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8篇)

校園1.8W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8篇)

  地理知識點總結1

第一節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於北半球。

2、從緯度位置看,我國大部分位於北温帶,南部部分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3、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4、我國領土最南端為海南省南沙羣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西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最東端位於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

5、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相鄰。

7、我國大陸瀕臨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台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

8、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近海分佈着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南海諸島等眾多島嶼。我國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國與朝鮮、越南既陸上相鄰,又隔海相望。

9、我國有2個內海渤海、瓊州海峽。

10、我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縣、鄉三級。

11、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域。

第二節人口

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人口數為13.40億。

3、我國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

4、我國人口分佈特點是東多西少。

5、2010年,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平方千米,約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之一。

6、我國人口密度的分界線黑河——騰衝。

第三節民族

1、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成為少數民族。壯族人口最多,超過1600萬人。

2、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3、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4、我國漢族人口遍佈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地理知識點總結2

1、南北氣温的差異

⑴冬季氣温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温差異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氣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北方比南方獲得的太陽熱量少,氣温低;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而南方由於山嶺的阻擋,受到的影響較小。

一月0℃等温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

⑵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温,大多數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南北獲得的太陽熱量差不多。

⑶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⑷我國温度帶的劃分:

①依據:

A、農業生產的實際;

B、將≥10℃持續期內的日平均氣温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温總和,稱為活動積温,它是劃分温度帶的主要指針。

②五個温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P33中的圖2.15温度帶 寒温帶 中温帶 暖温帶 亞熱帶 熱帶 高原氣候區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個一熟

2、東西乾濕的差異

⑴年降水量分佈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⑵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台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3、我國氣候特點

⑴季風氣候顯著:

①季風: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

②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③季風氣候的特徵: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温暖濕潤。

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其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P39中的圖2.21

⑤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區別:季風區降水豐富,主要集中於夏季;非季風區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乾旱。

⑥我國東部地區主要的降水形式:鋒面雨。

⑵氣候複雜多樣:P42中的圖2.26

①東部: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温帶季風氣候。

②西北部:温帶大陸性氣候。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4、我國氣候的影響

⑴氣候複雜多樣,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經濟,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各種動植資源極其豐富。

⑵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⑶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會爆發寒潮;夏季風活動不穩定,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

主要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寒潮、颱風、旱災、洪澇等。其中水旱災害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地理知識點總結3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陸分佈:

1.海陸面積比:七分海71%三分陸29%

2.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課本33頁圖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陸地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許多島嶼合起來叫羣島面積最大的羣島是馬來羣島。

6.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課本33頁圖2.7

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7.七大洲的輪廓圖

8.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經度最廣的大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極洲距南極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完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12.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於東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

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極圈穿過的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過,又被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

14.環繞南極洲的大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按順時針方向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16.各大洋瀕臨的大洲:課本33頁七大洲、四大洋圖

各大洲臨的大洋: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類活動。

3、證據: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海底發現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遺蹟、荷蘭的圍海大壩。

二、大陸漂移假説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2、主要內容: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狀況。

三、板塊的運動

1、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2、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3、板塊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火山、地震帶:集中在板塊的交界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擠壓和張裂;

6、解釋一些地理現象:喜馬拉雅山在升高、紅海幾千萬年後將成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將會消失。課本43頁圖

阿爾卑斯山歐洲: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海將消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

紅海將擴大: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7、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的判斷: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説明這裏曾經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的陸地生物化石,説明這裏曾經是陸地。

  地理知識點總結4

1、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⑴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西部多為山地、高原和盆地,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⑵三級階梯概況

階梯名稱海拔高度主要地形類型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第三級階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間分佈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對我國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②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入海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的水能。③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繫,但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2、地形複雜多樣(P24中的圖2.4)

⑴四大高原的特點: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廣佈、雪山連綿。

黃土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佈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佈,地表崎嶇不平。

內蒙古高原:我國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蕩、一望無垠。

⑵三大平原特點:

東北平原: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地勢坦蕩,黑土廣佈。

華北平原:我國最完整的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佈,著名的“魚米之鄉”。

⑶四大盆地特點: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盆地,有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我國最大內流河——塔里木河。準噶爾盆地:我國面積第二大盆地,相對濕潤。

柴達木盆地:我國地勢最高的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也稱“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積較大的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⑷主要山脈(P26中的圖2.6)

①東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陰山;中列:崑崙山——秦嶺;南列:南嶺。

②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中列:長白山——武夷山;東列:台灣山脈。

③西北——東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爾泰山;中列:祁連山;南列:巴顏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賀蘭山;中列:六盤山;南列:橫斷山區。

⑤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其主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峯,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

⑥中國五嶽:東嶽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南嶽衡山(湖南),北嶽恆山(河北),中嶽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3、山區面積廣大

⑴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⑵山區的開發利用:

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旅遊、採礦和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優勢較大,森林、礦產、生物資源、山區水能豐富。

不利條件: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易發生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的發生

  地理知識點總結5

(1)位置:

①經緯度位置:(100E-140E)(10S-20N)

②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是亞洲和大洋洲的過渡地帶

(2)範圍: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大部分,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

(東南亞的主要國家: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老撾馬來羣島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一國跨兩洲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二、自然環境特徵

1.地形特徵: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半島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河流水文特徵:由北向南流,流域面積小,落差大、水能豐富)馬來羣島——山地為主,起伏較大。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多火山、地震。

2.氣候特徵: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分旱、雨兩季。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地區為熱帶草原景觀;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豐富,形成熱帶雨林景觀。馬來羣島——以全年高温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3.板塊活動與地質災害:東南亞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交會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居民和經濟

1.東南亞人口密度大,華僑人數多;華僑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條件:東南亞位於熱帶,光照強、熱量充足;降水豐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力高→盛產稻米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

②主要物產:稻米、橡膠、油棕、金雞納、蕉麻、椰子、錫礦、石油等。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主要稻米出口國:泰國、緬甸、越南;橡膠最大產地:泰國;棕油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椰子最大產地:印尼(生產)、菲律賓(出口);蕉麻最大產地:菲律賓)

③開闢了熱帶種植園農業,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原料。(→單一的殖民地經濟:只生產一種或幾種的少數農作物。

3.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製造業(一般發展勞動密集且資本週轉較快的輕紡工業和裝配型工業);擴大農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旅遊業)

4.現存的問題:資金和技術對外國的嚴重依賴,生態環境惡化,地區之間、尤其是城鄉之間差別擴大等。

四、馬六甲海峽與泛亞鐵路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位於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東亞聯繫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2.新加坡的興起:東南亞有“十字路口”之稱,而馬六甲海峽是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東端,扼馬六甲海峽出入口,是經過該海峽航線上的必經之路,又有良好的築港條件。重要的交通位置和繁忙的交通促進了新加坡轉口貿易業、服務業、金融業、石油加工、船舶修理製造業等的發展。

3.泛亞鐵路修建的意義:合理佈局交通網;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雙邊貿易;節省了運費和運輸時間;加快了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地理知識點總結6

一.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 海陸分佈:陸地佔29%,海洋佔71%。

2.七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地球上共有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等七大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洲大陸,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後兩者是大陸和島嶼的分界線。

3.四大洋:地球上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四大洋。其中,太平洋麪積最大,北冰洋麪積最小。大洋的邊緣是海,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叫海峽。

4.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徵⑴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峯巒起伏,坡度陡峻;⑵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廣闊;⑶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⑷丘陵:海拔較低,地表起伏不大,坡度和緩;⑸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5.海底地形:大陸架分佈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區(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是大陸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大陸坡分佈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佈在大洋底。

二. 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⑴ 人口增長:18世紀前緩慢,之後加快,這主要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發展中國家增長快,這是由於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⑵ 人口分佈:人口稠密的地區絕大部分位於北半球中低緯度的近海地帶,其中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則很稀少。

⑶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過多,就會產生資源供應不足,環境惡化,生產趕不上人類的需要;而人口增長過慢,會造成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所以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⑷ 人口遷移:從整個世界來看,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大量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使世界上人口擁擠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人口比重太大,將使城市環境不斷惡化。

2. 世界的人種: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可分為三個主要人種:白色人種、黃色人種和黑色人種。

⑴ 白色人種:膚色、眼色、髮色一般較淺,頭髮呈波狀,鼻樑高,嘴脣薄,體毛較多。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⑵ 黃色人種: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髮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

⑶ 黑色人種:膚色黝黑,頭髮捲曲,嘴脣較厚,體毛很少。他們主要分佈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世界的語言:世界上的語言主要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南亞等地。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主要分佈在歐洲的英國,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及亞洲的印度等國。

4.世界的宗教: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主要分佈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三. 世界的區域劃分

1.世界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其次是加拿大,中國居第三位。人口最多的是中國,其次是印度。

2.國界和領土:國界是指本國與領國之間的界線,它是用來劃分國家行使主權的空間範圍。國界線和領海範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世界各國按照經濟發展水平,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之分。目前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只有20多個,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還有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絕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獨立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

4.世界上的區域劃分: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們將世界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十三個地區。

  地理知識點總結7

(1)悠久的歷史

位置範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温,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温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地形地貌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乾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地質構造

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係。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巖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巖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

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巖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峯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巖石主要為花崗巖和片麻巖,現代冰川和雪峯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巖層以第三紀沉積巖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地理知識點總結8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衞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温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温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誌)、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温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週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週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衞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