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通用10篇)

校園4.29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赤壁》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通用10篇)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見課件)

(二)朗讀詩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多種形式練讀。

(三)讀懂詩意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鏽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台。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

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台上為曹操所霸佔。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興感之由)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歷史將被改寫。

(補充資料

①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②赤壁之戰: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

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而寫二喬入圍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説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

4、杜牧好談兵論戰,雖有用世之心,卻無用武之地。在這首詩歌中,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把歷史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功於東風,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 但赤壁之勝,自然不如杜牧所説的,“出於僥倖”,那麼,詩人詠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與曹操的故事,表達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五)小結

詩人借赤壁之戰的成敗慨歎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3、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赤壁之戰的視頻片段引入課題——《赤壁》

二、解題並簡介作者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的赤壁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即東坡赤壁。詩人借題發揮,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三、朗讀古詩《赤壁》。

聽音頻朗誦,老師強調生字戟(讀音:jǐ))的讀音,學生朗誦。

四、詞義和詩句的翻譯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斷的戟。

【銷】鏽蝕。 【將】拿起。【 前朝】以前的時代。

【周郎】吳國的年青將領周瑜 【 銅雀】即銅雀台。

【二喬】三國時吳國的美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喻。

【參考譯文】折斷的鐵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認出是六百年前三國時代赤壁之戰的遺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銅雀台早就鎖着二喬了。

五、分析古詩:

1、前兩句是寫興感之由。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歎。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鑑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

2、後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詩人他認為周瑜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偶然的東風,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接着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敍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詩人是如何評價“赤壁之戰”的?這樣寫有何用意?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是相反的結果。詩人熟讀兵法,但卻這樣寫,恐怕正是自負知兵,而自己的建議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賞識,便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心情。

六、這首詩的亮點:

1、以小見大、構思巧妙:

a、題詠歷史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寫起。 b、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

2、杜牧的這首懷古詠史詩借題發揮,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

借慨歎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取得成功,抒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結:

這首詠史弔古詩。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歎前朝人物事蹟,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瞭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杆;櫓,漿。這裏指北軍的戰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髮:白頭髮。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説説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回答下列問題:

上闕

描寫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麼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字詞特點角度修辭基調

亂險怪形誇張豪

邁奔放

穿高峭

驚洶湧聲比擬

拍水石相擊

卷狂瀾奔騰形比喻

雪水色純白色

(作者抓住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格調高昂。)

C、對活動在這裏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樣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故壘”句具體話懷古的時、地、人。

D、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錦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

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展示人物臉譜〉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對象?);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為 ,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分有、長調(92字)。按節數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姜夔等。

全文賞析(略)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融情於事的構思特點;

3、鑑賞本文善於取譬、藴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後,超脱的人生態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教學難點: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交融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二、鑑賞課文主旨,探討蘇軾的人生觀。

1、研習課文:

提問:散文創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本文也不例外,誰能説説本文表達感情的詞語都是什麼?

明確:課文中“樂甚”、“愀然”、“喜而笑”表達了蘇軾和客的“樂-悲-樂”的感情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於是飲酒樂甚”,為什麼?

生:思考、回答。

師點撥: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緻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遊,怡然自得。“舉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遊,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二字絕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則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麼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着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祕的美,於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遊興勃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間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課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後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這裏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歎,在遊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遊山水來暫時排遣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麼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裏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裏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麼?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麼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説,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裏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説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師:在寫曹操的內容上,既寫了他渴慕賢才,又寫了他的文治武功,像第三個文句,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他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還寫了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蘇子寫曹操的事例到底有何用意?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説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脱“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麼理想,談什麼建功立業?這真是令人悲歎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説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於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説明人的渺小。

師:歎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的第二個悲歎的原因。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麼?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5

一、複習目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現的通假字的含義。

3、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4、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二、重點:

文言知識複習

三、難點:

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態度。

四、複習步驟:

1、導入

由課前歌曲《赤壁賦》導入本課。

2、回憶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3、重温作背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的犧牲品。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在這裏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3、朗讀欣賞,檢查背誦

4、分組複習

一組找出多義字併為重點字注音,二組找出通假字和詞類活用,三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課文結構,四組找出本文的線索和分析蘇軾對人生的態度。

5、分組展示討論結果。

6、本課小結

本文是一篇千古傳誦的文賦,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觀賞赤壁美景,飲酒放歌及探討人生態度的生動場面,文中的抒情、寫景、説理揮灑自如,自然融合。

7、課後練習

8、課堂贈言

餘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他認為蘇軾在黃州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9、板書設計:樂—悲—樂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6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説一説。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後在閲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麼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麼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麼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麼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紮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於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後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後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遊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遊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閲讀

七十二年後,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説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彙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採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於學生討論,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7

一、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內容導入。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麼呢?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赤壁”位於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為什麼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講讀第1段——魯肅獻策

第一層次(開頭——權即遣肅行)

1、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後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2、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麼?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鬥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

地點——赤壁;

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

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

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

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北隔江相對)

3、是誰最先提出聯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的謀士魯肅。

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佔有;資——資本、憑藉。)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面揭示了赤壁之戰的起因和性質,成為全文提綱挈領之筆。魯肅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邊,有的向着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於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有利。

4、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5、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略着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採取什麼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並慰問軍中掌權的人;②説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6、魯肅勸説孫權採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果是“天下可定也”。“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並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後研討問題。

1、在孫權派出魯肅時,局勢發生了哪些扣人心絃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儘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2、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説劉備與孫權結好?

明確:①宣權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記住。)英豪,鹹(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着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説明:“已據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説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十分清楚,故結果必定是“備甚悦”。

3、既然“備甚悦”,為什麼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係?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裏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4、第1段第二層小結: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合抗曹的基礎。

魯肅獻計

魯肅説孫權

魯肅會劉備

荊州的地位:各派的情況

對付的辦法:應取的行動

勸備與孫權聯合

與亮定邦交

齊心抗曹

備用肅計

二、講讀第2段——諸葛回訪

1、第一段重點寫魯肅,這二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佔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於(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遊説孫權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並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於此”的尊嚴。②採用攻心戰術,反激孫權。諸葛亮指出了孫權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動詞。“中國”:曹操佔據的中原地區)。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裏指投降)。接着抓住孫權的矛盾心理“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後,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願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爭結局是什麼?

明確:孫權與劉備“協規同力,破操必矣”。此後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遊説的結果是什麼?

明確:“權大悦,與其羣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過渡。)

6、小結:這一節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闢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採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的醖釀。這一段表現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三、講讀第3段——降戰之爭

1、曹操遺(wei)權書的內容是什麼?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書在孫權部下產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以(之)示羣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態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説服孫權主戰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的時機,待“權起更衣”時,才“追於(到)宇(屋檐)下”,向孫權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為孫權着想,使孫權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採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果是使孫權歎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讚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小結:這一節寫孫權內部主降派和主戰派的鬥爭,孫權經魯肅的説服,同意主戰。這一段寫得富於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四、第四段——周瑜論戰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疑,疏通文意,然後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神(非凡)武雄(傑)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②“割據江東,地方(方圓)數千裏”;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後患:馬超、韓遂在關西割據。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掌握軍權,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説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説:“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着,個性各異。

五、第5段——孫權決斷

學生齊讀這一段,並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的擔心。從“願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親自帶兵續發,作後盾。

六、佈置作業: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並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8

一、 教學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並背誦課文。

二、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繫。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四、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餘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餘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2、 題解

A、關於蘇軾

“三蘇 ” 蘇詢 蘇軾 蘇轍

“蘇黃” 蘇軾 黃庭堅

“蘇辛” 蘇軾 辛棄疾

“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歐陽修 曾鞏

“蘇黃米蔡”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複雜思想: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平生傾慕賈誼

佛:精通佛理,不計得失,常與僧人來往

道:好學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調和

B、蘇軾文章的特點

變幻無窮,敍事、寫景、抒情、説理渾然一體,想像力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

C、關於“賦”

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賦”着力於鋪陳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如杜牧《阿房宮賦》

3、 賞析

⑴ 朗誦

正音,着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繫

⑵ 學習第一段

這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

⒈劃出寫景的句字,形成一個整體畫面

清風徐來 白露 遺世獨立

遊(赤壁) 月出

水波不興 水光 羽化登仙

畫意 詩情

⒉景物特點

澄清、幽美

⑵ 學習第二段

這段描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⒈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蕭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⒈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 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3.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於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2、 學習第三段

⑴本段主要寫了什麼?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寫客的問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甚悲傷

⑵客是如何闡發當是的情懷的?

觸景傷情,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着“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長江永恆,哀歎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3、 學習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寫什麼?

本段感情變為喜悦,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闡述?

説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一眨眼就要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存的,應該輕物質重精神,執着於自己不朽的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⑶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學生討論)

4、 學習第五段

⑴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⑵呼應開頭,“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舟出東山”

⑶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説明什麼?

是分外欣慰和輕鬆,蘇軾通過自我調節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第三課時

1、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

2山川相繆

3馮虛御風

二、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下江陵

②、歌窈窕之章:

③、順流而東也:

④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2、形容詞作名詞

擊空明兮溯流光

3、名詞作狀語

東望武昌

4、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

5、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

6、渺滄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從文中找出並翻譯)

1判斷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2、倒裝句:

(1)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3)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寄蜉蝣於天地,

相與枕藉乎舟中

託遺響於悲風。

(4)定語後置:凌萬頃之茫然

(5)主謂倒裝句:渺渺兮予懷

(6)省略句:舉酒屬客 (省略主語)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四、虛詞“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根據所在句子的語氣可分為:表疑問語氣、反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乎:嗎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根據句意可翻譯為“在、對、比、對於等。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乎:於)

(三)用在句中的錶停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經過評點、研討版本中字詞的不一樣而把握詞的資料。

2、與《赤壁賦》進行比較閲讀,把握蘇軾的情感。對蘇軾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強求統一。

一、導入

1、展示蘇軾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書法作品。

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處在人生低谷,我們常説酒後吐真言,那蘇軾也當是醉後書真意了。從這幅作品中,從詞句的線條中,我們又能品出怎樣的人生滋味呢?品書法我們是外行,那我們就從詞句中細細口味。

2、朗讀全詞,交流預習作業

佈置的預習作業為:在自習的基礎上評點《念奴嬌》,要求局部評點一條,整體評點一條。可提出自我的疑問。

二、在學生的作業情景中找出切入點,討論學習《念奴嬌》

1、理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風流人物被大浪淘盡,即隨着時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場景的描述,為全詞設置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和其為悠久的時間背景,讓讀者體會蘇軾獨立江岸披襟臨風對景抒情的壯懷。開篇雄奇,有橫空出世之感。

大處落筆,轉而具體化――

2、人道是?

點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懷古》:赤壁何須問來源,東坡本是借山川。以蘇軾深厚的史學基礎和廣博的文學修養推測,他不難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國赤壁,但作者卻將錯就錯,假託赤壁一抒胸懷。故言人道是。那我們也不妨以假作真地來品讀一下赤壁風光。

3、討論:抓住字詞,品評赤壁風光。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另一版本)

地勢險峻、波濤洶湧、浪花翻滾,突出了古戰場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

4、毛澤東説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蘇軾詞中説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由寫景轉入懷古,吟詠周瑜。

發現問題:一時多少豪傑?――引出遙想公瑾當年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具化為周郎

蘇軾給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傑還是風流人物?

討論:據下闕資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與初嫁的用詞差別。

強虜與檣櫓的用詞差別。

豪傑與風流人物的用詞差別

師點撥:

強虜突出敵軍的強大,檣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水軍,言之成理即可。我認為檣櫓灰飛煙滅更含蓄一些,有助於詩詞情境的營造,而強虜灰飛煙滅似乎太直白了,少了點兒韻味和美感。赤壁之戰對吳軍來説,是一場以強抗弱的戰爭,如若戰敗,杜牧有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而作為吳軍統帥的周瑜不僅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閒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將,説説笑笑,一把火就把敵方的戰船燒成灰燼。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傑:有才能的人。豪傑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雄――英勇頑強、剛毅果決,一種豪氣,一種氣概。三國時豪傑多的很,曹操、孫權、諸葛亮等,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發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説,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並非初嫁,而是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蘇軾那裏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以此突出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認為,所謂風流人物,不僅僅要有俠骨,並且要有柔腸。

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側面烘托

側面烘托:

一、實景的雄奇壯麗和虛景雄偉壯觀

二、小喬初嫁襯托周瑜的雄姿英發

三、早發華髮

四、一時多少豪傑

5、蘇軾應對如此壯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歲就被孫權拜為大都督,34歲就在赤壁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蘇軾反觀自身,47歲了,如今被貶黃州,怎能不生髮感慨呢?齊讀詞最終二句。

討論:

人間如夢

人生如夢(另一版本)

你更傾向哪一個,你從中體味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師點撥:人間如夢,更着眼於對社會世事的慨歎,有我欲乘風歸去之感。

人生如夢,更着眼於對自身的反思和觀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了他的豪邁之情,想要經世濟民,建功立業,但夢想與現實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但這種感傷轉瞬即逝,一尊還酹江月,蘇軾灑酒酬月,與其在逆境中流露出樂觀曠達之情。(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理解)

蘇軾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衝撞。

三、小結全詞,觀蘇軾草書《念奴嬌》誦讀全詞。

寫景――赤壁

懷古――周瑜

抒情――歎人間似夢

誦明月如歌

四、課堂拓展

與《赤壁賦》進行資料和寫法上的比較,找出相關聯的地方,進一步理解蘇軾的情感。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靜之景――產生生命渺小之感

寫景

《念》:雄偉壯闊之景――為周瑜的出場作鋪墊

《赤》:曹操――一代裊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懷古

《念》:周瑜――一代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人生如夢

《赤》: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

抒情

《念》: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可有不一樣理解)

五、文本――專題內涵的點撥

千古江山,總是見證着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在這個專題中,我們將繼續追蹤歷史的腳印,去品讀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蘇洵的《六國論》等文章。在歷史的回聲中與作者一齊或反觀自身,或諷諫現實,或展望未

古詩《赤壁》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

1、瞭解蘇軾。

2、比較閲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註)

五、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