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瓦爾登湖》讀後感(合集15篇)

作文1.1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後感(合集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着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彷彿怕吵醒湖裏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葱的樹木,因為有了湖水的滋養而充滿靈性,它們為各種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採摘蓴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隻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簡陋,一切又是那麼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飯,沒有浮華,彷彿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於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於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羅是本着體驗和嘗試的心態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説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着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懂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杆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温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隻精美的小船,放到水裏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隻精美小船為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莊子得到一個大葫蘆,便可以憑着它遊蕩於江河湖海之間——把葫蘆綁在身上,無需複雜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強壯的身軀,只要浮在水面,何愁過不了河,何須諸多羈絆。

正如我們吃飯——向胃裏填充食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進行,得以燃燒,得以延續。我們卻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異的工具,複雜的方法,為的是滿足口食之慾,卻忘了進食的本質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會使人骯髒,而貪婪的口胃卻使人骯髒。”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朋友向我推薦《瓦爾登湖》這本書很久了,這回趁着假期,我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名,便被它朦朧的意境所感染,腦海裏浮現出無數浪漫悽美的畫面。可是當我迫不及待地閲讀正文時,我大跌眼鏡,瞬間石化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敍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所以,一開始,我很難接受這本書的枯燥無味,硬着頭皮讀下去後,漸漸喜歡上了他所描繪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盧梭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他開啟了人生的新路程。

雖然生活清苦,孤獨,但是盧梭卻很快樂。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智慧,也開始學會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們,總是在意物質的享受和攀比,我們會過分在意自己的容顏是否傾國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鮮亮麗,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輝煌。但是瞭解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不必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享受內心的歡愉。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快樂,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會使他變得光彩照人。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平靜,也開始學會給生活做減法,開始學會淡泊。書中,盧梭告訴我們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生活哲理,梭羅記錄了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通過這本書,願我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梭羅説自己也很喜歡交際,所以不是隱者,居住在瓦爾登湖上只是實驗一種生活方式,怎樣把人對經濟的依賴降到最低。

與訪客交流需要空間,太近反而無法傾聽,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交流起來才是佳境,宏偉才被顯示出來。竊竊私語,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顯得人很猥瑣。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裏是天然的會客廳,人們在那裏可以暢所欲言,一兩個人時還可以用餐,訪客多的時候,就只吃精神食糧。招待訪客不必大講迎接排場,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來取悦訪客,這樣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後再去拜訪的可能性減小。最重要的是有話要説,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靈高貴,越寧靜越稱心。

距離可以篩選朋友,大老遠來拜訪的肯定不是因為瑣碎的事情,交際減少,才能安下心來去發現和探索未知的東西。一位常年在這裏工作的樵夫,生活在這天然的地方,是那麼幸福,那麼滿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沒有想過這天然的生活方式會發生什麼變化。他對錢對社會機制的解釋,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解釋的很好。他對誠實與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間,就像最早的人類開始思考人們的生存機制一樣。

由這個樵夫,梭羅想到,這個社會的最底層也會生活着人類的天才,儘管沒有被發現,他們卻在真實地生活着,思想雖未開化,但卻深不可測。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這個社會需要公平,需要給任何人機會。

梭羅住在瓦爾登湖畔,當時就是很另類的人與事,所以惹來一些人的參觀,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窮人、有奴隸,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亂者,有身體殘疾而思想活躍者。有來尋歡作樂的,有來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來學謀生的,有來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麼能生活下來,有來看看在野外的寢室廚房是怎樣的,有來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風險最小也好給自己不再去奮鬥找個事做。這些人全都認為梭羅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好處,他們多數擔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險,梭羅覺得他們這是庸人自擾。試想,我們所見所聞的大多不都是他們這些人嗎?對死亡極其恐懼,單是恐懼所帶來的害處,就讓人身心俱疲,疾病漸生。生命何時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脅呢,社會怎樣革新卻改變不了這一事實,重要的還是在於精神上的勇敢與健康。可能擁有物質越少精神越豐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對此心存不滿。

梭羅喜歡的訪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漁夫、獵人、詩人、哲人,因為這些真誠的人,拋開世俗社會到野外是來尋求自由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4

一邊讀《瓦爾登湖》,一邊在腦海裏刻畫稜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眼眸、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心中不禁會好奇,什麼樣的生活才會打造出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稜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稜羅曾説:“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並在小木屋裏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説着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稜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稜羅並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並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但是,稜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説,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餘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驗有意義的人生。稜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稜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後,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麼?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第一次看到“瓦爾登湖”這四個字,大概是在“最難看下去的書”的排行榜裏顯眼的榜首處。再加之周圍許多人説過這是本催眠神書,我就一直將它束之高閣,從不過問,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書房翻出這本書,才真正認識了它。

梭羅並非隱士,而瓦爾登也並不安靜。

恰恰和一般認知相反,它充滿聲音和趣味。梭羅並沒有住在深山老林裏,他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離市區僅1。6公里;而他這十幾平米的小屋,也曾舉辦過25個人的聚會,並非與俗世遠隔。而即便在肅殺的冬日裏,小屋也不乏拜訪者,錢寧便是其中一員。他與梭羅就着瀲灩湖光談笑風生,木屋裏熱鬧得如同普通獵户農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羅的木屋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可以説是開放性的。路過的農夫,獵人和動物都可以進去做客。每當散步歸來,梭羅也會時而扮演一把福爾摩斯,根據煙頭、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推斷“到訪者”的身份,也是別有一番趣味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無非是困在現代化鋼鐵牢籠裏的金絲雀一樣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坦率地説,我並不認同。且不論其中語法問題,從先後順序便可發現其荒謬。若無為了生活的打拼,何來資本去追求詩和遠方,恐怕要早早的餓死在半路,成為指路的一縷幽魂。

那麼就不能追求了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羅和《瓦爾登湖》為範本,而是要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走出牢籠,先從內心走出。《瓦爾登湖》其實是一本私人化的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它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書,其次才是為別人。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説:“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呢?並非是盲目離職放棄生計,而是審視內心。將所有能將碎片化閲讀的雜物置於一邊,靜下來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敢於説出自己獨特想法的勇氣,是守住自我不為大流所動搖的堅定,還是拋卻雜念專心於一物的灑脱。可能性不計其數,但唯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

再三品讀《瓦爾登湖》,能經歷一次又一次震撼,讀過之後,就像經歷了一個被洗腦的過程,而從書中脱離,自己冷靜下來反思,又會收穫別樣體悟。城市中的鋼鐵囚籠並不可怕,也不會成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與自由的阻礙。如果方法正確,囚籠將化為階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處。

《瓦爾登湖》不是一個具有自我構建精神的人要去盲從的幻境。大自然內藴着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而人憑藉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尋所向所往,這可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也是發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體驗的無限樂趣所在。

出隅,出利慾,方能出心。然後得本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8

聽桃子提到這本書,便下載下來作為茶餘飯後的聽本,到今天終於粗略的聽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聽完發現這本書不適合茶餘飯後,適合在陽光下捧起細細品味。

梭羅是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粉絲。1817—1862,美國南北戰爭前。《瓦爾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湖畔自給自足生活了兩年,過着極簡生活,遠離城市和喧囂,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羅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梭羅一生都是廢奴主義者,對公民不服從的見解,代表作《公民不服從》影響了托爾斯泰、聖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闡述了研究環境史和生態學的發現和方法,對自然書寫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

一生未婚,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與我們户外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儘管梭羅學識和能力甩了我幾條街,但仍覺得本書並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種至簡至真、迴歸山林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體會。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找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彌留之際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現在人們的生活太放蕩不羈了,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瑣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載,而是承載着生活。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温暖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温暖,然後才是情感的温暖,他一生未婚,卻寫出瞭如此温暖的語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麼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麼壞。哪怕再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無論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陽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裏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裏更為孤獨。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讓他踏着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走,不管節奏如何,或是有多遠。他能不能像一棵蘋果樹或—棵橡樹那樣快成熟,其實都無關緊要。他應該把他的春天轉變成夏天嗎?如果我們應該做的事條件尚不成熟,能用什麼現實條件代替呢?

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着錢來買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9

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進取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為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説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台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過一種素簡的生活,似乎是這個紛繁蕪雜的世界上許多人的夢想。人類來自遠古洪荒,披荊斬棘,刀耕火種,至穴居,至造屋,至村落,至城郭,生活天地似乎愈來愈廣,然而,心靈的空間卻似乎越來越逼仄。

廣廈已得,但畢生都在為之奮鬥;美食在桌,我們卻消失了胃口。孩提時,我們的清亮的眼神都曾經仰望星空,長大成人後,我們的心中竟再無半絲光亮。

然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偉人,哲人;他們常常身體力行以顛覆民眾熙熙攘攘的追求。梭羅來自城市卻對所謂的文明避之不及,於有生之年抽得兩年有餘,遠離喧囂,獨居於瓦爾登湖畔,自建居所,自收自種,自給自足。原因無他,只是騰出時間思考哲人心中那些重要的問題並將自己的觀念付諸於實踐而已。

人,居於世間,原本生而自由。這是梭羅的基本理念。若得自由,尤其是心靈的自由,須要減去我們生命中那些阻礙我們前行的阻礙及累贅。在哲人梭羅的眼中,人類要生存,必需品便是食物,居所,衣物及燃料,此外皆為多餘之物。人有閒,才可能自由。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得到又或者失去,人類社會終歸熱鬧異常,實則每個人又寂寞無比,而絕望正是產生於無望又無可派遣的寂寞。

梭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用哲人所特有的深邃目光看透了人類絕望的本質在於貪慾過多。在永不滿足的負荷之中,人類在絕望地前行。而聰慧之人從不行絕望之事,亦會把世人目光擱置一旁。人,能否正確地看待自己,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世間生活之路,多至不可數。如梭羅所言,“經過圓心能畫出多少直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每一個人看待梭羅的角度有異,自然觀念也會不同。一本書在世間能獲得知音若干,也足以告慰作者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憶屈子此言。世間之路,千條萬條,舍此逐彼,本也正常,難在作者自選一條荊棘叢生之路,不知前途命運如何,不知前方吉凶如何,亦自知無名無利,非天下之朝思暮想之路,依舊無悔,不忘初心。“雖千萬人,吾往矣。”

坦途是每個人的嚮往,然世之奇偉詭怪,常在於險遠,人跡罕至處。人須得低頭,方能抬頭,復抬頭之際,才覓得更高處之綺麗風光。何謂輕鬆?何謂沉重?原不可分割,一體也。

光陰,百代千載,無窮無盡。凡人,光陰之過客。既為過客,便只行一程,永無回頭之期。人生在世,追求迥異,生活之路迥異,此為不可強求之事,然哲人所向所願,質樸至簡,樸實無華。真誠二字足矣。梭羅曾言:“真誠者,居遙遠之地也。”心嚮往之。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我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徘徊,當看到這本《瓦爾登湖》時,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時,正是午後,我坐在火爐旁,看着灰塵在陽光裏跳舞,四周很安靜,心裏很安靜。

對於《瓦爾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評論:喬治?艾略特説《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閲讀和懷念;E.B.懷特也説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梭羅)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個避風港。

小王子説,如果愛上你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着花。

我們無法給幸福定義。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有家知名網站做了一項測驗,題目只有一個:你認為梭羅幸福嗎?結果從反饋的信息來看,有近六成的人認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該是多麼幸福!有多少人為自己現有的生活而心甘情願呢?可能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人羨慕梭羅吧?

《瓦爾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暢銷不衰的綠色心靈聖經,它的作者—梭羅,更是被譽為感悟大地詩意,實踐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這本書中,梭羅帶我們走進他的真實生活:他為了證明自己能夠過一種簡樸的生活而隱居在瓦爾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談不上精緻,但很結實,主人將它修繕得很完美,能夠抵擋風雪而且與自然相融。他的傢俱大部分是自制的,簡單且實用,他在開闊地上種植糧食,在湖中釣魚,以應付生活必需,他在這裏生活、與人交往,一切都是閒適的。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領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園詩情,還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萬般春意……一頁頁翻下去,彷彿是身臨其境。隨作者參觀那温暖舒適的小茅屋,仔細聆聽林中的天籟之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他以優美的筆觸向我們娓娓講述了關於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個迷人的故事,讓我們沉醉於春天的萬物復甦,夏日的生機勃勃,秋季的天高氣爽,冬天的銀裝素裹。更有那婉轉的鳥啼,繽紛的野花,參天的樹木,誘人的漿果,冰封的湖面……最讓人難忘夏日的午後,是那樣的單純和寧靜,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書的海洋,每一個片段都讓人舒心,讓人感動。

讀他的書,心中只剩寧靜。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它不同於康科德鎮的忙碌與躁動,而是充滿了祥和、平靜的一方天地,並非不惹塵埃,卻更多了一份淡定與安然。

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假,在喧囂世界中找尋一片心靈的淨土,在書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奧妙,選擇《瓦爾登湖》,收穫真誠與平和。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結束了一學期忙綠的工作,迎來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雋永的文字入睡的寧靜,也許正是這種想往,使我想讀一本安靜的書,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是屬於寂寞者的書,晚上一個人靜靜的看是最有感觸。作者用最細膩的文字,記錄了瓦爾登湖給他帶來的無窮盡的靈感,那些自然和諧的畫面讓人嚮往。一個人被自然包圍着,每天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站在湖邊看着美麗的湖面,在別人看來這一切無非每天都是一樣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裏,每天都是變幻莫測的,一陣風,一片樹葉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始終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藝術,只是你不知道。這一切只能歸咎於人類的無知,然而梭羅是清醒的,他放棄這個世界的所有,而選擇到瓦爾登湖畔過隱居的生活。這是需要無比巨大的勇氣,但也由此可見他對於自然的熱愛是勝過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誠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賦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諧的生活。在他的筆下那樣的世界是遙遠的,但也是真實的。只是我的的心被這個世界矇蔽的太久而不相信,這世界曾經有那麼一塊地方竟如此存在過。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我們就這樣昏昏沉沉的過着,既可悲又可憐。然而我們又能怎樣呢,這世界上像梭羅那樣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數的,然而大多數的我們,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們沒有梭羅那樣的勇氣。但我們決不能失去那顆追求自然的心,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熱愛,永遠的保存着,不要丟失掉。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面嗎?我喜歡我的人生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座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這只是一個簡單畫面,然而我們是否曾那樣清醒的思考過,那樣仔細的看着日升日落,這世界太陽每天那樣習以為常的升起落下,我們又何曾看過日出和晚霞,我們抬頭凝望天空又是什麼時候的事呢?難道我真的很繁忙嗎?忙的連抬起頭的時間都沒有嗎?何曾我們想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和發現。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讓繁忙成為藉口,試着去體會。

然而我想梭羅的隱居也並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靜,這孤寂是從心發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讓我們也能那樣學會孤寂學會思考更要學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説,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温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脱。“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我找了一個優美的朗讀版本,在獨處的時光中聽了幾天,聽完了沁人心肺的語言。《瓦爾登湖》從詞句上説,清晰脱俗,閃爍着雨露光芒。看了些對此書的評論,如同針對一個網紅店,有褒有貶。褒的人中不乏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貶的人中不缺搞不清狀況,因看不懂而隨意批評的。就把此書先看成是篇普通的散文來説,語言簡練有力,樸實自然,絕對可算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什麼樣的人在什麼狀態下寫出這樣的作品呢?

作者梭羅,因為《瓦爾登湖》而聞名世界,但他是個“過世後”名人,活着的時候並不那麼出名。死後很久,因為一些大咖對他作品,特別是《瓦爾登湖》的推崇,使得他有了世界性的聲譽,成為少數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美國作家。他活了45歲,活着的時候據説他沒有從事過什麼職業,日子過的特別簡單,沒有結過婚,獨自一人居住,從來不去教堂,從來不選舉,拒絕向政府納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看起來就是個孤僻、離世的人。但他也有政治觀點,比如反對過美國的奴隸制度,反對過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還不能算一個逃避現實的人,相似於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他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是個基本素質較強的人。他與思想家愛默生關係密切,一樣是個“自然學派”人。

28歲時,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兩個月,《瓦爾登湖》是他這兩年多時間林中生活的所見所思所悟,內容涉及了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很典型的屬於從平常中找生活的真諦的寫法,感悟均來自普通生活。許多哲理,確實都可以從普通的生活中歸納,這一點我挺認同。我也偶爾有想短暫“隱世”的想法,好有環境背手踱步,靜心思考。很多人讀不了這種書,覺得《瓦爾登湖》太寂寞了,我想是因為他們無法脱離開聒噪的生活狀態,自己太濃烈了,太豐富了,更主要的不敢“簡單”。對的,大多數人客觀上都不敢這樣,但內心卻也有所向往。所以《瓦爾登湖》給能理解它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去欣賞梭羅的生活狀態。可能不用特別在意作者具體在寫什麼,因為那都是日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梭羅那種具備了隱世的願望,又有歸納哲理的能力,還敢於付諸於實踐。在他的情緒中,可能對物質生活無大求,而享受於他自己的寂寞精神世界。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學不來這種生活方式的。但有兩點我覺得可以從《瓦爾登湖》獲得,一是神往恬靜自然,並在隔一段時間後拋開世事去“寂寞”幾日,二是記錄好普通生活,並從中凝練出生活哲理、處事哲學。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温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裏了。那裏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裏是清晰的。因為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藴藏在裏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為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説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説:“有些人説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説:“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裏總會不斷地湧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才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