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

校園4.36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作者。

2、師:你們在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有沒有猜想過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

猜一猜老師希望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

山的那邊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這是因為大家所講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這個從湖北的大山中走出來的詩人的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前要求學生講講朗讀的幾點要求,然後儘量讀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點評、指導。

3、教師配樂範讀,師生有感情地配樂齊讀。

4、我們已經讀了那麼多遍,你們明白王家新要説什麼了嗎?

5、試着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板書:山海

困難理想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可從不同角度)

板書:時間童年時期長大以後。

事情渴望“海”追尋“海”。

心理嚮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與媽媽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那麼,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注意:回答時要採用“我認為(詞)用得好,好在”的句式;或“我認為(句子)寫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3、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鋭,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4、在討論中結合學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讀指導,準確把握重音、停頓等。

5、試背。

四、體驗與反思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説,你們的面前正橫亙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堅持不懈,山重水複後必能柳暗花明。

最後,我為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為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乾脆再讓夕陽塗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佈置作業

1、根據自身實際抄寫詞語,準備聽寫。

2、選擇喜歡的詩句背下來,有能力的背誦全詩。

3、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2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國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説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説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麼説一座座山頂會“誘惑”着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討論並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並歸納:因為“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羣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詩歌。

2、反覆朗讀感悟,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作者為實現理想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

2、學會設計自己的人生,並樹立為人生目標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

2、嘗試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品味詩中重點字詞及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並能聯繫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國小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每個人對自己以後的人生都會有過朦朧的“夢”,這個夢就是我們的理想,你們的夢是什麼呢?能給大家説説嗎?(請4、5位同學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錯,我們又該怎樣為着理想而努力奮鬥呢?(學生各抒己見)

不錯,理想的實現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恆心今天我們學習的《在山的那邊》,就是一篇關於理想實現的詩歌看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2、寫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為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二、初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以下字詞的音形義

痴想(chī)隱祕(mì)苦澀(sè)凝成(níng)誘惑(yòu)

喧騰(xuān)耽於(dān)一瞬間(shùn)喧騰(xuān)枯乾(kū)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想法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隱祕: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3、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三、研讀與賞析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從時間上説,第一詩節寫我童年的時候;第二詩節寫我長大以後

從內容上説,第一詩節寫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詩節寫我長大以後的拼搏和奮鬥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2、詩歌中的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探究一下,“山”與“海”藴含着什麼意思?

從象徵意義上説,第一詩節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詩節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理想的境界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四、小結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研讀與賞析

1、探究課後練習二。

(1)“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表達了“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鐵青着臉”,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2、小組合作交流。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喧騰”的是海嗎?)

喧騰、激盪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3)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意味着什麼?在這“一瞬間”中,將有怎樣的情感體驗?)

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驚喜、興奮。

(4)“零分”指什麼?為什麼説“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零分”指幻想的破滅“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現實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這顆“種子”是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為什麼“紮下了深根”?

“種子”是媽媽説的山那邊是海的信念理想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紮下了深根”表示“我”對着信念的渴望。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大家體會一下有什麼樣的妙處?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

“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

“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幾句是寫實際的景物還是虛寫?它有什麼含義?

虛寫,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四、小結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探究“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4、體味詩中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二、談談詩歌

本文的體裁是詩歌,詩歌,是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通過精煉、含蓄、優美而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且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詩歌的基本特點:

(1)高度的概括性。

(2)飽含着濃烈的抒情性和豐富的想象力。

(3)語言凝練富有音樂美。

詩歌的分類:

(1)按內容、表達方式,可以分為敍事詩和抒情詩等。

(2)按語言的表現形式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

(3)按創作的時代和詩歌所反映的時代內容,可分為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古典詩歌)。

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優秀的詩篇承擔着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並啟示真理。詩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並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淨化人們的靈魂。所以我們在閲讀分析理解詩歌時,須注意以下要領:

1、用心吟誦,整體感受。

2、分析要點,感受詩的形象。

3、藉助聯想和想象,領悟詩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語言,感受詩歌節奏和音韻之美。

三、走近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被譽為“讓九十年代推遲到來的詩人。”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等。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詩人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

作者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從小隨着父母的工作

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詩人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種獨特的體驗,成了他創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童年生活經歷。

四、檢查學生字詞預習情況。

1、請一位同學給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

誘惑(yu)一瞬間(shùn)隱祕(yǐn)

2、請另一位同學解釋下列詞語。

痴想:發呆地想。誘惑: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凝成:凝結形成。

五、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聽課文範讀

要求:同學們聽讀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情感表達。

2、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請同學們根據範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我想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比老師還好。不過關鍵還是這首詩寫得好,大家喜歡讀,老師也給大家配上音樂齊讀,好不好?注意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3、指導朗讀

同學們的朗讀總體不錯。但要注意幾個地方:

(1)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是”字讀重音,句子呈升調,要讀出疑惑和想往的語氣。

(2)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這個句子中,“終於”要讀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費了很大力氣,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3)媽媽,那個海呢?要讀出詩人的什麼情感?無限的困惑和沮喪,無限的嚮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這幾句中“飄”“扎”“又”“又”“誘惑”要讀重音。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了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這句要讀出詩人的什麼情感?説的非常好,詩人對看到“海”的渴望。對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心。

(6)結尾幾句要讀出什麼情感?對,看到“海”時的驚喜,興奮。

六、整體感知

整首詩分兩部分,請同學們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寫我童年時期,對山那邊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寫我長大後,我的奮鬥與感悟。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秀5

[教學目標]

1、1個生字。

2、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重點詞句,體會詩歌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4、生活實際,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生活信息和哲理。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領會本詩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配樂欣賞,談話導入。

1、放大海的音樂,師誦讀此讀詩。

2、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嗎?(板書課題)沒讀過的同學你們來猜測一下,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學生各抒已見)

3、讀過的同學談談,你希望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嚮往)

4、如果讓我們來寫《在山的那邊》,有很多不同的寫法。原因是——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

5、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在作者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作者筆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中的景觀。

二、品讀全詩,欣賞全詩。

1、自由朗讀全詩。請同學們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詞語或句子畫下來和同學討論。

2、交流反饋。(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語言的魅力)給合學生的交流,相機引導:“山的那邊是山啊,鐵青着臉”(這是寫山的什麼顏色呢?)“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3、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學生共同探究學生提出的問題)

4、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和大家探討:山的那邊是海,海的那邊會是什麼呢?(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