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通用16篇)

校園2.23W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現代著名小説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長篇小説,自20世紀80年代成為暢銷書以來,一直受到各個國家廣大讀者的喜愛,同時也受到世界學者的青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挪威的森林的20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通用16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只是聽説過村上,日本久負盛名的作家,在拜讀完這本書後覺得,他是一個隨心的特別的人,如同他的文字一樣,充滿了黑色的孤獨,灰色的無奈。如同思考者行走路上的孤獨,充滿了一種無力,一種惆悵。他似乎在努力與別人溝通讓人明白自己,但最終不能溝通無法明白;他似乎徘徊於十字路口,充滿了一種明天是否重來的猶豫。路,大概便在腳下,走與不走,是個沉重的問題。也許這個問題,要留給千千萬萬的後來者以及後來的"山路"。

沒去想結局如何,可當故事終了,那種感覺就像你獨身一人在冬日結冰的湖心看冰層上下的世界,介於虛幻和真實,微妙到複雜,悲哀泛出酸,神經虛弱。

這本書主要寫二戰後日本青年的思想狀況,他們泡妞。對生活沒有目標。這也是當時日本的社會狀態。它觸及平庸瑣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小場面,但絕不低就媚俗,而大多着眼於心靈的訴求、觸碰與叩問。林少華説它是“一種優雅的饒舌,一種有節制的故弄玄虛”。確實如此。對心理的剖析,對性慾的毫無保留,令人咋舌。這也是挪威的森林之所以為挪威的森林吧。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邊的人生行走,遇上了兩個女孩:直子的嫻靜靦腆、多愁善感,綠子的坦率迷人、活力四溢。這兩個女孩形成了他人生中一個至美的花園,讓他徘徊其間,無以回返。“人生註定了是一場不完美的旅行,它總是讓你在欠缺之中苦苦掙扎。”渡邊那般喟歎。

“希望你可以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記住我這樣活過,這樣在你身邊呆過。”直子説。在那一刻,渡邊徹終於明白直子之所以求他別忘掉她,原來直子從來愛着的就只有木月一個人,哪怕那是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卻是無法替代的那個人。她沒有真正地喜歡渡邊,自然沒把握渡邊永遠愛她,自然地她在渡邊心中的記憶遲早會被沖淡。於渡邊而言,事實擺在那裏:過去模糊了,而且仍在模糊着,一片片碎的記憶,拾揀不起。

直子還這樣不無傷感地説:“一個人永遠守護另一個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木月是永遠的回憶,曾經的戀人就那樣毫無徵兆永遠離去,那些年的青梅竹馬都如泡沫般炸開。直子那樣一個善良又脆弱的姑娘,先是眼見親姐姐的死,這一次又是那麼深愛的人。所以她恐懼,卻總也忘不掉,歡笑和痛苦分別在過去定格和延續。她執念的那個人,也會是她心中永遠的戀人。而渡邊不過是一個感同身受的安慰,一個替代品而已。那份傷痛和孤獨,她如何承受?也不難理解直子最終赴死,死在森林的懷抱裏。

死亡一直籠罩,直子的姐姐、木月、綠子的爸爸、直子……一個個死去,莫名其妙,偶然又必然。許多事本沒有答案,也許可歸結為宿命。但人們偏偏想尋根到底,一探究竟,尋找一種可能性的結果。

渡邊在直子身上感到的是嫻靜典雅而澄澈温涼的愛,而綠子方面則截然相反——她是站立着的,在行走在呼吸,在搖撼他的身心。在我看來,綠子,一個特別活潑開朗,勇敢無畏的女孩,與直子相比,她身上散發着迥乎不同的光芒,常人無法接受她那種坦率粗魯,卻也真實,也正是那些特質吸引了渡邊吧,好在他們結局還不錯。

綠子的個性使得她勇敢表白。——為什麼?你腦袋是不是不正常?又懂英語虛擬式又能解數列,又會讀馬克思,這一點為什麼就不明白為什麼還問,為什麼非得叫女孩子開口?這不是因為我喜歡你超過喜歡他嗎?我本來也很想愛上個英俊男孩,但沒辦法就是看中你了。

春天的原野裏,你正一個人走着,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好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説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嗎?”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着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説棒不棒?

太棒了!

這是綠子和渡邊都向往的簡單純粹的喜歡,年少時的純真愛戀不過如此。我們自己在過去人生旅途中是否失卻許多——蹉跎的歲月,死去或離去的人們,無可追回的懊悔。尤其是關於愛的謎題,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哪裏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所有的感受裏,失望是最可怕的吧。

綠子在電話的那一頭久久默然不語,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地沉默在繼續。我知道他們要相逢了。我知道愛的人終會相逢。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2

聽過村上春樹有很久了,想讀《挪威的森林》也很久了,評價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這本書很村上春樹”。也許讀過,理解過才知道,什麼是“村上春樹”。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沒讀懂,很多地方都沒有懂,可能是村上的筆法很細膩又很朦朧,男主人公有這樣一段話“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並且發覺,關於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或許可以形容我的心情。這部青春愛情小説,最精彩的不是男女的愛情糾葛,而是別的東西,至於什麼東西,我沒法形容,暫且説是很“村上”的東西。

最初的三人行:渡邊、木月、直子。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孤獨的,三人的相處裏,他談吐自若,好不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中還是有許多的,方有在自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裏才可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親人關係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迴光返照呢?前一秒還與你談笑風生地打桌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沒有半句遺言。大抵總有他的原因,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孤獨培養出了抑鬱,抑鬱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覆遊行於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覆覆地累了,心裏的痛苦愈積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脱。

木月死後,三人行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表示會等到她康復那天,然後一起生活。直子對渡邊君説:“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或許直子也曾試着,去和渡邊在一起。但卻遲遲擺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陰影。在沒有真愛的基礎上,只會對渡邊不公平。直子在死前也迴光返照過,她選擇與玲子見面,選擇燒燬渡邊寫給她的所有信以及與他的所有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實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渡邊是把他們同外部世界連接的鏈條。他們嘗試過融入外界,卻是失敗。但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糾結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兒。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接鏈條。在療養院裏,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容忍,雖然心裏也承擔這巨大的壓力。當承受的那發條斷了,她果斷地跟丈夫提出離婚。直子死後,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奉勸他不要忽略了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共創未來。對於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此外,她講過一段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了。

綠子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活潑調皮,也是孝順的孩子。從朋友到戀人,她和渡邊走過。明知渡邊心中永遠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麼。但在渡邊因思念直子而滿腹心事時她也會調皮地吃醋:“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愛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沒在更早的時間遇上,於是成為不了他心中的“至愛”,卻仍一心一意,願他感受得到,願他快樂。祈盼他有一天回過頭來,可以對他説一聲:“我一直都在呢。”

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也許是青春如此離奇,讓這幾個人物糾纏在一起。但是作為一個同樣在青春的男性讀者來説,我最想問“渡邊最愛的到底是誰?”直子?綠子?我不知道。

直子死後,渡邊開始了一個月漫無目的的旅行。愛的人與自己陰陽兩隔了。在玲子的真心提醒後,他突然醒悟,死的已經死了,活着的還在等待,一直在等待。然而小説最後一段卻耐人尋味。他打了電話給綠子。綠子用沉靜的聲音問道:“你現在在哪裏?”

我現在在哪裏?

“我拿着話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在哪裏?我不知道這裏是哪裏,全然摸不着頭腦。這裏究竟是哪裏?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裏也不是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在經歷了那麼多,如何再準確定位,如何再能看清前方的路,如何能看清心愛的人的臉?倘若過去過不去,未來還未來,而現在也突然間變得虛無縹緲呢?生活的寄託在哪裏?

“一聽《挪威的森林》這首曲子,我就時常悲哀到不行。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裏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3

一向聽人説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灕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説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説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麼多錢的。進入2001年後,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並且裝幀也十分不錯。最終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最終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説村上小説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經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説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我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齊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裏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説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並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境,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一樣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歎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可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説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明白高校中不少學校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於人生的理論以及自我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範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説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症--剛強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於其中不能自拔。我不願應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鬱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着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主角,委實讓我閲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盪,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感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於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於我們來説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後,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期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

一則笑話雲: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忙,可滿足他們三個願望。飢餓的農夫立即説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麼浪費了一個願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願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願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我的願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閒下來的時候我問自我: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願望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歡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願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説影響太多以致過於苛求:我此刻並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歡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歡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4

馬克思説,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裏,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羣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揹人羣道德,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着噪音出現,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羣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羣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着生!人們一開始以為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為是“生”的方法——以為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為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

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於無論幹什麼都拿第一那種類型。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但她欺騙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為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於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麼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於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以死為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尤其是直子——“這麼着,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悦於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於現世。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於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裏——“只就這點來説,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於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裏,一會兒又想幹脆硬着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着時,由於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麼尖鋭,“至於自我,由於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麼剩下的只有自殺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裏,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為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為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為“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後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認為,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於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於有沒人愛她。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5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很憂傷的一部小説。沒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暢如汩汩奔湧的泉水。

小説的主人公渡邊帶着一身自我的傲氣撲面而來,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識,不肯隨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隨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發現原來謙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驁不馴的靈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還有善良的本性。當朋友木月以自殺來逃避這個世界的污濁與混亂,渡邊有着沉痛的悲傷。但他卻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還有他牽掛的直子。但或許這也並不是他能過在混亂與迷茫中生存下來的唯一原。他有與那個時代年輕人相同的迷惘與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甚至當直子最終離他而去走進無盡的黑暗。與其説這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説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儘管有時他會怯懦,儘管有時他會選擇逃避,但那也僅僅限於一段時間之內。

是青春的青澀讓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終於在愛與温暖的的包圍中完成了靈魂的救贖。當愛已消逝走向沒落的盡頭,當直子將自己的身心交付給那無盡的黑暗,我們微微替渡邊擔心,他是否能夠在光明消失後的夜晚迎來另一輪升起的旭日。然而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當他在遠方盡情的自由的同樣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體與靈魂時,我們發現其實磨難已經早已讓他的周圍生出一層厚厚的盔甲來抵禦外界的侵襲與寒冷。他曾與木月一樣渴望永遠十七八歲,而在那個細雨濛濛的夜晚在失去摯友的傷口尚未癒合時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堅強已經沒有第二條可以走下去的路。這是一個經歷大悲之後的生命發出的最為強有力的聲音,彷彿有些沙啞,或許當他對自己説這句話時眼睛充溢這淚水,也或許是在那條泥濘的街上他滿臉雨水對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這句樂觀而有悲傷的話語。青春的光芒在歷經黑暗後更加熠熠生輝,是生活讓他學會了隱忍、內斂、堅強,也讓他的身體不再遊離於心靈的掌控。從某種意義上上講一種新的生命在誕生。

小説昏暗的背景基調正好契合了披頭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傷懷舊的旋律,或許這正是作者要將其作為小説題目的原因。或許在一間放着這首歌的光線不太明亮的小屋裏看她更容易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風在搖曳穿過樹林的頂端,雨在飄灑慢慢地將心靈的土地全部濕潤……

忘不了小説結尾處石田玲子和渡邊那近乎瘋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頭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飄飛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樹上雨點般飄然墜落的花瓣,紛紛揚揚的去赴一場華美的葬禮。難得一見的風景,數不盡的,剪不斷的連綿的憂傷。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徵呢,匆匆而來留下美麗的痕跡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邊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讓直子那顆脆弱易碎的靈魂得到些許的安慰與歡愉,讓他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着靜靜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閉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遠不用擔心他會掉進那口不知在何處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處任何壞的東西的誘惑,只要他能夠讓她靜靜地依偎着他。

青梅竹馬的愛情並未留住木月匆匆的身影,直子的温柔善良未能温暖他那顆冰封已久的心。有時候會想與渡邊相比這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懦弱呢,有時候也會想加入那個從小與直子共同撿着青梅歡快的嬉笑追逐然後共同騎着竹馬自由的旋轉的男孩是渡邊而並非木月,那麼故事又會有怎樣的結局呢?或者再退一步直子最後終於擺脱木月的陰影而真正接納渡邊而不是那個雨夜短暫的歡快,那麼渡邊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狀態呢、或許我們早已膩味王子與公主童話般的愛情與幸福生活。我們一方面不願意讓作者這麼寫,無疑如此小説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與最大看點。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真希望他們能成為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可以在純潔幽靜的世界裏共同生活在古堡中自由的相愛。教堂的鐘聲見證着永不離分的心聲,飄舞的飛雪是人們鋪天蓋地的祝福……

時光漸漸流逝,我們的青春我麼的十七八歲也正在漸行漸遠的走出我們的視界,然而也正是時間讓青春的那層澀澀的外衣退去讓那副並不十分壯碩的雙肩毅然扛起對於周圍的世界對於我們所愛以及被愛的人的責任。我們的肩膀終會走向壯碩,我們的腳步終將愈走愈穩。青春已經選擇了另一種美而存在,華麗張揚的外表消失了,內心攢聚的明亮的光輝。青春不是離我們遠去了,青春徵用另一種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內涵的展示着她的美麗。

看來善良真是個好東西,有他的收穫那些迷失的方向終會重新迴歸,那些被遺忘的勇氣終於在靈魂的步履維艱中選擇了迸發與閃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6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記憶這玩意兒真是不可思議,當我身臨其境時,我是一點也不去留意那風景。

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他的一部分。

只有死去的人永遠都是十七歲。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要真那麼做的話,恐怕只會失望而已。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範(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我追求的是一種單純的愛情,一種完美的真情。比方説,現在我跟你説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丟下一切,跑去為我買!然後喘着氣回來對我説:“阿綠!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會説:“哼!現在我不想吃啦!”然後就把蛋糕從窗子丟出去。我要的愛情是這樣的。

對於某種人來説,愛情就是從一些很瑣碎、無聊之初開始的。甚至不這樣就無法開始。

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活着,只需考慮怎樣活下去就夠了。年輕,對我們還年輕,和村上春樹筆下的主人公一樣經歷着年輕,掩藏下的成長是迷惑,抑或是執着,只是彼此的方向不同。看了《挪威的森林》想了很多,可惜只是電影,距離小説還很遠,就像此刻的心情還無法追及更遠。同樣有的迷惑,停滯在此處,此刻,缺少一種勇氣。渡邊一個成長的城堡,大的我們每個人在城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喜歡健談,不是沒有,只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把一切的祕密關在心裏,不會像木月,也沒有勇氣向海子那樣去卧軌。只是年輕,心裏不服氣,和自己賭氣。相信還有活着的執着。生活就像在尋找理由,看到別人身上的自己,自己身上的別人。最終把自己迷失,努力去反叛,年輕的火總是不那麼穩定,喜歡迷路,喜歡犯重複的錯,把一切成長打的遍體鱗傷,這或許是代價。就像劇中的渡邊、直子、綠子,彼此的執着難逃三人的迷茫,人性恐怕就是那樣了,最原始的狀態,挪威的森林那片原始的森林,迷失,恐懼,追尋,逃離。他們的故事,發生,現在很難找了,世界如是説。每個人的心裏有一片森林,草叢裏躲着那些祕密,每個人,都在捉迷藏,想着出去,想着進來,彼此的世界,距離不遠不近,來回擺渡,會迷失在這片森林,像木月、的直子,迷失在自己的路上。可能在路上他們會遇到某個人,想着對方會遇到,擦肩之後,誰也無法預料。

沒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要真那麼做的話,恐怕只會失望而已。很喜歡這句台詞,説獨白或許更好一些吧,至少還記得自己,這句話就像是獨白,徜徉在心底。説的很對只是不想勉強,缺少一種面對的勇氣,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可能是虛偽吧。但這很真實,只是想少受傷。然而一直活在獨白中,誰又能解釋最終的結局。或許還得抱着相遇的希望,活吧。

死,很沉重的話題,每個人可能在某一生的瞬間想到死,或者死去,這並不離奇,生的那刻,死也就隨之而來了,一種延續,一種註定。可是死那樣茫然,讓人不知所措,十七歲的木月自殺了,二十二歲的直子也自殺了,結局留給了我們。原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病,有一天會要我們的命。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範。自由很熱,全世界都在叫囂自由,説要實現自由的理想,對未得到的東西永遠這麼狂熱,而不得知它的可怕。總是這樣貪婪,成風,成雨。這樣就迷失了自己的原本,想着那些不得的理想,活在一片自掘的墳墓裏。全然不知,忘記了那些禁忌,把該做的扔了。自己也渾然不覺,很可笑,也很自卑。看看現實自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需要冷靜,需要一條繩子,來約束。

我們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那些偶爾的不正常的想法,自己可能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村上春樹告訴我了這個祕密,我還很正常。生活在社會中,讓人想起卡夫卡的變形記,知道自己的心,卻還是無法避免外表的異化。保持本性,在這個社會真的需要代價。能做只是去面對現實的時候還有一種敬畏和勇氣。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留有餘地,對別人的,更是對自己的。

“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村上春樹在那裏不遠不近。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7

幾年前拿到這本作為生日禮物的書,懷着對送書者輕描淡寫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開扉頁--輕快而不失格調的文筆,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與欲、生與死的隱晦闡述,讀來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為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東京街頭,逐漸相戀。不料兩人同牀之後,直子因無法擺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學。與此同時,學潮迭起,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讀起這本書,1969年日本繁華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鳴得意的路人,氣氛壓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學,彷彿為我所經歷一般,一一於腦海中呈現,人物所感彷彿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飾的潛意識。這部被譽為“純愛”的長篇小説,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部“心靈巨史”。

初次讀罷,有太多共鳴,陰暗面的共鳴,合頁只覺無奈。書中人物的心境與我不謀而合,“在隔了許久後重新觀望這光景的時間裏,我驀然注意到一個事實: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於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無論如何,在九月間這個令人心神盪漾的下午,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則因此而感到了平時所沒有感到過的孤寂,覺得唯獨我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細節描寫,讀來不禁怦然心動。作者一向不將陰暗面視為羞恥而避而不談,相反,這樣不遺餘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尋求心靈出口的必經之路。

共鳴催促着我將此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風雲變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運,痛苦與平淡讓我更加懂得了堅守,漸漸地,那個心靈出口也浮現出愈加清晰的形狀:

在繁雜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隨波逐流使自己忘記孤獨的人終將淪為碎片。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反思之人對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

綠子作為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為什麼男人偏偏以為長頭髮女孩才有教養,才心地善良?頭髮長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個。”鄙視空洞無聊的貴族學校,“因為我討厭學校討厭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課都沒曠過,心想怎麼能敗下陣去!一旦敗下陣豈不一生都報銷了!”看透了虛偽的口舌,“討論的時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個個無不擺出無所不通的架勢,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詞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連發問説:”帝國主義剝削是怎麼回事?同東印度公司有什麼關係?“”粉碎產學協同體是不是必須走出大學去公司工作?“可是誰也不解釋,不僅不解釋,還煞有介事地大發脾氣。那情形,你能信?”……這個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為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綠子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與綠子相似,渡邊自知與環境格格不入,而若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地墮落下去,不斷為空虛折磨。

渡邊與綠子的相互吸引來源於一份共性,即他們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內心古怪、骯髒、自私的感覺並不為他們所刻意壓抑,()而是用於抗拒虛偽片面的現世道德。他們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們內心強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脱,“我們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帳償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直子的悲劇與綠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這麼一本小説,1987年在日本出版後長居銷售榜首,並介譯到各個國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讀越覺得餘韻無窮。

主題不關乎政治,不關乎勵志,直抵人心。村上説:“這部小説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喜歡的自是喜歡,討厭的也大有人在。”

語言明快而優雅,正如譯者林少華所説,“一種優雅的饒舌,一種有節制的故弄玄虛”。這一點也要歸功於同為村上迷的林少華,他中日融合的筆法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一讀為快。

其取材源於村上的真實生活,據其散文集流露,渡邊原型乃村上本人,綠子則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陽子。小説中大多數場景是村上的真實經歷。渡邊喜歡反反覆覆地讀,喜歡爵士與古典樂,喜歡貓,村上亦如此。如此一來,情節的栩栩如生便不難得到解釋。

對這本書的情有獨鍾,在於很多方面,語言,作者,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缺一不可。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本書的定義,它仿若成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難熬的時光,所幸與之邂逅。

多年以後,再捧起這本書,也許會嘲笑此時的自己--區區皮毛。那時候,我大概將越來越多世事看明白,也與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8

一種從頭至尾的安靜與祥和,我喜歡這樣的平淡,這個不應當叫做乏味,是一種生活的真正體現,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太多波瀾,很平靜的。對於寫作的手法,我一直強調,我很喜歡村上的文字,或者説是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一種阡陌的詩意,感覺似曾相識,又感覺似乎有些陌生,骨子裏還有一點吊兒郎當,一副玩世不恭的氣息。讀過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隻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瀰漫着我們日常的縮影,感覺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

對於渡邊君來説,直子就是回憶,綠子就是現實,而玲子就是一閃而過但是不容易忘記的短暫停留。如同現實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後開始在腦海裏慢慢劃分他們的類別,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並且深刻的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其實,很多時候這三者是矛盾的,因為如果説不能將三者融為一體,那麼只能選擇其一,在已經過去的歲月裏,似乎已經不能把握過往,短暫停留是因為不能留的住,那麼現實呢,是否還有可能不再成為回憶?今日聽到如此一句,對於遙遠的事情我們應該樂觀,對於眼前的現實我們應該悲觀。如此一個對於我來説的大人物對我説了這樣一句話,我突然覺得一直還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為我是一直這樣做,也是這樣想的。生活中的問題如同牛毛,而很多卻是需要超越自己現時的極限才能完成的,有時候悲觀一點有什麼不對呢?

渡邊對於直子的回憶是痛苦的,記得以前曾經提及過,對於過往的回憶,無非有三種:

第一,對於美好事物的回憶,因為美好,希望經常回味,從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第二,因為過往中有着經驗可以琢磨,需要時常回顧,需求更多的真知;

第三,過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經歷,棄之不捨,但是回憶起來又有點隱隱作痛。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斷的回憶,無論得到的是什麼,只是不斷地回憶。

記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個人,一個我對於他來説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確的描繪出我當時的生活和心理,隨即放下書,不願意去可以用別人的故事來詮釋自己似曾相識的生活。時間畢竟會洗滌一切,讓很多的過往變得已經沒有印記,當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領會村上文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發掘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寫作的風格。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標,我們心中依然有着年少時純潔的夢想,不會因為一些什麼別的而做過多的停留。

現在的我,更多的喜歡文字的風格和意境,另一個就是富有哲理的對白。村上文字裏的對白,簡短、有力,並且還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或者説對於某些人不要那麼的一本正經,運用一點小聰明,用一點吊兒郎當自然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於哲理性的對白,我一直很喜歡,有一種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於不是應用別人的話語,而是喜歡用歌曲的名稱開始對白,然後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個篇幅開始活靈活現,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親手製造,無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歡的是《森林》的開始和結尾,很有詩意,很有一種讓人神傷的感覺。對於最後渡邊仰天長歎,我自己到底在哪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曾經的有一段時間,我們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説,存在於成年和孩子之間,似乎很多時候永遠的長不大一樣,所以對待生活對待人和事物有一種依賴感,還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難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路。

《森林》對於我來説是一部徹底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的文字作品,從中可以瞭解生活的細節,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着,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活着,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9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説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為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説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為是件好事。我認為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脱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抬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為: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為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説: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脱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為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説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説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等,因為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眾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説作家的文本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價《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才會滿園春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0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我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我,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説:“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為規範。”他又説:“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温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脱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説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我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堅持着自我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脱。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職責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一樣,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主角。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着迷並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我。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僅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景我不瞭解,可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必須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説:“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1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禮貌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十分十分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必須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感情不再是感情,感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感情的幌子獲取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終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我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我這永遠只能是夢。明明白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感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感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説:“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感情當感情,他僅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説,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向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完美,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可是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感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我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當讓自我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理解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之後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我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説,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明白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終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此刻你在哪裏?“我此刻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那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明白自我在哪裏了,只明白或許從阿綠那裏能夠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2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會説,懂得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想我可以從這句話乃至這本書中真正體會到什麼,而不是看起來如何或是淺嘗輒止。

渡邊徹,敍述了全部故事。木月,與直子青梅竹馬,兩人十分喜歡渡邊。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認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邊,對他極其熱情,顧慮周到,心思細膩到不想讓任何一個在場的人(其實就是直子和渡邊)被冷落,可以説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後都對自己沒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頹喪。然而,太在乎別人的人往往堅強給別人看,脆弱留給自己,他無故自殺了。一年後,每當週日來臨,渡邊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直子幽會。不是作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邊帶着憐惜愛戀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膽給予,大學生活中不鹹不淡,可謂是在心裏迷茫的“苦吟”。

偶然間,渡邊一次讀到《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認識了所謂“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對書不屑一顧”的永澤,如果説木月是僅對直子和渡邊君有領導魅力,那麼永澤是有能力在眾人之上迅速審時度勢,讓人迅速察覺“此人是非等閒之輩”,這兩人在信心上可謂是天壤之別,“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諾夫乾的勾當。”永澤對於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沒有同任何人結婚的念頭,這點對初美也説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結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結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殺,永澤給渡邊寫道“由於初美的死,某種東西消失了,這委實令人不勝悲哀,甚至對我來説”渡邊將信撕得粉碎,並以後不再和此人有往來。每人有其兩面性,永澤那顆心既春風得意卻又在陰暗的泥沼裏苦苦掙扎。

綠子,和渡邊在大學中遇到,家境艱難,母親癌症死去,父親和母親一樣得腦瘤,姐姐愛好坐在狂吼亂叫的車子上兜風,兩人僅靠和親戚經營的小氣的“小林書店”度日,一手好廚藝,吉他唱歌不敢恭維,面對着附近的火災,卻坐在陽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唄!我們早已決定對未來的事來個不屑一顧!”沒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別人能得到的愛,就會對愛有獨特的標準,“對某種人來説,愛是從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説非常無賴的事開始萌芽的。”

這書中,沒有讓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對於隻身獨處的人來説,四月實在是不勝悽寂的季節,四月裏,周圍的人無不顯得滿面春風,人們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陽光下或聊天,或練習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卻孑然一身,形影相弔。渡邊在兩次探望療養院的直子(精神病),發覺直子可以回到現實世界了,可以與自己生活了,但卻又得到病情急劇惡化,幻聽很嚴重,生活難以自理的消息;同時面對着綠子真誠的愛情不能做出綠子心中的正確迴應。渾渾噩噩,兩處都難以擺平。

其實,這種境況隨處可見。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行舟於湖面,既覺得藍天迷人,又覺得湖光旖旎。傾心於某些人,再正常不過,只是隨着世事長河流逝,留下的是一個或者無。

直子自盡,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的解脱。對於渡邊,不管直子是否在世,兩人註定無果。渡邊對直子只是一種責任,並且不能放棄這種責任。渡邊對直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愛的方式在某一過程中被扭曲的難以思議。綠子生性活潑,腦子靈活,渡邊有緣與她一起共度餘生,就像綠子説過的話“把人生當作餅乾罐,餅乾罐裏不是裝有各種各樣的餅乾,喜歡的而不喜歡的都在裏面,如果先一個勁兒條你喜歡的吃,那麼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歡的。每次遇到麻煩事我就這樣想,先把這個應付過去,往下就好辦了。人生就是餅乾罐。”

這樣,渡邊繼經歷木月的永逝,又經歷了一次傷痛。直子的死沒有成為一個結點,而作為渡邊的成長,再次延續了渡邊的生命。

但是無論怎樣的哲理,都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那句話也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所謂成長,盡是如此。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3

初次聽到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在浪人歌手的歌聲中,後來迷上了村上的書,從且聽風吟到挪威的森林。村上的書,書名都很耐人尋味,寥寥幾字,輕飄飄卻又沉甸甸。看到挪威的森林時,書名夾雜着林木的氣息,青澀森然,或許我們沒有經歷,渡邊,直子,木月。那樣的青春,但總是會有這類似的心情,生活平順,看起來秩序井然,但心中卻缺了好大一塊。內心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不同也不融,像一個幽深的湖畔,渴望別人走進,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但事情往往是湖水平靜,卻深不見底,溺死了自己,也淹沒了別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在不知不覺的歲月中,已然鬱鬱葱葱。

我向往的愛情是從一而終的,純潔的,愛和性是不可分開的。然而這本書確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感情是可以這樣的,愛和性原來是兩件事情,毫不相干,理所應當的自由分割開來。我被這個概念深深震撼住了,也無法理解,我也有所瞭解現在的社會混沌不堪。可是我總是堅信,愛一個人只要堅持總會有結果吧,心就這麼大一點,怎麼可能同時容納這麼多人呢!渡邊君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時我才知道我和他的思想價值觀完全不一樣,他那樣的行為我理解不了,我也不想理解。

這時我突然很同情初美,多麼好的一個女孩,多麼健康的三觀!為什麼就愛上了永澤這樣的男人呢,他是個自私殘忍的惡魔。他不會為傷害初美感到一絲絲自責難過,他認為這不是他的事情,這是初美自己的事情,多麼的可憐可悲。你又不能拿他怎麼樣,你也確實沒法拿他怎麼樣,他那麼的優秀,又那麼的努力,同時又那麼的英俊,我想這也是初美愛上永澤的原因吧。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俯視這個男人時,他就是那麼驕傲的存在那個地方,讓你愛而不能改變,最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身心疲憊,無力再愛。我始終想不明白,在永澤離開後,初美結婚啦,為什麼在兩年後自殺了呢!她是書中那麼健康美麗的一個人,永澤到底給她帶來多大的打擊呢。那種痛苦能用文字表達嗎?我體會不了,我只是覺得好可惜,我很同情初美,我想現實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像初美這樣的女孩,愛一個男生好久好久,甚至為了這個男生接受自己所討厭的行為,可是最後卻依然得不到,傷痕累累,再也沒有愛的能力。

用永澤的話説,這是初美的責任,他過問不了。這對初美來説多麼的可悲殘忍,可是卻無能無力,確實是自己的責任愛上了一個人不該愛的男人,又沒有任何強加在他身上的理由,讓他也等同的愛你,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最後的自殺,更是作繭自縛啦!真的很可悲。書中對初美的死只是簡單的提了兩句,和永澤分開後誰也不知道她是怎麼過活那兩年的,然後就那樣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綠子是整篇小説中最聰明,個性的一個人。她的家庭條件也不好,但她每天很樂觀,積極做兼職,認真生活。她也追求愛情,當他愛上渡邊時,我想她也是痛苦過,這樣的男人太不安全,我想她也曾想放棄過,所以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理渡邊,可是最後還是失敗,才會有他們在同一個牀上温存的情景。

一轉眼,渡邊又是以前的樣子,愛一個人會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我想綠子應該還是留住了自己,這也是她沒和渡邊開花結果的原因。我潛意識裏一直認為綠子知道渡邊和直子的事情,卻不知道他和許多陌生女人的故事,她看到渡邊這麼對待直子,認為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所以才去愛渡邊。我還有一個猜想,她最終沒有和渡邊走到一起可能是因為玲子這類人的存在。綠子也是一個佔有慾很強的人,她要求渡邊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心裏就只能有她,設想一下,他們以後同居,綠子不能接受邊渡這樣的行為,但不可否認他依然還愛着邊渡,但她不像初美那樣失去自我啦,她認為愛是平等的。邊渡給不了她,他們就只有分開,我還堅信綠子的生活一定過的很不錯,她比文中所有人都要堅強,因為她的生活是最慘的一個,家庭的變故給她帶來的遠比失戀更痛苦,她都挺過來了,對她來説更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但依然相信愛情,我相信她離開邊渡以後也依然相信愛情,這就是我喜歡綠子的原因。綠子和初美是兩個相像又完全不一樣的人,所以他們的命運也不同,同時我敬佩綠子的決絕我也惋惜初美的遭遇,我還是希望現實生活中人和人的感情不要那麼混亂不堪,多點真誠相待。愛可以讓一切事物變得美麗,交流會不斷的產生火花!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4

這本書並不是標準意義的村上風格,拋開大家對這本“戀愛小説”或是“現實主義小説”的爭辯不談,這本書卻的的確確讓我的內心無比震撼。人生中還是第一次,對書中許許多多的情節有着靈魂上思想上的劇烈震顫:這震顫來自迷茫,來自青春,來自愛情,來自友情,來自人類初始的慾望,來自對話,來自窗外的景色,來自玲子的吉他聲,來自普通的事,來自放棄,來自振作,來自我自己。本來因為讀後內心情感過於豐富且複雜,感覺難以表達清楚,並不想就此付諸語言,可躺在牀上腦子裏的情感波瀾遲遲不能平息,是的,我的情感已經被這本書攪了個七葷八素。於是我想就此多多少少把腦中的思緒一個個剝離出來,希望不至於混亂無比。

書中最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是綠子,這個讓人不自覺輕鬆下來湧動着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短髮女孩;這個經歷喪父喪母卻不像直子或木月抑或初美那樣奔向死亡,而選擇用更加堅強更加勇敢的姿態生下去的活潑女孩;這個希望能夠完完全全任性一回的壓抑女孩。我想我在心底裏是佩服她的,難道綠子經歷的痛苦與打擊不比直子木月或初美大嗎?可唯獨她,卻選擇以生的姿態走下去。誠然,她也有過抱怨,有過情緒崩潰,可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山腳,繼續向山頂推着圓滾滾的巨石。若問這樣苦苦撐着有什麼意義,想必問這句話也是毫無意義的吧。説到底,到底什麼才有意義呢,無非立場不同罷了。可這種明知自己的弱小,卻對此充耳不聞的樂觀精神,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

綠子喜歡渡邊,即使知道渡邊愛的是直子,這也是令我佩服的。我們的情感是多麼的微薄,容不得一點點付出得不到回報。可綠子喜歡渡邊,那她就會用全部的力氣全部的心去喜歡他,這種對自己喜歡的人的追求,不也是愛自己的表現嗎?因為説到底,只有愛自己,我們才會堅持去愛我們愛的東西。可往往更多的時候,我們愛不上不愛我們的東西,所以不得不委屈自己,給自己一個似乎理所當然的藉口——你愛她/他得不到回報,為什麼要愛?如此,苦了自己,誰去愛你?當然,想必綠子是累的,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對她也十分同情。我對一個死活也要活下去的樂天派十分同情,卻對那些頂不住生活的打擊或自己內心的打擊活不下去的人提不起太多同情。這是否是因為我無情呢?我不知道。

説到同情,永澤最後對渡邊説的“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句話很殘忍,卻很實用。它幫助得知直子死訊後一個月頹廢不振的渡邊多少找到了勇敢下去的信念,可這句話,畢竟是空泛的,它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個最有旺盛生命力的,還是綠子,她的樂觀從她的舉止話語中不斷地散發出,將渡邊從死的漩渦中一點點拉回。

而渡邊的年齡與我相近,他感受到的感受很多我也有過。包括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十分孤獨。誠然,朋友是有的,能夠談心的多少也還算有吧,可就是沒有和你宛如契合物的人,我想也不會有人有吧。沒有一個人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我們不過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罷了。人説到底是孤獨的。這孤獨來自人的自主意識和思想,正是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完全相同的思想,所以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理解你。還好,在某些時候,某些人,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你,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光是這樣想想便又覺得人不至於那麼孤獨。但我想,要是我們可以把自己也放入朋友當中去,那麼,完全理解你的人便是有可能存在的,至少可以大部分理解你,這個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覺得不要騙自己,對自己要真誠,因為這是唯一可能可以完全理解你的存在。我們擁有自己,我們理解自己,我們其實不孤獨。

書中的青春在以翻頁為單位從我眼前飛速劃過的同時,我的青春正在以飄忽不定時快時慢的速度從我身邊浮現、溜走,這麼想着,不覺感到一陣幸福。是啊,我的青春還穩穩妥妥地站在我的這邊,我可以注意它也可以不去在意它,全憑我的喜好。我不去想,我的青春還有多久;我要想,我還青春。

感謝村上,感謝渡邊,感謝書中的一切,我彷彿真真切切地體會了一邊青春的味道,它可能不可口卻讓所有人都想再喝一杯。正常來説,人生僅此一杯,可是藉助書本,我得以在現在細細品味我的青春續杯。想必我身邊的不少朋友也在和我共飲這杯青春咖啡,不知,你的那杯,味道如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5

今天村裏人去了一趟市裏的校區,獨自踱步的時候凝視久經歷史滄桑的路面,發現陽光的倒影跟着路面坑坑窪窪的,彷彿意欲把時間絆倒。不閲讀什麼似乎有悖於這樣的好天氣和手中的冰淇淋紅茶,於是翻完了《挪威的森林》。

剛剛讀完的時候,只被結局壓抑着呼吸,並沒有明顯的體會。摘錄了很多句子和段落,讀來或幽默風趣或意味深長,但總覺得缺乏總結性的體會。又讀了諸多其他人的感受,各種角度的理解紛繁多樣,不同人的觀點相反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圍繞着這本書,時常討論的主題是孤獨,青春期的迷茫,以及生死。有人概括整本書的劇情是,讓想生的人生,想死的人死。孤獨和迷茫貫穿其中,包括每個角色的家庭、性格、經歷,在生或死的兩種傾向中撕扯着他們作出選擇。在故事的一開頭就死去的“我”(渡邊)的好朋友木月,是一個明顯向着“死”的方向下滑的人物(或者説書中沒有透露他關乎“生”的掙扎)。而他青梅竹馬的戀人直子,雖然向着“死”,但卻因為渡邊的出現短暫地留戀過“生”。最有可能在未來與渡邊共度餘生的女孩綠子,和他大學時代的好友永澤,則總是“生”的傾向佔了上風。而主人公渡邊,則是在“生”與“死”的徘徊躊躇之中,串起了這一系列性情迥異的人物。

至少從我閲讀的評論和自己的感受看來,對於向着“死”的木月和直子,評價大致類似,或是分析他們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或是猜測死亡是二人的互相追隨,諸如此類。而對於“生”,主流的觀點是對樂觀、堅強態度的欣賞,朝着“生”堅定的進發,大抵是成熟長大的標誌。看到一段書評:“人們都曾經生活在過去和自我編織的殼中,當我們成長時,便感到痛苦,我們要像蟬蜕皮一樣,把過去的、內心的種種恐懼和柵欄丟掉,不會任性,不會自閉,不懼怕去愛,不害怕被愛,感覺到別人的心,感覺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別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也有書評摘錄了其他作家的語句:“人活着就是因為:他願意活着。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者説不必再去追尋什麼意義。”

即便如此,我對綠子這類人物總是無法產生欣賞和共鳴。一方面,過於積極的話語看起來總像是自我欺騙;另一方面,對於堅定朝向着“生”、認為“活着就是意義”的觀點,我總是不能理解。人成為“生”無法選擇,雖然這種無奈並不意味着就要走向“死”,但總歸人生來就要被放在生與死的天平上掙扎,並且不能夠選擇。一心一意地感受着生,固然是一件被社會承認的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時覬覦着死,有時嚮往着生,在這樣的擺動裏直到被剝奪生的權利,總覺得並不能算作大逆不道。

最後摘錄一段話(這段話倒是非常積極):

“而我必須使自己適應這種局面。當然也不是我堅強起來就能一切都迎刃而解,這我心裏清楚。但不管怎樣,我現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士氣,只有耐心等待她的康復。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決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也很痛苦,但我也不輕鬆,不騙你。這也是你留下直子的死造成的!但我絕不拋棄她,因為我喜歡她,我比她頑強,並將變得愈發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此外我別無選擇。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永遠十七、十八才好,但現在我不那樣想。……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時的我,我已經20歲了!我必須為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一段內心的闡述對我而言具有非常特別的力量。小説裏“我”對木月的內心獨白,因為對方永遠不可能的回覆,像是往深淵裏投進石子,越是表面波瀾不驚、了無痕跡,越能夠在心靈的黑洞激發震撼人心的迴響。

“變成大人”,是伴隨着迷茫和孤獨的青春年歲常見議題。不論“大人”擁有怎樣不同的定義,“此外我別無選擇”總是最真實的情況。或許有人會在大人和孩子之間掙扎一生,或許會乖乖束手就擒,但總歸“必須為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00字 篇16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忍,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然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以上這段話是主人公渡邊在經歷木月、直子雙雙死去後,領悟一些哲理後的一種悲慟的心情。這段話其實也給了我很大的心靈的震撼,我十分偏愛這段話。哪怕渡邊能夠面對直子死去的現實,然而他卻逃脱不了失去心愛女人的精神折磨。於是,他會説:“我明白‘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生之中’的哲理,但我仍是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顯得那樣軟弱無力。”看吧,這是一段多麼令人心疼的內心獨白,而我,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小説結局最終以直子死去、渡邊打算去找回丟失的綠子為結尾,也正好是體現了那是已三十八歲的村上的心理狀態。很多人都説,書裏的主人公渡邊實則就是村上青春歲月裏的大部分折射。所以説,村上以這樣的結局收尾,正是想告訴人們,他的這本《挪威的森林》的書正是寫給自己青春的墓誌銘。已經三十八歲的村上,已經沒有了那段青春歲月裏的迷惘、掙扎以及與現實相悖的理想,唯有的只是歲月沉澱下來的對現實生活的篤定、堅忍。大抵,這也是我將題目命名為“寫給青春的墓誌銘”的緣由。

我是一個喜歡愛情故事的人,所以這正是我把感受主要定位愛情話題的原因,但畢竟愛情是青春歲月裏最美麗的風景。《挪威的森林》中,最後讓直子選擇自殺、然後追隨木月,我認為這是情理之中的。只有這樣,渡邊才會放心地愛上綠子,也對直子的那份希冀從而勇敢地放下。《麥田的守望者》裏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而卑賤地活着。是的,直子和木月死去了,但渡邊活下來了,活着就是要有勇氣面對這一切。於是,穿過青春愛戀的惶恐和分裂的叢林,渡邊找到了一種對現實的態度:既是無所謂的,同時又是堅定不移的;既是邊緣的,又是具有行動力的。

木月、直子、渡邊和渡邊、直子、綠子這兩對三角關係,應該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木月和直子的生活狀態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他們對現實世界天生有着一種莫名的恐懼,活着説是他們的生活過於優越,當他們面對死亡的時候,無法從容應對。在他們的眼裏,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同他死去。於是,木月死後,直子逃脱不了精神的折磨,就算她曾一度認為渡邊會將她從精神的泥沼裏解救出來,但最終她還是去尋找木月去了。如渡邊在小説裏也説:“她在如同她內心世界一般昏暗的森林深處勒緊了她的脖子。”而渡邊和綠子的生活則是一種現實的狀態,他們終究會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晦澀、污濁產生抗體,從而很堅定地活着。綠子是在一種很缺乏愛的空間裏,扔好像一棵從石頭擠壓下拼命汲取陽光和水的小草,而渡邊就是她必需的一部分陽光和水。所以,在對渡邊很多次的失望下,她仍能接通渡邊的電話,僅是一句輕輕“你在哪裏”的囈語,卻抵過千言萬語。渡邊他愛直子,但他也愛綠子,正是直子的死亡決定了渡邊必須將綠子留住,即使是為了直子,他也需要這麼去做;因為綠子見證了他和直子的愛情,她已經成為他愛情中的一部分。於是在小説的結尾處,手握電話筒的渡邊開始不停地呼喚綠子的名字,他怎麼能不重新找回他傷害過的女孩?

不管過去如何,對於渡邊來説,結束便是一種最好的開始。於我們而言,同樣也是這樣。他年近四十,回首這段往事時,他一定是滿滿感動。儘管這段歲月裏充斥着死亡這種最被人忌諱提起的事情,但仍掩蓋不了歲月積澱下來的對往事的那種緬懷與深思。每段青春的逝去,我相信,都是一種成熟。

面對青春,我們都會有一種如同夕陽帶給人美麗的心痛的心情,一下子抹煞了隱隱作痛的心胸。時間是最妙的過濾器,網羅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釀成多年後散發着芳香的醇酒。因為已然中年後,我們終會擺脱掉物質、精神兩方面都在低水掙扎的悲哀,然後驕傲地堅持我們自己的選擇。

不帶抱怨的生活,這是一種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