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經典)絕句原文及賞析

校園7.4K

絕句原文及賞析1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經典)絕句原文及賞析

杜甫〔唐代〕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賞析

這一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像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目光,忽然發現:那一隻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暱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於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後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説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於深求。

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繫在一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緻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閒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後照應。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後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後關照,互相映襯,於散漫中渾成一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絕句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翻譯

春天開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謝化作塵土,在布穀鳥啼叫聲中夏天已經來到。

路兩邊種桑麻葱蘢綿延不盡,才知道我原來是在太平之世。

註釋

紅紫:紅花與紫花。這裏指春天開放的花。

夏令:夏季。

賞析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曆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鋭的時代。北宋亡國,南宋在臨安的`政權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詩格調清新。前兩句寫夏景很傳神,也很清澈。沒有憤怒也沒有呼喊。後兩句中,“桑麻行不盡”指作物生長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時代混亂,陸游為什麼如此説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機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暫時讓他忘記生在亂世的煩惱憂愁。

絕句原文及賞析3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平生素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於李林甫等權奸的當道,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這首絕句就寫在這一期間。

我很喜歡這首詩,她通俗不晦澀,明快無僻生。而且對仗工整,色彩分明,頗奈人品味。

後人也有很多對這首詩的'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聖人已經故去千年,後人望其項背,大多猜測臆斷而已,以資茶餘飯後談興。

傳説紀曉嵐一生治學嚴謹,對學生的教育也很嚴格,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拿請他指點,他看完後,批了兩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個學生莫名其妙,去問老師,什麼意思。紀曉嵐説:“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講些什麼;“一行白鷺上青天”,愈飛愈遠離(堤)題萬里。當然這不過是野史的幽默罷了。

我到覺得“兩個黃鸝鳴翠柳”詩人暗喻朝中當權的嘰嘰喳喳的小人。

“一行白鷺上青天”則表明了詩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豪情。

“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壯志難酬,大有“行路難,今安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境遇。

“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望着滾滾長江東逝水,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火燒赤壁不亦快哉。而今自己卻鬱郁不得志,叫人怎不發幽古人之感慨。

品味之餘我忽然發現這四句詩裏面每句都暗藏一個字謎,來佐證我的胡謅。

“兩個黃鸝鳴翠柳”謎底:“笨。”柳本就是一木。個個本就是指鳥。

“一行白鷺上青天”謎底:“笑。”一行白鷺,象形。

“窗含西嶺千秋雪”謎底:“圖。”大多雪景既冬景。

“門泊東吳萬里船”謎底:“悶”心,象形。

概括一下就是:笨鳥呱噪,詩人啼笑。宏圖難展,悶頭睡覺。

絕句原文及賞析4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

①人傑:人中傑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傑者。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着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説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原文及賞析5

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詩簡介

《梅花絕句》,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組詩共六首。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笑傲寒風的梅花的愛慕之情。

翻譯/譯文

聽説山上的梅花已經迎着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麼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註釋

⑴聞道:聽説。坼(chè):裂開。這裏是綻開的意思。

⑵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麼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⑷梅花:一作梅前。

(5)坼曉風:(梅花)在晨風中開放。

賞析/鑑賞

陸游寫過不少詠梅詩,這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首。頭兩句寫梅花綻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脱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閒居在故鄉山陰,借詠梅來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化身千億”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現了作者高標絕俗的人格。

絕句原文及賞析6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譯文: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這春色眼見客居他鄉的我正愁得無法排解,竟還無賴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你讓花兒開放就已經十分魯莽,還讓黃鶯對我喋喋不休地亂鳴。

註釋: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眼見:眼見得。愁不醒:客愁無法排遣。無賴:謂春色惱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倉猝。丁寧:再三囑咐。

賞析:

《杜臆》中雲:“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眼見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説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麼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遊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於輕率了。杜甫善於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裏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彷彿。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於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説:“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註》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及賞析7

絕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註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麼。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峯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麼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綺靡,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葱、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悦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歎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絕句二首·其二簡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8

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翻譯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豔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過去了,我返回故鄉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註釋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將要燒起來,這裏是形容鮮紅的顏色。

欲:好像。

何日:什麼時候。

歸年:回去的時候。

鑑賞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葱、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悦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歎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創作背景

這是《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公元764年(廣德二年)暮春,當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鑑賞二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一首抒情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心中沉重的鄉思。

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後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並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湧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本詩的藝術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敍景寄鄉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愁思。言婉意深,獨具風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説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翻譯: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着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説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説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賞析10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譯文及註釋

譯文

都説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麼會不感到傷感呢?拄着枴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註釋

(1)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2)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3)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賞析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並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儘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並未有批判女子作風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所有常被後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的輕佻,不羈。

絕句原文及賞析11

戲為六絕句·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翻譯:

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淺薄的評論者對此譏笑是無止無休的。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註釋

1.戲為:戲作。其實杜甫寫這六首詩態度是很嚴肅的,議論也是可取的。六絕句:六首絕句。2.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的文學革新有過貢獻,被稱為 “初唐四傑”。3.體:這裏指詩文的風格而言。當時體:那個時代的風格體裁。4.哂:譏笑。5.爾曹:彼輩,指那些輕薄之徒。

賞析: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時文壇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習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非今的文學批評觀點。其中的“不薄今人”、“別裁偽體”、學習“風雅”、“轉益多師”(兼採眾家之長)等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本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中既明確地肯定了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的文學貢獻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文將傳之久遠,其歷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絕句原文及賞析12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翻譯

都説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麼會不感到傷感呢?拄着枴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

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註釋

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賞析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並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儘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並未有批判女子作風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所以常被後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的輕佻,不羈。

絕句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説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説:“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絕句原文及賞析14

《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譯文

韻譯

遼闊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賞析

這首《江南春絕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

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着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

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説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歎,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藴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絕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脱的、有着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説”,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瞭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説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

絕句原文及賞析15

朝代:宋代

作者:陳師道

原文: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翻譯:

當喜歡一本書的時候,讀起來總是會感覺很快就讀完了。有期望見到的人卻總也等不來。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事與願違,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償所願。

賞析:

這首詩講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頗感愜意,但往往很快就讀完了,掩卷之際,令人悵然。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非常盼望這樣的知心朋友多多前來與之交談,但偏偏不見蹤影,久盼之後,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這樣,希望和現實總是發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個人一生中是很難遇到幾次真正輕鬆偷快、開懷大笑的好時光。

陳師道作於同年的另一首詩《寄黃充》説:“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娛?”兩首詩所表達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受,和當時作者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係。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詩人困居徐州,生計維艱,儘管“人不堪其貧”,作者卻不以為意,依然“左右圖書,日以討論為務,蓋其志專欲以文學名後世也”(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詩人以苦吟著稱。只有讀過萬卷書的人,才能如此精煉準確地捕捉到讀書人讀快書、又意恐讀完的共同心理狀態,“書當快意讀易盡”是作者讀書親身體驗的.概括,也是他孤獨寂寞、唯有書伴的惆悵心情的流露。當時詩人的知心朋友盡在遠方,黃庭堅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賓),蘇軾被貶謫海外,音信難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張耒任職宣州,皆無從相見。而詩人一口氣將一本好書讀完之後,十分盼望能同這些朋友一起交流讀書所得、討論作詩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發出了“客有可人期不來”的慨歎。悵然、失望之餘,詩人又轉以曠達,試圖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觀願望相違背,人生本來就難得有舒暢愉快之時,何必自尋煩惱呢?錢鍾書《宋詩選注》説:“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侯,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來。”這首從作者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感受中概括提煉出來的詩,正好用“樸摯”來説明其風格特點。

宋人愛用詩來説理。詩人多以冷靜的態度來體察客觀事物,善於把帶哲理性的認識寫入詩中,顯得精深,富有理趣。這首詩同蘇軾《題西林壁》、朱熹《觀書有感》等膾炙人口的理趣詩的上品相比,雖略遜一籌,但仍是一首好詩。詩中所講的道理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的親身感受,所以讀來並無枯澀之感。吳曾認為,這是陳師道的“得意詩也”(《能改齋漫錄》),評價是中肯的。

標籤:賞析 絕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