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代詩歌散文讀後感

校園1.57W

教學建議

古代詩歌散文讀後感

一、指導學生運用“涵詠”的讀解方法。

強調學生要運用“熟讀”“諷詠”等有聲讀解方法,以便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與“熟讀”“諷詠”相輔相成的,還有一種無聲讀解的方法,也能幫助學生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涵詠”。

所謂“涵詠”,就是悉心揣摩與反覆咀嚼。朱熹説:“語言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詠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壅滯詩人話底意思也。”(《答何叔京》)這就是説,詩歌是有血脈貫通流轉的活的整體,不能引外來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壞作品的藝術生命,而要反覆涵詠感受,如嚼橄欖,如品香茶,才能領悟到古詩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獲得作品的深層意藴。

“涵詠”,就要突出欣賞者細膩感受的重要性。清人況周頤説:“讀詩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往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蕙風詞話》)就是要求欣賞者沉浸於詩境中,去細細感受玩索。

在這個單元的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不妨交替運用誦讀與涵詠這兩種讀解方法,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矗

二、指導學生“入乎其內”,還要指導學生“出乎其外”。

欣賞古典詩歌,要“入乎其內”,置身詩境,以便與詩人取得共鳴。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還要“出乎其外”,與作品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兩種情況,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後之“出”。

所謂“入”中之“出”,就是欣賞者置身詩境,沉浸於詩中,一方面聯繫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論世;一方面聯繫自己相關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試想,我們聯繫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韋莊的身世及其所處時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賞這個單元這四位詩人的作品嗎?我們把自己遊覽山林的體驗、登臨名樓的經歷、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會到對這個單元四首詩詞的欣賞中去,不是能對四首詩歌有更深的體會和見解嗎?

所謂“入”後之“出”,就是欣賞者與古詩拉開一定的距離, 以便對作品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判斷。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於詩中, 就很難對作品作冷靜的思考。 魯迅先生曾批評説:“中國人看小説, 不能用鑑賞的態度去欣賞它, 卻自己鑽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紅樓夢》, 便以寶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佔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 滿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國歷史小説的變遷》)看小説是如此,讀古詩也是如此。 所以, “入”後一定要“出”,“入”與“出”要統一起來。 “入乎其內”, 獲得 “神與物遊” 的審美感受, 領悟作品的箇中妙處; “出乎其外”,能與作品保持一定距離, 對作品產生冷靜、 客觀的高情至論。

三、這個單元的教學,不妨把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和杜甫《蜀相》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精讀。韋莊的《菩薩蠻》,通俗易懂,用“知人論世”法,讓學生讀讀就可以了。《夜歸鹿門歌》,應重在讓學生領悟孟浩然詩歌的特色。

四、因為是選修課,可以引導學生搞一些探究活動。課文後的最後一道題,往往是比較閲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不妨從這道題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個人探究,或者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都無不可。作為探究成果,小論文、讀後感或者書評,都可以。班上可以把這些成果拿出來展覽,出牆報,向外投稿,或者在讀書報告會上宣讀。

五、組織中國古典詩詞學習興趣小組,在學習本門課之餘,定期展開活動。力爭課內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