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描寫春雨的古詩詞及賞析

校園2.6W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紅的花,綠的草,全都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春雨的古詩詞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描寫春雨的古詩詞及賞析

  一、臨安春雨初霽

朝代:宋朝|作者: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古詩簡介

《臨安春雨初霽》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晚年時期所作的七言律詩。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後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説“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註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一體。

翻譯/譯文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着品名茶。呵,不要歎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註釋

⑴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彙集之地,故稱。

⑸深巷:很長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紙:短紙、小紙。

⑻斜行: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書。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細乳: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裏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於“素士”)。

⒁風塵歎:因風塵而歎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賞析/鑑賞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並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着“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跟“閒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着“為國戍輪台”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徵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並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後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於政治舞台上的傾軋變幻,對於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歎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於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並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歎,説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歎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於“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的陸游來説,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對於一生奮鬥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説,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頷聯點出“詩眼”,也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着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裏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説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豔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説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着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游這裏寫得更為含蓄深藴,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豔的春光中,詩人只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閒作草”,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説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説,“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閒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説“晴窗”,“細乳戲分茶”這裏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閒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着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機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願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陸游這裏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悽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遊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霽》極不相似。《臨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鬱悶跟淡淡然的一聲輕歎,“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着曠遠的星空跟雨夜任意地幻想,説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昇平氣象跟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託情夢,只好借春色説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説《臨安春雨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跟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書憤》在一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説“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覆。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閒”“戲”之上的。不久後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並且付諸行動,表達於詩文,終於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鬱。這種抑鬱惆悵與其雄奇悲壯並不矛盾。唯其抑鬱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二、清平調詞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古詩簡介

《清平調詞》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是組詩作品,共三首。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寫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跟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豔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令人覺得人花交映,迷離恍惚,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翻譯/譯文

【其一】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豔,見花之豔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風吹拂着欄杆露珠閃豔濃。

不是在羣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粧

【其三】

名花伴着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

春風中明白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欄杆。

註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雲想”句: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豔,見花之豔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

檻:欄杆;露華濃:牡丹花沾着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豔麗。

“若非……會向……”:是關聯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羣玉:山名,傳説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羣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紅豔:紅豔豔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結着襲人的香氣。紅,一作“穠”。

巫山雲雨:傳説中三峽巫山頂上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飛燕:趙飛燕。倚新粧:形容女子豔服華粧的姣好姿態。

名花:牡丹花。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解釋:瞭解,體會,一作“解識”。春風:指唐玄宗。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築。

賞析/鑑賞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玄宗跟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説,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鈎帶。“其一”中的春風,跟“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地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着她那豐滿地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地理解,可以説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説把衣裳想象為雲,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地牡丹花在晶瑩地露水中顯得更加豔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地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地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地羣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地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地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地人兒,又象一朵温馨地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豔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裏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粧,那裏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個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託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説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説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跟“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豔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