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攀登者觀後感合集15篇

校園2.36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攀登者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攀登者觀後感合集15篇

攀登者觀後感1

週六,爸爸帶我去看了一部電影叫《攀登者》。

它主要説了:在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登上了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可是,隊長方五州因為救人,卻把相機弄丟了。這時西方國家就説:“沒有照片,怎麼能證明你們登上了珠峯呢?”這讓我們被嘲笑了15年。終於在1975年,國家重組建了一支登山隊,向珠峯發起了衝鋒!

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是:一名隊員在登上珠峯北坡6800米高處時被瓶子砸中了腦袋,滾下了山。因為他們身上都綁着繩子,一個人往下滑,所有人都受牽連,往下滑。一名隊員眼疾手快用冰鍬扣住了冰面,才使登山隊沒有全軍覆沒!但一名隊員被掛在懸崖邊,而相機在他手裏。隊長要去救他,卻被他拒絕了,他堅定地説:“不要為了救我,而又一次登峯失敗!快把相機拿走!”説完就把繩子割斷,掉下了懸崖。還有一個地方就是:登山隊第一次登珠峯時遇上了雪崩。他們立馬往回撤,但人怎麼跑的過雪崩呢?不久,他們就被追上了,雖然他們躲在巖石後面,也躲不過雪崩。其中副隊長就被吹跑了!隊長方五州為了救他,卻把相機弄丟了,就連自己差點也被雪崩吹走了!

看完這就電影,我對登山隊隊員十分敬佩。他們為了國家而不惜自己的生命,這值得我們學習!

攀登者觀後感2

1960年5月24日,人類史上中國人首次從喜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峯,令世人震驚,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為家喻户曉的登山勇士,如今這部《攀登者》電影,又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於攀登、不怕吃苦、胸懷天下,團結合作,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讓我們更好的去結合實際做好我們要做的事情,實現我們的目標。

扶貧攻堅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還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盡頭,就要奮鬥不止。扶貧攻堅如登山,循徑而上,則是在創造扶貧工作的輝煌。然而路途艱險,一路上重巒疊嶂,需要每個人付出代價。扶貧攻堅如同一座山峯,我們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於攀登,努力攀登。

俗話説“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登山如此,現在我們的扶貧攻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努力了,就沒有無法逾越的障礙;只要我們努力了,就離我們預想達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們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攀登者觀後感3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説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於“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裏。

對於珠峯,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於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兩年的登山,前因後果明瞭。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遺憾,由此引發的國際爭議和國人懷疑,你會和主人公一樣覺得憋屈。適時出現在台詞和字幕上關於珠峯的地理、氣象等知識,你會更明確攀登珠峯的困難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頂成功對中國領土主權的重要意義。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着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樑和黑牡丹在珠峯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鍾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牆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並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攀登者觀後感4

國慶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一部電影—《攀登者》。

1960年,中國組織登山隊等珠穆朗瑪峯,當時,尼泊爾等上了珠穆朗瑪峯,並且説珠穆朗瑪峯是他們的,中國就決定也要登上珠穆朗瑪峯,在外國人面前展示我中國人的真正能力。

1960年的一個夜裏,中國登山隊三名成員成功登頂,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在方五洲救曲松林的時候,攝像機掉下了山谷,登頂了之後,沒有東西拍攝,他們就拿了一個手電筒,把國旗放在電筒裏埋在雪裏,下山了。

可是外國人不承認,在1975年,登山組委會書記又組織了一批人登山,包括第一次等的人,他們要走北峯登,北峯非常危險,尼泊爾是從南峯上的。第一次他們等到了大風口,因為有成員受傷,需要治療,所以他們不得不撤退。第二次,一名攝影師帶了一羣年輕人登山,到了第二台階,準備搭梯子,正當他們拍照時,隊長被一個氧氣瓶砸暈,為了不讓攝影機帶入深谷,犧牲了自己,他們也撤退了。

每年有2個窗口期,都過了,暴風雨要來了,氣象組説,等風暴過後就還會有一個短暫的窗口期。於是他們就堅持了下來,終於在1975年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同時還建了一個人造梯,插上了中國國旗,拍下了照片,紀念這神聖的時刻。

不畏艱難,勇攀高峯,勝利終將屬於你。

攀登者觀後感5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克服萬難,成功首次北坡登頂珠峯,並在1975年,於珠峯“第二階梯”架設“中國梯”,成功精確勘測珠峯的“中國高度”兩次大事件,證明了中國的毅力與硬實力。

《攀登者》中登山隊員們為了登頂,玩命往上衝,為了團隊,堅決不拖後腿,為了夢想,砥礪前行。登山過程中,撲面而來的暴風雪,讓原本容易的幾十米變得舉步維艱。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停歇,冷風直灌。

惡劣的環境,讓人們由起初的信心滿滿,慢慢轉為立場的動搖。有的人開始懷疑,開始麻痺,置身於死亡的邊緣,帶着一股令人恐懼的氣息。

雖然,影片給人緊張的氣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讓人心潮澎湃,那種專注執着讓人感動,“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專注執着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態度,更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我們“要竭其力,對待事業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黃牛吃苦耐勞的精神,着眼於大局,立足於小事,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新時代,敬業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小到個人職業,大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上,都能專心致志,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攀登者觀後感6

吳京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導演,同時也是一位十分敬業的演員,在熒幕上經常以“硬漢”的形象出現。20xx年他自導自演的《戰狼2》創造了中國的票房奇蹟,累計票房高達56億,這部電影看得每個人的都是熱血沸騰,我們的中國精神在《戰狼2》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它激起了我們每個人的豪情和愛國情懷。

由李仁港導演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即將上映,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峯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20xx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樑、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而吳京在裏面扮演的是方文洲,為了更好地完成拍攝,他忍着腿傷帶着夾板,多次練習動作。在拍攝中戴着夾板跳、摔、跪,做各種危險動作,其實受傷對於一個演員來説,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吳京自己也是對自己的腿傷毫不顧忌,只為給大家創造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不過,有很多“小鮮肉”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受了一點傷就着急忙慌地去醫院,耽誤整個劇組的拍攝進度。漸漸地形成了一種風氣,有點傷粉絲就紛紛表示心疼,覺得自己偶像很敬業。敬業難道不是每一個從業者該做到的嗎?

攀登者觀後感7

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一直在想着電影中這幾個瞬間: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方五洲登山隊長為了保住隊員曲松林的性命,把攝像機棄掉了的那一瞬間,然後就是那突擊隊新隊長李國樑為了保住攝像機犧牲了的那一瞬間,最後是接近結束的方五洲為了救徐纓同志,為她接下了一塊巨大的冰塊,最後就是片尾幾位登山隊員上珠峯的那一瞬間最讓人難忘!

電影主要講了1960年一些中國登山隊員已登上珠峯但沒有攝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過珠峯,1975年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峯並留下證物。楊光又帶着新的登山隊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頂珠峯的夢想。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許多:曾經中國因為裝備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領土,可是今天,我們中國已經富起來,好起來,強起來了,不再被別人瞧不起了,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曾經有人説過:“山再高,也是在腳下的。”那現在我説:“人再強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學好好學習,為中國變成第一強國而努力!我們要學習登山隊員們頑強的鬥爭精神。電影中,攀登者們在攀登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各種難以預測的'危險,多次命懸一線,卻不曾妥協,帶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奮勇向前。現在看來,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瑪峯,而是中國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礪前行!

攀登者觀後感8

今天週末,在家裏觀看了上個月沒來得及去影院觀看的電影——《攀登者》。

影片《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方五洲等人與隊長一起攀登珠穆朗瑪峯,然而中途遭遇了雪崩,隊長去世了,方五洲為了救松林沒能護住攝像機,但是最後他們在相互扶持下登上了峯頂,將屬於中國的足跡留在了珠穆朗瑪峯峯頂。那是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但是,由於未能360度拍下峯頂,導致當時的成就未能被全世界所認可。最終,在1975年5月27日,9名中國登山員再次登上珠峯,他們留下了360度攝像,測量了屬於中國的珠峯高度。

《攀登者》整部影片所呈現出的信念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個信念,是生活前進的動力,也是會造就不平凡人生的前提。只要心存信念,就會不斷催促着我們去發掘生活的方向,包括一個階段的考試、一個生活的愛好、一個小目標等等,只要心存信念,困難和挫折便都無法阻攔我們奮進的腳步,無法挫敗我們那顆堅定不移的心。信念,它是錘鍊我們鋼鐵意志的熔爐,也是造就我們前進不餒的意志,更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

攀登者觀後感9

今天,我和我的同學就看了一部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講述了在1960年中國登山隊要去攀爬珠穆朗瑪峯?攀爬途中遭遇雪崩。把用來拍攝登頂證據的攝像機扔了。雖然最後爬上了珠峯,但沒有人去拍下這個證據和歷史的時刻。外國人甚至懷疑我們的真實性。所以為了中國人的尊嚴。在十年後我們重新組織了登山隊。當年有三位登山成功的英雄。也重新歸隊。經過5年的訓練。中國人再次攀爬。珠穆朗瑪峯其中有一次因為一人的腳傷而撤退。還有一次,因為隊長的犧牲而下山。在1975年最適宜攀登珠穆朗瑪峯的時候過去了。可正要撤離時,氣象台發現了一個好的時機。這次氣象隊也跟着突擊隊做氣象觀察。雖然過程途中也經歷了雪崩與大風。但隊長知道,這是我們最後的一次機會。就帶着隊員奮力向上爬到達頂峯。在1975年中國人實地測量出了,真實的珠穆朗瑪峯的高度8848.13米。

看了這個電影后。我發現很多人熱淚盈眶。尤其是在最後登上珠峯。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我開心的流淚,自豪的流淚。最後,我們所有人都想電影屏幕中的國旗敬了一個禮。這個電影詮釋了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更體現了中國人比泰山堅強的意志。

攀登者觀後感10

今天我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後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本電影講述了1960,中國登山隊向珠峯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悟州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櫻的幫助下,帶領李國良、楊光的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事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攀登英雄們,用他們滾燙的熱血一步一個腳印,經歷磨難,最終將我們的五星紅旗插在了世界之巔的那一刻。

看完了攀登者,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奮鬥,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論是求學工作還是整個人生,都是不斷攀登的過程,就像方舟説的那樣,不經歷風雨,不經歷磨難,又又怎能成長,聽了這句話,想了想自己。就因為幾次失敗的原因而放棄,認為自己很笨。但在媽媽的鼓勵下,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這也讓我明白了”如果不經歷風雨就不能成長,如果不奮鬥就永遠不會成功。”

通過攀登者讓我明白了,人生就要克服重重困難,但有青春的地方就不會迷茫,只要不忘初心努力奮鬥,青春就會展現出最美的姿態。

攀登者觀後感11

這個星期六,媽媽帶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叫作《攀登者》,這一部電影非常好看,請聽我細細道來。

這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叫王富貴的人,為了攀登珠峯。第一次,他們攀登珠峯的窗口期過去了,是因為天氣預報員預測錯了,他們火速撤離;第二次,他們躲過了十二級大風,登上了珠峯的故事。

看了這一部電影,他們在逆境之中,永不放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前幾天,我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腳被扭去了,不能踢足球,我就這樣休息了一天、兩天、三天……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時候,我終於忍無可忍。這一天早上,我就去踢足球了,可腳沒有痊癒,我就帶痛上場。在半途,我的腳感覺有一種劇痛,我本想打退堂鼓的,但是我又想起了《攀登者》中的人物,他們在逆境中攀上了珠峯,我怎麼不能在逆境中克服自己呢?於是,我又振作起來,向前方踢過去,過人,傳球,到守門員的面前,我用出九牛二虎之力把球踢了進去,最後,我們勝利了。

遇到困難,我們要敢於抗爭,不要縮手縮腳,只要勇於努力,你肯定會把這個困難給解決。

攀登者觀後感12

拍戲用替身,這是一件正常的事,也是一件普遍的事,這因為任何一個主角都不是萬能的,他們肯定有演不好戲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原因。因此合理運用替身,這是對電影有好處的。

在拍攝《攀登者》時,吳京曬出過一張與替身合影的照片,結果照片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都開始質疑吳京,説他也開始耍大牌、不敬業,把辛苦戲都讓替身做了。但吳京用替身就真的像大家想的這樣嗎?近段時間在一次採訪上,對於這個質疑,吳京作出了迴應。

吳京迴應表示“雖然因為腿傷也許不能發揮到完美,但欣慰的是動作都是自己做的”,由此可見,他在拍攝《攀登者》遇到有難度的動作戲時並沒有用替身,看來真相和大家想象的有些不一樣啊!

當時吳京大意説了自己由於腿傷行動不便,因此只能找替身拍,那樣才能給觀眾展示更好的視覺體驗。不過對於一些危險戲份,像雪崩這就只能自己去完全,如果讓替身拍自己就感覺過意不去……

吳京為了演好《攀登者》方五洲這個角色曾在最冷的時節前往海拔5200多米的岡什卡雪山進行攀登訓練,那時他剛做完手術腿傷還沒恢復好,僅僅為了體驗角色便不顧傷痛一個人揹着包就去了;正式拍攝任務量大導致吳京腿傷復發,前一天剛在國外緊急治療完,回國後他馬不停蹄又直接去劇組了。這樣的吳京,大家真的好意思黑他嗎?

攀登者觀後感13

月底了,跟老公吵着鬧着要去看電影吃牛蛙。老公無奈,唯有滿足。自家車開去修玻璃了,便開車爸爸的車來到了臨港,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唸的《攀登者》。

電影的宣傳由來已久,一直非常期待。其一,參考這兩年的電影,吳京出品,必屬精品;其二,是對攀登珠峯的好奇。曾教過課文《攀登珠穆朗瑪峯》,攀登者們在第二台階,克服重重險阻,終於在隊長搭建人梯後,終於登頂成功。文字難免有些遙遠,好奇便一直留存。

電影看完後才發現課文描述為1960年攀登珠峯的經歷,電影講述的則是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經歷。電影中,對於第一次登頂的簡單交代,讓課文得到了印證。這是一種神奇的感覺,猶如20xx年,親自站在兵馬俑坑前是的感覺如出一轍:面上平靜,內心卻波濤洶湧,終於親身看了歷史,走近了歷史,滋味無以言表,激動暗藏胸中。

《攀登者》本身題材新穎,但是劇情剪輯上,情感鋪墊太多宂長,套路太多,缺少新意,雖也有點點感動,卻遠沒有觀看《流浪地球》時的激盪澎湃。胡歌與井柏然塑造人物也同樣不自然,強推到觀眾面前,感動自然也就微薄了。但最後一幕看到1975年中國給出珠峯新高度8848、13米時,讚歎、感動、驕傲之情油然而生!

即使電影不夠出彩,但仍是要感謝,對於攀登珠峯如此題材,真正是第一次。最後,補上一句:我支持每一個用心做電影的人物,謝謝他們的用心!

攀登者觀後感14

拍登山運動的題材,國內導演應該還沒有經驗。於是導演就加了愛情這條線,把一個陌生的題材拍成熟悉的兒女情長片。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把一個宏大的愛國題材變成狹小的愛情題材。

本來這部電影能把格局升到愛國精神的層面,但卻被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樑和黑牡丹的愛情故事一攪和,格局瞬間就被拉下來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覺,我們也可以在細小處用功,着重強調細膩的人物情感,但導演顯然也不夠細膩,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得太粗糙,有着歷史電影的通病——假大空。

導演的表現手法粗糙提現在哪裏呢?例如為了表現人們對方五洲的偏見安排了砸玻璃的情節,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現手法了。例如很多劇情都要靠旁白推進,技術高超的導演會用影像説話,而不是像新聞紀錄片一樣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會導致電影看起來像博物館裏的歷史資料,冷冰冰的。

電影結構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鋪直敍,缺乏新意。我認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兩條線並行推進,60年代的劇情影響着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擇,最後同時達到高潮,電影在邏輯上會通順很多,情感上會強烈很多。

電影透露出的價值觀也不符合中國精神,要知道,中國精神強調的是每個個體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片中方五洲個人的主角光環太強,顯得其他人都像廢物一樣,這樣設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歷史。

攀登者觀後感15

登山運動本身對我就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我熱愛登山。但是登頂珠峯是我難以企及的夢想了,畢竟與實現自己渺小的夢想相比較,我更希望珠峯再沒有及其必要的情況下,還是儘量少被打擾比較好。但是情懷還是有的。十月一日,祖國母親七十華誕。上午看完閲兵,我便挑了最近場次去看這部電影。從事實來講,這部電影的瑕疵確實有,比如章子怡的台詞大多對不上口型,比如胡歌對楊光這個人物的塑造還是感覺差那麼點意思。但是從整體劇情與畫面效果來講,我覺得瑕不掩瑜。是的,在我這裏愛國情懷永遠排第一位,我就是喜歡為愛國情懷買單,這一點我不接受反駁和勸説。但是這次拋開這方面,講劇情我認為很飽滿,講畫面與特效,我覺得至少在我看來是足以震撼我的,講演技雖然不完美,但至少我看到了全體演員為之付出的努力,無論是頂着風雪齟齬前行時的步履維艱,還是面對難以接受的消息時的細微表情處理等等,都體現出很專業的素質,是以在我心裏,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影片。最後特別提一下張譯,這部影片裏我認為最棒的演繹,就是他。細膩,真實,豐富,讓人真正感受到人物內心的多次變化的情緒,我給他五星。

標籤:攀登者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