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級語文模擬試題(完整版)

校園2.71W

 第Ⅰ卷 閲讀

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級語文模擬試題(完整版)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的覺醒與魏晉風度 李澤厚

魏晉時期,社會變遷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現,是佔據統治地位的兩漢經學的崩潰。代之而興的是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基本特徵,就是人的覺醒。

《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在對日常人事的詠歎中,直抒胸臆,深發感喟:“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被鍾嶸推為“文温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這些“古詩”中,卻有多少個字用於這種人生無常的慨歎! 它們與友情、離別、相思、懷鄉、行役、命運、勸慰、願望、勉勵……結合糅雜在一起,愈顯其沉鬱和悲涼。這種感喟,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和空間內瀰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

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命題的詠歎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與其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密不可分。從黃巾起義前後起,整個社會日漸動盪,接着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於是,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便突現出來了。它實質上標誌着一種人的覺醒。正因為如此,才使那些公開宣揚“人生行樂”的詩篇也抒發着一種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意緒情感: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老驥長嘶,建安風骨的人生哀傷是與其建功立業“慷慨多氣”結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後面的,是“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企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找尋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於有這種內容,便使所謂“人的覺醒”沒有流於頹廢消沉;正由於有人的覺醒,才使這種內容具備美學深度。

由人的覺醒意識的出現到人的存在風貌的追求,其間正以門閥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標 準為中介。 自曹丕確定九品中正制度以來,對人的評議不再停留在東漢時代的道德、操守、儒學、氣節的品評,人的才情、氣質、格調、風貌成了重點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懷”“雙眸閃閃若巖下電”“若登山臨下,幽然深遠”……無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風貌表達出高超的內在人格。

“以形寫神”和“氣韻生動”,在這一時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謂“氣韻生動”就是要求繪畫生動地表現出人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風度,而不在外在環境、事件、形狀、姿態的如何鋪張描述。“以形寫神”也是這個意思。顧愷之説,“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説,“傳神”要靠人的眼睛,而並不靠人的形體或在千什麼;眼睛才是靈魂的窗子。這種美學趣味和標準,與前述人物品評一致,它們共同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魏晉風度。

(節選自《美的歷程》,有改動)

1.下列各項中,不屬於“魏晉風度”出現的原因的一項是

A.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戰禍不已,原本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佔據統治地位的經學解體,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興起。

B.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難,但一些人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這種探尋標誌着一種人的覺醒。

C.當時對人的評議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九品中正制度為代表,門閥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標準,導致那個時代對人的存在風貌的追求。

D.“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就是要求繪畫生動地表現出人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風度,它與“朗朗如日月之入懷”等表達出的內在人格,共同體現了魏晉風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的覺醒是魏晉時期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本特徵,它突出地表現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難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和精彩。

B.正因為整個社會日漸動盪、死亡枕藉,當時的文人才寫下“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等詩句,表達積極向上的情緒。

C.《古詩十九首》中,人生無常的慨歎與友情、離別、命運、勸慰、願望、勉勵等結合糅雜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為從建安直到晉宋時期的典型音調。

D.魏晉時期對人的評價實現了從關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學、氣節到關注人的才情、氣質、格調、風貌,以漂亮的外在風貌表達出高超的內在人格的轉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鍾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文温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可見,他也認為《古詩十九首》常常表達人生無常的慨歎。

B.顧愷之説“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要從眼睛去表現一個人的才情、氣質、格調、風貌等,這與“雙眸閃閃若巖下電”的説法異曲同工。

C.建安風骨的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暫才更想建功立業,正是希望建功立業才更覺人生短暫,二者互為因果。

D.魏晉風度的形成源於當時的社會變遷,它不僅表現為人物品評中對人的存在風貌的追求,而且表現為其他領域中對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強調。

  二、古代詩文閲讀(36分)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從龐籍闢,通判幷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蠶食其地,為河東患。籍命光按視,光建:“築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籍從其策。而麟將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設備,沒於敵,籍得罪去。光三上書自引咎,不報。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其子如昆弟,時人賢之。改直祕閣、開封府推官。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為瑞,願還其獻。”又奏賦以風。修起居注,判禮部。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從之。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範鎮首發其議,光在幷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以死爭。至是,復面言:“臣昔通判幷州,所上三章,願陛下果斷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聞命,覆上疏曰:“臣曏者進説,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帝大感動曰:“送中書。”光見韓琦等曰:“諸公不及今定議,異日禁中夜半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下莫敢違。”琦等拱手曰:“敢不盡力。”未幾,詔英宗判宗正,辭不就,遂立為皇子,又稱疾不入。光言:“皇子辭不貲之富,至於旬月,其賢於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願以臣子大義責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