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精選11篇)

校園6.62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精選11篇)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1

其實,生活於我無意義,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最為重要。應該説,這種感受得益於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

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既然我們知道快樂和痛苦是難以分開的,我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曠達的態度對待痛苦,更主要的是應該聰明地避開和放棄痛苦。在這個意義上,放棄往往比佔有更重要。

放棄是智者的選擇。放棄也是最艱難的選擇。樹木放棄了枯黃的葉子才有來年的新綠,這是大自然的放棄;古人“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這是聖人對利慾的放棄;莊子説:“處其實,不居其華”,“為善,不近名”,這是大智慧者的放棄。從古至今“絕利易,絕名心難”,對此,林先生感歎到:“有修養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誘惑。”那麼,放棄了虛名浮利就能得到快樂麼?蘇東坡認為“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所謂虛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須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話説,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在林先生看來,快樂生活應該是一種悠閒的生活,過度地追求名利,只會為名利所累。他説:“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閒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於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閒的生活。” 我們不是智者,我們無法放棄我們已經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應該放棄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討厭的人情事故,沒有愛的婚姻,對子女過分的關愛,不想讀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會…….等等。

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羈畔和痛苦,我們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閒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閒中能感受到快樂的是我們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觀點:人類一切快樂都發自動物性的快樂,即屬於感覺的快樂。這種感覺源自於我們能否儘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為,真情流露。不難想象,如果這世界沒有情和愛,即便我們擁有財富,即便我們享受着自由和陽光,悠閒的生活着,我們也不可能感受到快樂,因為這個世界只會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説:“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這種東西給我們以內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們能懷戀地去對付人生。”我們只有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無阻礙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人會説,我們整天在“為稻樑謀”,除了煩惱,何來這種閒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來,這種閒情逸致恰恰更多地為窮人所擁有,他説:享受悠閒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們丟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舊思想,不要效法“進亦憂,退亦憂”的先賢,過好今天,不想明天,快樂將會隨之而來。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閲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2

林語堂先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藝術家,記得曾經讀過他筆下的《中國哲學簡史》,收穫良多。而《生活的藝術》是他意在引導讀者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進而去享受生活的一本著作。但很遺憾,也許與我最近焦躁的心情有關,或者現階段的我最應該學習和完善的內容並不在於此,所以我在書中讀出了一些消極的享樂主義,也有一些自私,讓我對很多見解表示懷疑。

積極樂觀,崇尚人性,及對生活的熱愛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書中對於本性的描述十分朦朧,也十分親切。不拘小節,隨心所欲也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但我以為作者把人為和自然二者完全分開的看待有些欠妥。書中立場分明的褒獎自然景觀,而貶損人為事物,有時將美醜對立,有時又把界限隱去,確實很難拿捏。但我知道讀同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時段會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我也知道青年人的使命絕不在於享受生活,而我認為對未知的未來的探索和改變,對不完美的自己的改變和完善會更重要些。這部著作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內容,也時常讓我產生懷疑和思考,所以我決定寫一些粗讀過本書的感想,而不是書評,因為如果我這個乳臭初乾的後生不自量力地來寫一篇“ 書評” ,實在是對前輩的不尊敬。

生活的藝術。藝術家大概一定比平常人領悟地會更透徹吧,但當我假想周圍的人搖身一變都成為藝術或文學愛好者的話,我覺得這種社會似乎是有些畸形的。或者説,我不認為藝術適合於每個人的生活,最經看到劉歡做客《鏘鏘三人行》節目,談到了他對音樂的看法和多數人對音樂的實際追求,大概是詰問那些走在音樂路上的人,你們真正追求的是音樂本身,還是追求通過音樂這一渠道來讓你名利雙收。換句話説是音樂更大,還是你更大,顯然,劉歡自比於音樂時,他更認同音樂的強大。

八月份讀完這本著作之後,到今天已經過去三個月,我記性不好,所以已經不太記得其中的細節了,更不記得那些我當時不是很認同的觀點了,現在閉上眼睛想想,我從中得到的收穫,或者是適合我的建議可能也忘了大半。我更無從根據書裏的內容來寫什麼讀後感,但我要説,接下來的一些我認為成熟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的形成都和《生活的藝術》息息相關。

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狀態、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其中難免有一些是我並不滿意的,甚至會抱怨不公的,但是,如果常常拿這些自己的關鍵詞去和別人作比較,往往會使自己迷失、焦躁、冒進,同時忘記真正的重點。所以,不強求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穩中求勝、動力持久的表現,而正是因為不強求,我才可以有精力來發現生活中的幸福,我才可以看清什麼對於我來説是更重要的,不是積蓄財富、不是酒肉之交,而是讓家人放心,而是讓自己成長。就類似於之前所説的,是成長帶來的財富更重要,還是財富背後的成長更重要,所以,不要捨本求末很重要。

酒池肉體是享受生活嗎,予取予求是享受生活嗎,隨心所欲是享受生活嗎?生活,不只存在於肉體慾望,也不能侷限於精神修養,不能太重視周圍而忽視自己,已不只是自己而無所顧忌。如果讓我定義享受生活,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愛護自己與最大限度地使心靈得以慰藉的恰當共存。沒錯,我的定義很簡單,但我還要解釋一下使心靈得以慰藉,比如孝順父母、比如呵護愛情、比如掛念朋友、比如憐憫不公、比如幫助弱者、比如嫉惡如仇,通過這一類的感情表達從而使心靈得以慰藉,也就是心安,傅佩榮説過:“ 行善心安,而心安的快樂最大。”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3

兩個月斷斷續續的看完了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剛開始看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明覺厲,因為語言非常的晦澀難懂,但是用詞語句卻很優美,講的又是一些如人生之類的深刻的主題,人們可能對於看不太懂的東西都會莫名其妙的產生些佩服的感情。

書中從人生、人類起源、生活、家庭、大自然、宗教、旅遊等幾乎人類一生中所能經歷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論述,讓人不得不佩服林語堂先生的博學,引經據典,從古希臘文化,到中國古代文學,再到自然、宗教,均有理有據的進行概述。而且作者是一個很善於觀察生活的人,舉例來講,書桌上因吸煙經常放煙頭的地方的痕跡都能引申出一系列的思考。

但是看到後面,越來越覺得這本書充滿了濃濃的老學究的味道,從喜歡穿袍子從而批評西方硬邦邦的西服,再到覺得女子生兒育女是天職的.觀念等等,書中充斥着大量與現代觀念相沖突的理念。

作者有一個很大的世界觀,書中很少從小角度來論述觀點,而通常都是以整個古代時期為背景寫,或書中最多的就是以整個中國和以整個西方國家為對比,或是以所有中國人與所有外國人為對比,並且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一個概念叫”宇宙觀”,可見作者心中有個非常宏大的世界觀。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生活的藝術》本身是一本英文著作,譯者越裔漢,能夠將英文中深刻的含義準確的表達成中文,並且辭藻優美,可見譯者不僅有着很強的翻譯功底,同時也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4

猶記《秋天的況味》中,明月、桂香、螃蟹,還有慢慢飄散的雪茄的青煙。林語堂先生,寥寥幾筆,渲染出"正值秋而萬寶成"的情調。

這大概也算是生活的藝術了。在《生活的藝術》生活不等於生存。這本書中,林先生不僅談到中西等國家的生活風格,還暢言中國古人生活藝術,令我感慨頗多。

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生活?很多人,很多時候,對待生活可以説是麻木的。麻木地起牀,麻木地吃飯,麻木地工作……從沒有意識到生活,又何談藝術?可能正如書中所言"變成有紀律的、服從的、受統馭的、一式一樣的大隊中的一個標明號數的士兵,因而無聲無臭地湮沒"。所以,首先讓我們"wake up and live(醒轉來生活)",讓我們多一點點書中所言的"敏感性"。

"酒半酣時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半歌》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飲酒半醉半醒,賞花半開半合,這種情狀正是中國輕逸的生活哲學。

一切都歸於和諧,歸於簡單,用一種享受的、曠達的心態面對生活,這也是生活的藝術。"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陶潛在書中無疑是代表之一。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不改其樂,生活的藝術本就在於簡單與和諧。當然這不是推崇消極避世,或者安於享受的生活態度。林語堂先生曾被魯迅先生多次批評,可能也有此原因吧?可是反觀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心態,一是"躁",二是"急"。

"躁",即是浮躁。太多太多人內心躁動不安,追名逐利,不肯靜心做事。比如某些雷人大學聯考標語"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試成功,享樂一生"……推崇的不是專心學習的態度,不是踏實努力的精神,而是憑藉一次考試從此一生坦途。此類浮躁的標語,此類浮躁的"誓師",不可謂不悲哀!官員幻想一步登天,演員幻想一炮而紅,商人幻想一本萬利,"走捷徑"的想法讓人們惴惴不安的心無處安放。

是時候降降火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曾雲:"清淨為天下正。"試問,一個滿腦子名利權,幻想一夜暴富的人,何談生活的藝術?請作家們拿起筆來認真創作,而不是為了一夜成名,而跟風抄襲;請導演拿起劇本認真導戲,而不是為了商業票房,而只知炒作;請我們所有人,將心沉靜下來,體味生活,簡簡單單,過好每一天。

"急",也是現代生活的特點之一。路上誰不是步履匆匆?誰不是忙忙碌碌?快節奏的生活把人們變成了不停旋轉的陀螺。每一天,男人們急匆匆地打好領結,帶上公文包,女人們急匆匆地抹上口紅,穿上高跟鞋,然後就是匆匆吃飯,再不停地低頭玩手機……林語堂先生曾經很不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中國人,似乎也在步其後塵了。

正如書中所言,"經過四千年專講效率的高血壓,能毀滅任何民族"。專講效率的中國人啊,該慢一些了。我們大概需要李白式的放浪精神偶爾解放一下我們的靈魂,讓我們不至於被洶湧的生活浪潮所湮沒。試着放慢腳步,去細嗅某朵無名小花的香味,去觸摸某片綠葉的潮濕,去感受某朵雲兒的變幻……

歸於簡單,歸於和諧。

一隻眼睜着,一隻眼閉着,一隻眼看透生活,一隻眼默默做夢。所以沒有虛幻的憧憬,沒有過度的奢望,有充分的現實感,又有夢境的朦朧美麗。這是生活的藝術"花開半時偏妍",生活不僅要有種花的勞作,也需要有賞花的悠然。不僅需要"種豆南山下",也需要有"悠然見南山"的情懷。

靜下心來工作學習,閒時哼一首歌,翻幾本書,走幾步路,最最簡單,最最和諧的,正是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5

他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一個講究自我、懂得調劑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賞他的“自我”和“閒適”。在《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我認為它更多的是在告訴人們在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認為,林老先生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強調,對理想的追求必須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以快樂為原則的。 自從讀了《生活的藝術》,他的這種悠閒的情緒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的確,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裏寫到的一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如果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煩憂;尊重生命,順其自然,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我們將生活得充實而快樂: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這,或許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閒適”的境界吧。如果我們能做到的話,何樂而不為呢?

感慨作者有着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那顆體驗到平常之美的心靈,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於社會政治爭鬥,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於人生,成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義者。過去常常有人拿魯迅和作者做為兩種文人的代表,進行批判。的確,他們是兩類知識分子,魯迅等人是社會現實參與派,作者則是逍遙自由派。他們都是關注現實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們是時代的潮兒,後者則是時代的旁觀者,我喜歡魯迅等人深刻、執着、硬骨頭的精神,而他們心中卻有着強烈的內心衝突和沉重的苦難感。但我更心儀作者一類人對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關注普通人民生苦樂,又能夠在天地間自由翔飛,有着對生命和人生的大徹大悟。他們守靜獨、致虛極、揮真元,聚人類之學養,發民族之慧光,以獨特的方式,對民族文化進行着建設。知識分子的作用是言,他們的意見能不能賦於實踐,取決的是當政者,勸而無用,只能做罷,或許生活還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態。於是作者這一類人有了自己靈魂的歸宿,不管怎麼説,我們給他們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藝術》一書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則,也是一本讓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學小品集。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行雲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內心境界,想必能讓你體察到另一種人生的智慧。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6

《生活的藝術》像是一本哲學書,又不是一本哲學書。林語堂先生稱它為抒情哲學,也是極好不過了。讀了這本書,我想記錄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發生共鳴的思考,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為什麼讀這本書?在這“囚禁”的日子裏(“武肺事件”,人們基本足不出户),人人都渴望自由,讀書成了唯一可以使我“飛翔遨遊”的法寶。隨手拿起一本,便津津有味地一口氣通讀完成,酣暢淋漓,不是喜歡還能是什麼呢?我是着實看不進科教版的哲學文集,過於生硬和教條,當然也可稱為措辭精準。但比起精準,我更喜歡自然舒適。讀《生活的藝術》一書,就像春日清晨微風輕撫着臉頰,像夏日酷暑暴雨透涼着心脾,像秋日落日包裹着海岸線,像冬日暖陽温柔着大地,清新愉悦。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即語言文字上的親切,還有心靈上的共鳴。生活的藝術,乍一聽這個書名,會不會覺得標題有點寬泛?誰能用一本書去描述生活這麼錯綜複雜的東西,我既是懷疑又是好奇。直到把書本翻閲完成,不禁感慨林語堂先生對於中外文學、古今文學的造詣之深刻,對生活行為、動物自然的瞭解之通透。書中涉及交友處事的藝術、婚姻家庭的道理、煙酒茶的講究、樹木花草石頭的文化等等,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經據典,實實在在讓讀者享受了一段閲讀之旅。我讀書淺薄,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可能還未參悟,來日翻閲時希望有更深的思考。

書中寫了什麼?這本書一共14章,從人類起源、行為本能到倫理自然,到人類精神世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關於人類精神世界的章節,其中有一章的標題是“誰最會享受人生”。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杵了良久,心思誰會是最享受人生的人呢?多麼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標準的、教科書式的享受人生的典範呀!揭開謎底的時候是最讓人興奮的,原來在林語堂先生眼裏從古至今,最會享受人生的是:善於發現自己的莊子、充滿“情智勇”的孟子、一副“玩世、愚鈍、潛隱”的老子、主張“中庸哲學”的子思以及人生愛好者陶淵明。讀完之後,不得不認同林語堂先生的觀念,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對自己有要有清晰的認知,能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將其發揚,其次要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智慧,並且善於勇敢地挑戰,然後心態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另外在物質上中等精神上無限豐盈自己,最後成為看清了世界依然熱愛世界的追夢者。不過我遺憾的是作者沒有提及蘇軾先生,鑑於個人喜愛和偏見,我是十分欣賞蘇先生樂觀豁達品質的,尤其在看完其《蘇軾傳》之後,對他的敬仰之情綿綿不絕。

我的感受是什麼?文中的部分觀點其實與我之前的人生觀是有所衝突的,但並不妨礙它在闡述之後,我對其進行了理解、包容和吸收。比如作者並不認為善於管理時間、高效工作的生活方式是優秀正確的,在他看來美國人如此強烈的時間觀念是被馴化出來的,喪失了自我判斷能力,違背了自然人的本性。人本身是需要休息和閒適的,一個從年頭把年尾都計劃好的生活方式看似很嚴謹,但是也會給人帶來勞累和疲憊。此處你或有不解,因為作者認為只有空閒才能進行創造,每天從頭到尾的忙碌,人類是進行不了思考,新事物是進行不了創造,歷史中偉大傑出的推動者都是在空暇中進行了偉大創舉,比如司馬遷著作《史記》一書。進一步説,其實作者是反對獨裁專制的。又比如作者認為小孩讀書應從興趣驅動,如果一個人他不喜愛或者一時間不願意讀書了,應該讓他去自由玩耍。“頭懸樑、錐刺股”的行為在作者筆下是不認同的,過於勤奮地努力只能説明方法有問題,並不需要歌頌此類“鴨式填充”的學習態度和教育方式。再如作者倡導生活由技術到簡樸,過多的購物慾、消費慾只會讓生活變得複雜,其中文中有舉例説到,以前人類吃食只需捕獵進食,今天人們一説到吃便是各種想法,是西餐還會中餐,是川味還是湘味等等,選擇的多樣化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不過作為一個資深吃貨,我還是很希望廚房能製作出更多的美食,多一些思考的煩惱也沒有關係。

書本終究是作者觀念的輸出結晶,無對無錯,可以豐富生活罷了。願讀者朋友們在這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裏“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7

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成長,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當我第一次翻開《生活的藝術》這本書時,我就深深地被林語堂先生幽默、風趣但又不乏書生雅興的文筆吸引住了,捧着書如獲至寶,廢寢忘食地研究了起來。書中幽默的文筆、獨到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誰説中國式的悠閒文化只有富到人家才能享受,住在山腰上的隱士天天都能享受到‘鳥鳴澗‘的樂趣……”看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青山、綠水、茅廬,聽見了水聲叮咚、鳥鳴啾;當我看到“大隱隱於市,一個僧人如果回到城市中吃肉、喝酒而不糜爛心靈的話,才是真正的’高僧‘“時,我忍不住想進入書中,與林語堂先生暢談一番;林語堂先生筆鋒一轉:”人性本由動物化成,我們人人都有如孫悟空一般“看到這裏,我一下子沒忍住,”噗哧“一聲把口中的水全噴了出來…...

書中有曰:“……松下有石,石欲怪;石旁有路,路欲曲;路盡有橋,橋欲危;橋頭有室,室欲幽……“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白牆粉瓦,小橋流水,彎彎曲曲的小路看不見盡頭;一户人家的炊煙已經升起,竹林密疏有致卻不見人影;一拐彎,跨過一道門兒,只見那户人家的兒女正在嬉戲;叮咚溪水,清澈見底,裊裊炊煙,熱情人家,使我流連忘返……

漸漸地,自己彷彿就是這書中所描寫的一個人,喜怒哀樂完全和文字融為一體,現實世界的事卻如夢一般渺茫不可及。

不記得是誰曾説過了:讀書就像隱身地串門兒。的確,我在書中見到了行酒令的熱鬧、品茶的優雅、鳥鳴澗的悠閒與詩人聊天時的盡興。但事實上遠遠不止這些,書中有孔孟對後人的諄諄教誨、宗教與人性的詮釋、中國式生活的悠閒自在怡然自得……

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成長、一種體驗,更是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8

人生世上,他的問題不是拿什麼做目的,或怎樣去實現這目的,而是怎樣去應付此生,怎樣消遣這五六十年天賦給他的光陰。他應該把生活加以調整,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林先生的這一經典語錄讓我彷彿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總有無數人在為一個所有人都不知名嚮往的目標而用盡各種方式去努力,卻幾乎沒人能解釋得清為何要窮其一生去做一件絕大多數人都解釋不了為什麼要去做的事。林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讀完《生活的藝術》這本書,我彷彿讀懂了它更多的是在告訴人們在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認為,林先生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強調,對理想的追求必須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以快樂為原則的。我們可以過中庸的生活。我們的理想就是一個半有名半無名的人;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致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致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鋼琴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用處卻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隻夠排滿屋裏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太用功;學識頗淵博,可是不成為專家;文章也寫寫,可是有一半退回……

看似毫無邏輯的隨性描筆,只是對我們生活中無數平淡小事的淺析,但在我看來,他卻是在毫無壓力,毫無刻意的隨性中將我們中國人淡泊名利,嚮往人性自然閒適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灑脱的個性毫無障礙的刻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腦海裏。

林先生教會我們要學會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積極的過好每一天。他説:“當你以為不要緊時,便什麼都不要緊了。”而人生來就是要生活的,如果連生活都不要緊了,那麼還有什麼是要緊的事?人生又是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體衰弱,而是心靈的冷漠。有趣的靈魂則是人生精神的寄託。林先生説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覺得他的意思大概是盡己所能,活在當下,活出精彩。中國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人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樂。我們都相信人總是要死的,我認為這種感覺是好的。它使我們清醒,使我們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種詩意。它使我們能夠堅定意志,去想辦法過一種合理的真實的生活。

是啊,我們總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卻不知何時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悠然自得,放鬆的心情。我們開始變得浮躁,逐漸失去了往日常掛在臉上的笑容。林先生這本《生活的藝術》彷彿就是一面當代生活已逐漸失去的縮影。這次的天災,無異於給本就不悠閒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帶來了痛苦,也帶走了許多人性的慾望。有幸在此時讀完了《生活的藝術》,我想,或許是它想我們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方式,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着樸實真摯。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9

《生活的藝術》是國學大師林語堂在1937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我看的是中文譯本)。這本書也是我和一位書友交換得來的,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地看了兩個月左右。

《生活的藝術》無疑是一本好書,官方介紹這樣説: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這本書的前面大部分內容我是沒看進去的。中國字都認識,但讀過去之後卻沒有進入大腦;或者讀懂了,但感覺沒有什麼收穫。我硬着頭皮往下啃,一邊反思自己為什麼讀不進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讀書的藝術”這個小節才搞明白。之前認為,這本書寫於1937年前,那個時候作家的用語習慣,語境與現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維方式跟理工科的漢子有差異,導致看不懂。讀了這一小節之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自己的心境上。這本書本身傳達的是貼近自然的生活觀念,需要舒緩的心境才能讀得下去。在學校,自己的大腦處於高速運轉狀態,想的是用盡量短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這本書卻需要細細地品,慢慢地讀,方能讀懂。

讀這本書還是有不少收穫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尚未達到可讀一本名著的相當時期時,他即使勉強去讀,也必覺其味甚劣。也就是説,當一個人自身水平不夠的時候,他的鑑賞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對一個作品時,不能妄加評論和下結論,很多時候要從自身開始反省。一個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響着一個人的品味。不同時候讀同一本書,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回到家以後心境慢慢地閒適起來,也更加能夠欣賞這本書了。讀這本書時,也發現了書中好多處的觀點都可以回答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即現代科學為什麼起源於西方。作者從哲學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受限於個人水平,我對這本書的分析是不夠徹底的。當你的心境不急躁,當你能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時,是可以讀下這本書的。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10

在圖書館漫無目的地享受羣書的包圍時,一個不經意的抬頭,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藝術》這幾個字上。“生活”“藝術”,這兩個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與慾望。於是,我進一步走進它,靜靜地翻開了目錄,神奇而又安靜的心靈之旅啟程了……

近來正十分關注怎樣享受生活的我,無疑地我對《生命的享受》這幾章很感興趣。我來到了角落邊的一張沙發上,微笑地與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講到了快樂問題,有一處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説:‘我這樣地做一個人,已經滿意了。’所以我也以為我現在活着,並且也許還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經夠了。這樣看法,這個問題便變為極簡單,而不容有兩個答語,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還有什麼呢?”是的,人的一生説長不長,説短不短。活着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呢?開心地活着更有價值。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我們一天一天地重複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實生活就這麼簡單。但是如何從簡單中得到樂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個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不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幾個呢?在這個物質誘惑的時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錢、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東西固然沒錯,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為富翁時,才知道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確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生活其實沒必要太多的強求,開心就好。

快樂並不難尋。它隱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樹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還隱藏在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中,更隱藏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中……偶爾地發呆,靜靜地沉思,輕鬆地閲讀,放聲地歌唱……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樂無處不在。生活其實很美好。那些看不見的快樂。圍繞在你身旁的每一個角落,它們和你只隔着一層薄薄的面紗,它們等待着你去掀開而一睹快樂的芳容。

我記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裏寫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我現在才知道“早晨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就足以讓我很開心了。清晨從窗户中射入的一縷陽光,春日裏朦朧中聽到的清脆的鳥鳴,路上輕輕撫摸臉頰的陣陣微風……那會讓你感到快樂。我記得曾看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快樂。當一個人悠閒地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與人有着不一般的關係。西方有句古詩,“我來自塵土,我終歸與塵土”。每一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像魚一樣在水裏,迎着粼粼的水波,盪漾着心情,自由的遊弋;像鳥一樣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與云為友,做天空的旗幟……有了這樣豐富的想象力,我們可以摒棄作為人的所謂的高貴和自尊,真正的成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賞並讚歎種種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們有時就是一個魚,有時就是一片雲,有時就是一塊石頭,有時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想成什麼,就是什麼。人的思想是無邊無際的,是自由的,沒有誰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發展,只要你願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現。路人的一個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讓我感到快樂。我現在願意花時間在這嵌入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在將自己的思想呈現出來中找到了快樂。文字使我快樂。一直以來我都以寫出的文字與別人分享而讓人從中得到啟發與思考為快樂的源泉。

這篇章中還提到了“金聖歎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只要你去挖掘,一天當中的快樂也許可以是一百則。如果我們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煩憂;尊重生命,順其自然,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我們將生活得充實而快樂。靜靜地享受簡單的生活,發現不簡單的快樂,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樂是無限的。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篇11

生活這個詞語,我們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義?也許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獲得些什麼,或者將自己緊緊地束縛於某些東西之中,亦或是過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煙霧繚繞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諦娓娓道來的人。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從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寫下一種藝術。

在我們一生中,有很多失敗和成功,也許我們還在為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為一次小小的失敗懊惱不堪。但是我們到底懂不懂什麼才是失敗,什麼才是成功呢?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往雲煙,不復存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被名利這些瑣碎的東西蒙蔽了雙眼?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生活。名利這些虛浮的東西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這些東西只不過讓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甚至讓我們失去更多可貴的東西。林語堂傳承着那一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棄”二字,很多人就蹙緊眉頭。我們緊緊抓着一些東西,回首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麼?所以有時候放棄是一種智者的表現。對於許多人來説,放棄手中的錢財,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無疑是最艱難的抉擇。可是這些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這些似乎看上去是讓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卻累了。放棄往往比佔有會擁有更多。放下了羈絆和痛苦,才會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林先生這樣説。親近大自然,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安靜地閲讀一本好書,品嚐美味佳餚……得到的就是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

以前就很嚮往周遊世界的旅行,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這樣就是旅行。其實不然,“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着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裏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現在並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旅行,但是這才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不束縛自己,讓自己的心更加自由。雖然很難到達這樣的境界,但並不是一定要追求這樣的效果,這也是林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們領悟這層意思,我們試着去靠近,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這個年紀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閲歷,生活二字也不會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這本書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時自己的心愈發地澄明。《生活的藝術》彷彿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到優雅,我們的靈魂從卑微走向高貴,從理智走向情感。

其實無論你現在是以何種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讓自己痛苦,掙扎,被牽絆。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