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範文(精選7篇)

校園1.7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範文(精選7篇)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1

一、回憶導入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課內容: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着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二、品詞析句,解決問題。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特點?

1、學生彙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閲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裏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説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聖陶爺爺非常善於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於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為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學生説感覺怎麼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着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説嗎?大家齊説。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着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瞭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彙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

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説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2)、師生一起一邊説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3)、學生説,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着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後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着牆的腳怎麼樣了?(萎了)觸着牆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牆。)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導語:同學們看着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聖陶爺爺為什麼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閲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徵、瞭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後……最後……。

為了節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彙報。

五、 拓展創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麼變化。

板書設計

6 爬山虎的腳

葉 嫩紅—嫩綠 新鮮 準確

生動

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具體 波紋 好看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按順序 細絲

嫩紅

爬巴、彎、拉、緊貼、爬仔細觀察, 連續觀察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並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生長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初讀和研讀,掌握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修辭手法,並且能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篇爬山虎的學習,一方面建立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對身邊大自然的喜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三、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圖片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們來玩猜一猜遊戲,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師: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細了啊,老師手上有一些圖片,同學們來猜猜這是什麼?(教師模擬第一張圖片)大家看看這個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呀?我們來看看那個同學平時最善於觀察了。

(這時學生思考,紛紛舉手想要回答)

就這樣通過小貓腳圖片、小鴨子腳圖片、小狗圖片和爬山虎腳的圖片,引出腳這個話題。

師:同學們,其實不光是我們的動物有腳,我們的植物也有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腳,看看它怎麼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拉朗讀,勾畫出不會、不懂得字詞,同座之間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幫助學習。

2、再度課文,以前後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勾畫出爬山虎腳的描寫句子,然後四人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點?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引導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如何爬的這四個方面去尋找)。

3、深入研讀課文

整體閲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例如:葉聖陶爺爺為什麼要這麼仔細的描寫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寫這篇課文的目的,以及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在這過程中,通過分析句子來介紹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辭手法。

(三)你説我演,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

通過一個遊戲來加深學生對課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腳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遊戲一:一個同學説爬山虎的腳樣子以及運動方式,一個同學根據同學的敍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應的動作。

遊戲二:貼紙遊戲,在黑板上展現課堂開始的圖片,讓學生把對應的圖片上腳的特點貼在對應的圖片中來。

(四)鞏固提高

通過遊戲的方式鞏固回憶字詞。

從第一小組的同學開始:

師: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學

生:我是爬山虎,這個是我的腳,它讀…,它可以這樣來造句,我身邊有這樣的…植物,它的腳是這樣的…。

通過爬山虎腳移動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起來分享自己這篇課文學習到的字詞和修辭手法以及身邊的其他相似的有腳植物。

(五)小結和作業

1、課堂小結采用發散式+收束式,通過提問的方式完成: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的是什麼呀?

生:《爬山虎的腳》

師:那有那個善於總結的同學能告訴老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學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辭手法

師:這個同學非常棒,還有哪位同學能起來和大家分享嗎?

………

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了我們的一個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腳,知道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這之中呢,我們也學到了新的生字寶寶和新的修辭手法。最後,讓我們再次的自由朗讀課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運動腳步吧!

2、同學們下去後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腳的,用今天新學到的修辭手法來描述出來,明天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分享,看看哪位同學觀察最仔細,描述的最生動。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5、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生字中存在着“觸着牆”的“着”有個別學生讀錯,重點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通過學習學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繫。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有沒有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腳》。

二、理解課題,瞭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誰?(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中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②、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圍繞什麼來寫?讀了課題你想説點什麼?

③、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三、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説説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説説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七、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麼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2.檢查預習。

(1)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後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2)識別字型。

(3)聯繫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並造句。

3.默讀課文,並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

2.檢查討論結果並説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麼?

2.小組討論:

(1)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牆、佔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1.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麼?

(3)從哪一句可以發現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思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麼?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麼?

3.小結: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滿牆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麼?

明確:

(1)觸着牆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牆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後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為什麼能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並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祕密。

(八)佈置作業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後3、4題。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5

課時目標:

1、認識本文生字,學會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葉的美。

3、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自然段。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內容。難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準備

瞭解本文作者;本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謎底為“絲瓜”“葡萄”的謎語。

2、談話激趣:同學們,絲瓜和葡萄往高處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牆上,爬到房頂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葉聖陶爺爺是一位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小組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2)你讀懂每個自然段都寫什麼了嗎?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和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2、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

3、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4、説説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美,形態美。

四、佈置作業,積累語言。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顏色:嫩紅、嫩綠、綠葉

形態:密而均勻、一順兒腳爬

教學反思:

四年級的學生對植物比較感興趣,教學本課時,我的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注意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放手讓學生都自悟,然後適當點撥。

四年級重要的詞語還是需要落實,比如“一順兒”,通過藉助工具書或插圖來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進一步,可以讓學生看着插圖,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什麼叫“一順兒”;注重課文的誦讀和背誦,安排的時間、機會也比較多。不足之處有:雖然誦讀和背誦的時間有保證,但要注重層次,每次誦讀體會更深,層層深入。教案編寫時有些步驟補充在一旁,佈局不利於整體統籌。提問時應以一兩個主要問題為線,過於瑣碎會擾亂學生的思路。提問語言不夠間接明確,一分鐘內出現多次提問的現象。主要還是源於我對他們缺乏信心,擔心他們聽不懂我的提問。另外,也由於自己對於學生的關注不夠,沒有在提問後及時關注學生的表情動作。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給予合適的評價,錯過了強化筆記習慣和鼓勵思考的時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減弱。在學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後應再做梳理、引導。我的準備還是簡單粗暴了,“承上”不足,“啟下”要單刀直入。在課堂中隨時總結學習方法,並向學生點明,讓他們加以借鑑。目前的課堂筆記都要求記錄在書上,學生可能尚未養成習慣,需要教師指導。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6

[情景説明]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細緻介紹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為了突破課文的難點,我充分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呈現課文內容畫面。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時,讓學生在電腦畫面中動手找出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在學習爬山虎如何利用腳“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部分時,先讓學生讀書,抓住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並在電腦上將這一組詞語按順序排列。再將整個動作過程的動畫呈現出來,讓學生分步點擊單個的動詞,分解動畫,逐幅觀察,最後完整地演示整個爬的動畫過程。這樣去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難點,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易於理解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這是為什麼呢?

2、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有了哪些瞭解?

3、根據課題你想了解哪些問題?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

(二)探究問題,深入學習

1、學習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讀書、彙報)。

電腦屏幕展示1——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電腦屏幕展示2——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麼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麼就請大家試着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2、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牆壁,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電腦屏幕展示3——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畫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裏?(生再次讀句子,思考。)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的爬山虎的腳由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頭上變成圓片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並試着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3、爬山虎怎麼向上爬

師: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腳“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讀課文第4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詞語。

四人學習小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

電腦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動畫展示區,播放爬山虎用腳爬牆的動畫;文本出示區,內容為本段文字;移動文本的交互操作區,將相應動詞拖入其中並點擊觀看動畫。

學生從文本中找出6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觸、變、巴、拉、彎、貼,並用鼠標按順序拖至交互操作區。在教師的提示下,分步點擊交互區文本中單個動詞,觀察分解動作,也可完整觀察連續的動畫。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爬山虎在我們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大家還想了解到更多關於爬山虎的信息嗎?生:願意。

電腦屏幕展示5——

八組形態、顏色各異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築的圖片;四組反映爬山虎所屬、形態、習性和價值的視頻及文字資料。

教師提議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校園局域網或互聯網上瀏覽、蒐集有關爬山虎的圖文資料,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同學間展開交流、分享成果。

(四)總結全文,佈置觀察。

1、教師總結。

2、鼓勵大家親手種植一種植物,美化家園,美化生活,並記下觀察日記,瞭解這種植物的樣子及生長變化。

[教學反思]

這節課後我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四點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爬山虎的葉子部分,我先呈現靜止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形狀,從而感受到葉子的鮮嫩、茂盛。滿牆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描述難以表現的。

二、藉助多媒體呈現內容豐富,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所以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於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

三、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在學習爬山虎如何利用腳“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書,抓住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並在電腦上將這一組詞語按順序排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腳在攀爬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的動作變化,更為巧妙的則是教師將整個動作過程製成了動畫,分步點擊單個的動詞,可以分解動畫,逐幅觀察,同時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動畫,從而有效地突破了學習難點,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

四、藉助信息工具平台,嘗試創造性實踐,培養學生加工處理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機會,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對於爬山虎的腳及爬山虎有關知識的瞭解,單靠多媒體呈現幾幅圖畫或播放幾段視頻以及課文有限的文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安排了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藉助信息工具平台,通過網絡蒐集相關的信息並進行適度的加工處理。同學間分小組進行交流表達,擴大知識面,也鍛鍊了他們協同合作學習的精神與意識。

當然課堂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説學生的積極性雖都調動起來了,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還不強,但不管怎麼説利用信息技術,能充分展示語文課堂和魅力。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的教案 篇7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説説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説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説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如何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説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