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

校園2.2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那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東西。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重視感情的,一個憂鬱多情的王子。當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利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因為自己裝瘋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當他傾聽了父王鬼魂的訴説,一顆心困擾在親情與正義之間,憂鬱不已。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本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許他帶着疑問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經驗驅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然而,他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為他“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在特定情況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會指責他的愚蠢、不值得與對正義的狂熱,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劇使人性的光輝燦爛耀眼,他的悲劇是人生成功的開始,那是一座價值與精神的大廈,一座正義的豐碑。在那樣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2

看到《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名字,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應該是描述一個人的。我曾也聽過身邊的人提過這一本書,這是一個偉大的悲劇,我是帶着好奇心,去看這一本書。

起初,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關係。後來看着看着,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關係了。《哈姆雷特》算是我看的第一本劇本,人物之間的對話看起來很明瞭。

莎士比亞把故事寫得曲折且吸引人,各種陰謀等等的。通過哈姆雷特父親的死因和鬼魂來描寫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和過程。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很矛盾的,很憂鬱的,明明完好的父親卻被陰謀害死,明明深愛的女孩,卻因為自己的報仇,而失去了心愛的女孩。哈姆雷特給我的感覺,就是掙扎在現實與仇恨之間,讀起來心裏也是從滿苦澀,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描寫的很直白,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一個憂鬱的哈姆雷特!

整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歎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裏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被命運控制着,被仇恨矇蔽着,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的打擊,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

鬼魂,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在開始時,設置了懸念,哈姆雷特的父親究竟如何死的?以至於哈姆雷特的勇敢一面表現出來,鬼魂是哈姆雷特復仇的很重要的線索。而奧菲利亞,這一人物更添了哈姆雷特心中的悲痛,愛情的葬送,雷歐提斯,沒有這一人物,最後的結局也就不是這樣了,也起了很重要的的作用,而哈姆雷特的好朋友烘托劇情,是在這個悲劇中存活的人。最後,其中,有一個人物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説出全劇的最後台詞,似乎象徵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3

“一千個讀者當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姆雷特》以劇本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親復仇的故事。這本書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學問題、情感深邃的詩歌、以及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那若有若無、虛幻縹緲的愛情。

他,本該是一個幸福的王子。他有着過人的才質,至高的理性,純真的愛情。然而,一次與鬼魂的對話,讓他發現了父親的私絕非意外,而母親與叔父喜結連理更讓哈姆雷特十分痛心。就這樣,現實的'憂鬱、內心的悲憤把他逼上一條為父報仇的道路。

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堅毅的、勇敢的、充滿智慧的勇士。他在得知真相起,就下定決心為父親報仇。面對日漸黑暗的現實,他沒有選擇逃避,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精心安排了一場話劇,讓心裏有鬼的叔父暴露內心的惶恐,試探事情的真相。他耿直正義,重用霍拉旭這樣無名無利的大臣為自己的行動鋪路。對於母親喪失節操的錯誤他毫不避諱,努力勸説母親對自己的良心進行懺悔。

而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志願——為父親報仇,毅然決然放下了愛情。我相信,哈姆雷特是愛奧菲利亞的。“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話;可是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為了完成使命,他假裝變成了一個瘋子。奧菲利亞質問他是否愛他,他説那是曾經,並且述説着人間的醜惡與令人失望的現實。最終也沒有做出正面回答。他得知墓下埋的是奧菲利亞,他情緒激動奮不顧身跳下墓中要求為奧菲利亞陪葬。“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低不過我對她的愛”,簡簡單單的一句,讓我感慨萬分。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忠於愛情、執着勇敢的青年男子。

這本書還令我着迷的是其精妙絕倫的詩歌語句,包含哲學氣息,引人深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在跨越千年的今天,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物慾橫流的社會裏,人們的思想變得鬆弛昏懶,目的心日益強烈,生活做事不簡簡單單憑着喜歡熱愛而一味地追求,追求一些美麗易碎的幻影,生命的重量也無需多言。而我們死後,睡着了,又會做一些怎樣的夢呢?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4

寒假裏,我讀了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傳世傑作《哈姆雷特》,它被譽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

這是一個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丹麥王子,可是他的叔父非常陰險,為了篡奪王位,竟手足相殘,不僅殺死了他的父親,還霸佔了他的母親。他父親的靈魂向他控訴,把自己被害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於是哈姆雷特開始裝瘋賣傻,同時尋找機會,瞭解真相。他將父親靈魂控訴的故事編成了戲,特意演給叔父看,果然發現叔父在演出過程中驚慌失色,證實了他的猜疑,於是他決心找機會報仇。有一次,他錯殺了大臣波洛涅斯。叔父於是唆使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雙方在決鬥中都中了毒劍,哈姆雷特在臨死前趁機刺死了叔父,母親也飲毒酒死去,四人同歸於盡。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悲喜交加:悲的.是哈姆雷特中了叔父的詭計,最終中毒死去;喜的是他臨死前終於刺死了叔父,報仇雪恨。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叔父的陰險貪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叔父既陰險、又貪婪。為了篡奪王位,竟用毒藥暗殺了親兄弟。後來,又把哈姆雷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進行陷害:先用詭計想讓英王殺害哈姆雷特;後又挑撥離間,讓波洛涅斯的兒子與哈姆雷特決鬥,並在劍上塗上毒藥,在酒裏下毒。最後,叔父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劍下,罪有應得。

主人公哈姆雷特機智勇敢,臨危不懼,敢於抗爭。他先裝瘋賣傻,麻痺叔父對他的警惕。然後,利用請叔父看戲的機會,證實了父親靈魂的控訴。知道真相後,他勇敢地決定復仇。在去英國的船上,他發現並改寫了叔父寫給英王的信,挫敗了叔父的陰謀。在決鬥中,他雖然中了劇毒,仍然趁機刺死了叔父,得以報仇雪恨。

《哈姆雷特》語言精練,情節生動,內容精彩,筆調幽默辛辣,是戲劇文學的經典作品。叔父的陰險貪婪、哈姆雷特的機智勇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對權力和財富的貪婪慾望,會扭曲人的靈魂,導致謀財害命、互相殘殺等悲劇,值得人們引以為戒。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5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裏面不單有着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一種淒涼之美,有人説“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

貫穿全劇的主角哈姆萊特,是個勇敢,理想崇高,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好青年。但是突如其來的父王猝死,叔父繼承王位並與其母后成親,加上父王冤魂告訴他所有殘酷的真相,並促他為父報仇,哈姆萊特頓時感到理想的幻滅和現實的醜惡。這些醜惡的事實引起了他對美好世界的懷疑和對人類善良觀念的動搖。於是,悲劇開始擴散,蔓延……

復仇的道路是艱辛的,在這個環境中,他不得不當機立斷,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他原本是那麼優秀,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憂鬱與孤獨,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然而正是因為他的猶豫不決,導致了一個有一個悲劇的上演:因為失誤殺死自己心愛的人的父親,心愛的人因為傷心過度而墜河淹死,母親被毒酒意外毒死……一切的一切,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一部驚世的悲劇鉅作。

然而,莎士比亞要表現得遠不止這些,這部戲劇中富有永遠需要令人捉摸的哲學。主角哈姆萊特所具有的正是當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優點,缺點,以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同時也深刻反映着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當然,隨之時間的推移,之一部悲劇不朽的屹立在世界文壇的原因,是它所描繪的主人公哈姆萊特,可以成為每一個人的原型他的悲劇意義顯然超出了文藝復興一個世紀,他是西方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犧牲品,他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一位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6

這本書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作品,講述了哈姆萊特王子,是個有理想聰明勇敢人。在心目中,自己父親個賢明國王。父親死讓感到難以接受,當知道叔父克勞狄斯殺害了父親後便決心替父報仇。哈姆萊特先後除掉了克勞狄斯一些親信,臨死前又把克勞狄斯殺死。不僅報了父仇,而且推翻了克勞狄斯統治,可惜自己也付出了生命代價。

看完這本書我心裏感慨萬千……

首先克勞狄斯行為讓我感到氣憤,哥哥當上了國王理應竭力輔佐哥哥,幫助鞏固王位。但克勞狄斯卻為了王位不顧兄弟情分,趁國王熟睡之際把毒藥灌進國王耳朵裏殺死了自己親哥哥。做出了這種事,一些大臣竟會去輔佐,難道他們連一點正義感也沒有嗎?像克勞狄斯這種卑鄙小人,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理國政根本就不配做國王。像他們這種人真讓人感到厭惡!

其次哈姆萊特所作所為又讓我感到欽佩。當哈姆萊特知道自己父親被親叔父害死感到非常悲憤。但當時還很年輕,權力有限,只得把仇恨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為了替父報仇不顧尊嚴裝瘋賣傻,甚至去吃樹葉和蟲。這使克勞狄斯一夥兒對放鬆了警惕。可有一次在克勞狄斯面前殺死了克勞狄斯親信——波洛涅斯,被迫流放英國。但在半路上受到一羣海盜幫助,回到了自己國家。克勞狄斯不甘心,讓波洛涅斯兒——雷蓋茲和哈姆萊特比劍,想借此機會殺死哈姆萊特。在比劍中哈姆萊特和雷蓋茲同時中了毒雷蓋茲終於醒悟説出了指示人——克勞狄斯。新仇舊恨點燃了哈姆萊特心中久藏復仇烈火,哈姆萊特強行給克勞狄斯灌下了毒藥。終於為父王報了仇但也犧牲了自己,哈姆萊特忍辱負重不畏艱險英勇無畏精神真令人欽佩。

文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敢恨、正直勇敢,至今仍讓人深深折服。《王子復仇記》不愧為莎士比亞最偉大悲劇之一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7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脱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説:“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8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裏,又活在生活裏,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鬱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着自我,演繹着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麼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裏,便有着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着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歎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着的莊嚴的屋宇”,感歎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裏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

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複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着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9

哈姆雷特是莎翁中的四大悲劇之一,其所述的故事,真摯而又震懾人心。講了哈姆雷特在老國王的庇護下生活,像一朵温室裏的花,高枕無虞,接受西方最優越的教育。後發生變故,父王遭其手足殺害並篡位,母妃改嫁,使得哈姆雷特性格陰鬱,猶茹寡斷,錯失報仇良機,誤殺大臣波羅紐斯——奧菲麗婭之父,憐得奧菲麗婭一片痴心,後因無法承受事實真相,後精神恍惚,溺水而亡。最終,哈姆雷特雖報仇成功,但連自己和母妃皆中毒而身亡,全劇遺憾而終,故為四大悲劇之一。

西方有一句諺語“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對這個形象的評價也是眾説紛紜,這本是一個陽光正直的青年,未來的明君聖主,接二連三的變故使他生活在仇恨的執念之中。原本炯炯有神的清澈明亮的眸子,卻流露出陰鬱恐怖的目光,這仇恨的眼神穿透了理智。為此逝去美好年華,芳香馥郁的蓓蕾凋零了,這種仇恨如鎖鏈般將他緊緊束縛,腰痠背疼,手腳痠楚,以至於無力掙脱反駁。然而,新國王及其爪牙使出渾身解數,用盡鄙夷的奸計至哈姆雷特於死地,哈姆雷特無奈,只得裝瘋賣傻。那哈姆雷特的人形似乎浮現在腦海之中,頭髮蓬亂,衣衫襤褸,上衣釦子搭錯地方,蠶絲領帶褪了色,凌亂地繫着,白色的絲襪沾滿了泥垢,絲毫看出是個王子。悲慘遭遇鑄成了他的性格陰暗面,受人民愛戴,卻不相信人民。

在這一期間,哈姆雷特説:“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從而使這個充滿哲學含義的問題,議論至今。它早已成為一個古老而又經典的問題。有人生存着,被摧殘得體無完膚,在這纖華虛空的世,耗盡心力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反到是一種折磨,如果毀滅,得到一個靜美而又悲涼的結果,卻又是一種解脱;有人毀滅了,並不能得到所念所求,用遺憾提煉出了無限惆悵,一個又一個滄海桑田,眼睜睜地看着離自己的.夢想愈來愈遠,卻無能為力,多麼奢求生存着,為理想放手一搏 ……

在生活中,白晝隕落,勇往直前的步伐中總有牽牽絆絆,欲血負創也是在所難免,這才是成長的意義,生活的意義,生存的意義。生存着,那些浮華平坦的生活,是風平浪靜的,也是空虛寂寞的,有挑戰的生存着,才是精彩年華。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0

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温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場露台的另一部分),這句話,無疑,相當精闢。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劇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鮮明,但都遭受了同樣的東西的摧殘,那就是擺佈自己的慾望,還有被稱之為命運的偉大的囚籠。這樣的情形,也許自從有人以來,便不曾消失過。他們是與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一開始的哈姆雷特處於某種意義上的“童年時期”,他沒有經歷過什麼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單純。一直學習西方正統思想的他認為“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我們發現了劇中所有的人物都面臨着一個異常強大的勢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們都像孩子一樣比較快樂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為他們安排的`温牀裏。直到他們有一天發現這個襁褓實際上是一個深淵一般的沼澤,而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姆雷特最早發現了自己的無能。這不僅僅是他對復仇的無能,還在於復仇這種行為本身的無能。國王的篡奪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義上和這個行為有共同之處。他們全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有人説哈姆雷特的劇情太過於牽強,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這恰恰是現實所在。他向我們表現了一羣對抗命運的人的最終的結局。他們嘗試着改變命運,結果什麼也沒有解救。他們嘗試着挽回過去,結果什麼得到。這種無奈,依存於每一人身上,也許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劇伴隨着每一個人,各個方面,並且無時不刻。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1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藥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

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遊蕩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后,讓王后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覆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后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儘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藥,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后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后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后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閒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醜惡的一面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2

有句話這麼説:“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日看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讀者,當然也就有話要説了。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純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並且以為自己以後繼承王位也會成為丹麥又一位出色有作為的國君。同時看到自己父母恩恩愛愛,也幻想自己以後會與自己喜歡的奧菲利亞結為連理同樣如此幸福快樂。但是,世事難料,在父王死後,叔父繼位並且與母后結婚,這一系列的變化來得太快以至於使哈姆雷特開始思考身邊的一切——懷疑父親的死、看不起母親、不再相信愛情。尤其是父親的鬼魂將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訴他之後,他便開始醖釀報仇雪恨,同時也開始思考人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他也開始放棄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活着只是為了替父報仇,他的情感沒了依託,開始變得瘋瘋癲癲,這也是折射了一個時代裏迷茫的一羣人。在復仇的這一個過程中,哈姆雷特傷害了許多人,或許有些是罪有應得,但有那麼一兩個卻是無辜的.,例如真正瘋了並自殺身亡的奧菲利亞。

哈姆雷特自身還是存在着弱點的,但只要是人,他的性格就難免有弱點,這些都不會阻礙他成為一個英雄,雖然這是悲劇式的英雄,所以他的死未免讓人惋惜,不過這也是悲劇所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這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也正是因為毀滅所以使其變得深刻起來。不可否認的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在戲劇中,我還讀到了貪婪慾望與阿諛奉承,也正是前者是許多人喪失寶貴的生命,而後者是一個人喪失本性,這些人性的弱點無論是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是存在的。所以,在《哈姆雷特》中,我們應該學習哈姆雷特的要學會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從而變得堅定與強大,我想這才是我從中最大的收穫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3

隨着老國王的死去,克勞狄斯登上了王位,並娶了自我的嫂子。年輕的王子哈姆萊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老國王的鬼魂的出現,使哈姆萊特明白父親是被自我的叔叔謀殺的。此後,哈姆萊特開始了自我的復仇計劃。

哈姆萊特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形象。當他應對黑暗的封建勢力,再加上殺父之仇,他必然回去反抗、去鬥爭。

可是當他應對強大的邪惡勢力時,他猶豫了,痛苦了。甚至開始懷疑了鬼魂的話,最終奮軍孤戰導致了自我的慘死,儘管他復了仇。

在復仇的同時,哈姆萊特瘋狂地愛上了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可是波洛涅斯阻止女兒和他來往。一天,哈姆萊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了許多瘋癲的`舉動。其實奧菲利婭也深愛着哈姆萊特,可是她不夠堅強,太單純了。不瞭解周圍社會問題的複雜。最終做了幫兇的作用,使哈姆萊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揭示了封建教育對人性的摧殘,這也致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形象的哈姆萊特必定要去抵抗,將封建勢力打倒。

克勞狄斯是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他只愛他自我,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殺兄、篡位、淫嫂,壞事做盡。他使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這也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哈姆萊特作為深受廣大羣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本事。然而應對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作一個人的仇恨。所以,他成為一個杯具,成為一個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杯具。

《哈姆萊特》寫於17世紀初,只是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形式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使人民生活痛苦加劇,反抗此起彼伏。

《哈姆萊特》展現了一場提高勢力與黑暗勢力寡不敵眾的驚心動魄的鬥爭,揭示了權勢野心對人的毀滅性腐蝕毒害作用,揭示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篇14

《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着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

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因為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

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

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