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人的信仰》的讀後感

校園1.21W

主題詞有兩個,‘中國人’ 和‘信仰’,一本讀不下去的書——《中國人的信仰》 讀後感。書不是社會科學調查類的記錄文字,而是三個作者自己相信並且想要宣揚的東西,加上十七位政協,教授,國學學者,方丈,音樂家,畫家等等人士的訪談。 居然就算在中國人頭上了。我想我只好這裏説一句 :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屬於他們代表的那羣中國人。第二個詞“信仰”, 我特別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 “信仰” 兩個字 在維基百科裏的解釋,看起來挺靠譜的,所以我把它抄在這裏,以彌補此書沒有提供的名詞解釋。如下:

《中國人的信仰》的讀後感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與崇拜經常聯繫在一起,但是與崇拜還有不同。信仰主要針對“觀念”,而崇拜主要針對模某個“個體”,例如上帝、耶穌、太陽、獅子等。信仰與“認知(相信)”不同,一般説認知(相信)一種理論,而不是説信仰一種理論。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是體現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但是馬上我就發現維基網站自己都在説這個詞條沒有列出參考和來源,所以不能查證,而所謂能夠查證,就是來自具有公信力的出處,類似‘直線是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個公理一樣的公信力。 我欣賞他們這樣的坦誠,就像我花了這些時間,硬生生幾乎看完這本書, 然後羅裏吧嗦寫這麼一堆下來,無非就是一個目的:不推薦您看這本書,但是萬一如果您有興趣看的話,希望您記得我們所信的所仰的都應該來自自己獨立的認知和判斷,別人説的,即使是印成了書,也不過是他自家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確,也未必值得追隨。

書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國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腦白金廣告的語言技巧,沒有邏輯也不提供分析説明,只用斬釘截鐵的話語説出口號式的句子。很多陳述句,使用不同的同義或類似的修飾詞,中心詞仁愛啊和諧啊被無數次的重複,達到強調的效果,讀後感《一本讀不下去的`書——《中國人的信仰》 讀後感》。因為沒有邏輯,看起來很難受,同時因為語言單調重複,中國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時間的主人,比如説國家是人,國家是善等等。(我還是喜歡馬克思關於國家的定義,那正常多了。)

接下來的一章是“中華文明重光”,很多內容看不懂,也許是專業學術的東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雖然在題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國人在內,但是寫的東西又把俺們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從技術層面來説,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揚什麼,達到讀者的心靈,至少得讓人看懂吧。

後面的訪談錄,因為是特定的某些人羣,不是我們常識理解的普通人,比如佔中國人很大比例的平頭百姓,頭銜裏沒有學者,沒有家,不靠研究這個研究那個謀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畝三分地掙錢餬口養家的人。這些被訪談者所説的,或出於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於冠冕程式理論,比作者們前面寫的東西從內容上來説,有意思些,也飽滿些,對白的記錄沒有那麼空洞,也沒有那麼多口號式的語言。訪問者有時很有技巧的應和,在應和中套入自己想説的話,向他們自己提倡的説法靠攏,不小心就以為了是被訪問者和他們自己宣揚的主題的共鳴。被訪談者當然不好意思直接否定。

只不過即使那些沒有讀過書,不知道儒家,佛教,道教的人們,也會有自己很樸素的自發的生而為人,祖祖輩輩的傳承下來的價值觀,行為準則(我還是不要用信仰這個詞,太大),這些東西會規範,左右,甚至引領他們一生的作為,誠實,童叟無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或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等。他們未必一字不差的這樣表達, 他們也未必能夠有機會表達(你看,寫這種書的作者不會去採訪我們)。所以我不認為這本書裏寫的是中國人的事情,而是三個作者自己以為自己在寫中國人的事情。

最後一章“信仰啟示錄”,實在毅力不能夠,沒有細看,就不作評論了。

我一邊看書的時候一邊試圖理解作者們這樣説這樣寫的出發點,目的在哪裏。因為相信人心不輕易那麼險惡,才會認為他們是真心的相信自己所説的能讓世界更加美好,才有此書,而不單純為了名利。另一方面,深深發現出版書的自由原來很足夠。

那麼對於書中所説的仁愛等,在下的看法如下:

對於個人來説,獨善其身的時候講究仁愛真誠沒有任何問題(我會把正直排在第一位),但是對於一個機構,組織,甚至社會來説,作為基底的應該是公平,公正,合乎大多數人利益的秩序,能夠獲得美好生活的公平機會和可能性,以及明確的秩序之內沒有任何人可以剝奪的權力和自由, 以及以上所有的受到保障的可操作性。而這些,不能指望作為已經握有/被賦予權力的個體的自發的信仰仁愛,施善於其他民眾,而是一個能夠保證他不濫用權力侵害他人的權利的完善的制度。

我不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本書説的都不對,而是因為,自欺欺人式的唯心可能會混淆甚至誤導人們的注意力的方向,使人的注意力從這個社會真正的癥結和弊端離開,那麼文字也可能是禍害。(就象對另一個新聞的炒作會讓大眾的注意力從一個新聞上離開,哪怕後者多麼值得長久的關注。)可幸,應該會有很多人象我一樣,讀不完這本書。

另外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真的應該要多讀點書,否則看到這樣的書,不能夠引經據典的反駁裏面的一些深深不以為然的説法,不是一般的懊惱啊。

標籤:讀後感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