊張而神祕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説:“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説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讀到這裏時,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説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公元828年(太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過華清宮賞析7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註釋:

華清宮:宮殿名,建在驪山陝西(陝西臨潼)上,系明皇和楊貴妃遊樂之處。

賞析:

以微見著,因小見大,是本詩的特色。它通過送鮮荔枝這一事件的'描寫,諷刺了唐明皇、楊貴妃的極欲窮奢。

過華清宮賞析8

【原文】

過華清宮①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②,山頂千門③次第④開。

一騎⑤紅塵⑥妃子⑦笑,無人知是⑧荔枝來。

【註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元和郡縣誌》:“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台,以祀神也。”

2、繡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築物像一堆堆錦繡。

3、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户眾多。

4、次第:按順序,一個接一個地。

5、一騎(jì古代讀ji,一般都讀qi(二聲)):指一人騎着一馬。

6、紅塵:指策馬疾馳時飛揚起來的塵土。

7、妃子:指貴妃楊玉環。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新唐書·李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按:此或為寫意之作,意在諷刺玄宗寵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諸史實。在唐代,嶺南荔枝無法運到長安一帶,故自蘇軾即言“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通鑑唐紀》注)。而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必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十月進駐華清宮,次年春即回長安。《程氏考古編》亦辨其謬,近人陳寅恪亦復考證之。

8、知是:一作“知道”。

【賞析】

華清宮是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裏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全詩從“回望”起筆,層層設置懸念,最後以“無人知”揭示謎底,這不僅揭露了唐明皇為討好寵妃的歡心而無所不為的荒唐,同時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氣氛相呼應。全詩無一難字,不事雕琢,清麗俊俏,活潑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葱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着,場景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着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藴着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説出,直至緊張而神祕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説:“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説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讀到這裏時,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説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過華清宮賞析9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的意思: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

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註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

2、繡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築物像一堆堆錦繡。

3、次第:按順序。

4、一騎:指一人一馬。

5、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譯文

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二:從長安回望驪山,如錦繡成堆,山頂上,重重宮門正一道道地打開。

三:從長安回望驪山的景色如錦繡一般,山頂上,華清宮的門一扇接一扇地打開。一位騎手飛奔而來,贏得楊貴妃嫣然一笑,沒有人知道這是從很遠的南方運來的鮮荔枝。

【題解】

本詩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窮奢極欲的生活。據説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馬從四川,廣州給她運來。這首詩就是根據這件事寫成的。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也擅長創作詠史絕句。《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並稱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品評】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繡成堆”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羣。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着,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藴含着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幹什麼的、“妃子”為什麼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串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捲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藴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衝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佈局之妙,令人歎服。

【賞析】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敍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葱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一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歎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

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全詩以“回望”起筆,層層設置懸念,最後以“無人知”揭示謎底。這不僅揭露了唐明皇為討好寵妃的歡心而無所不為的荒唐,同時以前面渲染的不尋常氣氛相呼應,全詩無一難字,不事雕琢,清麗俊俏,活潑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乘之作。

標籤:賞析 過華 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