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春遊原文及賞析15篇(優選)

校園2.95W

春遊原文及賞析1

春遊湖

春遊原文及賞析15篇(優選)

宋代 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渡一作:度)

譯文

一對對燕子,你們什麼時候飛回來的?小河兩岸的桃樹枝條浸在水裏,鮮紅的桃花已經開放。

下了幾天雨,河水漲起來淹沒了小橋,人不能過河,正在這時候,一葉小舟從柳陰下緩緩駛出。

註釋

湖:指杭州西湖

夾岸:兩岸。

蘸(zhàn)水:貼着水面開放。湖中水滿,岸邊桃樹枝條彎下來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開放。

斷橋:指湖水漫過橋面。

度:與“渡”通用,走過。

撐:撐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進。

要點指引

前人認為“蘸”字用的尖新小巧,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桃花依水的狀態。“春雨斷橋人不渡” 不僅暗示了這天是綿綿春雨之後的晴天,使“燕子雙飛”有了物候的意味,夾岸的桃花更顯出了雨後的鮮紅欲滴,而且映照了“蘸”字,因為水漲高了,岸邊桃樹半浸水中,所以桃花才貼着水面怒放,映的水上也是一片嫣紅。“人不度”點出環境的幽靜,與“小舟撐出”形成對比,動靜相生。

賞析

燕子來了,象徵着春天的來臨。詩人遇上了燕子,馬上產生了春天到來的喜悦,不禁突然一問:“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這一問問得很好,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驚訝和喜悦的心情。再放開眼界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於柳樹,它的枝葉不是絲絲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因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盪漾,岸上水中的花枝連成一片,遠處望見,彷彿蘸水而開,這景色美極了。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許許多多動人的景色迎面而來,詩人只選一處:就在春雨把橋面淹沒了的'地方。一條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橋。雨後水漲,小橋被淹沒,走到這裏,就過不去了。對稱心快意的春遊來説,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一隻小船來,這就可以租船擺渡,繼續遊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春遊更富有情趣了。

詩人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來加以表現,通過燕子歸來,桃花盛開.描繪出春日湖光美景,通過春雨斷橋,小舟擺渡來突出湖水上漲的特點。

這首詩後兩句尤為著名。由橋斷而見水漲,由舟小而見湖寬。充分體現了中國詩歌藝術的兩個重要審美特點:一是寫景在秀麗之外須有幽淡之致。桃花開、燕雙飛,固然明媚,但無斷橋,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實寫虛,虛實相生。小舟撐出柳陰,滿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春遊原文及賞析2

春遊

陸游〔宋代〕

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

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賞析

陸游與唐婉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喜結連理不久就被母親逼得離婚,成了陸游心中的痛。這首詩則是陸游死前一年重遊沈園寫下的,自當初在沈園與唐婉重逢已過去了五十三年,但時間並沒有使陸游淡忘這段感情,重遊沈園,觸景生情,再次使他想起了當初的美好時光,發出了感慨。

這沈園中生機盎然,繁花似錦,可繁花依舊,卻是物是人非。“沈家園裏花如錦"先寫沈園的美好景象,為接下來懷念當年埋下伏筆,同時以樂景稱哀情。“半是當年識放翁”,筆鋒一轉,從現在轉到過去,想起了與唐婉春遊沈園的往事(此詩題目春遊,既是這次春遊,又是當初那次春遊),當時也是繁花滿園,而現在這些花也該是當初認識了我吧,(也有可能是以花喻唐婉)。前兩句串聯現在和過去,樂景之中是陸游的悲傷、無奈、對往事的感慨以及對唐婉的內疚、懷念與真摯的感情。

陸游知道人終有一死,唐婉終會死去,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會如此快的分別,他們之間那些美好的往事如煙,如夢,匆匆而過,了無痕跡,只剩下這沈園和回憶,這教陸游如何接受。或許他與唐婉的`感情註定只能是一段夢,短暫而又悽美,留下了太多的不圓滿,但也正因如此,這段愛情故事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令人銘記。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春遊原文及賞析3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審言

原文: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翻譯:

譯文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和暖的春氣催促着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註釋

⑴和:指用詩應答。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⑵宦遊人:離家作官的人。⑶物候:指自然界的氣象和季節變化.⑷淑氣:和暖的天氣。⑸綠蘋(pín):浮萍。⑹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⑺巾:一作“襟”。

賞析:

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杜審言在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大約公元689年(武則天永昌元年)前後,他到江陰縣任職。此時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

在江陰縣任職時,杜審言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應為《早春遊望》,內容已不可知。此詩是杜審言為唱和而作。

春遊原文及賞析4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作者:

杜審言(公元648?- 708年),初唐的一位重要詩人,杜甫的祖父。他的詩以渾厚見長,精於律詩,尤工五律,與同時的沈佺期、宋之問齊名。他對律詩的定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詩歌發展史中的地位。杜甫有云:“吾祖詩冠古。”史稱杜審言有文集十卷,大多散佚不聞。現存最早的《杜審言集》是宋刻一卷本,收詩四十三首。《全唐詩》所收亦此數,並按體裁編次,計有五言古體二,五律二十八,七律三,五言排律七,七絕三。

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徵南將軍預遠裔。擢進士,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見疾。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人驚問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又嘗語人曰:“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誕類此。累遷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户參軍。司馬周季重、司户郭若訥構其罪,繫獄,將殺之。季重等酒酣,審言子並年十三,袖刃刺季重於座,左右殺並。季重將死,曰:“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審言免官,還東都。蘇(廷頁)傷並孝烈,志其墓,劉允濟祭以文。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後令賦《歡喜詩》,歎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峯州。入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大學士李嶠等奏請加贈,詔贈著作郎。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雲。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融之亡,審言為服緦雲。審言生子閒,閒生甫。(《新唐書·杜審言傳》)

註釋:

和:指用詩應答。

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淑氣:和暖的天氣。

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韻譯: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昇,

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着黃鶯歌唱,

晴朗的陽光下綠蘋顏色轉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

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賞析:

因物感興,即景生情。詩人寫自己宦遊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一開頭就發出感慨,説明離鄉宦遊,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

詩採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鍊。“渡”、“催”二字使用尤為精湛。

春遊原文及賞析5

春遊 趙秉文

無數飛花送小舟,

蜻蜓款立釣絲頭。

一溪春水關何事,

皺作風前萬疊愁。

【註釋】

⑴飛花:落花。

⑵款立:款款而立,即從容地站着;釣絲頭:釣絲與釣竿交結的地方。

⑶關何事:為了什麼事。

⑷皺:皺褶。這一句是從馮延巳的.詞《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句化出。

【簡析】

乘着小船出遊,只見飛花無數,似在相送,還有一隻蜻蜓從容地站在溪邊釣魚人的釣竿頭上。滿溪的春水究竟為了何事,在春風面前皺起重重疊疊的愁緒?

春景無限美好,卻因風起水皺,似有無限愁緒,雖是化用前人意境,卻也自然無痕,耐人尋味。

春遊原文及賞析6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翻譯

園林裏的桃花向着太陽開的很明豔,深閨里美麗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綻的桃花彷彿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那屋檐邊新發的柳枝彷彿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她在花間徘徊看那款款飛舞的蝴蝶,聽取枝頭黃鶯的歌唱。

何必遠遠地打聽她的林下風致,她的風流出眾早已聞名於世。

註釋

上苑:即皇家的園林。

蘭閨: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稱。因女子多喜置蘭花,故稱。

新桃:一作杏。

偷面色:偷得豔妾的美容。

學身輕:學到了豔妾曼妙的身姿。

來去:指舞蝶來去。

長短:指鶯啼聲長短。

“林下”兩句:林下、

風流:舉止瀟灑,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脱的情態。逺,古同“遠”。

賞析

桃紅柳綠,鶯歌蝶舞是詩人筆下常狀之景,這首詩不同流俗的是寫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紅,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鮮豔,也點出了陽光的明媚。宋代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許也借鑑了此詩吧。“蘭閨豔妾動春情”,身居“蘭閨”的“豔妾”,是詩人自稱,“豔”既説她姿色的美麗,又示她盛裝的打扮,或許可以理解為她賞花前特意梳粧,心情極佳的狀態,也映證了萌動的“春情”,又或許她潛意識裏刻意盛裝打扮,豔壓滿苑春色。可以想見,春和日麗,上林苑中桃花明豔,滿苑飛花澹盪,喚起了端莊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顆爛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剛剛綻放的'桃花灼豔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驕傲的皇后認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飛檐邊剛剛發芽的御柳纖細漫脱,自負的皇后認為那必是學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呂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高誘則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臨水開放的含露嬌態,嫻靜而美好。“偷”與“學”採用了擬人手法,也對照了上句的“豔”。與“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紅,而“偷面色”則是説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豔麗,人比花紅,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當處於高處,“嫩柳”,始發新芽的柳枝,少了柳葉的累贅,更顯纖瘦,可見檐邊垂掛的柳枝不僅纖細而且修長,同時“檐”的呆板襯托了“柳”的靈動,靜中有動。這兩句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黛玉的容貌描寫——“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可見這位大唐皇后不僅豔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靜如處子、動如脱兔。

更為新穎的是以她的紅潤臉色喻桃花顏色,以她的輕盈腰身喻柳樹的纖細,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寫法,新鮮活潑,生動形象。既頌了桃柳之美,更讚了人之美。構思巧妙,一舉兩得。中唐詩人李賀的“小紅長白越女腮”《南園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許就是受了此詩的啟迪吧。

滿苑桃花競綻,萬枝紅雪繁極,迷蝶流連翩躚,悠然自得;御樓細柳依依,千條軟絲無力,流鶯繞樹清啼,閒散自在。“來去”二字形容她花間穿行如蝶,“長短”明寫柳枝繁多,暗指啼鶯和鳴,清亮的鶯啼,猶言她歡笑如鶯。“看”、“聽”二字,讓讀者時時感到遊春之人充滿感情地欣賞美景的情形。詩歌就這樣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襯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見,大唐皇后流連於桃樹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發乎內心的吟吟笑語如林間宛轉的鶯啼般動聽。其悠然肆情之狀,無不彰顯她身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遠處打聽這林下之人是誰,她出眾的風韻情致早已聞名”。結句含而不露,耐人尋味,須細參“林下”、“風流”二詞,意即林下之風。《世説新語·賢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王夫人指謝道韞,東晉王凝之妻,被時人譽為“有林下風氣”, 後因稱婦女態度閒雅、舉止大方為林下之風。魏晉人物神情散朗的風采,為唐人所推許,這當是初唐貴婦的一種追求與考評。結尾以問答形式誇耀了這裏的出眾風流,而這“風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語雙關,讚美這裏的景好人美,點出題旨。

這首詩名為“春遊”,實際是借春遊寫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詩中明寫春色,卻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長孫皇后以“林下”、“風流”自許,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脱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着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創作背景

春遊曲當作於長孫氏當上皇后期間,因為詩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園,又有唐太宗曾對此詩“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的記載。貞觀初的某年春,長孫皇后在上苑遊玩,寫下了一首抒發她春遊的歡樂心情的詩作。

春遊原文及賞析7

《春遊湖》

宋代: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渡 一作:度)

《春遊湖》譯文

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岸邊桃樹枝條彎下來碰到水面,桃花好像蘸水開放。

春水上漲,沒過橋面,正當遊人無法過去之際,一隻小船從綠蔭深處緩緩駛出。

《春遊湖》註釋

湖:指杭州西湖

夾岸:兩岸。

蘸(zhàn)水:貼着水面開放。

斷橋:指湖水漫過橋面。

度:與“渡”通用,走過。

撐:撐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進。

《春遊湖》要點指引

前人認為“蘸”字用的尖新小巧,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桃花依水的狀態。“春雨斷橋人不渡” 不僅暗示了這天是綿綿春雨之後的晴天,使“燕子雙飛”有了物候的意味,夾岸的桃花更顯出了雨後的鮮紅欲滴,而且映照了“蘸”字,因為水漲高了,岸邊桃樹半浸水中,所以桃花才貼着水面怒放,映的水上也是一片嫣紅。“人不度”點出環境的幽靜,與“小舟撐出”形成對比,動靜相生。

《春遊湖》賞析

這樣的小詩,風韻翩翩,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這首詩在當時就頗為流傳,稍後於他的南宋詩人曾經稱讚:“解道春江斷橋句,舊時聞説徐師川。”詩人遊湖,是早春天氣。何以見得?有詩為證。燕子是一種候鳥。它來了,象徵着春天的來臨。詩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馬上產生了春天到來的喜悦,不禁突然一問:“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這一問問得很好,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驚訝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但桃花不同於柳樹,它的枝葉不是絲絲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盪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聯成一片,遠處望見,彷彿蘸水而開,這景色美極了!然而還沒有寫出“遊”字,突破這個難關,得有巧妙的構思。詩句不能象記敍文那樣直接表達,而是應該選出一個畫面,用鮮明的形象,使讀者理解到確實是春遊湖邊。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許許多多動人的景色迎面而來,那麼選用哪一處最好呢?最後選出來了:就在“春雨斷橋”的地方。一條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橋。雨後水漲,小橋被淹沒,走到這裏,就過不去了。“人不度”,就是遊人不能度過。對稱心快意的春遊來説,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一隻小船來,這就可以租船擺渡,繼續遊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春遊更富有情趣了。斷橋這塊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遊途中的關鍵。從前進中遇到阻礙,又在阻礙中得到前進。這個“遊”字就在這樣的行動中被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以清新的筆意寫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破除千篇一律的手法,讓千百年以來的讀者,彷彿也嘗受到撐出的小船帶來的喜悦。

這首詩後兩句尤為著名。由橋斷而見水漲,由舟小而見湖寬。充分體現了中國詩歌藝術的兩個重要審美特點:一是寫景在秀麗之外須有幽淡之致。桃花開、燕雙飛,固然明媚,但無斷橋,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實寫虛,虛實相生。小舟撐出柳陰,滿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春遊湖》作者介紹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員,江西派著名詩人之一。字師川,自號東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寧(江西修水縣)人,後遷居德興天門村。徐禧之子,黃庭堅之甥。因父死於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1132),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士,擢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官至參知政事。後以事提舉洞霄宮。工詩詞,著有《東湖集》,不傳。

春遊原文及賞析8

愁耳偏工著雨聲,好懷常恐負山行。

未辭花事駸駸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猶勤訪寺,幽棲吾欲厭歸城。

綠疇桑麥盤櫻筍,因憶離家恰歲更。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總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更愛聽那雨聲,時常惦記着不要誤了遊覽的時機、辜負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樹桃花萬枝柳仍未推辭為春天作粧點的念頭,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愛。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問道,叢林幽靜讓人心生嚮往,不願歸去。

桑林麥田中間夾雜着叢叢櫻桃樹和春筍,讓人想起離家時家鄉也正是這個情景。

註釋

愁耳:老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

駸駸:原意是馬的疾行,引申為迅速。

綠疇:綠色的田野。

賞析

杭州西湖外的葛嶺、寶石山,統稱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區。楊載在四十歲以前,常居於此,留下了不少詩篇,本詩就是其中被選家注目的一篇。

楊載作詩,鍛字煉句,是很下功夫的; 這首七律,在格局上並無特異之處,可觀的全在於措辭的刻意求新,不肯從俗從熟。首聯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聲”,把老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稱為“愁耳”,已經很精煉了;把愛聽稱為“偏工”,更覺生動,顯得這“愁耳”很有性格,於聽雨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尋常之意)。但是這二者還都不及一個“著”字更見詩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於聽雨,那麼它聽起來也不同往常,是緊緊地附(著,附着)在雨聲邊;這雨聲,也彷彿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過!這是貫注了多少勁力才煉出的一字啊!沒有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詩人寫下四字在前,就勢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緊隨在後:看來,詩人是處處在為自己出難題,而時時為解出難題而自得。

“好懷”,指對美好事物的懷思、眷戀。詩人素愛美景,時常惦記着不要誤了遊覽的時機、辜負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現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別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於是,首聯雖然只寫到“常恐負山行”,但詩人的聞雨上山,已包含在內,詩的頷聯,也就能直接寫山景了。“未辭花事駸駸盛,正喜湖光淡淡晴。”“未辭花事”就是“花事未辭”,因對仗的關係作了倒裝。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豔麗的時節,因此,雖然有濛濛細雨,也不能令千樹桃花萬枝柳起推辭為春天作粧點的念頭,花枝們仍然在迅速地走向繁盛(駸駸,原意是馬的疾行,引申為迅速)。有這許多護春使者在爭奇吐豔,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燦爛,即使是在雨中,從北山上鳥瞰下去,這晴光也不過淡了一點而已。這二句裏無一“雨”字,卻句句都與雨有關,寫出的恰切不過的雨中北山之景,筆法真可算“空靈”了。“未辭”和“正喜”,看似閒筆,其實正起着活躍詩句的作用;前者使百花也具有像“愁耳偏工”一樣的、不肯推辭走向繁盛的獨特性格;後者則道出了詩人的'性格。既是具有“愁耳”的人,過分的豔麗自然不諧他的心情,淡淡的晴光才正合他的口味。總起看來,這二句可算本詩中可摘的佳句了。

頸聯中的“幽棲吾欲”,也是“吾欲幽棲”,因對仗的原因而作了倒裝,遊程過半,詩人疲倦了,但在山寺中休憩,也不肯放過訪僧問道的機會;幽靜的叢林令人爽心愉快,他也起了棲居之念,不肯回歸喧鬧的城市。這二句,字眼倒沒什麼突出,但排列得相當緊湊。另外,每句都有一個轉折,對仗時非但字面工整,且把轉折的意思也兩兩相對住了、“客”、“吾”二字萬可見到,故用“客”字;“欲厭”是心理活動,非“吾”不能道之。這些小巧之處,也體現着詩人的功力和苦心。

尾聯中,一個“盤”字又很耀眼。此時詩人大概走到了北山的另一側,田野的莊稼果樹給雨洗得葱綠,預示着一個收穫季節又來到了,也令詩人想起去年離家時,家鄉也正是這個情景,一年過去了,自己的收穫季節在何時呢?這些,都是常見的景象,常有的感慨,就像湖上的晴光一樣是“淡淡”的。但有了一個“盤”字,詩句就頓時活躍,夾在大片桑林麥田中的櫻桃樹和春筍,從北山上望下去,它們婉若游龍、盤錯迂曲,非但顯得自身的生動,也消除了桑麥大塊的單調。這句仍是俯看之景,因此,全詩都牢牢地罩在“遊西湖北山”的題目裏。

西湖是天下奇觀,但這首詩裏,我們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卻在奇筆。寫奇景恐怕不免與前人撞車,這是後起的詩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筆,還是能證明自己無愧於“詩人”稱號的。看來,楊載非但是用功的詩人,也是有志氣的詩人,就算是在矗滿着名家之筆的西湖上,他也有膽量插上自己的獨特的一筆。

春遊原文及賞析9

春遊曲 長孫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譯文】

園林裏的桃花向着太陽開的很明豔,深閨里美麗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綻的桃花彷彿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那屋檐邊新發的柳枝彷彿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她在花間徘徊看那款款飛舞的蝴蝶,聽取枝頭黃鶯的歌唱。

何必遠遠地打聽她的林下風致,她的風流出眾早已聞名於世。

【註釋】

1、上苑:即皇家的園林。

2、新桃:一作杏。

3、蘭閨: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稱。因女子多喜置蘭花,故稱。

4、偷面色:偷得豔妾的美容。

5、學身輕:學到了豔妾曼妙的身姿。

6、來去:指舞蝶來去。

7、長短:指鶯啼聲長短。

8、“林下”兩句:林下、風流:舉止瀟灑,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脱的情態。

9、逺(yuǎn),古同“遠”。

【創作背景】

春遊曲當作於長孫氏當上皇后期間,因為詩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園,又有唐太宗曾對此詩“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的記載。貞觀初的某年春,長孫皇后在上苑遊玩,寫下了一首抒發她春遊的歡樂心情的詩作。

【作品賞析】

桃紅柳綠,鶯歌蝶舞是詩人筆下常狀之景,這首詩不同流俗的是寫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紅,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鮮豔,也點出了陽光的明媚。宋代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許也借鑑了此詩吧。

“蘭閨豔妾動春情”,身居“蘭閨”的“豔妾”,是詩人自稱,“豔”既説她姿色的美麗,又示她盛裝的打扮,或許可以理解為她賞花前特意梳粧,心情極佳的狀態,也映證了萌動的“春情”,又或許她潛意識裏刻意盛裝打扮,豔壓滿苑春色。可以想見,春和日麗,上林苑中桃花明豔,滿苑飛花澹盪,喚起了端莊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顆爛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剛剛綻放的桃花灼豔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驕傲的皇后認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飛檐邊剛剛發芽的`御柳纖細漫脱,自負的皇后認為那必是學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呂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高誘則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臨水開放的含露嬌態,嫻靜而美好。“偷”與“學”採用了擬人手法,也對照了上句的“豔”。

與“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紅,而“偷面色”則是説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豔麗,人比花紅,這是何等的自信!“檐”,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當處於高處,“嫩柳”,始發新芽的柳枝,少了柳葉的累贅,更顯纖瘦,可見檐邊垂掛的柳枝不僅纖細而且修長,同時“檐”的呆板襯托了“柳”的靈動,靜中有動。這兩句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黛玉的容貌描寫——“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可見這位大唐皇后不僅豔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靜如處子、動如脱兔。

更為新穎的是以她的紅潤臉色喻桃花顏色,以她的輕盈腰身喻柳樹的纖細,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寫法,新鮮活潑,生動形象。既頌了桃柳之美,更讚了人之美。構思巧妙,一舉兩得。中唐詩人李賀的“小紅長白越女腮”《南園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許就是受了此詩的啟迪吧。

滿苑桃花競綻,萬枝紅雪繁極,迷蝶流連翩躚,悠然自得;御樓細柳依依,千條軟絲無力,流鶯繞樹清啼,閒散自在。“來去”二字形容她花間穿行如蝶,“長短”明寫柳枝繁多,暗指啼鶯和鳴,清亮的鶯啼,猶言她歡笑如鶯。“看”、“聽”二字,讓讀者時時感到遊春之人充滿感情地欣賞美景的情形。詩歌就這樣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襯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見,大唐皇后流連於桃樹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發乎內心的吟吟笑語如林間宛轉的鶯啼般動聽。其悠然肆情之狀,無不彰顯她身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遠處打聽這林下之人是誰,她出眾的風韻情致早已聞名”。結句含而不露,耐人尋味,須細參“林下”、“風流”二詞,意即林下之風。《世説新語·賢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王夫人指謝道韞,東晉王凝之妻,被時人譽為“有林下風氣”,後因稱婦女態度閒雅、舉止大方為林下之風。魏晉人物神情散朗的風采,為唐人所推許,這當是初唐貴婦的一種追求與考評。結尾以問答形式誇耀了這裏的出眾風流,而這“風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語雙關,讚美這裏的景好人美,點出題旨。

這首詩名為“春遊”,實際是借春遊寫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詩中明寫春色,卻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長孫皇后以“林下”、“風流”自許,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脱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着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春遊原文及賞析10

【作品介紹】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是唐代詩人杜審言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宦遊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一開頭就發出感慨,説明離鄉宦遊,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這是一首和詩,採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鍊。

【原文】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⑴

獨有宦遊人⑵,偏驚物候新⑶。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⑷,晴光轉綠蘋⑸。

忽聞歌古調⑹,歸思欲沾巾⑺。

【註釋】

⑴和:指用詩應答。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⑵宦遊人:離家作官的人。

⑶物候:指自然界的氣象和季節變化.

⑷淑氣:和暖的天氣。

⑸綠蘋(pín):浮萍。

⑹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⑺巾:一作“襟”。

【白話譯文】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着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賞析】

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杜審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後,他到江陰縣任職。此時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

這是一首和詩,作者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詩人卻像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説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緻,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着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於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並且多雲。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像曙光一樣映照着滿天雲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裏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説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着,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温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説:“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樑代詩人江淹説:“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詠美人春遊》)這句説“晴光轉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緻,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説,這首詩的精彩處,恰在中間二聯。

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詩採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鍊。扣住題意,説自己讀了陸丞那格調高古的《早春遊望》詩,更加喚起了想家的念頭,止不住的淚水,簡直要沾濕衣襟了。“欲”字用得極妙,妙在它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歸思”之情的深切。

這首詩造語警策。體例上韻腳分明,平仄和諧,對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詩作品。結構上,首聯一個意羣,頷聯頸聯一個意羣,尾聯又一個意羣,並且首尾呼應、中間展開。這種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詩乃至此後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這首詩可謂初唐時期完成近體詩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開源闢流的意義。在江陰縣任職時,杜審言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應為《早春遊望》,內容已不可知。此詩是杜審言為唱和而作。

【作者介紹】

杜審言( 約645—708 ) ,唐著名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其父位終鞏縣令,遂定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高宗咸亨元年(670)進士,先後任隰城(今山西汾西縣)尉、洛陽丞等小官。後因對上言事不當貶吉州(今江西吉安縣)司户參軍,不久免官回洛陽。武則天時召見,因賦《歡喜詩》受到賞識,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705),因受武后寵臣張易之案件牽連,流放峯州。不久又起用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病卒。青年時期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文章四友”。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負。詩有不少樸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稱,格律謹嚴,技巧純熟,對推進律詩的成熟頗有貢獻,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詩對杜甫有所影響。《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共四十餘首。

春遊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春遊湖

宋代 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譯文

雙飛的燕子啊,你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湖邊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開放的。在那小橋上,由於春水上漲,遊人不能過去了,正在犯愁的時候,恰好從那柳陰深處,撐出一隻小船來。

註釋

夾岸:兩岸。

蘸水:碰到了湖水。

斷橋:把橋面淹沒了。

度:與“渡”同意通用。

賞析:

燕子來了,象徵着春天的來臨。詩人遇上了燕子,馬上產生了春天到來的喜悦,不禁突然一問:“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這一問問得很好,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驚訝和喜悦的心情。再放開眼界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於柳樹,它的枝葉不是絲絲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盪漾,岸上水中的花枝連成一片,遠處望見,彷彿蘸水而開,這景色美極了!

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許許多多動人的景色迎面而來,那麼選用哪一處最好呢?最後選出來了:就在“春雨斷橋”的地方。一條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橋。雨後水漲,小橋被淹沒,走到這裏,就過不去了。“人不度”,就是遊人不能渡過。對稱心快意的春遊來説,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一隻小船來,這就可以租船擺渡,繼續遊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春遊更富有情趣了。

春遊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鬥遺香。

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粧。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

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譯文

有人在桃樹下試穿絲衣,蝴蝶在殘餘的花間飛舞。芳草被華美的車子輾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風變得薰暖,白天開始長起來,楊柳的枝條柔美細長。一雙燕子在風中飛舞,楊柳絮飄飄揚揚,地上鋪滿了落日的餘暉。

註釋

訴衷情: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羅裳:織錦的褲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裝。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鬥:比試。遺香:指羅裳和少女身體散發出的清香。

玉輪:華貴的遊車。

半面惱紅粧:即“惱半面紅粧”之倒裝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殘。紅粧:指花瓣。

乍:開始。

裊(niǎo):細柔搖曳的形態。

賞析:

這首詞標題為“春遊”,上片寫一位女子在春天的出遊,下片則寫了所見所感的春天的風物。

“小桃枝下試羅裳”,是説出遊前的準備。天氣漸暖,要換上春天的羅裳,不是一換就得,所以要試,試衣於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農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相映紅”,這當然是一種很美的映襯。不僅如此,鮮豔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澤又引來了翩翩的蝴蝶。不説蝴蝶環繞飛舞,卻説“蝶粉鬥遺香”,蝶翅上撲落的'粉末和女子遺落的香澤比賽,哪一種更香,這就婉轉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來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説。

遊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寶馬香車的,“玉輪碾平芳草”,從芳草地上忽忽駛過,車中的貴婦嬌娃,也只在車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惱紅粧”,這半面嬌容卻引起這位遊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為她們乘坐的香車對於芳草的摧殘,也可能因為她們不暇他顧的高傲姿態。古代“半面”一詞有曾見過面的意思。《後漢書·應奉傳》載應奉曾見一車匠於門中露半面,後數十年遇之於途中。仍能認出他來。故有“半面之舊”的説法。也有就指半邊臉面,如湯顯祖《牡丹亭》:“沒揣菱花偷人半面。”或者又指古代遮面之具。還有一個“半面粧”的著名典故,《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粧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李商隱《南朝》詩云:“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諷刺南朝苟安於半壁江山,猶如徐妃之半面粧,如取用李商隱詩意,則“半面惱紅粧”當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圖苟安一時,如同南朝梁、陳末年故事。這種時事使人煩惱,故云:“半面惱紅粧。”准此,前面的“玉輪碾平芳草”也可解釋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壓制賢才、這樣來解釋這兩句詞,可能顯得牽強一些,但是,“半面惱紅粧”又似乎不是一般語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三句,寫的是初春景象。風才開始變暖,白天才開始變長,垂掛的柳枝才綴上新綠而隨風飄蕩。三句非常緊湊。從幾種事物中觀察,感受表現了初春的特點。而以下的三句“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卻大有春事已過的景象。關於燕子,在子龍詞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眼兒媚》“只愁又見,柳綿亂落,燕語星星”、《蝶戀花·春日》“燕子乍來春漸老,亂紅相對愁眉掃”、《江城子·病起春盡》“憑燕子,罵東風”。幾乎都是與暮春春盡聯繫着。此處“一雙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萬點飛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滿地斜陽”也平添了一份悽清。這後面的三個四字句,與前面的三個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時間上有發展,似是感歎着“九十韶光如夢短”(《漁家傲》),由初春寫到春夫,時間上的跨度是為了表現情感上的跨度。王士禛評此詞“情景相生”(《陳忠裕全集》引)。處處是景語,也處處是情語,客觀景物無不打上感情的烙印,故能深切感人。

春遊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春遊

宋代: 王令

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

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

譯文:

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

揚州城裏的兒女縱情地春遊,飲酒微醉便斜倚高台歡笑地登上高樓。

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

滿眼落花紛飛,讓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懂得春將歸去的憂愁!

註釋:

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yǐ)層台笑上樓。

春城:指揚州。層台:高台。

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chóu)?

若何:如何。

賞析:

這首詩寫春遊的歡樂情景,表達了詩人由春遊產生悲愁的獨特感受。前兩句寫春城兒女春遊的歡樂情景,後兩句寫詩人對春光無限珍惜的悲愁。用語平平,但能傳達出意味深長之感。

“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寫春遊之景。王令家居揚州,乃繁華之地。春天的揚州更是滿城春風春景,春柳春花。杜牧有詩“春風十里揚州路”,韓擁有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詩以“春城”以首,接之以“春遊”,無限恣遊之景,盡在一“縱”字之中。具體“縱”意,接下來“醉倚層台笑上樓”便展開一幅明媚春光下春城兒女縱情春遊的`熱鬧畫卷。當此春情,漸上層台,漸倚高樓,如斯風光,好不醉人。一“醉”字,既可理解為春酒小酌,酒意使然,又可理解為春風化人,春景使醉。正是:莫問春情幾許,但看春情如醉。

“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詩人筆鋒一轉,由滿城春花驟至滿眼落花,感傷之意,倏忽襲來,令人防不勝防。此等落花,非被風雨所摧,故無蘇軾“西園落紅難綴”之恨;非因暮春所取,故亦無曹雪芹“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之怨。此處落花,落在繁華時節,落在盛春之際。韶光未逝,我獨凋零,眾人皆歡,我獨悲婉。詩人‘偷窮心狂高,不肯束世程。揭慾望丘軻,今昔相招迎”(《謝束丈見贈》),空懷抱負在身,奈何世不相容。王令逝時年未三十,作此詩時亦正當二十餘歲的大好年華,而憂愁苦悶如斯,決非偶然。“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用語平平,未有奇字,與其《假山》詩“舊山風老狂雲根,重湖凍脱秋波骨”之奇險風格絕不相類,然而用意別出,自有機杼,故亦能傳達出意味深長之感。

春遊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譯文:

園林裏的桃花向着太陽開的很明豔,深閨里美麗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綻的桃花彷彿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那屋檐邊新發的柳枝彷彿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她在花間徘徊看那款款飛舞的蝴蝶,聽取枝頭黃鶯的歌唱。

你何必站在林下遠遠的打聽,她的風流出眾那是遠近聞名啊。

註釋:

①上苑:即上林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是養禽獸、種花木供帝王遊樂的場所。

②蘭閨: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稱。因女子多喜置蘭花,故稱。

③偷面色:是説偷得了豔妾的美容。

④學身輕:是説像豔妾的腰肢一樣輕。

⑤來去:指舞蝶來去。

⑥長短:指鶯啼聲長短。

賞析:

如果這首詩不寫明作者,恐怕很多人不會想到是長孫皇后所作。在傳統印象中,作為賢后榜樣的長孫皇后,應該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則》,和廟堂中的泥菩薩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無情無慾,沒有半點“人味”才對。而這首詩中的長孫皇后,居然像個活潑可愛的'尋常少婦一般,而且還挺“開放”的,什麼“蘭閨豔妾動春情”之類的話,既直白又大膽,不免讓舊時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時搖頭,尷尬萬分。

今有位郭紹林先生,也持這種看法的。並且以此來否認這首詩是長孫皇后所作。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此詩和長孫皇后的“身份”不符。他在長孫皇后《春遊曲》系偽作 ——兼論七律的形成史中認為春遊曲不為長孫皇后所做的理由之一就是““七律在唐初尚未成熟,且不多見”。這一點説得有點道理,但也不能就此就斷定此詩是偽作。

我們看長孫皇后這首詩,表面上好像是像模像樣的七律,中間兩聯從詞句上看也對仗工整,但如果仔細用七律的平仄來套的話,就會發現有好多“失粘”、“失對”等出律之處。其實,這正表明了應該是長孫皇后所作的。因為當時格律並未成熟,才有這樣的現象。隋唐初期,七言少見,但並非沒有,且不説庾信的《烏夜啼》,隋煬帝就有一首《江都宮樂歌》:“揚州舊處可淹留,台榭高明覆好遊。風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餘秋。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另外和長孫皇后同時代的上官儀、許敬宗都寫有這種風格的七言詩。因此,偽作之説,不能成立。

第二個就是文獻中沒有她作詩的記載,説明她不會作詩;詩的內容也與她的履歷、身份、性格不符。

郭紹林先生認為長孫皇后不會作詩的理由很可笑,“至於她(長孫皇后)是否會作詩,本傳不曾涉及,看樣子不會,因為歷代諸多詩話都沒有提到她。”因為沒有詩話沒有提到,所以“看樣子”不會!郭先生的邏輯推理非常不嚴謹,詩話本身就是蒐集的過程,有遺漏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沒有蒐集在內,所以不純在,實在是本末倒置。

郭先生不僅邏輯推理粗糙,基本資料也沒查全,《吟窗雜錄》卷二九(宋)陳應行、《彤管新編》卷之六(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卷之十(明)張之象、《唐詩紀》卷六十(明)黃德水吳琯等 、《唐音統籤》卷九十七(明)胡震亨範希仁、《詩話類編》卷十二(明)王昌會、《説詩補遺》卷五(明)馮復京、《古今名媛匯詩》(明)鄭文昂、《石倉歴代詩選》卷一百十二宮闈(明)曹學佺、 《唐詩所》卷六〔明〕臧懋循、《詩女史纂》卷之六(明)處囊齋主人、《名援詩歸》卷之九(明)鍾惺、《唐詩歸》卷之五(明)鍾惺、譚元春、《唐詩韻匯》下平(明)施端教、《古今女史》(明)趙世傑、《彤管遺編》前集卷之四(明)酈琥、《唐宮閨詩》上卷(清)劉雲份、《歷朝閨雅》卷四〔清〕揆敍、《唐帝后詩》(清)佚名、《宮閨文選》(清)周壽昌、《説詩樂趣校注》卷一九(清)伍涵芬、《廣羣芳譜》卷一[清]聖祖敕、《御定全唐詩錄》卷一(清)、《御定全唐詩》巻五(清),如此諸多論著均明確記載了《春遊曲》是長孫皇后的所作,並加以評述,而郭先生單單以明人胡應麟的統計中沒有長孫皇后的記載為理由,認定這是偽作,“假若長孫皇后會作詩,有一首作品傳世,以她那樣的身份和名氣,絕不至於被胡應麟忽略遺漏。”胡應麟漏記的何止只有長孫皇后一個,武則天也在其中,武則天是何等名氣,所以武則天的那些詩作也是偽作?!可見郭紹林先生這個論斷的確是“看樣子”推斷出來的。

而郭先生的另一個理由是詩的內容也與她的履歷、身份、性格不符。這一點郭先生倒不是另闢蹊徑,獨樹創新,明朝鐘惺的《名媛詩歸》卷九中這樣説道:“開國聖母,亦作情豔,恐傷盛德。詩中連用井上、檐邊、花中、樹上、林下,一氣讀去,不覺其復。可見詩到入妙處,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聲八病之説,至此卻用不著”。我們看鐘惺雖然也誇長孫皇后這首詩作得不錯,但還是覺得長孫皇后作為“開國聖母”有失”莊重”,認為“恐傷盛德”。與郭先生的"上苑"是皇家禁苑,不對社會開放,哪有什麼"蘭閨豔妾"前來"春遊"?該詩通篇充斥着"動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學身輕"、"舞蝶"、"風流"等等詞句,顯得輕佻、放縱,與長孫皇后一貫謹慎拘泥、克己復禮的性格不符的觀點倒是不謀而合。不過鍾惺則更嚴謹點,雖然不符合心中“賢后”的形象,但還是接受了這詩作的確是長孫皇后所作,而郭先生可則以此為據,輕易的全盤否定了。

看來還是有相當多的人以為長孫皇后就該是那種呆守禮制的木偶人,殊不知張揚個性袒露着酥胸的大唐美女們和後世裹了腳的病小姐是大不一樣的。

其實恰恰通過這首詩,人們瞭解到長孫皇后作為一個女人,也是有嬌豔嫵媚的一面的,她同樣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的女人。大唐的風氣,正當如此。長孫皇后本來就是鮮卑女子,唐朝本來也是胡漢交融,風氣開放的時代。其實這樣真摯坦誠的感情,比後世那種迂腐虛偽的風氣要健康多了。中國的歷史上,經常喜歡將人,尤其是他們所認為的賢人聖人,木偶化,泥塑化,抽離了真實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來,放在香煙繚繞的殿堂裏供奉。然而,幸好有這樣一首詩,能將我們帶回貞觀年間,充分了解到長孫皇后真實而又可愛可親的另一面。

春遊原文及賞析15

訴衷情·春遊原文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鬥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粧。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翻譯

有人在桃樹下試穿絲衣,蝴蝶在殘餘的花間飛舞。芳草被華美的車子輾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風變得薰暖,白天開始長起來,楊柳的枝條柔美細長。一雙燕子在風中飛舞,楊柳絮飄飄揚揚,地上鋪滿了落日的餘暉。

註釋

羅裳:織錦的褲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裝。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

鬥:比試。

遺香:指羅裳和少女身體散發出的清香。

玉輪:華貴的遊車。

半面惱紅粧:即“惱半面紅粧”之倒裝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

半面:指凋殘。

紅粧:指花瓣。

乍:開始。

裊:細柔搖曳的形態。

賞析

上片“小桃枝下試羅裳”,是説出遊前的準備。天氣漸暖,要換上春天的羅裳,不是一換就得,所以要試,試衣於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農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襯唐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如此,鮮豔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澤又引來了翩翩的蝴蝶。不説蝴蝶環繞飛舞,卻説“蝶粉鬥遺香”,蝶翅上撲落的粉末和女子遺落的香澤比賽,哪一種更香,這就婉轉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來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説。

遊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寶馬香車的,“玉輪碾平芳草”,從芳草地上忽忽駛過,車中的貴婦嬌娃,也只在車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惱紅粧”,這半面嬌容卻引起這位遊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為她們乘坐的香車對於芳草的摧殘,也可能因為她們不暇他顧的高傲姿態。李商隱《南朝》詩云:“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諷刺南朝苟安於半壁江山,猶如徐妃之半面粧,如取用李商隱詩意,則“半面惱紅粧”當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圖苟安一時,如同南朝梁、陳末年故事。這種時事使人煩惱,故云:“半面惱紅粧。”惟此,前面的“玉輪碾平芳草”也可解釋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壓制賢才,這樣來解釋這兩句詞,可能顯得牽強一些,但是,“半面惱紅粧”又似乎不是一般語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三句,寫的是初春景象。風才開始變暖,白天才開始變長,垂掛的柳枝才綴上新綠而隨風飄蕩。三句非常緊湊。從幾種事物中觀察,感受表現了初春的特點。而以下的三句“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卻大有春事已過的景象。關於燕子,在子龍詞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眼兒媚》“只愁又見,柳綿亂落,燕語星星”、《蝶戀花·春日》“燕子乍來春漸老,亂紅相對愁眉掃”、《江城子·病起春盡》“憑燕子,罵東風”。幾乎都是與暮春春盡聯繫着。此處“一雙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萬點飛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滿地斜陽”也平添了一份悽清。這後面的三個四字句,與前面的三個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時間上有發展,似是感歎着“九十韶光如夢短”(《漁家傲》),由初春寫到春夫,時間上的跨度是為了表現情感上的跨度。

這首詞描寫春遊所見,情景相生,處處透着詞人盎然的遊興。詞的開始兩句用烘托法。桃下試裳能讓人產生“桃之天天,灼灼其華”的聯想。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見女子春服豔麗如花的美好形象。接下來輪碾芳草,紅粧半露,也是情態畢現,鮮明如畫。整個上片着筆於人,濃墨重彩。下片則轉而寫景。風暖日長,垂楊裊裊,雙燕翩翩,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景潤人心,詞人想必也是逸興滿懷。結尾“萬點飛花,滿地斜陽”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駐的淡淡春愁。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及梅堯臣《蘇幕遮》“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所歌詠,在這樣的時刻,文人總不免會透出一絲纖柔的情懷。