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中生物常考的要點知識點歸納

校園3.09W

國中生物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多同學在面對知識點宂雜的生物時不願意花費精力對基礎知識進行記憶以及系統的歸納。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必備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生物常考的要點知識點歸納

  國中生物基礎知識

一、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結締組織),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着在兩塊相鄰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後有收縮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特別是伸、曲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肱二頭肌是兩塊肌肉組成一組,肱三頭肌是三塊肌肉組成一組。雙臂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直臂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槓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4、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控制作用,骨起槓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着它所附着的骨,繞着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5、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下,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共同完成運動。運動能力發達,利於捕食和避敵,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6、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裏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衝運動時的震動。

7、脱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脱出來。(由於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因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動物的行為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將動物行為分為: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而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採蜜、螞蟻做巢等。還有菜青蟲取食。

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3、社會行為:營羣體生活的動物,羣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為。(注意:並非所有營羣體生活的動物都具社會行為,如蝗蟲羣體沒有。)

4、社會行為的特徵:①羣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②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③有的還形成等級。

5、通訊:一個羣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隨時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

6、蝶蛾類昆蟲的雌蟲可產生性外激素,通過性外激素吸引雄蟲來交尾。據此,可以製造昆蟲性外激素誘殺昆蟲或干擾使昆蟲不能識別同種昆蟲的性外激素。

7、探究《螞蟻的通訊》一個羣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1)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在設計實驗時,在離蟻穴較遠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應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為螞蟻的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有的為肉食性,有的為植食性,有的則為雜食性。在飼養螞蟻時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螞蟻生長繁殖的適宜温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內要求空氣濕度為90%~95%,飼養沙土含水量為10%---15%。

(4)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支持假設。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

  國中生物知識口訣

1.植物有絲分裂

—、仁膜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一分為二向兩極,兩消兩現建新壁.(膜仁重現失兩體)

二、膜仁消,兩體現點排中央赤道板點裂體分去兩極兩消兩現新壁建

三、膜仁消失顯兩體,形數清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三現重開始。

四、有絲分裂分五段,間前中後末相連,間期首先作準備,染體複製在其間,膜仁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均分牽引到兩極,兩消兩現新壁建。

五、細胞週期分五段間前中後末相連間期首先做準備兩消兩現貌鉅變着絲點聚赤道面紡牽染體分兩組兩現兩消新壁現

六、前:兩失兩現一散亂中:着絲點一平面,數目形態清晰見後:着絲點一分二,數目加倍兩移開末:兩現兩失一重建.

2.微量元素:鐵猛碰新木桶Fe Mn B Zn Mo Cu

3.大量元素

洋 人 探 親, 丹 留 人蓋 美 家 O P C H N S P Ca Mg K People=人

4.八種必須氨基酸

甲硫氨酸纈氨酸賴氨酸

異亮氨酸苯丙氨酸

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

一甲攜來一本亮色書.

二假設來借一兩本書

三攜一兩本單色書來

5.植物礦質元素中的微量元素:木驢碰裂新鐵桶,猛!MoClBNiZnFeCuMn

6.光合作用歌訣

光合作用兩反應,光暗交替同進行,光暗各分兩步走,光為暗還供氫能,色素吸光兩用途,解水釋氧暗供氫,ADP變ATP,光變不穩化學能;光完成行暗反應,後還原來先固定,二氧化碳氣孔入,C5結合C3生,C3多步被還原,需酶需能還需氫,還原產物有機物,能量貯存在其中,C5離出再反應,循環往復永不停。

7.減數分裂口訣

性原細胞作準備初母細胞先聯會排板以後同源分從此染色不成對次母似與有絲同排板接着點裂匆姐妹道別分極去再次質縊各西東染色一復胞二裂數目減半同源別精質平分卵相異往後把題迎刃解

8.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澱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腸胰葡萄糖;蛋白消化從胃始,胃胰腸液變氨基;脂肪消化在小腸,膽汁乳化先幫忙,顆粒混進胰和腸,化成甘油脂肪酸;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腸吸收六營養,水無維生進大腸。

9.原核生物的種類

藍(色)細線支(毛)衣

(藍藻、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

10.伴X隱性遺傳病

母患子必患,子常父必常;父常女必常,女患父必患。

11..色素層析(上到下)

胡也(葉),ab也。

(胡蘿蔔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

  初生二物必背知識

生命的發生和發展

1.生命起源過程:

原始大氣→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單細胞生物

原始大氣的成分:甲烷(CH4)、氨氣(NH3)、氫氣(H2)、水蒸氣(H2O),但是原始大氣沒有氧氣。原始生命形成在原始海洋中,還要受到紫外線、閃電、宇宙射線的激發。

2.米勒實驗表明,在類似於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產有機小分子。

3.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化石。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裏;越複雜、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總是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裏。

4.馬的進化過程

年代

5000萬年前

4000萬年前

2000萬年前

現今(現代馬)

體型

似狐狸

似羊

……→

現代馬

四肢

短小

稍長

較長

現狀

足趾

4趾

3趾

中趾較其餘趾發達

中趾着地,側趾退化

生活環境

樹叢

灌木林

……→

乾旱草原

5. 鳥類化石

始祖鳥似鳥類的特徵: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為翼,後肢有四趾;

始祖鳥似爬行類的特徵:兩翼前端生有三個趾爪,口腔長有牙齒,尾長並長有尾椎骨。

6. 地質年代與生物進化歷史表。見課本P11

地質年代:分為太古代、遠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紀:三葉蟲時代,寒武紀出現的海口蟲—脊椎動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龍時代。

在地質年代早期只有最簡單的生物,越是地質年代晚期,生物種類越多和現存生物也較接近;這説明現在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是漫長曆史的產物,生物經歷了由漫長的演變過程。

7. 生物進化歷程:

原始單細胞藻類→原始多細胞藻類→原始苔蘚→原始蕨類→原始種子植物(植物進化系統樹)

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原始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動物進化系統樹)

8. 生物進化趨勢: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

9. 達爾文—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説

主要內容:過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強,後代數量龐大;

遺傳變異:後代中有各種可以遺傳的變異類型;

生存鬥爭:後代之間必須爭奪有限的生存條件;

適者生存:後代中不同的變異類型,爭奪生存條件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獲勝;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容易被淘汰。

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人工選擇:按照人們的喜愛精心選擇和培育形成的,如寵物狗、金魚、毛質好的綿羊等。)

解釋自然選擇例子: 1、在未污染區,樹幹是灰色的,灰色樺尺蛾不容易被食蟲鳥發覺,黑色樺尺蛾容易被食蟲鳥發覺,被捕食較多,生存機會較少。2、在污染區,樹幹是黑色的,與黑色樺尺蛾的顏色相近,與灰色樺尺蛾的顏色反差較大。灰色樺尺蛾容易被食蟲鳥發覺,被捕食較多,生存機會較少。

直接原因:被捕食的數量。

間接原因:是否具有保護色。

10. 四個現代類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為什麼類人猿與人類有相似的特徵:它們來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也有不同之處,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誌是兩足直立行走。

11.人類的進化歷程:

(能直立行走) (具有語言能力)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

(樹棲生活) (語言能力?) (着衣、持標槍、長矛狩獵、製造石器)

重要變化:腦容量顯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語言發展、製造工具。

注:直立人有:元謀人、和縣直立人、藍田直立人、北京猿人

智人有: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資陽人、山頂洞人(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