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經典]絕句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3.2W

絕句原文及賞析1

唐代杜甫

[經典]絕句原文及賞析15篇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鬆高擬對阮生論。

譯文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鬱鬱葱葱的,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談古論今。

註釋

行椒:成行的椒樹。

朱老:與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結識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鄰里朋友。

阮生:後世常與“朱老”連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為詠知交的典故。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賞析

這首詩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堂西的竹筍,塹北的行椒,園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樹。詩人處在這遠離鬧市的幽靜環境之中,因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鬆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草堂的愛賞,以及他對生活的樸素要求。他久經奔波,只要有一個安身之地就已經滿足了。顯然,這首詩雖屬賦體卻兼比興,於平淡的寫景敍事中寓含着詩人的淡泊心情,以作為組詩之綱。當時杜甫因好友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草堂,足證嚴武在詩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這裏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賓卻不是嚴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見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志趣。

絕句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繫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着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絕句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一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春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春風輕輕吹拂人面,帶着清新的楊柳氣息。

譯文二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枴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着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着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譯文三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有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指枴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敍事。寫年老的詩人,駕着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着枴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絕句原文及賞析4

梅花絕句·其二

陸游〔宋代〕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賞析

這實際是持首標準持況物自比持詠梅詩。

陸意是南宋著名持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曾有持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持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意持生中永遠持痛,他持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持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持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持詩句,這首詩所表達持情緒也是相通持,反應持是在詩人特有持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複雜持心理狀態。

從詩比較明朗持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意中年時期持作品,當時持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持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遲。”説持是詩人自忖處於政治勢力持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持重用是自然持事。

但是,他持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持年持等待並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持這種心態。

要知道,在當時持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持心態並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持梅花持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持高標逸韻?……

濃烈持詩情畫意,夾雜着無法言説持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持體,烘托出持種清逸深幽持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持慣有風格,也是我們持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持持份獨到財產。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及賞析5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釋志南〔宋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着臉龐的微風已感覺不到寒意,嫩綠的柳條隨風舞動,格外輕颺。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對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温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説:我前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際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枴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説藜杖扶着我,將杖擬對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説:我扶着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前乘船途中,他已經前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前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對。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前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對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前“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杖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對。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對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對如聞似見。儘管前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對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對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對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對。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悦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裏、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裏,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裏,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説》)不説理,也不説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及賞析6

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原文

宋代: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譯文及註釋

兩岸舟船各背馳(chí),波痕交涉亦難為。

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

只餘鷗鷺(lù)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只能看到鷗鷺無拘無束無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間飛翔。

鷗鷺:鷗鳥和鷺鳥的統稱。

譯文

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

只能看到鷗鷺無拘無束無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間飛翔。

賞析

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裏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翻飛。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後,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採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願望。

絕句原文及賞析7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最後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裏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翻譯/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註釋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賞析/鑑賞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讚“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絕句原文及賞析8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着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着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賞析: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着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櫺,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着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繫。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悦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着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説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説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賞析9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黃鸝:又稱黃鳥,雄鳥羽毛金黃色,雌鳥黃中帶綠,名聲婉轉,棲於高枝。白鷺:羽毛雪白、雙腿細長的能夠捕食魚蝦的一種水鳥。千秋:千年,謂年代久遠。東吳: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賞析]

絕句是詩體名。絕句、律詩為唐代的今體林詩(後世稱為近體詩),以區別於古體詩。這首詩以“絕句”寫入詩題,又因同時有同體詩四首,所以合題為《絕句四首》,不令立體目。這首絕句為四首中的第三首。

這首七言絕句每一句各寫一種眼前的景物。“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本棲息高枝,此時鳴與翠柳之上,古代詩詞中“於”字長被省略,如果補進去就是“鳴於翠柳”。“翠柳”表明柳葉新綠春意漸濃,黃鸝在柳葉新綠的枝頭婉轉的發出嚦嚦的聲,顯示了春日風光。

“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飛上高空,隨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機。

“窗含西嶺千秋雪”,從窗框中望出去,西嶺的久積未消的雪清晰可見,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樣。

“門泊東吳萬里船”門前停泊的`是萬里航行的東吳船,是駛向長江下游地區的,還是由下游駛下來的?長江雖長,航程雖遠,但江上船隻總是往返行駛,無論是駛來的、駛去的,都使詩人想到沿長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區的襄陽,轉道可至故地洛陽;正因為如此,他系情於門前停泊的東吳船,對它產生遐想。

四句儘管都寫景物,但前兩句寫的景物以色彩(綠柳、黃鸝、白鷺、青天)、聲音(鳴、飛)、動靜顯示春光明麗,後兩句則以靜景(遠景、近景)暗示動意;禽鳥在春暖時節如此活躍,自己不能無動於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詩人的眼前景物當然不止這些,他把它們攝入詩中是有選擇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這就是他的選擇準則。

絕句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詩翻譯」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詩句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全詩賞析」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公元761年,杜甫在聽聞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所作。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反映了詩人因見吳船而想念故鄉的情懷。

安史之亂時,詩人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聽聞後便寫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着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櫺,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着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

末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7]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悦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有意無意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杜甫的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繫。

「海棠悟詩」

我之所以想起了唐代詩人的這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在丹東鴨綠江邊拍到了一行白鷺,所以很自然想起了這首詩的前兩句。

進入八月中旬,漫步在家鄉丹東鴨綠江邊,會看到許多的白鷺在江邊休閒、覓食,人與鳥和諧相處,真是鴨綠江邊一道美麗的風景。

鴨綠江全長795公里,丹東這一段離黃海很近,所以丹東的鴨綠江水是半日潮。

江水快漲潮時,看到許多的白鷺和蒼鷺站在江中一個沙灘上,隨着江水的上漲,沙灘一點一點變小,鷺鳥一隻一隻飛走;過了一段時間,沙灘已經被江水淹沒,還有七隻白鷺站立在江中,這時過來一隻大船,浪一點一點湧過來時,我抓拍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瞬間。

回家整理照片,看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使我想起兩個黃鸝,於是開始找黃鸝鳥的片。

這兩年,我拍了許多鳥,但對黃鸝鳥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它鳴聲圓潤嘹亮,非常清脆,極其優美,十分悦耳動聽。拍鳥的人知道,黃鶯鳥非常不好拍,它特別機警,一晃就不見了,往往是隻聞美聲,不見其影。我在丹東的前陽拍到了一次,在新疆的魔術林拍到了一次,可惜拍的都不理想,因為當發現它時,根本沒機會考慮構圖和曝光,它就不見蹤影了。

現在細想,杜甫真是有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他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太美了,使人想起林中黃鸝悦耳的鳴聲和空中白鷺優美的舞姿,真是千古絕句啊!

絕句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翻譯: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着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説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説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次韻蔡瞻明秋園五絕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譯文: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註釋: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説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澤蘭:菊科澤蘭屬植物。“婦人和油澤頭,故云澤蘭。”最早之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禮記和楚辭。萱草:黃花菜學名萱草。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鬆堅。

政:指國政。淇園修竹:指衞武公輔佐周平王之事。此處借指仁政、德政。淇園,周代衞國的竹園。修竹,長竹,高竹。秦嶺老鬆:《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陝西省南部,是秦嶺的'主峯之一。在民間,對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之詞句,願老者福壽雙全。東海就是指現在的東海與黃海。南山一詞,則源於《詩經·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比照“淇園修竹”,此“秦嶺老鬆”似亦有所指。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賞析:

此詩飽含憂憤,前兩句以澤蘭和萱草之口吻,互責對方奪其風光;後兩句述擔憂之事,即雖擁有仁德美行,但難以實現,因為與秦嶺鬆的長久相比,其難以相匹。詩中深藴宏偉抱負不得施展的憂憤之情。

絕句原文及賞析13

絕句·遲日江山麗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古詩簡介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於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翻譯/譯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着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雙成對的鴛鴦。

註釋

⑴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説遲日。

⑵泥融:這裏指泥土滋潤、濕潤。

⑶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賞析/鑑賞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説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着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裏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緻,“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衝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温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悦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絕句原文及賞析14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聽説山上的梅花已經迎着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註釋

聞道:聽説。

坼(chè):裂開。這裏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麼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於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脱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説,用什麼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裏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鑑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説山上的梅花已經迎着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註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説。坼:裂開。這裏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麼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脱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説,用什麼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裏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鑑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