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

校園1.49W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白話正説明朝的史書,它與史書不一樣的是它的語言生動幽默,而與演義不一樣的是它講述的全是真實精彩的歷史。 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借鑑!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篇一: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篇二:

最近,我閲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説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説: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篇三:

讀史書應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對一些平鋪直敍的文字,心中毫無感觸可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另類的史書,感覺截然不同了,光看書名就覺得作者有點隨性,似乎在調侃我們,其實,這更能凸顯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鋭準確的判斷;朱元璋,一個身經百戰的傳奇!可是,又有誰能瞭解他的起義是多麼被動、無奈?又有誰能瞭解他的初衷是多麼單純、簡單?又有誰能瞭解他的生活是多麼痛苦、他的奢求是多麼容易?

最開始,他只是想要一個温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勞作後,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只怪他生不逢時,偏偏遇上戰亂,身邊的親人不是去了遠方,就是因為戰爭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後來,他僅僅為了混口飯吃,跑去當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棄、鄙視,最後竟落得化緣(就是討飯)的地步。可是為了僅有的自尊他不願意去。朋友來信一封勸他起義,被元軍知道後告他謀反。終於他別無選擇了,就試一試——起義!

於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慶幸的是征途上總有一羣知己、一羣生死與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邊。如天下第一謀士劉基,得力虎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等,能人奇才眾多。

要説朱元璋的大將之風應是他那異於常人的敏鋭的洞察力,每到關鍵時刻,他總是用他那天才的軍事頭腦去剖析每場戰爭。真理總是在少數人那邊這句話説得果真沒錯,朱元璋獨到的觀點往往成為致勝的關鍵(雖然還是有幾次失誤)。

雖然朱元璋最後還是成功創建了明朝,但還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個最大的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與這三個人的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們就來説説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生死之戰。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生死之戰可謂是驚心動魄。其實當時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時候,兵力遠不及陳友諒的強大。而且朱元璋的弱點水軍正好是陳友諒的強勢,且裝備還是以前從陳友諒那裏搶來的,很差(陳友諒的裝備不停改進,與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怎麼看,這場遊戲,朱元璋根本是以卵擊陳友諒這塊大石頭嘛!可導致鄱陽湖這場血戰中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陳友諒的性格心狠手辣,導致軍中人心渙散;二是陳友諒戰術用得不得當,竟把幾十艘大船連了起來,重現赤壁之戰的悲劇;三是朱元璋過人的判斷。雖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陳友諒的大船小了幾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靈活性攻擊大船的這個弱點,這不正是過人智慧的體現?一個領導者不是應該智勇雙全,才能打贏對手嗎?

此戰開打之時,朱元璋就已經做好準備,殊死一搏了。贏,則得到一切;輸,則失去一切,再也無法翻身。我想,換做是別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過人的膽識和自信讓他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大戰在即,臨危不懼,這不正是大將之風嗎?朱元璋不愧為“英雄”!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領軍人物!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臨危不懼,他在危急時刻的冷靜的準確的判斷,都無不讓我震撼!

就這樣,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傳奇人物的征途經歷。作者用他獨到的目光詮釋了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也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明朝的開端!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篇四:

在讀《明朝那些事兒之前》我特意去網上搜索了下此書的資料。《明朝那些事兒》是網絡上連載的中國明朝歷史故事,當時掀起了一股明朝熱。作者本名石悦,他花了3年時間在論壇上連載完這本書,邊寫作邊將其集結成書出版發行,該書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7本。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第五卷《帝國飄搖》是續第四卷《粉飾太平》中皇帝潛心於道行,首輔嚴嵩致力於專權和貪墨導致財政匱乏空虛,大明身處於危機之中。於是開始了內爭和外戰,首先交代了徐階通過明爭暗鬥成功剷除了嚴嵩,而後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陸續開創大明中興之世,並拯治吏治腐敗,實行財税改革,推行萬曆新政,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局面,可他們最終的結局終是悲慘。他們雖勾心鬥角,心狠手辣,但大多都是為朝廷盡心盡力。

外戰即是援朝抗日戰爭。外戰同樣精彩,戰爭場面波瀾壯闊、殺聲震天,名將們一一登場。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在他筆下的人物一個個都充滿活力和朝氣,讓那一個個名字不再是刻板的字符,而是活生生的真人,看過的人沒有人説不喜歡讀這本書的,也許是文風的關係,讀起來一點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內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覺得佩服至極,讀了一星期就收穫了很多,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

在朝廷上的明爭暗鬥,無論忠臣還是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勾心鬥角,一步錯步步錯。人與人之間哪裏還有真誠、信義可言?有的只有利益。但在重頭boss——皇帝的聖旨人人都如螞蟻: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幸好我活在21世紀中,不用過得如此提心吊膽,步步為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篇五:

早在國小,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閲,當時對史事並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説,大結局,悲壯悽慘。

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為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

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為壞人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後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台。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後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説,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於信人。前後認識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為是。

所以,到最後,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

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為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為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眾人面前?當年明月告訴我,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

我明白了。

於是我不再去鬱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悽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為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後,就意味着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為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後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説道到文章,之前説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着裊裊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説,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於他手。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儘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於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為何?為書中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餘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歎息,與我一起,為夕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