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捨得》讀後感13篇

校園1.8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捨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捨得》讀後感13篇

《捨得》讀後感 篇1

炎炎夏日,想出去玩的想法甚少。這樣也好,可以讓自己在家很好的沉靜,多看些書,豐富自己的內心。看了星雲大師的《捨得》,雖然説未曾看完,但是看完他在《辦公室裏的春秋》裏寫到的“服務的偉大”,真的很有感觸。

服務的偉大後面的佛光菜根譚中寫到:“個人的能力要為團體服務,團體健全,個人才有出路;個人的`喜好要對大眾有益,大眾歡喜,個人才有快樂”我自己覺得他説的很有道理,是啊,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永遠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所以要有服務意識。記得校長就提到過科室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他説科室好,個人就好——真的覺得很有道理。我們電汽科在很多時候表現的並不是很好,但後來慢慢領悟到這點以後,好像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記得在全校老師舉行的“拓展運動”的比賽中,我們科的老師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的力量,每個人都本着為科室服務的精神,最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所以我想:只要每個人都抱着服務的精神,那麼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美好——也會更和諧。

工作最偉大,服務最神聖。對呀,我們經常對那些義工啊,志願者啊投去非常讚許的目光。而對那些危害社會的,比如小偷啊,殺人搶劫犯啊投去鄙夷的目光。我想每個人都喜歡好人,喜歡謙虛的為他們服務的人,但要人服務,也要給人尊重,彼此尊重很重要。

個人的喜好要對大眾有益,大眾歡喜,個人才有快樂。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到前些天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新聞,在某個小區的一個業主,養了一條狗,結果這條狗接二連三的咬傷小區的住户。他的這個養狗的喜好,我覺得就該改改,因為他的這個喜好,很明顯的傷害了他周遭的人,而並不是對大眾有益,讓大眾歡喜的。

《捨得》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有道理的語言,我將在整個暑假慢慢閲讀,仔細品味。

《捨得》讀後感 篇2

一、認同的觀點

中國有句成語,叫作“將心比心”。意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萬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讀了《捨得》一書中的日常篇,看到這個詞更加深有體會。人立於社會之中,每天都能遇見很多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將心比心,換個角度想一想:我這樣做,別人感受如何呢?如果是我,我又會怎樣想呢?這樣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二、聯繫實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物我一體,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作為老師,教書育人,沒有保持好情緒如何做到傳授解惑呢?我們面對的對象,是有感情有情緒的學生,不同與其他職業,我們不能以我們的失落而影響到學生,更不能因自身情緒影響學生,做個理智的人。説話是一門很好的語言藝術。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拒絕的話,多説關懷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商量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如果為人師者能夠親切,平和,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內心想法,讓學生把話説完,不要急於判斷,那我們肯定也能聽到學生的心語。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談話方式;如果教師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他人,就容易接受一些錯誤信息,造成誤會,給師生間的溝通帶來困難。

三、反思重構

在生命的過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沒有一個人會一生都如意美滿,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導,要適時調整心態,獲得幸福。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着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

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名辛勤的園丁,只有不斷學會傾聽的人才能在理想的世界中不斷的前行,同時,也才能真正踏實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靜下心來耐心傾聽老師和學生的訴説,傾聽老師和學生心靈深處的需求和情感,把他們的語言當作鮮活的生命來接納吧!

《捨得》讀後感 篇3

看了星雲大師著作《捨得》,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認同的觀點: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

二聯繫實際:

舍與得,是相通的,沒有舍就沒有得,有舍就有得,舍與得就看我們自己怎麼正確對待了。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缺點非常善於舍,比如遇到不順,自己心情煩躁,就把壞情緒傳染給別人,這樣的一個肯定的結果,別人也不會向你展示友好,假設你今天覺得心情很差,你帶着情緒進課堂,然後看學生也會不順眼,學生不認真學習的.一個小動作,如果是平時,你可能會温和提醒和教育,但是你情緒差,採取對學生大罵一通的方式,學生的心裏會怎麼想呢,對你這樣的方式他肯定是不會接受,肯定不會改。心裏也會產生怨恨。不僅一堂課的質量受到了影響。而且影響了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可能還更多。

你舍壞,出壞的結果。但如果能及時剎車,就可以避免。我們要善於舍自己的優點,你真心的讚美別人,別人會罵你嗎,肯定不會。他心裏會很開心,然後對你也會很友好,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招呼,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給別人。這必然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可見人際關係的重要。舍就是得,舍該舍,得該得。

三反思與重構:

1、對於自己的的缺點要不斷的去改正,不要生別人的氣,如果很難做到,就及時排泄掉,可以向好友述説,也可以運動等或心理諮詢等。不要讓壞的情緒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2、多加強有益的心裏暗示。如不要生氣,生氣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不好。看起來有些幼稚,但確實是有效果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有益就行。同時平時多讀書,加強自身修養。

3、正確對待舍與得,舍該舍的,得該得的,如果做一件事情,單純的為了表面的得,其實自己一定是不會快樂的。用心做事。

《捨得》讀後感 篇4

在拜讀了星雲大師的《寬心》之後,讓自己的心靈得以一次洗禮,繼而又閲讀了其《捨得》中所談及的諸多學説理念,在這浮燥的世界裏給自己一絲清涼。也對自己的工作有着極大的幫助。如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所提到的就非常實際。

一、內容概要

文章也推銷員向一片森林中的駝鹿推銷防毒面具説起,把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最終銷售了出去。黑色幽默的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比較深刻的。所謂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條條大路通長安,世間一切事哪裏會”沒有辦法“呢。關鍵就是我們做事的態度,”窮則變,變則通“。

二、聯繫實際

曾經讀過《致加西亞的信》,安德魯?羅文的'經歷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忠誠才有信任,只有主動才有創新,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忠誠誠信是為人之本,敬業愛崗是為事之道,而做好每一項工作,是自己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所以,只有以飽滿的熱情,踏踏實實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也才能做到忠實誠信、敬業愛崗。要有培養勤奮、務實的作風。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靠求真務實的作風來實現。而務實只有務到勤奮的程度,可能產生更高的成效。羅文能把信送到加西亞手中,靠的是一路上勤奮努力,靠的是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在當前投機取巧、譁眾取寵之風盛行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倡導和去發揚勤奮務實的作風。

三、組織重構

人們之所以不成功,就在於對問題屈服:無端地將問題放大,把自己看輕。其實,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麼會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便越會找方法。越會找方法,越能創造大的價值。這不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來越有找方法的竅門!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

諸多的故事,説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單位、任何機構,能夠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最容易脱穎而出!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這是一流員工關於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態,有執着,有了不起的對事業與生活的把握!

《捨得》讀後感 篇5

很久沒有細細讀一篇文章了,這篇《捨得》我卻連續讀了三遍,感觸頗深:文中的母親勤勞、節儉、善良、寬厚,是那樣的平凡,卻有是那麼的偉大,其實和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她們用最無私的愛,影響和感動着我們,只是我們大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忽略了那份久違的温暖和親情。

經常會和同事、朋友談起當今的'社會大環境,總覺得現在的人缺少信仰,很多人是有知識而沒有文化修養,其實並不盡然,只是在當今,我們有很多東西放不下,所以就忽略了最樸素的情感,平凡才是最真實的生活(當然不是説無追求,也不是碌碌無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的細節中提高自己,注重自身的修養,就像文中的母親:做孩子的榜樣,教孩子做人,無私的愛着別人。真正的舍不是為了得,如果我們的付出一定要回報,那就像一筆交易或是一樁買賣,真正捨得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會真正得到,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知易得難。再者要知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現在的人認為有錢者富,有權者貴,其實真正的富貴是“知足者富,人敬者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記得有一次在公交車上聽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交談:現在還有人説毛主席不好,我們現在都住樓了,吃的大魚大肉的,小時侯連樹葉都吃光了……那種感恩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也讓我想到了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人和事,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彬彬有禮,但也有個別孩子卻不能做到,我想這與他的父母、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做學問容易,做人難。

最後借網上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在沒錢的時候,把勤捨得出去,錢就來了,這叫天道酬勤;在有錢的時候,把錢捨得出去,人就來了,這叫財散人聚;當有人的時候,把愛捨棄出去,事業就來了;這叫博愛領眾;當事業成功後,把智慧捨得出去,喜悦就來,這叫德行天下。沒有舍、就沒有得!

《捨得》讀後感 篇6

一、認同的觀點

1、舍和得到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得人,一定是擁有富有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藴藏着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2、實生活是殘酷的,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且似乎已經習慣了在忍耐中生活。拿出你的魄力,做你想做的事情,實現心靈的自由。如果生活缺乏勇氣和魄力,那你永遠處於環境和他人的擺佈之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需要你的勇氣和魄力。

二、聯繫實際

在舍與得之間也有個度。你不能因為書中説“大舍大得”就欲大得而大舍。盲目的舍,只會打破了舍與得的天平,得不償失,大舍反而不得。

捨得,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脱。懂得或者説善於捨得的人,在捨得基礎上能做到無慾無求的人,才算是真正邁入了捨得的境界。“做你想做的事,説你想説的'話。”衝破世俗的羅網,衝破內心的矛盾,真實地做一次選擇。拿出你的魄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三、重構

快樂要得到,人活着如果連快樂都得不到,那麼還有什麼意思呢,即使有再多的錢財,事業有再多的輝煌,缺乏了快樂,如同一口枯井,失去了生命,毫無意義。“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對你哭;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這就是英國作家薩克雷尋找快樂的方法和祕訣。做個樂觀的人,用快樂去生活。

《捨得》讀後感 篇7

這本書特別適合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作為下午茶的點心食用。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很散,蔣勛一邊講他帶着《金剛經》尋找禪意的旅行,一邊講莫奈、唐詩、紅樓,把東西方藝術全然打通。而更妙之處就在於,蔣勛並不明着講佛法,而是用我們能感知到的事情,把佛法的要義帶回平常。比如,我們都知道有舍才有得,人生很多事不能太執念。而蔣勛告訴我們,實際上沒有選擇,很多事情“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比如流逝的時光、愛人的離去、失敗的夢想等等……

人,最軟弱的地方,就是捨不得。捨不得一段不再精彩的感情,捨不得一份虛榮,捨不得掌聲,我們總是捨不得那些曾經陪伴過我們的如煙花般絢爛的短暫瞬間。

一個孩子,他從國小到中學,一直都是成績很好很優秀,受老師的喜愛,受同學們的崇拜,他一直以為自己就應該這樣的生活下去。但是,進入大學以後,卻發現,在他周圍的同學不再對他有那種崇拜的感覺,他也只是老師眼中的一名普通的學生而已,因為在他身邊的同學都與他一樣優秀,甚至比他更加的優秀。他捨不得丟棄曾經圍繞着他的那些掌聲,那些或崇拜或讚賞的眼光。因此,整日的鬱鬱寡歡,成績也不斷下滑。他的身上,曾經的那些榮耀更加的'減少,甚至消失,有時候可能還會轉化為其他人對他的不贊同,他總是端着他的高姿態,卻沒有可以讓別人對他尊敬的理由,久而久之,惡性的循環就這樣的展開了。

故事中若是捨得,一切或許會變得不一樣,結果也可能會好的很多,他會發現自己只是平凡的一員的時候,想要不平凡,就會暗暗地努力,而在以後的日子裏重新站在他嚮往的掌聲裏。

有些東西,你越是捨不得,它越會離你而遠去。就享受中的流沙,你鬆鬆的握着,它也就靜靜的躺在你的掌心中,若是你怕它滑走了,握緊了手,你收得越緊,便會有更多的沙子從你的指縫中溜走。

“捨得”是一個漸悟的過程。我們可以追求這些事物,但是在生命的某一刻,我們也必須放下。

《捨得》讀後感 篇8

看了星雲大師的養心篇《捨得》文章,覺得我們平常講的修行,就是要慢慢增加自己的力量,能説的到,就一定要做得到。修行應該從生活裏確實來修,做事應該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凡是交往,需要情真意切,凡是接物,需要至誠懇切。做人不能尖酸刻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能説到做到,培養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轉境,自然就能發揮力量。

作為職業高中教師,面對的學生相對來説思想比較不成熟,有時候會不理智,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通過自己的修行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批評學生的過程中,學生有時候會有牴觸情緒,會不理解老師,或者學校的處罰,這時對於班主任來説,如果沒有一定的修行,也許會發生師生之間的不和諧。因此我們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耐心教育,要至誠懇切,不應該用尖酸的言語來刺激學生,而是應該用自己的一顆真心來感動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問題,既鍛鍊自己的修行,也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可謂一舉二得。

為了能夠不斷鍛鍊自己的修行,我以後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在師生的處理關係上,不斷加強自己的做事效果,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誠實和真心,和學生的交往上,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我的'有信有義,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為將來的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在我同事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但是通過自己的不斷積累修行,我想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在生活中我們能夠説到做到,誠實正直,我想我的修行應該會達到一定的高度。

《捨得》讀後感 篇9

“捨得”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但何為“舍”,何為得,何又為“捨得”呢?

有一則寓言故事,説的是有一天小猴帶着一把豆子去種豆,一不小心掉了一粒豆子。於是小猴放下這把豆子去找那粒豆子,結果不但那粒豆子沒找到,這把豆子也給鳥吃了。

相反,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小猴不去找丟的那粒豆子,而是把手中的這把豆子種下去,説不定第二年會有一個大豐收。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舍”重要性,我們只有有了“舍”的魄力,才能夠有“得”。

還記得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棵大大的桃樹,但每年春天,爸爸都要架着梯子,把那些粗壯的枝砍下來,我百思不得其解,攔着爸爸不讓他剪,生怕他反我的桃子給“剪”掉了。而爸爸則每次都耐心地跟我解釋:“傻孩子,桃樹所以能從土中吸收的營養是有限的,但這些看起來很粗的枝丫它並不結桃子,而只是搶養料,侃得結出來的桃子就沒有充足的養料,不好吃了,而你把它們剪掉,就沒有東西與桃子搶養料了,桃子就能長得又大又好吃。

現在想想:如果你千不得把那些看起來粗壯的枝丫剪去,又怎麼得到又大又甜的桃子呢?

孟子説:“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這充分顯現了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告訴我們世間很多東西是不能同時兼備的,必須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不會後悔的抉擇。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炎、天與地、陰與陽,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存,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須先舍,有舍才有得。

《捨得》讀後感 篇10

花了幾天的時間,我終於把《捨得》一書的第二篇章看完,綜觀整個第二篇章,它從多的方面闡述了人生中正確對待別人、夫妻、父母、朋友、對手、誤解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我們的人生路提供了很多好的經驗。我們在生活中,積極調整心態,樂觀面對,善代我們周圍的人,這樣才能是自己的人生過的有意義。 日記

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要淡化個人名利,做到“心底無私大地寬。”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充滿私慾的人,容易患得患失,瞻前顧後,難以實現宏圖大業。一些人一生的許多苦惱,多源於個人私慾的不滿足;當人們從私慾中解脱出來,就會發現,許多所謂的逆境,不過是由於私慾難填而杜撰出來的.虛幻。況且,即使真正陷入人生的逆境,只要置個人得失於不顧,視榮辱譭譽如浮雲,就能做到無私無畏,勇敢抗爭,從而戰勝困難,走出逆境。

同時,還要有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行動。樂觀的精神,是戰勝逆境的精神動力;積極的行動,是走出逆境的有效途徑。沒有樂觀的精神,不可能在逆境中長期不懈地堅持抗爭;沒有積極的行動,大不了是個盲目樂觀主義者,不可能真正戰勝困難,取得勝利。從生命的本質上講,其意義在於過程,而並非結果。只要你認真去做了,仔細去想了,努力過,拼搏過,奮鬥過,堅持過,即使沒有取得你所期望的成績,人生也沒有遺憾。這正如有句話所説“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也許世界並不是沒有美好和真誠存在,而是你自己的心靈不夠美好和真誠,總要帶着悲觀去看待,所以才讓人生染上了灰暗色調。也許是我們因為想得到很多,所以才不得不失去很多。因為我們凡事總是隻考慮自己,所以才走進了狹窄的空間,而無法飛翔。

其實生活是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當身處逆境或者痛苦襲來,你不妨苦中作樂,勇敢面對,凡是看得透,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從容豁達,不憂不懼。“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樂觀念人生才能讓你感到生命的美麗。

《捨得》讀後感 篇11

輕鬆的暑假,帶着一份悠然的心情,看完了捨得的修身篇,真的很受用。

一、贊同的觀點

人生的過程,有得必有失。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傑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練才能熟練。生活艱難時,要面對它;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生活清閒時,要計劃它;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

二、聯繫實際

教書育人,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禮記》中説:“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徳也”。教師工作的,必須要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要以自己的“言”為學生之師,“行”為學生之範,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做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教師,那便承載着一份使命,當踏上三尺講台,下面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明瞭身上所揹負的責任。學生的成長和成材,是每一位教師努力的目標。然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是聽話懂事的,育人難,難在對學生的説服和誘導上。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這便需要作為老師的我們更多的付出,更多的投入。在平凡的崗位上磨練,面對困難,努力克服,雖然辛苦,卻是值得。

三、重構教師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首先就是要寬容,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羣孩子,不斤斤計較他們的過錯,更不能和自己的學生鬥氣,如果老師能寬容他們,能喚回學生內心深處善良的`本性,學生會更快的改正錯誤。其次是要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的表率。必須不斷注意自我修養,陶冶情操,自覺用師德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有威信,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温柔的時候温柔,從心裏去愛孩子,不管孩子是什麼樣,多麼惹自己生氣都應該原諒和寬容,懂得幽默,懂得尊重。老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神聖的職責,讓我們記住對老師的尊稱:是托起生命的人梯,是暉如三春的慈母,是到死絲方盡的春蠶……

《捨得》讀後感 篇12

一、認同的觀點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應該操之在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應該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從,應該操之在我;人,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二、聯繫實際假期又過一半了,每當一個假期開始的時候,我總會規劃該如何如何的去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其中也不乏制定過像樣的日程表,但是每每假期結束以後再去回首,那些計劃儼然是一紙空文,而其中的罪魁禍首不正是自己嗎?面對碌碌無為的人生,我們常常會感歎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充足,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多點自律,對自己的情緒少些放縱,我們肯定會比現在成功,正如俗話説的人的最大敵人其實是自己,人性本身有很多弱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修身養性,不要的去克服一些惰性,把自己管好,做一個有原則從而有作為的人。我也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遇事缺少思考,很多時候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消極的,可還是會隨意的任事態的發展,光有理想而不會付諸行動是我最大的弱點。

三、重構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卻也多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只要好好把握住自己。譬如我們經常會説:“明天再説吧,還有時間呢”。以後我們可以嘗試着説“明天?不,決不能是明天!現在!即刻!從現在開始!每一天讓自己往前邁一步。”對於未來,我們無從把握;對於成功,也無既定的公式可循,可是踏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絕對不會有錯。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變數,首先我們需要面對現實。人生充滿了不公平與壞運氣,和煦的陽光,無憂無慮的人們只生活在烏托邦的世界中,而烏托邦只是個夢想,當你能坦然面對人生,和自己的生命達成協議,你也會擁有應對人生挫折的能力,輕易地開啟成功的`第一扇門。其次在我們的字典裏永遠沒有放棄兩個字,下定決心,穿越逆境,我們將能達到目標。以後我會完成我要做的每一件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做自己的主人,活出真我的風采。相信日復一日的嘗試,一份接一份的努力,會實現我希望達到的夢想。

《捨得》讀後感 篇13

“捨得,是一種超脱的境界。捨得,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捨得,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大智慧……”

——摘自《捨得》

這個寒假,我閲讀了一本由明德編著的生活哲學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有一種智慧叫捨得》。書中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闡述了諸多捨得的意義,藉由多個故事為讀者講述捨得的道理: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萬事皆捨得。

但是,凡事都有個度。在舍與得之間也有個度。你不能因為書中説“大舍大得”就欲大得而大舍。盲目的舍,只會打破了舍與得的天平,得不償失,大舍反而不得。

捨得,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脱。懂得或者説善於捨得的人,在捨得基礎上能做到無慾無求的人,才算是真正邁入了捨得的境界。

但是世間萬物,能使人們產生慾望的,無非兩個字——利益。真正能做到無視利益的人——很少,或者説沒有;然而,見利忘義的`人卻很多。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在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做的。哪怕是上廁所也好,也是為了新陳代謝,讓自己身子舒服些。然而,本書所告誡大家的,不是去捨棄利益,而是為了更多更大的利益,先付出一些小利益。打個比方:我們去銀行取錢,想得到更多的利息,更高的利率,就要多存點錢,存長點時間。在捨棄了金錢,時間之後,存摺裏的錢才會利滾利,息滾息,到時候你會獲得更多的利益。

總而言之,在利益面前,首先不能做“對不起”利益的事情,其次要懂得毫不盲目、“精打細算”的舍,這樣你才能有所得。

捨得,舍後才能得,懂舍才能多得,濫舍反而不得。在利益面前,要敢舍,懂舍,利益才會眷顧你,以你之舍還你之得,做到真正的捨得。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