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賞析

校園6.7K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賞析1

梅聖俞詩集序作者:[北宋]歐陽修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賞析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①,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④,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⑤,以道羈臣寡婦之所歎⑥,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⑦。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⑧,累舉進士⑨,輒抑於有司⑩,困於州縣⑾,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説,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説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歎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雲。

廬陵歐陽修序。

【註釋】

①少達而多窮:做詩的人在功名富貴或事業上得意的少,窮困不得志的多。達:顯達。窮:窮困不得志。

②夫豈然哉:難道真是這樣嗎?

③藴其所有:胸中懷藏他所有的才學、抱負。藴:藏蓄,積聚。

④本句句意:大多喜歡在山水之間放浪。指過隱居生活。

⑤興於怨刺:興起怨恨、諷刺的念頭。

⑥道:表達出。羈臣:羈旅之臣,即在外地宦遊的官吏,也可泛指貶謫在外的官員。

⑦殆:大概、幾乎。

⑧蔭補:因長輩功績、爵位而受庇廕,賜予官職。梅聖俞由於他叔父的官勛做了河南主簿。

⑨累舉進士:屢次參加進士考試。

⑩輒抑於有司:每次都受到主考官的壓抑。有司:負有專職的官吏,這裏指主考官。

⑾困於州縣:只在州縣做小官。

譯文

我聽到世人常説: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着憂愁感慨憤激的鬱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託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歎,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説來,並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廕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鬱積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苟且取悦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歎地説:“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歎。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歎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着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複。

廬陵歐陽修序。

簡評

《梅聖俞詩集序》這篇序文之所以歷來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於作者提出了“窮而後工”的創作思想。吳楚材等在《古文觀止》中説:“‘窮而後工’四字,是歐公獨創之言,實為千古不易之論。”歐陽修的“窮而後工”説,與司馬遷的“發憤而作”説和韓愈的“不平則鳴”説,一脈相承,共同發揮着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創作本原論。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賞析2

梅聖俞詩集序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藴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説,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説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歎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雲。

廬陵歐陽修序。

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一生頗不得意。詩作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平淡樸實,有矯正宋初靡麗傾向之意,對宋代詩風的轉變有倡導和力行之功,甚受陸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論上,他注重詩的'政治內容,並認為寫詩須“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這一審美創造思想對後世影響頗大。他為梅堯臣的詩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堯臣在矯正宋初浮豔詩風方面的功績,另一方面也是藉以宣揚自己“窮而後工”的文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