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一節失敗的美術課教學反思

校園2.18W

一、引言與背景

一節失敗的美術課教學反思

我們都知道教師在備課時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材就要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備學生則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現有知識儲備及興趣點、理解能力等等很多方面;備教法則需要結合前兩點制定適合學生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我個人認為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備學生是最難的。不瞭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及接受能力,以一個成人化的眼光來完成一堂課,其教學效果和“填鴨式”差別不大。有時花再多的時間去備教案不如利用一個課間的時間來了解學生。這個觀點是在前幾天學校教學評比中經歷慘痛失敗得來的。

二、教學設計

那是一次學校的教學評比活動,我們美術教研組推選我上課。由於我自己是上五六年級的美術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限制讓我感到很難上得生動活潑。於是我就借了一個二年級的班級來上《神奇的色彩》。事先這個班的學生我並沒有接觸過,只是講了課前準備工作。

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一、讓學生了解三原色、三間色的知識,並能用其中的兩種原色調出三間色。二、讓學生對色彩感興趣,樂於運用豐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質作畫。三、善於尋找生活中的美麗色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培養創美的願望。

在教學設計中,我先是準備了一個小魔術,希望學生能從魔術中發現三原色相融、變化的效果,產生對色彩的好奇,激發興趣、引出課題。然後再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來了解三間色是怎樣調出來的,繼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牙刷、海綿、小梳子、水粉筆等等材料來做調色練習,掌握調色知識。然後添添畫畫,一起合作將剛才“試筆”的紙添畫幾筆變成一幅較完整的作品,讓學生從意外中體會創作的快樂。最後説一説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麗色彩,將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並欣賞美麗的動物、裝飾物的圖片及風景圖片。

在我的設計中自認為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地體驗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可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讓我這個不瞭解學生的美術教師着實地意外了幾回。

三、教學過程

意外一:

在第一個環節變魔術時,我事先準備了三個雞蛋,將裏面的蛋黃抽掉換成了三原色。表演時煞有介事,還讓兩個學生一齊參與,將三個蛋打到同一張鉛畫紙上,讓學生們來觀察三原色交融的變化。這個戲法倒是引起了所有學生的極大興趣,此時的我暗自得意。

“看來大家對這個魔術很感興趣,你能説説你的發現嗎?”一個學生馬上問:“老師,我發現雞蛋裏會跑出顏色。” 又一個學生:“老師,雞蛋裏是怎麼跑出顏色的?”這是我意料中的問題。我説:“你是一個善於提問的同學,這是魔術的祕密,一會下課我偷偷的告訴你,好不好?” “雞蛋不會破嗎?老師,你是怎麼讓雞蛋不破的?”接連幾個學生都繞着問題問啊問,始終回不到色彩變化的問題上。顯然我的確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可是卻不是那個我想要的“點”。如果一直這樣問下去,是永遠也無法導入正題了。

解決:

情急之下,我只要把下一個實驗的環節提上來。“剛才很多同學都發現了這個魔術的神奇之處,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到顏色到紙上的變化呢?沒看清也沒關係,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好——”

我取出調好三原色的透明紙杯,把其中兩種原色加入一隻空杯中,讓學生觀察色彩的變化。當學生清楚地看到顏色在杯中慢慢變化,形成間色時,不約而同地發出嘖嘖地驚奇之聲。“終於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了。”我長吁一口氣。雖然讓之前的導入變得宂長,但總算是引回了課題。

反思:

究其原因,我想是過於想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求教學設計的新與異,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注意力的問題。究竟是雞蛋創造的神奇吸引人還是色彩本身的變化吸引人呢?作為成人,一定是前者。對於孩子,其實也是。教學環節的設計如果達到的效應不能緊緊扣住教學內容,那麼此設計是無效的,甚至是損傷學科教學的。所謂的求新求異也是無用的。這個意外給我一個不小的啟示: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教學設計時如果多考慮:學生可能會想……這個意外就可以避免,可以為學生的創作環節提供更充裕的時間。

課總算可以繼續進行下去了,可是另一個問題又出來了。

意外二:

講完了三原色調和三間色的方法,該小組合作利用多種工具材料練習調出三間色了,我在教學設計中預想的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幾個問題:1、你們能用海綿將紅和黃變成橙色嗎?2、你們能用水粉筆將紅和藍變成紫色嗎?3、你們能用牙刷將黃和藍變成綠色嗎?

提出問題後,每個小組都經過了小聲討論,然後動手去試驗。可是出我意料的:當我仔細觀察後發現很多孩子拿着海綿不知如何是好,討論的結果竟然是用筆將顏色塗在海綿上變成橙色。那張為每一組準備的四開大的'紙只好靜靜地躺在一邊了。

於是,我只好一組組地指導。當然,那張紙是塗不滿了,我的設計又失敗了。

接下來添添畫畫的環節也只能以草草以“我的添畫”而告終。

反思:

追其根本問題,我想應該是高估了二年級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是八、九歲的兒童。在這個年齡段,形象思維是他們思維的主要形式,這些零散的事物:顏料、海綿、梳子、牙刷……在思維中還是互相孤立的,還沒有把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在一個系統內綜合起來的能力。如果完全是通過自己或小組討論將這些零散的材料“變”成繪畫的工具似乎太困難了。

如果事前能考慮到這些,也許可以採取先進行示範、大家一起練習、再小組合作運用多種材料將三原色和三間色塗在紙上的辦法,既可以達到認識材質的目的,又可以增強師生互動與合作的效果。

而最讓我意外的事還在後面。

意外三:

在“找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美麗的色彩”這一環節中,我先提出了問題:“色彩是神奇而美麗的,你在生活中或是大自然中找到美麗的色彩了嗎?”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為:這個問題多麼簡單啊!隨便就能在身邊找到: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紋、色彩豐富的書包、孩子們的書本中……從窗子望去,一切都沉浸在大自然的無限春色之中,美不勝收。不管怎麼每個人也能説出幾個來吧,可是——

教室裏鴉雀無聲。

我再問:“你們平時會覺得哪些地方很美?”

……

等了很久。終於,一個男生慢慢舉起手。我用鼓勵地眼光示意他大膽回答。他站了起來,頓了頓,説:“垃圾筒。”

那一瞬間我真的呆住了。

解決:

過了一會,我只好艱難地説:“是垃圾美嗎?你是不是認為垃圾筒裏的包裝紙花花綠綠的很美吧,那就是説我們的食品的包裝袋上的顏色很漂亮。”

“其實像這種美麗的色彩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師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找到了許許多多美麗的色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話題再談下去也無益,只能通過看圖片讓學生來感受色彩的美了。

課結束之前,我額外佈置了一個作業:請小朋友們回去找找身邊有哪些美麗的色彩,來告訴我。

反思:

提到這個意外,只能是一聲歎息。

一年級的孩子看到日落、花開、新葉、霓虹……都會發出嘖嘖之聲,可是二年級的學生卻説不出來,不能不感到遺憾。也許班級間也有差異,同一個問題在其它班級中提出也許就不會這樣。不過這個現象卻是現在孩子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其實留意生活中的美並不是僅僅在美術教學中的任務,尋找與發現美、用語言表達美是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的。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家庭教育的責任均有。我們現在常強調學科綜合,在美術學科中讓學生培養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創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每週僅僅一兩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能力的培養更多是延伸到課外、家庭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善於觀察、樂於表達的習慣,才能讓孩子的生活更豐富起來。

這節課的意外太多了,有些是我事先的準備不夠,有的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問題,但我認為根本是出在備學生上。對學生太不瞭解了。

從心理學角度講,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理解能力、知識水平、分析概括能力是不一樣的,而這些只有通過平時的觀察和接觸才能比較出來。如果一個教師不瞭解這些就不可能把握好教學的難度,更不能設計出與之相應的教學環節,何談教法了。

其實不要説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差異,就算是相同年齡的學生不同的班級上課的效果也會不同。我的確不瞭解這一班的學生。在上課之前我還自認為自己週六在上一二年級的興趣課,對於學生應該比較瞭解,而且用魔術、多種材料也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如期達到教學效果。可是就這堂課來看,有的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在情理之外。這不得不讓我好好反思了。

一個教育者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上好課,所需的時間是課堂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對於我來説,比起備好教學內容,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這是一個時時變化着的對象。這一點是我從這一節課中最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