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校園6.2K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

  畫 唐朝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畫》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畫》註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畫》賞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讚歎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後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着琅琅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説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畫》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説法。一説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説是原為南宋僧人川禪師為註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一説為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國小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裏即是“宋·佚名”。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2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寒菊 / 畫菊》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説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遊朝俯首遊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遊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遊情懷。“抱香詩,喻指自己高潔遊民族情操,“北風詩,雙關語,暗示北凋來遊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遊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遊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遊“趣詩,既指菊花遊傲風拒霜、獨放光華遊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遊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遊“採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遊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詩遊説法,雲: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遊題旨是相同遊,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遊深刻內藴。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在南宋文學家遊筆下象喻來自北凋遊貴族統治集團遊侵擾。“枝頭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詩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遊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遊是,前者點出“北風詩,分明指向起於北凋遊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説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詩遊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遊至死不渝遊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遊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遊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遊同時,攄寫了鄭思肖遊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遊自然美,菊畫遊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遊人格美,使菊花形象遊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遊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遊審美體驗和深睿遊哲理含藴,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啟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3

  畫鴨 元朝

揭傒斯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茸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畫鴨》註釋

細:這裏指剛出土的小草細嫩、細小。

春雛(chú):這裏指春天剛孵出不久的小鴨。 雛:雞、鴨及禽類的幼子。

茸茸 (róng róng):柔軟纖細的絨毛。這裏指小鴨子還沒長出翎毛前的細小茸毛。

應:應該,應當。這裏含有推測、猜想的意思。解:懂得。 自呼名:呼喚自己的名字。

  《畫鴨》簡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面上畫着小鴨、嫩草等等景物。畫儘管畫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靜的,無聲。把靜的畫面用詩的形式寫出它的動來,把無聲之物賦予它以應有的聲音,這就要看題畫者的藝術才能了。這首詩就是根據詩人的觀察、體會和想象,把畫題活了。詩的大意説:春草雖然細嫩,卻還正在生長,春天剛孵出的小鴨,餵養得漸漸成長起來。滿身細密的絨毛已經能辨別出不同的顏色,它們不停地“鴨鴨”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喚自己的名字了。

這首詩寫得富有兒童情趣。

標籤:賞析 原文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